米依農,朱 喆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立根鑄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凝心聚力,是我們必須傳承的文化根脈和基因。探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追溯其源流、推動優(yōu)秀傳統文化賡續(xù)創(chuàng)新,前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走向,是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要求。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它包含歷代存在過的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中華傳統文化是由中華5000多年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以儒佛道“三教”為主干,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精神形態(tài)、文明風俗、情感認同、價值取向的總體表征,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y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2〕。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文化的源頭與底蘊,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3〕。中華文化見證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積淀著勞動人民的文化結晶和民族智慧,是中華民族最核心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展壯大的母體,是中華民族在激蕩世界的變局中屹立不倒的骨氣與底氣。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脈源流,其中蘊含的道德傳統與民族性格也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和衷共濟提供了根本精神保障。
縱觀歷史發(fā)展與時代變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時代的發(fā)展是同向齊驅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文明進程都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休戚相關。傳統文化是先人的文明成就被后人繼承以適應社會的一種既定存在形態(tài),是一個民族繁衍存續(xù)的支點,對于形成和維護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政治局面,對于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對于形成和豐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都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當物質基礎達到一定程度,精神需求會更加凸顯。所以文化自信和與之伴隨的幸福認知不是物質能力,而是一種在基本物質得到保障后形成的美化人生和世界的精神素質。一個普通人的自信應該從品質道德學識修養(yǎng)出發(fā),而不是膚淺的攀比經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也不可能僅僅依靠經濟軍事等支配性實力,更依賴于文化精神層面的富有和對民族歷史的傳承。歷史不斷昭示我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深厚根基,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增強文化自覺,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或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并以此為基礎展現出傳承、發(fā)展、開放、包容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說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種民族心態(tài),是一個民族的多數成員對自身精神價值的把握與彰顯,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力量與底蘊的外溢〔4〕83。
文化自覺必須基于理性精神的文化反思〔5〕。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反思審視、擇優(yōu)重塑,是文化自覺形成的過程,也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必然前提。費孝通先生把“文化自覺”概括為三重意蘊: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建立在對“真”的批判與發(fā)展上,建立在對發(fā)展趨向的規(guī)律把握與持續(xù)指引上。也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這就要求充分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其他文化,找準文化定位,形成文化自覺。繼而掌握文化轉型的主動權,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鞏固國家和民族認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會?!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6〕。我國現如今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歷史演變與文化傳承中,依托經濟社會的長期發(fā)展,循序漸進、創(chuàng)新開拓、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代的歷史恒常性,在幾千年櫛風沐雨后依然獨領風騷,在新時代越來越煥發(fā)新的生機。
文化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特性與規(guī)律,文化價值觀念沉淀在人的心靈深處,并且代代傳承,具有強大的穩(wěn)固性和隱蔽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沉淀在我們民族血脈中的強大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動力。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為實現中國夢構筑國家精神〔8〕。如果拋棄傳統和根本,就割裂了精神命脈,切斷了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來源,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5000多年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觀念和為人處世原則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之密切關聯、一脈相承。在國家層面上,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民本”。春秋時期,孔子在整理殷周典籍的過程中就已經提出了重德的“仁學”思想,其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層面,就是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勤政愛民,關懷百姓疾苦。《尚書》又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社會主義中國,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一切為了群眾,一切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fā),只有人民幸福,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富強昌盛,生生不息。這就是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的思想根源?!爸杏埂笔侵腥A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爸小迸c“和”是宇宙間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則,遵循它,讓事物和諧發(fā)展,就可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繁榮興旺,也就是“順其自然,天人合一”。這體現在“文明、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中——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欲取先予,順應自然規(guī)律;人與人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友善共處、和衷共濟,以實現國家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社會和個人層面上,中國的文化精神就是道德的精神〔9〕199,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10〕。中華傳統美德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形成的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如精忠愛國、自強不息、謙和好禮、尊師重道、修己慎獨、見利思義、敬業(yè)樂群、勇毅力行、克己奉公、扶正揚善、扶危濟困、孝老愛幼等。這些美德與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作為傳承和發(fā)展幾千年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底蘊。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都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價值取向達到了內部統一,是在其基礎上因時制宜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轉化性發(fā)展。
基于文化自信的視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孕育并與時代結合的源泉活水,也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萬古長青的堅實根基。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我們應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意識形態(tài)工作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黨員領導干部拒腐防變的最后一道閘門,是我們黨團結統一、奮斗不息的力量之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思想源泉與心理支撐,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報國情懷與浩然正氣,為理想信念立根鑄魂。
集體主義精神和兼善天下的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修身、齊家、治國”,而后“平天下”,青年承擔著中國社會未來發(fā)展和現實奮斗的責任。而現代人尤其是青年群體強調個體自由和主體意識,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fā)展進程中,個體正逐步成為網絡交互過程中的基本話語單位,個人主義的浪潮使得青年的社會化方式和角色定位發(fā)生變化。中國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所以塑造個體獨立人格,構建道德自覺主體,尋找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源流、啟發(fā)民族血脈中的靈性,才能強化正確的價值導向。
以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內核,發(fā)掘主流經典對國人的天然吸引力,是重塑網絡文藝生態(tài)、構建新時代傳媒話語體系的根本路徑,也為引導青年一代的審美取向和價值選擇,建設以青年群體為主陣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方向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對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深入觀察、對中國現代化起點與發(fā)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凝練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實踐成果。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且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撰寫的《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著作,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國具體革命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相結合的典范;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不僅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還明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從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從總依據、總布局到總任務,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中華優(yōu)秀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疤厣敝傅木褪俏覀儶毺氐奈幕瘋鹘y、歷史命運、基本國情,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中國悠久歷史的真實寫照、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與現實都表明,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再生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重大歷史關頭都能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立潮頭而發(fā)先聲。這便是一個文化體系歷經數千年仍能維持其格局與自尊的精髓所在。
當深埋在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被激發(fā),中華傳統文化猶如取之不竭的智慧寶庫,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展現出巨大魅力。全社會對傳統文化日益青睞,大眾文藝傳媒出現“極新對極舊”現象,有效激活傳統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文藝作品也向要素多元化、內容精致化、審美藝術化、呈現方式數字化、傳播過程交互化、傳播主體個性化差異化等良性方向發(fā)展。如《中國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電視節(jié)目在網絡上引發(fā)熱潮;壬寅虎年伊始,讓觀眾直呼“再看億遍”的《只此青綠》;“國潮”“古風”風靡網絡甚至“火出圈”等,這都體現出優(yōu)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也折射出當代青年群體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11〕,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對歐洲進行訪問時提出了“文明互鑒”的新理念,開辟了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當今世界開放包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綜觀我國文藝事業(y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但也出現了粗制濫造、機械化生產、有“高原”缺“高峰”、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演繹匱乏、創(chuàng)作者闡發(fā)能力不足、市場繁榮和文化貧瘠悖論等突出問題。因此,必須多措并舉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藝創(chuàng)作既要立足自身民族文化傳統,把藝術生命與家國情懷、人民苦樂、偉大實踐交織融合,促使國人更加主動積極的接受、內化、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要融會貫通西方先進思想和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作的模式、體系和內容,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煥發(fā)新的文藝生機;還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文明的相互競爭也是互鑒共贏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12〕。要在競爭中重新審視自身,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優(yōu)化,才能永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機活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只有在內外雙向延展中以文載道,重新擦亮中國名片,才能讓世界更加了解、贊賞、敬畏當今的中國,成為國人文化自信的外部支撐。
21世紀人類發(fā)展面臨共同困境與難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在破解現代化困局、推動生態(tài)保護、完善社會治理、健全行政倫理、促進民族交往、強化道德建設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啟示和解決路徑。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huán)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崛起”是從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發(fā)的必然選擇。
“國無德不興”,從古至今,以禮待人、以德服人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行動指南。中國不僅注重本國利益和謀求本國生存發(fā)展,還兼顧他國的利益,與世界其他國家共謀發(fā)展之道,力圖構建和諧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摒棄“零和博弈”、倡導共贏是中國獨立自主外交的鮮明特色,也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認同和效仿,成為一種新的國際和平共識。中華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不是靠燒殺搶掠和窮兵黷武,而是依靠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悠久深厚的傳統文化為根基來謀求共同發(fā)展。
沒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國家的支配性實力決定其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文化自信和精神財富,決定了其國家力量的持久生命力。在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滋生、強化、薪火相傳的核心動力,是當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珍貴文明財富。在新時代煥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新活力,展現其價值與魅力,是時代發(fā)展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應然之舉,是人民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更是個人、民族、國家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