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偉 (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
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是飄移的,看似牢靠穩(wěn)固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也會隨著“情愿”或“不情愿”的心理變化而飄忽不定。因此,教師不要太過樂觀地認為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會使教學變得容易。實際上,初中學生并不具有抵抗外界一切干擾的能力,他們的天性是將目光轉(zhuǎn)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雖然有一些學生憑借意志堅守在學習崗位上,但其內(nèi)心正遭受行為和思想的“戰(zhàn)爭”。所以,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教師可以從課堂氛圍、導入、教師期望等幾個層面出發(fā),運用激勵動機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愿望,由外部學習動機帶動內(nèi)部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在比較情愿的狀態(tài)下學習。
美國理論心理學家羅伯特·利珀提出了情感的動機喚醒理論,他認為情緒并非是一種與動機分離的心理活動,相反它們有可能相結合,換句話說情緒本身就是動機。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推論出“情緒具有動機性功能”的結論。既然情緒與動機存在這樣一種關系,教師不妨從觸動學生的情緒為切入點,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使他們進行輕松自在的學習。那么如何促進學生的情緒呢?利珀認為寬松、和諧、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喚起情緒的動機性力量和知覺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可首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之帶動學生積極的情緒。當然,課堂包含多種因素,如教師的領導風格、課堂的物理環(huán)境,教師可圍繞這兩點用溫暖、細心、公平、激情的領導風格打動學生,改變教師在學生心中居高臨下的獨裁印象。另外,教師可借助對物理環(huán)境的改變營造氛圍,如將學生位置的安排作為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培養(yǎng)團體的凝聚力,使他們獲得團體的歸屬感。 “存在動機問題,必然存在交流的問題”,教師要本著交流的雙向原則,允許學生參與解決課堂問題,并能夠以開放的心態(tài)傾聽學生。
在講解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機會組成學習小組,重新安排自己的位置。當學生以小組成員的角色存在課堂上,其內(nèi)心便有了一種團體歸屬感。所謂歸屬感是學生內(nèi)心的基本需要,對學生學習動機具有積極的影響,在歸屬感的召喚下,學生不再認為自己會在課堂落單,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愿望。為了使學生具有更強烈的團體歸屬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安排自己的小組在教室里的位置、桌椅排列形式等等。有小組為了更好地討論問題,將幾個桌子拼在一起形成長方形,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有的小組則將桌子拼成三角形,小組成員三三兩兩一起守護一條邊。每個小組都別出心裁排列小組隊形,設計自己的小組口號,此時課堂變得趣味橫生,這為接下來教師的教學做足了氛圍的鋪墊。在排列小組隊形、設計小組口號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愿望較之前強烈許多,因此對教師的教學自然就充滿了期待。
贊科夫說:“對所學知識內(nèi)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币酝恼n堂,教師常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途徑。但是,有時學生的興趣會隨著“它山之石”的落地而消失。所以,利用與課堂內(nèi)容無關的話題導入學習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結果是不可控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選擇負面影響因素最小的方法激發(fā)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學習內(nèi)容先行的教法,利用文本篇章自身的魅力趣味導入。引導學生在起始階段便沉浸在文本內(nèi)容中,自始至終因文生趣、因文識趣。
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教學為例,為了使教學有效進行,教師必須在教學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所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教師要利用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話題激趣,將學生的思維控制在學習內(nèi)容范圍內(nèi)。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我們經(jīng)常用一個成語來表達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學生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嗎?”小組成員間討論后紛紛回答:“世外桃源”。教師繼續(xù)提問:“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嗎,能說說它是什么樣的嗎?”每個小組輪流回答,提出一個最稱得上是“世外桃源”的標準。如第一小組認為“沒有戰(zhàn)爭”,第二小組認為“人民安居樂業(yè)”,第三小組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第四小組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教師要把每個小組對“世外桃源”的理解寫到黑板上,然后再向?qū)W生自然引出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肮湃艘灿袑κ劳馓以吹南蛲?,他們有的為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世界耗盡一生,甚至是生命。還有一些人在得之無望后將心中美好的世界描繪在文章里。陶淵明一生都在追求恬然美好的生活,這種追求頻繁表現(xiàn)在他的詩文中,如我們學過的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4課的《飲酒(其五)》。整首詩都洋溢著人與自然共處的美好,所以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鼻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他這篇《桃花源記》,了解這位崇尚世外桃源生活的詩人、散文家是怎樣描繪心中的理想世界。同時也看看我們是否與他的理想有重合之處”。教師圍繞文本內(nèi)容進行教學導入,提供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聯(lián)系點,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表現(xiàn)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致的,有時教師的期望恰恰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教師對學生有較高的期望時,他們往往能夠表現(xiàn)得更好。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時刻發(fā)揮著對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動機和渴望會受教師觀點和行為的影響,當教師持續(xù)關注某個學生,或提供一定的鼓勵和幫助,該生很可能會和教師的期望越來越接近。這是由于學生會以教師的行為作為他們了解自己的鏡子,當教師給予學生更大的期望,他們便會產(chǎn)生提升能力的自信心,有足夠的自信心作為內(nèi)在支撐,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產(chǎn)生不竭的動力,也會在不知不覺間獲得自身的發(fā)展。所以,教師明確對學生的期望也是一種動力激勵的方法。
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教學為例,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學內(nèi)容的先行都是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耐性。所以,教師要持續(xù)關注學生,用明確期望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有些學生每次課文的背誦效果都不佳,這除了與記憶力有關外,更多是與缺乏信心,沒有付出努力有關,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明確讓學生知道教師對自己的期望。學生獲得教師的關注,也了解教師對自己的期待,因此,學生內(nèi)心就會想“一定不能讓教師失望,自己要更加努力”。有時一次小小的成功,便會樹立其自信心。另外,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如果進行同一水平的比較,勢必會挫敗低水平學生發(fā)言的勇氣。所以,教師可以為那些低水平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不易失敗的情境,為那些高水平的學生提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如,教師可讓低水平的學生在讀懂這篇文章的基礎上,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也進行創(chuàng)新,故事變得格外出彩。教師的不吝點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對于那些學習水平高的學生,教師為避免他們驕傲自負,可為其提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他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只有采取分層期望,才能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從教師身上源源不斷地汲取“熱能量”,為日后的學習減壓,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會死氣沉沉,那么學生自然無法提起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各個教學時機給學生增趣,如有學生提出問題時,或者是感到困惑時,或者是發(fā)出質(zhì)疑時,教師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難得的教學時機,引導學生參與到辯論討論等活動中。當課堂有了爭論,學生的學習氣氛變得更活躍,學生能圍繞感興趣的話題深入辨析,從而萌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要注意把控好學生的辯論節(jié)奏,讓辯論始終圍繞核心內(nèi)容展開,如果出現(xiàn)偏題、錯誤觀點等,則要及時加以引導,讓辯論活動重新回到正軌。由此可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促使他們的思考更深刻,進而使辯論之船不偏離“航向”。
在《桃花源記》一文學習時,教師用由淺到深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他們深入探究,如:“桃花源中的人告訴漁人不能對外人說,那么為什么漁人最后還是對其他人說了呢?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的人呢,你認為這里的生活是否真的值得人向往呢?”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深入探究,如有學生認為:“漁人言而無信,他的品德存在問題?!钡且灿袑W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漁人的品德沒有問題,他看到當時的社會十分黑暗,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yè),于是就講述了桃花源的事情,希望窮苦人能進入桃花源過上幸福的生活?!苯處熞龑W生思考漁人對誰說了桃花源的事情,并探索他這樣做的思想根源。學生有所感悟:“如果真的只是想讓百姓進入桃花源,那么他只要對百姓說就可以了,為何要對太守說呢?或許他的真正目的是得到太守的賞賜,或許是想要謀求功名。”在評價“桃花源中的人”時,有的學生認為他們不和外人接觸,屬于十分內(nèi)向的人。但是也有學生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他們熱情地招待了漁人,說明他們也有想要和外人接觸的想法。還有學生談道:“我喜歡桃花源,因為那里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迫,是幸福的家園?!钡且灿袑W生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他們太過于原始落后,這樣的地方又怎么可能讓人幸福呢?”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更濃厚,探究深度也隨著辯論逐步深入下去。在學生辯論時教師要把控全場并適時點撥,辯論結束后要點評和總結。如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一個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漁人因受封建思想的束縛,遇到事情民要向官府反映情況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同時漁人本是一個凡夫俗子,為了討賞最終選擇了背信棄義報告了太守。
很多學生認為語文學習沒有什么用處,這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要改變這種窘?jīng)r,就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主題,引導他們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在讀寫實踐中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找出他們對什么問題感興趣,其次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找出他們在哪些語文知識點上認識不夠深刻,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的讀寫策略。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搭建線上、線下多元交流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將讀寫實踐中的成果展示出來。通過曬作業(yè)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愿望。
學習《桃花源記》一文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了豐富多彩的讀寫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內(nèi)容。任務一:采用擴寫、改寫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桃花源記》的內(nèi)容將其擴寫成一篇小說,并改寫成白話文。這個訓練項目主要考驗學生的文字駕馭能力,但是很難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所以,針對那些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教師又設計了任務二:將自己想象成誤入桃花源的現(xiàn)代人,想象一下經(jīng)歷了那么多年之后,桃花源是否也會發(fā)生變化,桃花源中的人對待外人又會是什么態(tài)度。任務三則更具有擴展性:讓學生給桃花源中的人寫一封信。最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wǎng)絡上和其他人分享。如有學生選擇的是任務二,寫的是一隊探險者進入了桃花源,但是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歡迎他們,原因是外面的人不保護環(huán)境,亂丟垃圾造成污染,已經(jīng)影響了桃花源中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他們很排斥外來人。該生將環(huán)保思想融入了作品中,彰顯了創(chuàng)意。還有的學生選擇了任務三,給桃花源中的人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幫助他們搞脫貧建設,將桃花源建設成“農(nóng)家樂”,開發(fā)旅游資源,讓桃花源中的人也富裕起來。學生的觀點不同、創(chuàng)意不同,所寫的內(nèi)容也各不相同。交流中,他們也都感受到了他人的想象力,在思維碰撞中有所啟發(fā)。
學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動,僅僅憑借內(nèi)部學習動機,學生很難做到持續(xù)高水平的學習。其實任何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有時教師的一句暖心的話語,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讓學生信心倍增。教師要制定學習動機激勵機制,從外部的動機驅(qū)動入手,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內(nèi)容先行、明確教學期望等等作為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