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斌 (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
對于初中教育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在理解德育時常常會認為德育就是跟學生講道理,很顯然這是一種低水平的認識。除了這種認識之外,還有一種認識就是德育是為了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言行。相對于前一個認識而言,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是持這種觀點的教師往往內心隱藏著一個邏輯,那就是要想讓學生有良好的言行,就必須針對學生的言行進行相關的理論教育,于是基于這樣的德育思路,在實施德育時又會回到前一種認識的老路上去。歸根到底出現這些認識并不是偶然的,對相關德育思路進行深度分析,可以發(fā)現在這些認識的背后,是對德育的線性認識,即德育是語言的教育,而良好言行則是德育的目標。
大量的理論研究表明,德育并沒有這么簡單。當下流行的觀點認為,德育是影響人心靈的活動。既然是影響人心靈的活動,那么在德育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尤其要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因為只有當學生從情感上認同某一德育觀點時,學生才會真正接納這樣的觀點,并且來干預自己的言行,從而讓自己的言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學德育不僅僅是認知性的教育,也是人的情感性、意志性、行為性的教育。要想在德育過程中用學生的情感意志和行為來推動德育的發(fā)展,那么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就要尋找良好的載體、媒介。
具身性德育是一種生活德育,這種德育思路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在獲得體驗之后主動去建構自己的思想認識,而教師要努力給學生設計相關的體驗過程,以促進學生自身認知的發(fā)展。通過自身認知發(fā)展,歸納總結出自己思想認識上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正是德育的外在表征。
生活是具身性德育的起點、歸宿。任何德育都應當潛于學生的生活。相對于空洞的說教而言,學生的生活才是德育的有效載體。無論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只有將學生的生活真正當做德育的出發(fā)點,德育相對于學生而言就有了扎實的根基。當學生在生活當中有良好的表現時,與這些表現相關的生活素材,就是促進學生德育生長的正向資源;當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表現時,與這些表現相關的生活素材,就可以成為學生審視與反思的對象,當學生通過審視與反思能夠發(fā)現其中的不足,并且做出改進時,德育也就發(fā)生了。而綜合起來看,無論是正向資源還是反向資源,學生在這些資源體驗的過程中,都有著屬于學生個體的情感認知,而這些情感認知正是自身德育的關鍵素材。有了這些素材,德育才有了基礎,德育的種子才可以在這些素材上落地生根、發(fā)芽開花,并最終結出德育的累累碩果。
在初中德育活動實踐過程中,班主任要積極主動地聯系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素材、資源等作為載體、媒介,在生活中實施教育,讓生活成為德育的廣闊天地。生活中育人,強調活動、滲透、融入,強調實踐、體驗、感受、感悟等。根據筆者的德育經驗,要想讓學生在接受德育的過程中產生切實的自身認知,那么教師的德育出發(fā)點就要不斷地靠近學生的真實生活。上面所說的以學生的生活素材資源作為載體媒介,并不是一句空話。相反,作為教師必須提取學生生活中的、真正屬于學生的、學生在其中有著深刻體驗的素材,這樣才能讓學生后續(xù)的德育體驗有明確的自身認知感。而滿足了這一條件之后,學生更容易有所發(fā)現;有了這些發(fā)現之后再去加以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最終概括出能夠指導學生言行的德育理論。這些理論相對于學術理論而言,可能具有粗糙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所謂粗糙的德育理論,恰恰是學生真情實感的體現,對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有著指向作用。
用生活來教育,要求班主任要用自己生活的眼睛、德育的眼睛,去觀察、捕捉學生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尤其是要針對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困惑、障礙等,去幫助學生解疑答惑。初中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比較叛逆,同時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不平衡,容易與家長產生一定的認知沖突。他們與家長之間隨著年齡的增加往往會出現一些代溝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與家長的認知、觀點等不一致、不匹配造成的。作為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樣態(tài),通過與家長、與學生溝通,不斷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對人生的思考等。比如初中生已經會在網絡上進行博客書寫活動,有學生通過網絡博客這樣的一個平臺,長時間不與家長對話,而與所謂的“網友”對話,從而與家長漸行漸遠,與家長的心理隔閡逐步增大。為此,筆者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開辟了“班主任信箱”“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爸爸媽媽的來信”“爸爸媽媽的寄語”等相關載體、活動,從而喚醒學生心中對父母的愛,喚醒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與家長積極地對話、溝通、互動、交流,從而幫助學生消除與父母的心理隔閡,讓學生學會與父母坦誠對話、與父母商量。這樣的生活教育,是另一向度的親子教育。
胡塞爾說:“生活世界是預先給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具身性德育,基于學生的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之中,并且為了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喚醒學生對生活、對自然、對他人、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度思考,促成學生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的積極對話,從而和諧學生與他們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有著5000年的傳統(tǒng)文化,正是因為這些文化的積淀,才使得中國文明成為所有世界文明當中沒有因為時空的變化而消逝一直流傳下來的文明。今天面向學生的德育,要在認同傳統(tǒng)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文化的價值,要通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實現以文化人的德育可能性。在學術的視野里,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關于文化的解釋不下百種。但是對于初中德育而言,不需要完全從學術的角度去勾勒德育的實施途徑,而應當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立足于滿足學生德育發(fā)展的需要,用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同時又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內容來引導德育的實施途徑。
文化是相對于具體的過程而言的,文化與文化知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也沒有完全等同的關系。站在德育的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是學生在具體的學習與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
文化與精神教育是中學德育的重中之重。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對學生的文化熏染、精神培育。文化從其形態(tài)上來說,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主要是指校園、班級的環(huán)境、情境,對學生發(fā)揮一種耳濡目染、桃李不言的教育功效。制度文化包括管理制度文化和規(guī)章制度文化等,它們都是一種“硬性”的文化,對學生具有一種影響力、教育力甚至約束力。作為班主任,要將外在的脅迫文化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覺文化。而精神文化則主要是指班級的良好班風、學風,是一種“軟文化”,是一種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成長的生態(tài)圈。
沒有良好的文化,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就難以深入開展。在班級文化德育活動中,班主任不僅要展開常規(guī)性教育,更要依托相關的節(jié)日,展開節(jié)日性的文化活動。在常規(guī)性德育活動中,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要從學生的細微言行入手。從學生在學校的衣食行、言行等,班主任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良好的德育品質,要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生活言行等。要充分發(fā)揮班級文化平臺的育人功能,彰顯班級文化平臺的育人價值。不僅要在班級的日常教育活動和管理活動中育人,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相關的節(jié)日,比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建軍節(jié)、黨的生日、國慶節(jié)、教師節(jié)等,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活動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比如,讓學生自行研討相關的班級管理制度和規(guī)章制度,進而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引導學生探討相關節(jié)日的來歷,讓學生了解、認識相關節(jié)日的歷史、由來等,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再如舉行班級的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等。通過這些節(jié)日,引導學生積極地參加活動,讓班級的藝術節(jié)成為學生實現智慧的體現、展現等。
文化育德,就是要將文化融入、滲透到學生的班級生活、學習、活動的方方面面。文化育德,就是要以文化人,讓文化沁入學生的心靈,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盈學生的精神、潤澤學生的生命等。文化育德,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從而釋放學生的生命潛質、潛能,生成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在日常的德育過程中,判斷德育有沒有效果,往往是基于學生的語言與行為來進行的,而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都是外在的表現。事實上學生在德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有外在表現的變化,也有內在的變化,后者就是指學生的心理變化。實際上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相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因為前者是受后者支配的,只有當具身德育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的心理向積極方面轉化時,德育才是有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心理的積極變化就是具身性德育的旨歸。
班級的具身德育歸根結底是為了豐盈學生的心靈。真正有效的德育,真正關注學生具身體驗的德育,要著眼于學生的心理的健康、健全,實施德育活動。當下的中學生,由于社會的影響以及家庭、社會乃至于學校的不良教育方式的作用,導致學生存在著種種的心理障礙、疾病等。心理問題是學生德育活動的阻礙,必須加以疏導、改善。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指數等就是學校德育效度的重要標識。緊扣這個標識去設計德育過程,可以讓德育路徑更具針對性,可以讓德育少走彎路,這在客觀上保證了德育的高效。
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培育于德育活動之中,是德育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在學校德育活動中,班主任要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境育情。在班級德育中,班主任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緒品質,要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行為品質等。如對有自閉癥、孤獨者甚至抑郁癥的學生,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打開心扉,接納周圍的環(huán)境;對于有攻擊性心理障礙的學生,班主任要善于疏導,善于化解學生的心理情結,使學生形成一種包容的品質;對于有對話交往障礙的學生,則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與學生積極地研討、交流,等等。對于不同的心理問題的學生,班主任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區(qū)別性地對待。如筆者所帶班級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嫉妒心特強。他常常會為自己學習成績提高而“不擇手段”。如將同學筆記本悄無聲息地帶回家摘抄,甚至占為己有。為此,筆者采用多種方式教育影響該學生,使該學生從思想上、道德覺悟上、情感上積極改變自身固有的心理問題,重塑該學生的學習競爭觀、合作觀等。在德育活動中,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幫助別人,鼓勵學生理解別人。要積極地培育學生的合作交往品質,和諧學生的人際關系,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競爭心理。只有這樣,班主任在德育活動過程中才能與學生進行對話,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從而讓自身與學生產生情感的交融、心靈的共振、視閾的融合、視界的開闊等。
由于心理是內隱的,教育者沒有辦法直接判斷學生的心理變化,只能借助于外在行為來進行判斷。所以在認定心理是具身性德育旨歸的同時,又不能否定學生外在表現的價值。
基于學生的心理德育就是心育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實話實說,敞開心扉,要幫助學生打消顧慮、打破固化的心育格局。要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擴大心理健康輔導的隊伍,使之成為一個共同體。相比較于個體的輔導,團體的輔導更具力量、更具價值?;谛睦斫】档牡掠顒?,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更能挖掘學生的自我教育潛能,進而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
具身取向的班級德育是德育的一種新樣態(tài)、新方式、新思想。在初中階段,德育與美育、心育等是交織在一起的。培育學生積極的、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可以從學生的審美、心理等入手。通過德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諧、協同發(fā)展,讓學生在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相互協調、滲透。如此,班級的德育活動就是一種“大德育活動”,班級德育就能形成一種“大德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