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柔佳
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边@段話具體包括三方面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焙汀敖虒W做合一”。
在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教育的內容很廣泛。所謂的“生活即教育”,是指把生活本身當作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給我們知識。教師就要做好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描繪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親密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
新課程改革提倡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聯(lián)系起來,把知識與生活的經驗、情境等有效整合起來,從而使課堂充滿情趣。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特別是他關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一觀點可以說不謀而合。因此,陶先生的這個理論是新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探索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陶先生說:“手腦結合,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的目的。他提出教與學必須以“做”為中心,把教學做一體化,這一教育思想為我們放手讓學生從事實踐活動提供了依據(jù)。[1]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空洞地寫注釋,讀課文。教師在備課時就應提前準備好,可以選取身邊的事物,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預習時就可以直接將其滲透進去。
在多媒體教學占主導的今天,“一個U盤走天下”。每次教一個新年級時,很多教師就會在U盤里找到之前保存好的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備課。我們習慣了每天打開電腦,打開教材,按部就班地跟著備課的流程走一遍。但我們很少思考過,這樣模式化的備課對于學生有什么實際的幫助。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的教育,一定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不是以考試和分數(shù)為本,而是生活本位的,即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各種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是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保?]學習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我們研究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哪個年級的教材,每個單元都是和學生的日常相關的,但是學生在學習時是很難自主去發(fā)現(xiàn)的。所以在備課時,教師除了關注本單元的重難點之外,還應該找出和實際生活有聯(lián)系的地方,將學生和書本的距離拉近,讓學生除了學習基本的書本內容外,也能學習生活中的知識。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Seasons》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感受四季之美,了解每個季節(jié)最合適做的事情,我會在備課時制作視頻讓學生了解通常意義上的四季的風貌和氣候特點,學會享受四季的魅力。同時,為了開拓學生思維,我會告訴學生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四季分明。在我國,有一個四季如春的地方叫“昆明”,氣候宜人;有一個地方冬天一點都不冷,適合冬天避寒,叫“三亞”;在熱帶,常年氣候炎熱;在南極和北極,常年零下幾十度,無人居住。這些雖然不是英語書本內的知識,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更好地了解四季,增強對四季學習內容的興趣很有幫助。當學生寫小作文描述季節(jié)的時候,不用再寫書本的原句,而是可以暢所欲言時,才說明真正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預習是一項需要調動腦眼口手等多種器官的活動。很多人注重腦部的記憶,往往忽視動手的樂趣。一般來說,常見的預習方式是提前讀課文、標注釋,這種學習方法能好打學習基礎不能完全摒棄,但是往往由于是新的知識新的內容,學生難以掌握而產生挫敗感,我們可以不拘泥于這種方式,提倡多樣化預習方法。在讓學生預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5《Our new home》時,可以讓學生每人畫一張自己家各個房間的圖畫,在圖畫上標注英文,這樣學生的預習就是將圖片和文字聯(lián)系起來,生動形象。在單元結束需要輸出時,這些圖畫就可以再次作為工具讓學生進行操練。再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1《I like dogs》前,趁沒開學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一次動物園或在網(wǎng)上提前查閱關于這些動物的資料,讓學生深刻地感知動物。這樣做一方面起到了預習的作用,為新課學習做鋪墊,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結合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觀察、實踐、動手等實踐活動中,“主體參與自主探究,從而獲取新知識,養(yǎng)成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后續(xù)學習做準備?!保?]諸如此類豐富多彩的課前準備,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很喜歡,也會更期待下一次的英語課。
許多學生在三年級接觸英語時就給它披上了“外語”的外套,覺得是外國人才會說的語言,晦澀、難懂、發(fā)音記不住,時不時還在書上標注各種奇奇怪怪的文字來幫助記憶。但任何語言都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不開口說就永遠不會?!皢“陀⒄Z”就是學生必須闖過的第一道關口。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經常被“填鴨式”灌輸很多語法、單詞,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氣氛也比較沉悶。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和學生年齡相符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來激發(fā)他們的熱情,讓他們在熟悉的活動中參與到課堂中來。
既然是英語課,那么整堂課的主旋律應該是英語,不能因為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用中文。像“起立、打招呼、請坐”等指令性的語句或表揚用語,都是可以在課上馬上使用的,同學們聽幾次后就能完全理解的。還有一些老師的習慣性用語,例如開火車朗讀時,老師說:“Little train!”學生齊說:“Go,go,go!”再例如,老師想讓學生停止討論時說:“One,two,three!”學生一邊坐好一邊說:“Three,two,one!”諸如此類師生間的互動,既可以調節(jié)氣氛,也可以幫助學生適應課堂。
英語課本中的內容大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老師要做好連接學生和課本知識的橋梁。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1《I like dogs》,由于學生本身就喜歡小動物,生活中也接觸過很多小動物,所以這個單元學生是不陌生的,教師就可以用各種圖片聲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授的內容也可以不局限書本的知識,只要是和動物沾邊的,能讓學生運用在口語或書面當中的都可教授,這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我記得在教這一單元的時候,學生們上課都熱情高漲,而且單詞儲備量也遠遠超出我的預期,常見的動物單詞他們都能說出來。
再例如,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8《Happy New Year!》,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恰逢元旦,課文內容也比較簡單,在空余時間,我搜集了一些國內國外歡度元旦的資料,有中文的也有全英文的,學生基本都能理解。學習之余,同學們還制作了祝福賀卡送給老師同學,既掌握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還享受了學習英語的樂趣。
我還喜歡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積累的任務。我一直和他們強調“英語在身邊”。例如,三年級的學生學完英文字母后可以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品上面有,他們的形狀和書上的是否一樣。學了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6《At the snack bar》后,學生學會了很多食物、飲料的英文,以及如何點餐。那么,學生在平時和家人外出的時候就可以留意餐廳里的英文。慢慢地,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食物的英文他們都能說,都能找到。他們還會自發(fā)地去找書上沒有出現(xiàn)的單詞,來學校和老師同學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英語課堂上,游戲是少不了的,但有不少游戲是打著操練的幌子瞎熱鬧一番,看似學生都七嘴八舌地參與了,事實上沒什么實際作用。生活化的內容通過游戲來呈現(xiàn)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8《Dolls》時,我準備了許多道具:男女生的臉、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五官零件、長短不一的頭發(fā)等。游戲時,一人描述老師手里的臉長什么樣子,一人負責拼出來??梢允褂肏is/Her…is/are…來操練,在描述的時候,學生需要用上各種形容詞。如果學生玩得不錯,可以加大難度,讓描述的學生根據(jù)已有零件自由發(fā)揮,可以進行比賽,看哪組拼得又快又好。準備道具的時候可以準備全班的份,這樣同桌操練起來很方便,每個學生都可以很好地得到鍛煉。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創(chuàng)造家,只要給他們一點發(fā)展的空間,他們就能長得很好。英語課上同學最喜歡的除了做游戲就是角色扮演,能把課本里人物變活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為了配合他們,只要是學習課文,我都會備好相應的人物頭飾。他們帶上頭飾后,積極性更高了,都削尖了腦袋想把人物演活,除了課文里的句子外,擬聲詞、語音語調,甚至動作和小道具,都準備得很是豐富。一開始學生都是照著書本演,慢慢地,我讓他們多加點內容,自行調配。很多學生從一開始的照本宣科,和課本一模一樣到后來可以運用積累的知識把課文編得豐富有趣,有時還能教道理呢。為了演好角色,學生私下花了不少工夫。每次的表演時間都是一節(jié)課最快樂的時光。我很盼望上英語課,我想學生也是如此。
在大家以往的認知中,作業(yè)都是比較統(tǒng)一的:抄課文、默單詞、做練習題。這樣統(tǒng)一的作業(yè),學生做多了難免覺得倦怠。我想,課堂上好的氛圍也應當延續(xù)到作業(yè)當中。課后作業(yè)也可以多樣化,除了抄寫默寫還可以布置一些比較靈活,動手又動腦的作業(yè)。
結合上面提到的相關單元,我覺得有一些新穎的作業(yè)方式可以嘗試一下。在學完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5《Seasons》之后,我布置了分層作業(yè)讓學生們挑選。任務一是選擇某個季節(jié)將其畫出來,并給自己的畫題一首小詩。這個任務比較簡單,適合底子較弱的學生。任務二是選擇一個城市,將它的一年四季都畫出來,并在全班做匯報。做這樣的作業(yè),同學們都很興奮,沒放學就開始畫了,還時不時來問我這個畫得好不好,那個的顏色怎么樣,不亦樂乎。在學完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1《I like dogs》后,我讓孩子們自導自演一個兒童短劇,講述動物們在森林或動物園里發(fā)生的故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復習鞏固了知識,開拓了自身的潛力,又獲得了學習的樂趣,真是兩全其美。
在學完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7《What’s the matter》后,我讓學生回家替父母做一頓飯,慰勞父母一天的辛苦。這個作業(yè)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希望孩子們能養(yǎng)成關心他人的好習慣。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5《Helping our parents》后,我讓學生回家?guī)椭改缸黾覄?,洗碗、掃地、拖地、整理床鋪等,他們都完成得很好,家長們也在家長群里表示很驚喜,說上完英語課孩子居然還回家做家務了。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Holiday plans》之后,我讓孩子們自己制定國慶出行計劃,將這幾天的行程都拍攝下來,學生要作為視頻中的主角出鏡,返校后大家互相分享精彩的旅行瞬間。我想,英語課不僅僅是英語課,任何課都應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促成我們更豐富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對于學校教什么有獨到的見解:“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們就得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過戀愛的生活……”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它的奧妙,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要教授的知識應該是能和生活相結合的知識,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知識。生活能讓我們的知識變具體,知識能讓我們的生活變美好。我們要相信,生活帶給學生的成長,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