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軍,李亞其
(1河南省葉縣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平頂山 467200;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3)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因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的非靜脈曲張性疾病而引起的出血,發(fā)病率與病死率較高,患者預后較差。目前,臨床針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采用抑酸劑進行治療,但由于出血部位、出血灶長度及大小各不相同,臨床療效欠佳[1]。近年來,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更新,內鏡治療不僅能明確出血病灶位置,還可準確判定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便進行針對性治療[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消化內鏡止血治療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再出血和降低機體炎癥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2例。對照組男30例,女22例;年齡27~71歲,平均(43.52±7.63)歲;原發(fā)疾病:吻合口出血18例,十二指腸潰瘍13例,胃潰瘍21例。觀察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25~70歲,平均(42.96±8.21)歲;原發(fā)疾病:吻合口出血20例,十二指腸潰瘍11例,胃潰瘍2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②首次出血;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③嚴重精神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止血治療:將80 mg奧美拉唑鈉(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70027,規(guī)格:40 mg)加入至0.9%氯化鈉溶液中進行持續(xù)泵入治療,同時給予患者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及輸血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采用消化內鏡止血治療:患者接受消化內鏡止血治療前應完善血壓、心率、脈搏及體溫等檢查,觀察是否需要及時補充血容量,提前預防休克發(fā)生。①在治療過程中,于胃鏡下仔細觀察患者出血病灶,并采用去甲腎上腺素及氯化鈉沖洗,以保證治療過程中視野清楚。于內鏡觀察下將內鏡注射針置入活檢孔內,并在患者出血血管1~2 mm處注入腎上腺素1~2 mL,在出血部位停止出血后仔細觀察,無礙后方可結束治療。②根據(jù)患者出血部位的傷口情況選擇對應的金屬鈦夾進行止血,并根據(jù)患者出血灶長度及大小的不同選擇適量的鈦夾數(shù)量。止血治療完成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出血灶,并密切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跡象。治療完成后叮囑患者禁飲禁食并放置胃管,2 d內記錄再出血情況。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 d后的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嘔吐、黑便等臨床癥狀消失且止血成功,1周內未復發(fā);有效:治療后患者上述臨床癥狀有效改善且止血成功,1周內復發(fā)<3次;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且止血失敗,1周內復發(fā)≥3次??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記錄兩組患者的再出血率。再出血:首次治療后患者仍出現(xiàn)持續(xù)出血,或成功止血后再次出現(xiàn)出血。③于治療前及治療1 d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進行檢查。采用優(yōu)利特URIT-660酶標分析(桂林優(yōu)利特醫(yī)療電子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62400090)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再出血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再出血率比較[n(%)]
2.2 炎性因子治療前,兩組的IL-6、CRP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IL-6、CRP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IL-6、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IL-6(ng/L) CRP(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128.96±15.73 35.68±7.26* 9.32±0.79 2.26±0.23*對照組 52 127.38±14.62 81.42±6.69* 9.20±0.82 6.71±0.34*t 0.531 33.410 0.760 78.174 P 0.597 0.000 0.449 0.000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出血類型之一,發(fā)病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0%。由于該病病因較多,且發(fā)病急、進展快,若未及時接受準確規(guī)范的治療則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傳統(tǒng)針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多采用藥物治療以快速止血,但再出血及藥物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較高,無法被廣大醫(yī)患所接受。與藥物治療相比,消化內鏡可滿足藥物治療的效果,且顯著降低再出血率。研究[5]表明,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較佳。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①在消化內鏡下可清楚觀察患者的出血病灶及出血情況,利于醫(yī)護人員制定針對性治療措施;②在消化內鏡下可針對患者不同病情以局部噴藥方式進行止血,起到收縮血管及血管栓塞的作用,加速局部止血。此外,在內鏡直視下可采用鈦夾對血管殘端進行有效止血, 利于肉芽組織新生, 達到止血效果[6-7]。 陳碧茹等[8]的研究表明,內鏡下金屬夾聯(lián)合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治療不僅可有效保證止血效果,且可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安全性較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另外,觀察組治療后的IL-6、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消化內鏡止血治療可降低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炎性反應,可能與消化內鏡及時中斷患者出血,協(xié)調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有關。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止血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較佳,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及機體炎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