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彬
(福建師范大學,福州 350007)
“下沉”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通過各大搜索引擎的檢索,如360趨勢、百度指數、微博指數等,發(fā)現(xiàn)該詞自2019年之后熱度不斷攀升,但《漢語大詞典》《辭源》《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等辭書卻未將其收錄其中。2008年《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下沉”詞頻為13129,2021年《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第2版)“下沉”詞頻為13268。說明“下沉”是普通話詞匯中比較穩(wěn)定和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因此,后續(xù)對字典辭書的修正中收錄該詞是有必要的。
目前,能找到對其詞義解釋的辭典僅有《漢語大辭典》,共有三點:“①向水面以下沉落。如:商船起火下沉。②陷入地下。如:地面張開大裂縫時,整個城市下沉。③從天空向地平線降低。如:太陽向地平線下沉。”綜合來看,這三個語義均可以總結為“向下沉落”,記為下沉1。此外,目前通過對語料庫的檢索,發(fā)現(xiàn)“下沉”除了上述的基本語義之外,還存在另外兩個特殊語義。
①六萬余名干部下沉社區(qū)抗疫一線,北京市重點區(qū)域排查管控再提速。(《人民日報》2022年)
②二手車下沉市場迎新機遇,市場規(guī)范成為行業(yè)共識。(《中國經濟時報》2022年)
以上兩例“下沉”,分別將其語義列為下沉2和下沉3。下沉2是一種基層治理體制,為解決基層治理難題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下沉3是一種經濟發(fā)展的新趨勢,指的是在獲客成本日益高漲、一二線城市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已經成為推動消費增長的新型經濟發(fā)展方式。
下面,對“下沉”一詞的詞匯化演變路徑、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句法分布、語料庫基礎上感情色彩的變化及其新義的生成機制和演變動因進行分析。
“下”和“沉”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接連出現(xiàn),不過當時的二者均為實詞。兩詞以并列詞組的形式出現(xiàn)。要考據二者的詞匯化過程,要把二字的意義把握準確。
《說文解字·丄部》的“下”的解釋為:“丅,底也。指事?!薄都坠俏暮霞罚ň幪?752)中可以看出“下”的最初字形為“”,說明其最初本義是基于原始空間義之上的,表示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而言位置在低處。由此可見,“下”原是一個表示具體空間義的方位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下”有21個義項,詞性分別為方位詞、動詞及量詞,其動詞的義項大體是在基本方位義項的基礎上發(fā)展和引申出來的,表示動作、范圍、空間等意義,如“下山、下鄉(xiāng)、下結論”等詞語,雖失去了“下”本身的空間方位內涵,但其中包含了“下”的方位感知或是一定范圍、時間等的隱喻拓展。其原型含義的衍生對語義的演變有著重要的作用,后文將進一步分析“下沉”中“下”的隱喻效果。
《說文解字》并未收錄“沉”字,這是因為古代通常用“沈”來表示“沉”?!吧颉痹诩坠俏臅r期就出現(xiàn)了,《甲骨文合集》(編號780)中可以看出沈的字形為“”,像將祭牲沉入水中之形?!墩f文解字·水部》中對“沈”的解釋為:“沈,陵上滈水也。從水冘聲。一曰濁黕也。”根據甲骨文的字形,可知許慎的說解為誤,徐鉉等曰:“今俗別作沉,冗不成字,非是?!薄队衿返茸謺矊ⅰ俺痢绷袨樯虻漠愺w字[1]。東漢之后的典籍中“沈”“沉”完全混用,如《春江花月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痹凇俺痢薄吧颉被煊昧藥讉€世紀之后,“沉”逐漸代替“沈”表示“沉沒”的義項,而“沈”只表示人名和地名。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沈”“沉”二字分立條目,區(qū)別明顯。對于“沉”的解釋有六個義項:“①動詞,(在水里)往下落,與“浮”相對:石沉大海。②動詞,物體往下陷:地基下沉。③動詞,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沉下心來。④形容詞,(程度)深:沉醉。⑤形容詞,分量重:書很沉。⑥形容詞,感覺沉重(不舒服):胳膊沉?!薄吧颉庇腥齻€義項:“①地名,沈陽。②用于書面語,汁液義,如墨沈未干。③人名。姓沈。”由此可以看出,二字的混用不符合用字的經濟性原則,用不同的字記錄不同的詞才是詞義發(fā)展的主流。
“下沉”二字為單音方位詞“下”加單音動詞“沉”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從單音方位詞和單音動詞組合的緊密程度來看,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上古漢語中,二者是一種自由的句法組合,但是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很多偏正性“單方+單音”結構已經固化成詞,即發(fā)生了詞匯化,并被收錄權威的詞典中。[2]但“下沉”一詞的固化成詞很早就發(fā)生了,《辭源》《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卻未將其收錄其中,是值得完善和補充的。接下來文章就從歷時角度考察“下沉”一詞的詞匯化進程。
“下”和“沉”作為線性組合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常用詞,但是在漢代之前,“下沉”十分少見,借助中國基本古籍庫的語料調查,共有如下幾條:
③清者上騰,高而純陽,故充滿;濁者下沉,密而純陰,故冥寂。(《李虛中命書》3卷)
④夫黃帝之治天下也,其精微之感蕩,上浮而下沉,故為百福之宗。(《子華子》2卷)
⑤身衡陷而下沉兮,不可獲而復登。(《楚辭》17卷)
⑥不然則氣不下沉,雖焦而病不愈。(《金匱玉函經》8卷)
關于上述四例中“下沉”內部的結構關系,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解讀。一是看作偏正結構,即方位詞“下”修飾單音動詞“沉”。二是看作連動結構,“下”作為動詞,表示去、到的意思?!跋隆弊鳛閯釉~在漢代已經出現(xiàn),如鄒陽的《上書吳王》:“漢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輔大國?!?/p>
魏晉一直到明代時期,“下沉”在典籍中出現(xiàn)的總體數量雖有增加,但頻率卻不高,主要充當謂語,句法功能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而且作為單詞的“下沉”和作為短語的“下沉”在語義上大體一致,因此很難證明這一時期內“下沉”已經成詞,這也是之所以多數古代、近代乃至現(xiàn)代詞典并未收錄它的原因。但是到了清代,“下沉”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用法,在前面加上了“向”“往”等介詞,這就使得原先“下”作為原有狀語的修飾語身份受到抑制,其內部結構關系也逐漸模糊,傾向于被視作一個整體,從而獲得單詞的身份。如以下例句:
⑦但見那,城中飄出一團云,三轉三回往下沉。(陳瑞生《再生緣》)
⑧雍洛趁他轉身時,鐵棒向他背心一搗,晏勇一撲,便往下沉,雍洛一手扭著他的頭發(fā),一手提著他腰帶,身子往上一掙,冒出水面,踏著水提到船上,擲在船板上,叫人綁了。(李亮丞《熱血痕》)
“下沉”詞匯化過程中另一個特點是語義的增值。在清代之前,“下沉”意義單一,大體表示空間位置上的“向下沉落”,但到了清代,特別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下沉”的語義開始泛化,其適用的行業(yè)領域擴展到了政治及經濟范圍,并成為當下的熱詞之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下沉”這一偏正結構詞匯化的條件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方位詞作狀語的功能弱化。王寧[3]認為由古漢語中詞組凝固而成的雙音詞的成因之一為“古代漢語句法結構模式弱化和消失,使原來采用這種模式建構起來的詞組凝固成詞而詞匯化,如:四季、誠然、三餐等”。在古代漢語中,方位詞是名詞的特殊組成部分之一,在句法成分中可以自由地充當狀語,隨著名詞作為狀語這一特殊功能的整體衰落,導致方位詞作狀語的條件也受到限制,這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作為方位詞和動詞“沉”的句法性組合,原本為短語結構的“下沉”慢慢退出句法領域,變成詞匯單位。
二是作為詞的使用頻率大幅增加。查詢CCL和BCC語料庫,發(fā)現(xiàn)先秦周朝已經有“下沉”的連用,但此時一直是以短語的身份在句法中使用,一直到清代,“下沉”慢慢開始固化成詞,作為詞的總體數量只有23例。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作為詞的總體數量已超上萬。所以,筆者認為,使用頻率是促使“下沉”發(fā)生詞匯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上述從歷時角度分析了“下沉”從短語到詞的演變過程,且從例子中可以看出“下沉”在古代漢語中幾乎只用作動詞,充當謂語,且后面不帶賓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下沉”對之前的句法功能有保留并有所發(fā)展,產生了各種靈活用法,可以充當主語、謂語、定語、賓語和獨立語。
⑨“下沉”是一種豎直向下的重力運動,如物體在液體里向下沉降。(百度)
⑩據報道,墨西哥城下沉是由于濫采地下水造成的。(《人民日報》1997年)
“下沉”充當句子的謂語,其后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賓語。
?截至2003年7月14日的測量數據顯示:該樓西側下沉7.5毫米,東側下沉24毫米。目前,樓體還在繼續(xù)下沉。(《文匯報》2004年)
“下沉”作為謂語中心語,其后常常帶上補語。
?各人皆沒有否認這戀愛的勇氣,終于不能自拔一同下沉到一個深淵中去了。(沈從文《一個母親》)
?受市場環(huán)境影響,一線企業(yè)下沉到二三線,甚至三四線市場,二線龍頭企業(yè)在繼續(xù)鞏固區(qū)域市場的同時,也把觸角伸向了三四線市場。(微博2012年)
?下沉志愿者奮戰(zhàn)一線,主動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人民日報》2022年)
?于是在大海之中,在這個墳墓似的搖動的地板上,在這個慢慢下沉的浮橋上,博士莊嚴地讀起來了。(李玉民譯《笑面人》)
?人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高聲地喊著“‘下沉’了,我們勝利了”。由于戰(zhàn)勝大風沙的喜悅心情,他們忘記了去吃夜餐,一直干到天亮。(《人民日報》1960年)
?解決基層“痛點”的辦法之一:“下沉”?。ā吨袊嗄陥蟆?017年)
如上述所言,“下沉”是一個多義詞,不管是國內主流搜索引擎百度,還是有涉及其詞義解釋的辭典,都未明確標示其感情色彩。但在實際運用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下沉”在不同行業(yè)領域中的使用往往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對“下沉”進行解釋時,要考慮到其復雜的感情色彩及色彩演變的語境,不能簡單地使用基本義去定義“下沉”的感情色彩。
葛本儀[4]指出,詞的色彩意義是指詞所表示的某種傾向或情調的意義。感情色彩作為色彩意義之一,是詞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人們對于詞語的理解和認識。下文采用傳統(tǒng)的三分法,將感情色彩分類為褒義、貶義、中性。
為了佐證“下沉”一詞的感情色彩,筆者利用BCC和CCL語料庫,對“下沉”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考察。在判斷過程中,主要借助語境對感情色彩進行界定。楊振蘭[5]認為,“詞的意義主要講究信息交流的準確、有效、和諧、得體,受語義環(huán)境的制約更多一些”“每種色彩類型在動態(tài)應用中都會產生適宜各自特點的語境體系”。在大部分情況下,色彩意義和語義環(huán)境是一致的,因此,以詞語出現(xiàn)的語境來判斷感情色彩是相對合理的。楊振蘭[5]還提出,“能為色彩意義提供區(qū)別功能的語境為有效語境,否則為無效語境,也可稱之為零語境”。
在CCL語料庫中隨機抽取了含有“下沉”的1200條語料,包括10條古代漢語語料和1190條現(xiàn)代漢語語料,對具體用例中的感情色彩進行了分析,并對褒義、貶義、中性的用法進行分類,具體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下沉”感情色彩分類統(tǒng)計
從表1可以看出,在1200條語料中,“下沉”的貶義用法占8.17%,且集中于“下沉1”,如例18、例19、例20。褒義的用法占26.58%,集中于“下沉2”和“下沉3”,如例21和例22。雖遠遠不及中性用法比重大,但同樣不容忽視。因此,通過語料的分析,筆者有理由認為“下沉”一詞的感情色彩并不單一,這對后續(xù)字典辭書收錄中標示其色彩也有進一步的幫助。
?心漸漸往下沉,血漸漸往上涌,眼淚又忍不住地濕了眼眶。(《人民日報》2006年)
?這惡毒的怪物確實抓住了陸小鳳的弱點,陸小鳳的心已在往下沉。(古龍《銀鉤賭坊》)
?哦,上帝。我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想起我現(xiàn)在的處境我的心不禁下沉。(張竝譯《家政女王》)
?服務百姓,黨員就得往下沉。(《人民日報》2017年)
?當一二線城市的紅利接近飽和,以低線城市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成為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和訊網2020年)
為了了解“下沉”的褒義、貶義、中性色彩在使用上的差異,筆者進一步利用BCC語料庫中的分類檢索,對“下沉”三種感情色彩的語體分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下沉”感情色彩語體分布情況統(tǒng)計
根據統(tǒng)計結果,“下沉”一詞的褒義用法多出現(xiàn)在報刊和微博語料中,貶義用法多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報刊和微博中。對于其褒貶用法的使用,未在科技文獻和法律文獻中出現(xiàn),這一結果也符合上述語體的基本規(guī)范和大家對語體的認知范疇。因為文學作品和微博的自主性及語言隨意性很強,更多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感情,往往語境因素更為重要,而科技和法律文獻對于文字的使用比較謹慎客觀,經常使用基本義,避免在語句上出現(xiàn)歧義和誤會。[6]可以說,正是由于不同文體對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和表達不同,導致了“下沉”三種感情色彩在語體分布上的差異。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下沉”在三種感情色彩中的實際情況,收集了BCC語料庫中文學作品、報刊、對話、篇章、多領域各569條、2911條、172條、2185條、2665條語料,將其出現(xiàn)在不同感情色彩語境下的詞語搭配情況進行分析。從分析結果來看,下沉1幾乎不出現(xiàn)褒義色彩,部分用例帶上貶義色彩,下沉2和下沉3出現(xiàn)的語境則多與褒義相關。在詞語搭配上,下沉2和下沉3與“干部”“社區(qū)”“基層”“服務”“市場”“利益”“需求”“商業(yè)”“擴張”等詞相匹配,多用于描述與社會治理、商業(yè)經濟等有關的話題。為何與這類詞相匹配,并在語境的分析上往往會帶上正面色彩呢?筆者認為與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及經濟密切相關。
先從政治方面著手分析“下沉2”的褒義性?!跋鲁?”的語義明顯帶上“為人民服務”“走群眾路線”的義素,因為“下沉2”的關鍵在于為國家打通基層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時代背景下改革基層治理和提高基層能力、為基層群眾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的一條重要路徑,因此,“下沉”的做法受到上下一致好評。所以,“下沉2”出現(xiàn)的語境多與正面的評價有關就得到了解釋。再從經濟方面看“下沉3”的褒義色彩?!跋鲁?”幾乎和市場緊密相連,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下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的新策略,語義上帶有“經濟效益”“市場紅利”的義素??焓?、拼多多、華為的成功足以證明市場下沉可以收割巨大流量的事實,所以,“下沉3”的褒義色彩主要源于該模式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的無數福利。
“下沉1”的中性用法更為常見,其搭配詞多是與建筑、物理、化學有關的話題,使用范圍極廣。貶義色彩在“下沉1”中的使用頻率較低,其搭配詞主要是“心”,多用于描述發(fā)生不好的事情,在日常對話和文學體裁中較為常見,具體用例參看上述例18~例20。
因此,“下沉”一詞的感情色彩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因為它的中性色彩傾向突出而將其定義為中性詞,就忽略了其貶義和新出的褒義用法;如果將其定義為褒義詞或貶義詞,也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符??傊?,對于“下沉”一詞感情色彩的定性,不能勉強將其劃分為中性詞,釋義過程中,要重點指出“下沉”在新時期出現(xiàn)的新義用法和褒義傾向,當然,也不能忘記中性用法。依靠語境去分析和定性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較好方式。不過,對于這類無法用傳統(tǒng)“三分法”進行定義的詞,也有待學界進一步深入研究。
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早在20世紀初,索緒爾[7]就論證了語言符號之間能指與所指的任意性,語言符號中音義的結合完全是社會成員之間的約定俗成,而不是它們之間有什么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完全由社會的習慣所決定。“下沉”一詞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即約定俗成。該詞的語義從下沉1到下沉2和下沉3的變化是語言系統(tǒng)內部為了滿足新的表達需求而發(fā)生的變化,是人們對其語義認識的一種新的約定俗成?!跋鲁痢毙铝x的衍生則是運用了隱喻機制。
作為人們認知、思維、經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8]隱喻包含源域和目標域,前者通常是人們所熟知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們不熟悉的抽象概念,通過源域對目標域的投射,從而完成新語義的生成。[9]“下”作為方位詞,通過空間范圍上的高低變化,從而投射出地位、級別上的高低變化?!跋鲁痢痹浮跋蛳鲁谅洹?,由這一具體行為引申為從高端到低端、從上層到基層的情形,從而賦予“下沉”新的含義:由具體的位置改變衍變?yōu)橐粋€抽象的手段、方法。表現(xiàn)在“下沉2”上是領導干部從上級部門調往基層組織,表現(xiàn)在“下沉3”上是消費結構從一二線城市轉向三四線,由城市轉向農村,這就完成了隱喻性語義泛化的第一個階段。在新義位經過廣泛討論并反復使用之后,“下沉”一詞開始嘗試多種跨領域的使用,概念域不斷向外擴張。不僅如此,新義的“下沉”無論是搭配人、物或事件,都可以運用自如,如“下沉人群”“下沉黨員”“服務下沉”“資源下沉”……這樣一來,“下沉”詞義的邊界逐漸模糊,語義最終泛化,幾乎在各個領域中都能看見其使用印跡,語意的表達也更加多樣。
1.舊詞新用——理性義的改變
語言剛開始出現(xiàn)之時,某個字詞的詞匯意義往往只有一個,較少會出現(xiàn)多個義項。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越來越多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斷涌現(xiàn),為了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語言符號,滿足人類之間的交流,舊詞新用就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周祖謨[10]指出,詞在語言里運用久了,意義往往會發(fā)生變化,因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不斷變化,人對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的認識也不斷地發(fā)展,舊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的時候,詞義也就有了新的變化。而舊詞演變?yōu)樾略~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基于本義的隱喻—某一社會事件的爆發(fā)—擴大使用后的語義泛化?!跋鲁痢弊鳛槎陶Z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xiàn),在清代凝固為詞,到21世紀之后通過隱喻產生新義,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的暴發(fā)使得該詞的使用頻率大幅度增加,迅速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上走紅,使用范圍和語義也在不斷擴大,指稱對象細化到政治、醫(yī)療、法律等各行各業(yè),許多領域都在用“下沉”表達對基層群眾的重視。
2.時代與社會背景變化——色彩義的改變
隨著社會和時代背景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發(fā)生變化,這種新認識必然導致原有語義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上述例5中的“下沉”,在《楚辭》一文的語境中,屈原認為自己“不可獲而復登”,“下沉”即為作者向下被流放,這一客觀行為凸顯出消極的貶義色彩?!跋鲁痢币辉~詞匯義和情感義發(fā)生的變化,與當下中國特有的國情有著密切關聯(lián)。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堅持“走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群眾”,著重基層建設的重要性,包括經濟上采用的“下沉”策略也是看重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及其帶來的經濟發(fā)展空間,表達的是積極的正面色彩,這都是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折射出社會發(fā)展的新風貌??梢?,“下沉”新義的出現(xiàn)和情感色彩的轉變與社會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只有處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才能真正理解“下沉”所指的確切含義,明白該詞感情色彩因何轉變。
綜上,文章主要分析“下沉”一詞的詞匯化進程、句法分布、感情色彩和新義的隱喻機制及語義演變動因?!跋鲁痢北緛碇浮跋蛳鲁谅洹?,后該詞詞義在新時期出現(xiàn)泛化傾向,用于政治上的基層治理和經濟上的市場戰(zhàn)略,新義的出現(xiàn)致使該詞在網絡上使用頻率、熱度不斷飆升?!跋鲁?”到“下沉2”和“下沉3”的詞義演變機制是認知語言學上所說的“隱喻”機制,即通過“下”的方位原型義到社會心理義的投射,實現(xiàn)了“下沉”一詞新義的引申。隨著語義的擴展,利用語料庫分析了“下沉”的感情色彩,發(fā)現(xiàn)該詞的感情色彩不易界定,但較為明顯的是新義的產生造就了褒義色彩的出現(xiàn),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語言本身的內因和社會背景的外因共同推動的??傊?,作為語言的使用者,我們應該進一步關注和研究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常用詞,給予它們足夠的重視,從而正確地把握語言的發(fā)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