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根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海南 ???570228)
古典名劇改編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書寫方式之一。古典名劇不僅給現(xiàn)代戲劇寫作提供了敘事材料,也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提供了借鑒。同時,古典名劇歷經(jīng)時間的洗禮,它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往往是其現(xiàn)代改編作品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但如何改編古典名劇仍是一個重要課題,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索?,F(xiàn)代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數(shù)度改編孔尚任名劇《桃花扇》,堪稱古典名劇現(xiàn)代改編的先驅(qū)人物。他的改作不僅曾轟動一時,令人矚目,也為古典名劇的現(xiàn)代改寫進行了有益的藝術(shù)探索,樹立了光輝典范。那么,《桃花扇》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能夠觸動我們的心弦,而歐陽予倩改編名劇又有哪些成功的秘訣呢?
《桃花扇》乃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精心結(jié)撰、打磨的傳奇劇本。他曾這樣自述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
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余,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然獨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秘之枕中?!奔八髅组L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偎巨r(nóng)田倫霞先生來京,每見必握手索覽。予不得已,乃挑燈填詞,以塞其求;凡三易稿而書成,蓋己卯之六月也。[1]5
孔尚任出仕的時間是康熙二十四年清圣祖南巡北歸的1685年,時因皇帝祭孔,在御前講解《論語》而受到褒獎,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博士?!短一ㄉ取吠旮逯谠诳滴跞四辏?699年),上距其出仕已在十四年之后,可見劇作家為了寫好這部劇作是如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他既閱讀了有關(guān)史料,同時也深入實地展開調(diào)查,遍訪遺民舊聞,力求把劇本創(chuàng)作建立在充足確鑿的史實基礎(chǔ)之上。其求真求實之切,致有《桃花扇考據(jù)》的寫作,以示其故事的情節(jié)乃至細節(jié)皆有根有據(jù),可以查考,不妨當作信史看待。“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盵1]11也就是說,《桃花扇》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走了一條和一般戲曲劇本不同的道路——寫實求真,在古代戲曲劇本中堪稱異數(shù)。
《桃花扇》不僅創(chuàng)作方法與眾不同,其劇本結(jié)構(gòu)也非常獨特。雖然采用“愛情+政治”的傳統(tǒng)敘事模式,“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1]1,但這種愛情與政治的結(jié)合卻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生硬地扭合在一起的。侯方域是著名的復社文人領(lǐng)袖之一,他既是本劇中男主人公,“愛情”的必然當事方,同時又是晚明、南明的重要政治人物,傾向于東林黨(其父侯恂為東林名士),親身參加過復社文人反閹黨的斗爭,并入職史可法幕府,亦可謂“政治”的必然當事方。李香君也是如此。她是“秦淮八艷”之一,和侯方域有深入交往,侯曾為之作《李姬傳》,稱她“俠而慧”,又因其身份,和晚明、南明的達官貴人們有諸多周旋,能辨別士大夫賢否,故此,她亦是本劇“愛情+政治”敘事的另一個最佳候選人。在這一敘事模式中,《桃花扇》的敘事基點放在政治而非愛情上:政治為主線,愛情為副線;政治為主,愛情為賓,愛情乃是劇作家用于表現(xiàn)政治的切入點和手段。關(guān)于本劇以政治為創(chuàng)作重心的動機,劇作家不是予以掩飾,而是反復申說,昭告于天下: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yè),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chuàng)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1]1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蕩子之題也,游客之畫也,皆事之鄙焉者也。……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權(quán)奸者也;權(quán)奸者,魏閹之余孽也;余孽者,進聲色,羅貨利,結(jié)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權(quán)奸安在?[1]3
為此,劇作家將劇中人物按其政治屬性等作了部伍分類,有所謂左右正色、間色、奇偶中氣、戾氣等名目,如侯、李為正色,史、左為中氣,弘光、馬、阮為戾氣,等等。又據(jù)以安排全劇的整體藝術(shù)結(jié)構(gòu):
上半之末,皆寫草創(chuàng)爭斗之狀,下半之首,皆寫偷安宴樂之情。爭斗則朝宗分其憂,宴游則香
君罹其苦。一生一旦,為全本綱領(lǐng),而南朝之治亂系焉。①《桃花扇》第二十一出《媚座》總批?!短一ㄉ缺灸罚骸白x《桃花扇》者,有題辭,有跋語,今已錄于前后。又有批評,有詩歌,其每折之句批在頂,總批在尾,忖奪予心,百不失一,皆借讀者信筆書之?!庇腥松踔琳f這些批語是孔尚任自己寫的。且不論真假,但至少,孔尚任是贊同這些批語里的看法的,他視讀者們的這些批語為“知己之愛”。
劇中著名的卻奩、罵筵等關(guān)目設(shè)置亦是出于政治考慮而非愛情的動機。因為寫實求真,并以政治而非愛情作為劇本寫作的出發(fā)點,所以孔尚任在劇本結(jié)局的安排上也擺脫了窠臼,讓男女主人公分道揚鑣,出家入道。為什么呢?現(xiàn)實中侯、李并無團圓畢姻之事,一如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等人的遭際那樣。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2]?,F(xiàn)實生活并不總是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美好。而更為重要的是——
(外)你們絮絮叨叨,說的俱是那里話。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
(生)此言差矣!從來男女室家,人之大倫,離合悲歡,情有所鐘,先生如何管得?
(外怒介)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1]258
政治上的因緣變局才是孔尚任決定打破傳奇俗套、另創(chuàng)新局別開生面的主要原因。而時人顧彩未睹孔尚任此舉的深意和價值,改寫侯李故事為《南桃花扇》傳奇,將孔尚任所寫李香君、侯方域雙雙入道的結(jié)局改為以生旦團圓收場。因此孔尚任說:
顧子天石,讀予《桃花扇》,引而申之,改為《南桃花扇》,令生旦當場團圓,以快觀者之目。其詞華精警,追步臨川。雖補予之不逮,未免形予傖父,予敢不避席乎。[1]7
這種“快觀者之目”的改寫并沒有取得觀眾的認同和良好的效果,今顧彩的改本已佚失不傳??资纤^“形予傖父”“敢不避席”云云,實乃自謙之辭耳!清代曲評家梁廷枏對此品評道:
《桃花扇》以《余韻》折作結(jié),曲終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余不盡之意,脫盡團圓俗套。乃顧天石改作《南桃花扇》,使生旦當場團圓。雖其排場可快一時之耳目,然較之原作,孰優(yōu)孰劣,識者自能辨之。[3]
可謂眼光不俗,評論精到有識見。
以上這些創(chuàng)作情況成為《桃花扇》一劇撞擊現(xiàn)代時代脈搏和扣響今世觀眾心弦的基本條件,也是著名戲劇、電影工作者歐陽予倩反復改編、樂于改編《桃花扇》的主要依據(jù)。
民國時期,歐陽予倩凡三度改編《桃花扇》傳奇為現(xiàn)代戲劇。第一次是1937年的京劇改編:
1937年初冬,抗日戰(zhàn)線南移,上海淪陷,我懷著滿腔憂憤之情,費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把《桃花扇》傳奇改編為京戲。僅僅演出兩場就被迫停演了?!敃r觀眾的反應是十分強烈的。[4]171
之后,歐陽予倩任廣西藝術(shù)館館長兼桂林劇團團長,于是有了第二次的桂劇改編:
1939年,我把它改成桂戲,在桂林上演的時候,曾經(jīng)加以某些刪改,但也曾根據(jù)當時的一些感想有一些補充。特別是對知識分子的軟弱動搖敲起警鐘;對勇于內(nèi)爭,暗中勾結(jié)敵人的反動派,給予辛辣的諷刺。這個戲在桂林曾經(jīng)轟動一時,最后被明令禁演。[4]172
1947年,歐陽予倩在中國臺灣對《桃花扇》作話劇改編,是為第三次:
1946年,我和新中國劇社到了臺灣,最初演出了三個戲:《鄭成功》《牛郎織女》《日出》。此后因為一時找不到適當?shù)墓?jié)目,大家認為最好演一個歷史戲,就讓我把《桃花扇》寫成話劇本。我就躲在一個有溫泉的旅館里,用十天工夫把劇本改好,排了七天,演出了四場。[4]172
歐陽予倩對三次改編過程的自述透露了《桃花扇》被現(xiàn)代人青睞的個中消息。1937年和1939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救亡圖存運動到處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文藝工作者們也積極投身于其中,以手里的筆作為匕首投槍,創(chuàng)作、宣傳、鼓動,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激發(fā)抗敵救國的熱情。歐陽予倩的《桃花扇》改編和他的桂劇《木蘭從軍》《梁紅玉》,話劇《青紗帳里》《越打越肥》《忠王李秀成》等作品一樣,可謂文藝界抗戰(zhàn)救亡大潮中一朵耀眼的浪花。不難想象,立足政治、貼近現(xiàn)實,在劇中弘揚愛國主義、對敵斗爭和民族氣節(jié)等主題,是歐陽予倩此一時期選擇題材與創(chuàng)作構(gòu)思的主要著眼點,我們很容易看到孔尚任的《桃花扇》傳奇和歐陽予倩此時的創(chuàng)作訴求之間有著深度的契合,他可以極方便地把孔尚任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時代所需。換言之,只要稍加取舍,孔尚任《桃花扇》就能成為與現(xiàn)實斗爭緊密結(jié)合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戰(zhàn)斗性的戲劇作品。而其取舍之道也一如原作,突出現(xiàn)實的、政治的方面,弱化乃至虛化愛情因素,以彰顯其時代意義①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陽予倩繼續(xù)關(guān)注《桃花扇》的改編,并將它搬上了電影銀幕。。
首先,他只截取了《桃花扇》中矛盾沖突、思想斗爭最為尖銳激烈的幾個場景來敘事,表現(xiàn)了美忠刺奸、激濁揚清的主題?!短一ㄉ取吩且徊矿w制龐大的歷史劇,以侯、李愛情為切入點,包容了整個南明弘光王朝的興衰史實,其線索、事件和主題皆是多樣的,以寄寓作者的興亡之感。如寫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斗爭、寫正派文人的生活與情趣、寫下層社會狀貌、寫史可法、左良玉等將領(lǐng)的情懷……讀者、觀眾可以從中引發(fā)多方面的思考,并不限于單一的主題。簡言之,《桃花扇》采用了“全景式”的敘事方式。
反之,歐陽予倩從“打阮”開始寫起②1963年的改編本在“打阮”之前還有“教歌”的一場戲。,連綴“題扇”“卻奩”“修札”“辭院”“畫扇”“罵賊”等情節(jié),以“撕扇”劇終,可謂主題鮮明而專一,場景緊湊而集中。他說:“我突出地贊揚了秦淮歌女、樂工、李香君、柳敬亭輩的崇尚氣節(jié);對那些兩面三刀賣國求榮的家伙,便狠狠地給了幾棍子?!盵4]171他要通過《桃花扇》的改編,歌頌愛國英雄,痛斥漢奸賣國賊,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為此,他大幅度刪削了原著中無關(guān)宏旨的情節(jié)、段落、人物、場景,而只截取了其中最為切要的部分,體現(xiàn)在篇幅上,《桃花扇》原著凡二本四卷四十四出(含上本試一出、閏二十出、下本加二十一出、續(xù)四十出),歐陽予倩改編本則八九個場景而已,相當于一部現(xiàn)代話劇作品的長度。
很明顯,這種以鮮明主題為指導分場分幕的寫法乃是受到了話劇寫作的影響。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實際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敘事中,選取幾個典型場景來寫作的手法也很常見。司馬遷敘寫藺相如的時候,不是寫藺相如的一生,也沒有寫藺相如的方方面面,而是選取了特別能表現(xiàn)藺相如個性精神的三個場景(“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來細致刻畫、詳盡描寫,起到了綱舉目張、畫龍點睛的效果[5]。李漁主張劇本寫作須“立主腦”[6]16“減頭緒”[6]21,即是要求寫劇本時主題明確,線索清晰,不要貪多務得,貪大求全。近代以來,京劇等戲曲劇種在進行戲曲改編的時候,通常也只截取部分的情節(jié)段落來表演,如一些三國戲、水滸戲所顯示的那樣。換言之,歐陽予倩是在借鑒了中、西文學之長后改寫《桃花扇》的。
其次,在有限的篇幅之中,歐陽予倩突出了主要的人物、主要的矛盾沖突,從而予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無疑,李香君是歐陽予倩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雖是一個煙花女子,但其見識、氣節(jié)則遠在一般人之上。他設(shè)定香君是東林黨人李宗林之后,因遭黨禍而淪落倡家,所以,她能有著令人欽敬的見識和氣節(jié)。她看到楊龍友無緣無故地為她置辦彩禮,便很警覺地想道:“他為我送來纏頭錦,他為我送來百寶箱。他本是罷職賦閑客,為何輕擲金錢來填這煙花巷?”當?shù)弥侨畲箐吽鶠闀r,盡管有楊龍友、侯方域在旁為阮做解釋打圓場,她還是毫不容情地拒絕了:
李香君:官人,你太老實了?!境磕闼家凰紒硐胍幌?,莫學那東郭先生救黃狼。阮大鋮攀權(quán)貴廉恥喪盡,他是臭名到處傳揚。婦人孺子皆唾棄,你為何反與他來消禍殃?你要做青松聳立在高山上,莫學那楊花柳絮隨風揚。休為妝奩把私情講,還他銀兩退回百寶箱!香君雖是青樓女,哪肯名節(jié)付汪洋?!戴荊釵,窮不妨,穿布衣,名自香,還他綾羅還他錦帳,金鐘休想罩鳳凰?。。W陽予倩1963年電影劇本《桃花扇》)
在香君的激發(fā)之下,侯方域也醒悟過來,和阮大鋮劃清了界限。阮大鋮挾恨捉拿侯方域,侯方域不知如何是好,且留戀柔情,又是香君曉之以理,指點迷津:
李香君:【唱】生生離別苦透心,香巾揩淚訴離情。男兒應有四方志,休要為我多勞神。此去江北多報國,拯救黎民水火中。人生聚散何足論,脈脈相連一條心!奴家雖是青樓女,此心決不負郎君?。W陽予倩1963年電影劇本《桃花扇》)
后來,權(quán)貴田仰逼娶香君,香君以死相對,血染桃花。又當面痛罵奸臣馬士英、阮大鋮,數(shù)落他們禍國殃民的罪狀,表現(xiàn)了凜然正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表現(xiàn)香君的民族氣節(jié),歐陽予倩還改變了原著的結(jié)局,寫侯方域降清,香君義斥他的變節(jié)行為,撕掉了象征二人愛情的桃花扇,觸階殉節(jié)。
香君和阮大鋮的斗爭是歐陽予倩所突出的主要矛盾沖突,“卻奩”“辭院”“罵賊”等場次對此有濃墨重彩的描寫。
為了襯托李香君,歐陽予倩對劇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侯方域作了大幅的“改造”:(1)他性格軟弱,在政治斗爭中走調(diào)和路線,沒有表現(xiàn)出東林黨人應有的斗爭精神,缺少是非觀念。他不僅沒有像吳次尾、陳定生等人那樣痛恨阮大鋮,而且對阮大鋮的“收買”無動于衷,心安理得,還和楊龍友這樣的圓滑狡黠之人關(guān)系很好。(2)他過分迷戀情色,甚至把它置于大義之上。在斗爭形勢緊張的時刻,他卻迎娶香君,貪圖享受;在需要他表現(xiàn)出精神和氣節(jié)的時候,他卻以夫妻團聚為借口,悍然變節(jié),最終害死了香君。(3)他最終變節(jié)投降,令人不齒。這是對《桃花扇》原著的重要改造,是很有現(xiàn)實針對意義的改造??傊?,歐陽予倩在寫作的時候,處處將侯、李二人相互對照,態(tài)度鮮明。
歐陽予倩善于把“現(xiàn)代元素”巧妙地融入劇本改編之中,以滿足現(xiàn)代觀眾的審美需要。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反對封建禮教,究其實,乃是一場關(guān)于人的自身的解放運動。封建時代加諸人們身上的種種教條束縛被一一打破,個人的存在、個人的價值被重新“發(fā)現(xiàn)”,個人在國家、社會上的地位得到了認可和重視,個體生命特別是“小人物”的命運,前所未有地成為社會話題,被講述、被刻畫、被討論。然而,由于封建秩序力量的強大和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雖然有一波波的文化運動、社會運動的推動,個體價值的論述始終都未能完成。歐陽予倩改編《桃花扇》,便以戲劇的方式來表現(xiàn)他對此問題的關(guān)注。
李香君是地位低下的歌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本無所謂地位與人格可言,是受人欺凌的對象,是受到侮辱與損害的人。確實,達官顯貴如馬、阮、田仰輩把她當作螻蟻一般地對待,呼來喝去事小,更要搶她做妾,否則死路一條。即使是“正派的”文人,也不過拿她當作消遣,或者情感的慰藉。在孔尚任寫作《桃花扇》的時代,理學思想和專制主義橫行,根本談不上“人的覺醒”的問題??蓺W陽予倩卻賦予了李香君這一形象以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意義。換言之,歐陽予倩筆下的李香君與其說是舊時代的歌妓,毋寧說更像一個“新女性”。平等意識是她處理一切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無論對敵還是對友,都是如此。
雖然馬、阮、田仰輩是達官顯貴,地位、權(quán)勢上與之不可同日而語,但對于這幫禍國殃民的奸賊敗類,李香君打心眼里瞧不上他們,鄙視他們的人格,痛罵他們的行為,對于他們向她伸來的魔掌黑手,則不惜以死報之,表現(xiàn)了不屈的精神。在客觀條件上,李香君是一個年輕柔弱的女子,可其人格的光輝卻遠超馬、阮、田仰輩,照耀千古。這是我們讀了歐陽予倩《桃花扇》之后的一大感受。同樣是卻奩、罵筵,原著與改作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此不同即改作中于表現(xiàn)大義、氣節(jié)之外,更增加了人格平等的意識。這是一個“現(xiàn)代元素”,是五四新女性走向獨立的一大標志。人們不能忘懷李香君的“我要作人”的那聲吶喊(歐陽予倩1963年電影劇本《桃花扇》第四場)。侯方域在無意中用了阮大鋮的錢、受了他的恩惠,李香君知情后并不像侯方域、李貞麗那樣以為無傷大雅、無可無不可,而是嚴詞拒絕,發(fā)出擲地有聲的誓言:
盡管你們把我看成下賤的女子,可是我心還沒有死,是忠是奸我還分得出來。就把我凌遲碎剮,我也不會隨便接待一個奸賊的走狗!(歐陽予倩1963年電影劇本《桃花扇》)
很顯然,正像香君對假母貞麗所說的那樣,她是歐陽予倩所要著力塑造、著力書寫的“大寫的人”。貞麗代嫁情節(jié)也是香君平等意識覺醒的體現(xiàn)——“不自由,毋寧死”。香君以死相抗,貞麗則屈從于田仰的淫威。
平等意識還表現(xiàn)在侯、李的交往與愛情之中。李香君不是侯方域失意的寄托,不是愛情的被動接受者。她愛侯方域,但這種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正義的力量和果敢的精神。侯方域為東林黨人之后、復社文人領(lǐng)袖,這受到了李香君的敬重,也是其愛情的根據(jù)和基礎(chǔ)。當侯方域和阮大鋮發(fā)生瓜葛,有些糾纏不清的時候,香君并不因為顧惜愛情而有所寬貸,也并不因為侯方域的地位而對他高高仰視。當侯方域做出失節(jié)之事的時候,愛情基礎(chǔ)便不存在了,香君毫不猶豫地斬斷情緣,痛斥侯的無恥,殞身明志。在侯的面前,香君同樣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正氣凜然,人格高潔。
所謂“現(xiàn)代元素”,在歐陽予倩的《桃花扇》中,還表現(xiàn)在他對“小人物”的關(guān)注及對平民百姓的“發(fā)現(xiàn)”上?!短一ㄉ取肥钦晤}材,寫明清鼎革易代之際,涉及的“大人物”很多:弘光、馬、阮、史可法、左良玉、東林名流……原著里確實有很多由“大人物”演出的戲??蓺W陽予倩差不多把“大人物”從舞臺上全“趕跑”了——除了東林人物及阮大鋮等必不可少的“大人物”在場之外,舞臺上全是“小人物”活動的身影:院中的李貞麗、李香君、鄭妥娘、寇白門;老曲師蘇昆生;說書藝人柳敬亭;官府衙役……甚至還有不知名的民眾:
民甲(指墻內(nèi))你看這里不是阮大胡子的莊園嗎?當初靠著馬士英的勢力,無所不為,千方百計把老百姓的田弄成自己的產(chǎn)業(yè),恨不得把所有人的飯弄到一個人的嘴里。
民乙所以他們就要搶官做,做了官,有了權(quán)才好借著各色各樣的題目霸占百姓們的土地,搜刮百姓的錢財。他們成群結(jié)黨,一天到晚耍的是這一套把戲,弄得大家的錢都積在他們一群人手里。
……
民甲要不是他們,明朝怎么會弄到這步田地!
民乙平??雌饋?,好像只有他們像人,老百姓都不是人;現(xiàn)在看起來,老百姓始終還像人,他們才真不是人。媽的!
民甲可憐,眼看見他們起高樓,又看著他們樓塌了?。?947年新中國劇社話劇版《桃花扇》第七場)
原著續(xù)四十出“余韻”借漁樵(柳敬亭、蘇昆生)之口寫興亡之感,給人以言近旨遠、回味無窮的感覺,自然是巧妙的劇情設(shè)計。歐陽予倩繼承了這一做法。但其間是有不同的。漁樵雖說是“小人物”,是“民”,在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語境里,卻別有所指,別有特殊的意涵。“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雹贄钌鳎骸杜R江仙·〈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該詞被后人錄入《三國演義》小說中,成了它的開篇詞。[7]他們不過是許由、巢父、長沮、桀溺等世外高士的代名詞罷了。如果歐陽予倩沿用這樣的人物意象,那么,在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背景下,無疑跟時代不相匹配。五四時期提倡“勞工神圣”,五四以后,工農(nóng)運動興起,工農(nóng)階級、普通百姓成為了重要的革命力量,影響力越來越大。抗戰(zhàn)時期,全民支持抗戰(zhàn)、參與抗戰(zhàn),則進步的劇作家眼中更須有普通民眾、平民百姓。從來人們都持英雄史觀,20世紀的社會實踐顛覆了它,并把工農(nóng)大眾推向了歷史前臺。這是時代的現(xiàn)實。歐陽予倩在抗戰(zhàn)之后改編《桃花扇》,把漁樵變成了民甲民乙,通過百姓對話、街頭議論,揭示了官民對立,抒寫了興亡之感,其實是對于“人”的發(fā)現(xiàn),是平民情懷,是進步的體現(xiàn)。
于描寫忠奸斗爭之外表現(xiàn)民族氣節(jié)、愛國情懷,于表現(xiàn)香君的精神氣質(zhì)之外書寫她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于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之外提升“小人物”、平民百姓在歷史上的地位,乃至把他們推向了中心的位置。就這樣,歐陽予倩敏銳地體察到時代的律動和變遷,并把這種律動和變遷融注于《桃花扇》的改編中,使之成為一部“創(chuàng)作”,適合了新時代的觀眾的需要。歐版《桃花扇》之所以能一次次地被要求改編、修訂,并跨越民國、共和國兩個時代,戰(zhàn)爭動亂、和平建設(shè)的兩種環(huán)境,常演常新,其魅力正在于此。
其實,歐陽予倩的改編還有其他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那就是:在戲劇形式上盡量吸收現(xiàn)代元素,以便現(xiàn)代觀眾的接受和欣賞。在這方面,歐陽予倩可謂駕輕就熟、經(jīng)驗豐富。他長期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實踐(包括組織、指導、表演等),既熟悉話劇又諳習戲曲,從“春柳社”時期開始,直到20世紀后半葉,戲劇活動時間橫跨半個多世紀,是公認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奠基人之一和創(chuàng)作大師。他還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不斷地推動戲劇的發(fā)展進步,早年積極引進話劇,后來參與話劇、京劇、歌劇、地方戲的改造改革,成績斐然,成果豐碩,晚年又涉足戲劇教育和電影,拓寬自己戲劇活動的領(lǐng)域。他樂于接受新事物,大膽嘗試,并不故步自封。他的這些經(jīng)驗和探索同樣體現(xiàn)在《桃花扇》的改編上。大體有這幾點:
第一,作品結(jié)構(gòu)采用話劇體制。傳奇創(chuàng)作以“出”為單位,一般說來,以人物的上下場為依據(jù),并不太注重情節(jié)段落的發(fā)展節(jié)奏。有的出目情節(jié)緊湊集中,有的出目則重在以曲抒情,抒寫人物的內(nèi)心,情節(jié)敘事的成分較少。傳奇的“出”近似于雜劇的“折”,跟曲牌組織體制即音樂元素相關(guān)。因此之故,明末清初以來,傳奇還發(fā)展出了折子戲(單出戲、出頭戲)的表演形式,情節(jié)敘事性更被弱化了。話劇與之不同。話劇沒有曲唱抒情,劇作的敘事性很強,情節(jié)發(fā)展緊湊,故而適合采用分場分幕演出,在劇本寫作的時候,非常注重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均衡安排。傳奇分出,話劇分場,無所謂優(yōu)劣好壞,都是依據(jù)各自的歷史和特點所形成的。但現(xiàn)代讀者、觀眾已經(jīng)逐漸習慣了話劇的以情節(jié)敘事為主要依據(jù)的分場分幕的體制,歐陽予倩改編《桃花扇》,無論是改編成話劇、電影還是改編成京劇、桂劇,他都須考慮到這一變化,對原著體制作出調(diào)整。簡言之,他給《桃花扇》分段的依據(jù)主要是故事發(fā)展,而不是人物或音樂等傳統(tǒng)戲劇因素。
第二,傳奇創(chuàng)作既有曲詞又有賓白,但兩者在劇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曲詞遠比賓白更為重要。看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一出的寫作即不難知之。歐陽予倩在京劇《桃花扇》中大幅調(diào)整曲唱、說白的比例,顯著增加了人物對話的分量,使之更適合現(xiàn)代人欣賞。故此,傳奇中稱之賓白,京劇《桃花扇》中須改稱說白或?qū)υ?。這可以看作是較早的“話劇加唱”的嘗試。另外,根據(jù)京劇的寫作要求,他把原著的曲牌體改為板腔體,對話語言也更加地通俗化、口語化、平民化,增強語言的鮮活度和表現(xiàn)力。
第三,他借鑒了話劇的一些敘事技巧,如田仰其人,和女主角李香君有重大關(guān)聯(lián)(逼婚香君,以致香君血濺扇面,而貞麗代嫁),歐陽予倩把他作為暗場人物處理,讓人只見其威不見其人,這不由人不想起《日出》中的金八,雖沒有出場,卻始終揮不去他的陰影,并最終把陳白露逼上了絕路[8]。這種暗場處理方式有時卻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渲染環(huán)境氣氛,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總之,歐陽予倩的《桃花扇》改編,不僅是他本人從藝生涯中最知名、最成功的一次改編(他創(chuàng)作、改編、修改過的戲曲劇本不下五十部,如《臥薪嘗膽》《黛玉葬花》《晴雯補裘》《人面桃花》《木蘭從軍》《孔雀東南飛》等),而且為古典戲劇的現(xiàn)代改寫樹立了典范,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一方面,他尊重原著,依托原著,并不把原著人物、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等完全推倒了重來,另編故事,另起爐灶。這是改編者對于原著所應該抱持的謙遜的態(tài)度,和今日大話、戲說經(jīng)典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①目前戲劇影視節(jié)目中有一種歪曲原著,詆毀、丑化原型的不良風氣,如戲說唐僧、孫悟空,詆毀、丑化阿慶嫂、楊子榮等,這是不尊重經(jīng)典、不尊重歷史的表現(xiàn),不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中國文化走出去。試想,連自己都不尊重的東西,怎么能夠讓別人去尊重和接受呢?也許能一時轟動,卻不能傳之久遠。應對這種情況予以重視。。另一方面,他又不是為改編而改編,對原著照搬照抄,依葫蘆畫瓢,而是將戲劇改編和時代需要結(jié)合在一起,在改編中體現(xiàn)時代變化,表達時代訴求,為時代觀眾而改編,適合時代觀眾的審美需要并啟其深思。劉勰說過,“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9]321;“變則堪久,通則不乏”[9]331;“青生于藍,絳生于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9]331。戲曲改編應該既通又變,既要學習、借鑒原著又要成為一次真正的“創(chuàng)作”。歐陽予倩的《桃花扇》改編,留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
經(jīng)典閱讀已然成為當下中國一個熱門的生活事件和學習事件。它是涵養(yǎng)心靈、提升品格、豐贍精神、傳承文化、倡明風氣的重要路徑[10]?!短一ㄉ取芳仁菤v史的題材、歷史的產(chǎn)物,同時也應在改編中與時俱進。它是歷史和社會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