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琪鵬
明代的“永宣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常為人們所樂道。這兩個盛世中的最后一任皇帝—明代的宣德皇帝和清代的乾隆皇帝,同受皇祖的喜愛,同是青年繼位,也同樣在即位問題上頗具傳奇色彩。本文我們就來談?wù)勥@兩位皇帝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清朝的雍正皇帝能在康熙年間激烈的儲位斗爭中勝出,繼承皇位,決定性因素是他“父以子貴”,沾了自己兒子弘歷—也就是后來乾隆皇帝的光。由此,有人進一步認為弘歷是康熙帝確定的“隔代接班人”,康熙帝之所以在眾多皇子中挑選雍正帝來繼承皇位,是為了保證日后弘歷能夠即位當皇帝。因為據(jù)當時的朝鮮使臣記載,康熙帝臨終前曾對大學(xué)士馬齊說:“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逼鋵崳@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禁不起認真推敲。
康熙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天才第一次在他賜給皇四子胤禛的圓明園中見到皇孫弘歷的。這時,距當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三日他在暢春園去世只有短短8個多月時間,到其死時弘歷虛歲也才12歲。雖說其間幾個月的時間,康熙帝曾將這位心愛的皇孫“養(yǎng)育宮中”,悉心教誨,但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不太可能頭腦一熱,僅憑這些就在日后變數(shù)未知的情況下,輕易確定江山社稷的隔代主人。況且,直接繼承人的問題困擾了康熙幾十年,年老力衰的他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地就確定遙遠的間接繼承人呢?而朝鮮使節(jié)只是外邦之人,康熙帝彌留之際的密談他是斷然不可能參與其中的,這種記錄也只能是道聽途說罷了。
乾隆帝像
實際上,曾經(jīng)被康熙帝養(yǎng)育在宮中的皇孫不只乾隆一人,廢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就比弘歷更早得到過這一待遇。當然,被立儲搞得心力憔悴的康熙帝見到弘歷這個皇孫時眼前一亮的感覺肯定是有的,弘歷此后得到祖父的榮寵比同輩兄弟要多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僅憑這些,仍然不能理解為是弘歷的出場才奠定了其父親的儲君身份。試想,在嬰幼兒夭折和青少年早殤率極高的古代社會,誰能保證一個年僅12歲的兒童能萬無一失地長大成人?即便他當時看起來很健康聰穎。有清一代,除歷任皇帝外,所有皇子的平均壽命只有15歲,這里說的還是虛歲。
康熙帝應(yīng)該不會忘記,自己在幼年時就險些被天花奪去性命,而他的父親順治帝更是在24歲的青年時期就死于天花。弘歷日后的成長之路能否一帆風(fēng)順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再者,一個12歲的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遠未完全形成,日后向好或向壞發(fā)展也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早期曾經(jīng)溫良恭儉讓的廢太子胤礽就是康熙帝眼前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此外,一個負責(zé)任的政治家,不會為了保證間接繼承人的繼承權(quán),而不考慮更加重要的直接繼承人是否合格的問題。
經(jīng)歷多年立儲風(fēng)波之后,選擇胤禛即位,應(yīng)當是康熙帝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即使沒有弘歷這個兒子,憑胤禛個人的素質(zhì)和父皇對他的信任,榮登大寶也有著極大的可能性。很有可能是康熙帝本已決定日后傳位給胤禛,見到弘歷之后更加堅定了他傳位給胤禛的決心。反之,如果胤禛沒有過硬的素質(zhì)和父皇的信任,他的兒子即便再優(yōu)秀,他也是繼位無望的。
若每個皇帝在傳位時都須高瞻遠矚地考慮隔代人選,那么為了他的王朝“長治久安”,為了用“敬天法祖”約束后人,他要不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再規(guī)劃好更久遠的繼承問題呢?如果這個命題存在,有資格考慮這個問題的皇帝也只有我們本次話題的主人公—五代同堂的乾隆皇帝了。而他在晚年也并沒有考慮如此久遠之事。如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jié)論:所謂“雍正帝之所以當上皇帝是得益于康熙帝對弘歷的喜愛,弘歷是康熙帝確定的隔代皇位繼承人”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其實,歷史上沾了兒子光當上皇帝的例子并不是沒有,但不是發(fā)生在清朝的康雍乾時期,而是發(fā)生在明朝的永宣時期。明仁宗朱高熾最終能夠有驚無險地繼承明成祖朱棣的皇位,就是因為朱棣喜歡皇孫朱瞻基—后來的宣德皇帝。
朱高熾很早就被父皇朱棣立為太子,但這并不代表父皇對他有多么喜愛,他被立為太子完全是傳統(tǒng)立長立嫡的禮法因素使然。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步履蹣跚等原因并不為父皇朱棣所中意,雖然在父皇征戰(zhàn)時有數(shù)次監(jiān)國之功,但與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相比,明顯遜色不少。相反,在“靖難之役”中立有赫赫戰(zhàn)功的二弟朱高煦則越來越受到父皇朱棣的重視,并且朱高煦自己也常常以曾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的唐太宗李世民自居,奪嫡之心表露無遺。朱棣甚至曾對朱高煦做過一些曖昧的許諾。同時,朱高熾的三弟朱高燧也與朱高煦關(guān)系密切,隨時準備有所行動。一時間,太子的境況岌岌可危。峰回路轉(zhuǎn)的是,朱高熾的長子、聰慧英武的朱瞻基逐漸長大成人,戎馬一生的朱棣對這個比次子朱高煦更加“類己”的皇孫格外寵愛。一日,朱棣詢問解縉對立儲的態(tài)度,解縉力推朱高煦,朱棣不以為然;解縉隨后將話題引向朱瞻基,盛贊“好圣孫”三字,這才令朱棣動容?!皭畚菁盀酢钡慕Y(jié)果是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之位,進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當然,朱高熾也絕非平庸之輩,只不過他的長處更在于行政領(lǐng)域,而非軍事層面。
相比年幼的弘歷只和康熙帝相處了短短幾個月時間,朱瞻基則在自己祖父朱棣的身邊生活了20多年,這是足夠長的一段時間,朱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yǎng)自己隔代接班人的文韜武略,開發(fā)他的優(yōu)秀潛能:大漠草原開疆拓土的戰(zhàn)場里、貫通南北連接兩京的通途中、皇宮大內(nèi)的丹陛御路上,都留下了祖孫情深的足跡。為了表示自己對這個皇孫的無限厚望,朱棣于永樂九年(1411)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冊立13歲的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樣就正式確立了朱高熾父子未來的皇帝身份,也是朱高熾“父以子貴”得以即位的鐵證。
《明史·宣宗本紀》也斷言道:“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祖,其危而復(fù)安,太孫蓋有力焉?!钡接罉范辏?424)朱棣駕崩時,皇太孫朱瞻基已是26歲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才俊。他47歲“高齡”的父親也成了歷代王朝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之一,9個月后,又帶著在位時間很短的記錄死去。朱瞻基最終如其祖父所愿繼承了皇位,年號宣德。同時,歷史也進入了“永宣盛世”這一明朝統(tǒng)治黃金階段的后半程。
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宣德和乾隆這兩位皇帝有諸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幼年即受到祖父的鐘愛,均有被祖父確定為隔代皇位繼承人的說法;二者均與祖父感情深厚,甚至勝過與父親的感情,與祖父統(tǒng)治的時期合稱盛世,一個永宣,一個康乾;二者都是本朝國力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子,因此也都有精力、有能力從事書畫、射獵、游幸等自己喜愛的文體活動,這點在宮中現(xiàn)存的二帝“行樂圖”“鑒古圖”等繪畫作品中各有體現(xiàn);兩位太平天子均不甘坐享太平,也都不是承平之下的平庸天子,宣德皇帝有談笑間生擒皇叔漢王朱高煦的美譽,乾隆皇帝則有南征北戰(zhàn) “十全武功”之盛名。
但若仔細考究,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宣德帝重用宦官,成為明朝宦官專權(quán)的開端;乾隆帝晚年也是寵信和珅,官場腐敗。由此,兩位皇帝都是自己王朝由盛至衰的轉(zhuǎn)折點:宣德帝死后14年,其子朱祁鎮(zhèn)即于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蒙古鐵騎進攻京師,兵臨城下。再看乾隆帝,他的兒子嘉慶帝更是險些在紫禁城內(nèi)被人刺殺,而后又發(fā)生了天理教起義軍攻入紫禁城這種“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乾隆帝之孫道光帝時,清廷在鴉片戰(zhàn)爭中喪權(quán)辱國、割地賠款。而《南京條約》的簽訂,距乾隆帝去世不過43年。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