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教師。
初讀,“激昂慷慨”貫穿下闋,占據(jù)全詞主流《沁園春·長沙》,容易被上闋流露出的激昂慷慨吸引?!凹ぐ嚎犊奔仁怯芍苯邮闱榈脑~句“悵寥廓”表現(xiàn)出來,也是由上闋描寫的秋景格調體現(xiàn)出來。
激昂慷慨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一句是“鷹擊長空”。“擊”的意思是搏擊、斗。這句可理解為“鷹斗長空”。鷹與遼闊無垠的長空比,可謂“渺滄海之一粟”,太過渺小。傳統(tǒng)文化視“天”為至高神靈,圣旨以“奉天”開頭可為一證。鷹敢于挑戰(zhàn)神一樣的對手,讓人情緒激昂。結合下文“萬類霜天競自由”,可理解為自由是戰(zhàn)斗換來的。毛主席在與本詞寫作時間接近的《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提到,“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鷹可視為“由強權得自由”者的化身[1],讓人意氣慷慨。
當然,上闋還有一種情感不可忽略。詞以“獨立寒秋”開頭,透露出孤獨凄冷之情。據(jù)《毛澤東年譜》可知本詞的寫作背景為:1925年7月間,由毛澤東領導并發(fā)動的農(nóng)民運動在韶山地區(qū)迅猛開展,令這一帶的地主豪紳惶惶不可終日。8月軍閥趙恒惕秘密下令逮捕毛澤東。得到消息的毛澤東連夜化裝離開故鄉(xiāng),準備前往廣州,路過長沙寫下本詞。[2]
結合寫作背景更容易理解“寒”中的惆悵,“獨”中的“孤獨”。至于“湘江北去”,則要說到我國文學傳統(tǒng)中以流水暗喻時間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都是例子。此處“湘江北去”既是實寫眼前的湘江,也感嘆時光流逝?!昂敝羞€包含著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惆悵。
上闋中“孤獨惆悵”如何變成了“激昂慷慨”?“悵寥廓”是轉化的橋梁?!皭潯敝浮坝缮钏级l(fā)的激昂慷慨的心緒”。詩人獨自來到橘子洲,原本孤獨惆悵;但看到寒秋的景象一反蕭索之態(tài),不禁深思,進而激昂慷慨。
值得一提的是,為何是“悵寥廓”而非“悵遼闊”呢?“遼闊”指空間廣闊,“寥廓”指宇宙高遠遼闊?!八姆缴舷略挥睿磐駚碓恢妗保坝钪妗卑〞r間、空間。下闋詩人開始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引發(fā)他激昂慷慨的,不僅有廣闊空間,還有悠悠時光。因此,此處不能錯寫為筆畫簡單的“遼闊”。
下闋詩人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為領字句,領起對過去與同學們一起干出的不平凡事件的回憶?!爸更c江山,激揚文字”與“糞土當年萬戶侯”表明,那些事件為救國行動。詩人稱那類不尋常的日子很多,表現(xiàn)出激昂慷慨。
然而下闋表示時間的詞語密集地出現(xiàn),本不當被忽視卻常常被忽視了。
“曾游”的“曾”“憶往昔”“當年”意味著回憶過去?!扒⊥瑢W少年”的“恰”,“揮斥方遒”的“方”,與“風華正茂”的“正”意思一樣,我們不妨視之為“變形的反復”:詞語不同,語義一樣。反復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強調。在回憶中,詩人強調那時“正”處于某種狀態(tài),恰恰意味著現(xiàn)在同學們不再是少年,意氣不復當年之強勁,風采才華不復當年之盛,總之,時過境遷,同學們大力救國已是過去。此時,再來看“獨立寒秋”,就明白詩人孤獨的分量了。以往與眾多同學并肩救國,現(xiàn)在只有自己一個。重溫青春盛事固然讓詩人激昂慷慨,但時過境遷,他孤身一人,尚在逃亡,依靠回憶迸發(fā)的激情如何持久?從回憶回到現(xiàn)實,會不會更添孤獨惆悵?如此說來,理解詞的結尾分外重要。
本詞以疑問句結尾,問詢同學們可曾記得到江河中心游泳的壯舉。游泳濺起水花,竟然能阻止船的行駛,是不是如同鷹擊長空一般強勁有力?詩人能這么問,首先表明他不曾忘卻那段崢嶸歲月。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弦外之音。梳理本詞的脈絡,才能明白結尾的深刻意蘊。詩人睹深秋景色明艷,萬物自由強勁,引發(fā)深思,從孤獨惆悵變?yōu)榧ぐ嚎犊?,問“誰主沉浮”,接著回憶和同學們一起愛國救亡的崢嶸歲月,最后問其是否記得過去游泳的情形。
上闋結尾也是疑問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傲壤卑瑫r間維度,詩人問腳下的“大地”,即中華大地。這個問題其實問“誰主宰中華未來的盛衰”,表明詩人關注祖國命運。下闋接著回憶救國行動,那么,順應詩意流動,最后的“游泳”應該與救國相關。游泳與救國有什么關系呢?游泳的與救國的是一個人。從特點的相似處上看,詩人和同學們過去的救國行動,與此處描寫的游泳“浪遏飛舟”一樣強勁有力。從結構上看,和上闋萬物在寒秋中強勁靈動一樣,人能在革命遇到挫折時依然強勁!
如此說來,結尾不是真的在回憶游泳,甚至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下闋伊始詩人描寫崢嶸歲月,自然能勾起同學們的回憶。結尾的提問,是順勢對其的喚醒,喚起他們重燃青春斗志,重現(xiàn)青春激情,繼續(xù)大力救國。詩人試圖喚醒同學們,表明他身處逆境,壯心不已。因為這逆境,不僅表現(xiàn)為反動軍閥窮兇極惡,詩人亡命天涯;還表現(xiàn)為原來并肩救國的同學不復當年,只剩詩人依然故我。他的壯心,表現(xiàn)為他在逃亡途中,惦記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祖國的未來,發(fā)出“誰主沉浮”的擎天之問;處于下風卻蔑視生殺予奪的反動軍閥,喚醒同學們繼續(xù)大力救國,重燃青春斗志,重現(xiàn)青春激情。毛主席身處泥淖,并非仰望星光,而是化作了星光,指引著同學們。
全詞以孤獨惆悵之情開始,觀景深思后化為激昂慷慨,后者貫穿下闋,占據(jù)全詞主流。詞上闋對秋景的描寫是激昂慷慨的引線,下闋對崢嶸歲月的回憶讓激昂慷慨得到延續(xù),是結尾將其推向高潮。對下闋的深入理解,關乎對毛主席胸襟人格的準確認識,不可不重視。
參考文獻:
[1]吳振興,廖先.運用內容分析法: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詩歌教學探究——以《沁園春·長沙》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1(6):40-4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毛澤東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