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霜 何雅迪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沒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梢哉f,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人民大眾將目光聚焦于生活質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實現。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希望通過哲學激發(fā)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希望,旨在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充滿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背景下,重新審視并闡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是極為必要的。這不僅有助于引導大眾克服心中的恐懼、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還有助于人類化希望為行動,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
布洛赫是一位關心社會變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學家,他一生致力于為人類繪制出一幅充滿希望同時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宏偉藍圖。布洛赫的思想始終受其所處時代和自身經歷的影響,因此其希望哲學具有厭惡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心人民、憧憬社會變革的特點。20世紀上半葉,世界爆發(fā)了兩次全球范圍的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使參戰(zhàn)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處于一片混亂之中,而且給世界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創(chuàng)傷。同時,現代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同時,使人成為機器的工具和奴隸。布洛赫認為人類已經喪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須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改變社會現狀。也正因為如此,他常常站在風口浪尖上表達自己的理論觀點,對于政治問題直言不諱,遭受了當權的責難與驅逐,經歷了數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詞是布洛赫一生的寫照,是布洛赫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盡管布洛赫身處亂世,但他始終沒有屈服于苦難的現實,反而對勞苦大眾充滿同情與理解,對未來社會充滿期待與向往。因此,布洛赫將視線轉移至希望領域,試圖用希望喚醒人類的沉睡意識,引導人們樹立一種積極樂觀、拼搏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2]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吸納了眾多哲學流派的思想,他既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概念,又接受了康德的主體性概念,同時還將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人本主義融入自己所暢想的社會藍圖中,從而建立了一種面向未來的希望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以康德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為代表,布洛赫很好地吸收了康德哲學中的“人的主體性”和黑格爾哲學中的“主客體統(tǒng)一”;布洛赫借鑒了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理論,從中尋求靈感,提出用希望喚醒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依靠主體自身沖破現實困境;布洛赫繼承并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理想社會加以具體化。
概言之,辯證法的哲學要素、人道主義的本質與人類理想社會的夢想不可分割地交織于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中,閃耀著智慧和人道主義的光芒。
“希望”一詞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內涵。從心理學上看,希望是指指向未來的某種“強烈的情緒”;從歷史哲學上看,希望是指歷史過程的某種終極目標;從神學上看,希望是指與人生態(tài)度息息相關的某種神學德性。[3]但是,布洛赫對“希望”做出了一種全新的闡釋,他認為希望并不能簡單地劃分至上述某一范疇,而應屬本體論的范疇,可以稱為“尚未存在的本體論”。
古往今來,“存在”始終是哲學家們探討的重要話題,哲學家們永不休止地對世界進行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這種“固定探討模式”致使傳統(tǒng)哲學一直禁錮于可知存在的范圍中。布洛赫另辟蹊徑,拓展了“存在”的范圍,闡明了“尚未存在”的含義。“尚未存在”表明現在不存在,但這不等于未來不存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每個事物都有無限的可能,這種無限的可能使“尚未存在”具有潛在性和可實現性。
在布洛赫希望哲學的視域下,“尚未存在”可以概括為“尚未意識到的存在”和“尚未完成的存在”。“尚未意識是對即將發(fā)生之事的前意識,是新事物的心理誕生地”。[4]人是希望的主體,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個體總是對自己的未來進行預先推定,這就使人的意識具有超越性、未來性特征。布洛赫將這種指向未來的意識稱為“尚未意識”??梢哉f,“尚未意識”是一種面向未來、飽含期待的意識?!吧形赐瓿伞笔巧鐣腿祟惏l(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將世界與人類置于歷史發(fā)展軸中,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世界和人類始終處于發(fā)展中,眼前的世界是尚未完成的世界,眼前的人類是尚未到達理想狀態(tài)的人類。在這種“尚未完成”的條件下,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有著無限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則促使主體不斷改善自身境遇和社會現實,努力構建出自身向往的理想社會。
概言之,“尚未存在的本體論”以鮮明的人的主體性與人的價值為基礎,著力研究未來可能存在的世界性質,把整個世界當成是辯證的、發(fā)展的、開放的過程,目的是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改造世界。[5]
“烏托邦”這一術語最早由托馬斯·莫爾于1516年提出,意為全體人類所向往的理想社會。自莫爾以來的各種烏托邦主義者都渴望構建一個大眾所向往的理想社會,但始終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實踐道路。因此,在人們的傳統(tǒng)認知中,烏托邦常常與空想、虛無縹緲相聯(lián)系,也被稱為抽象的烏托邦。但布洛赫深入社會現實,挖掘出烏托邦與純粹空想的不同,重新定義了烏托邦的內涵,構建了具體的烏托邦理論。
具體的烏托邦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統(tǒng)一的社會理想。從主觀層面上來說,具體的烏托邦是人內在的期待、內心的向往;從客觀層面上說,具體的烏托邦要考慮客觀實際,要與現實情況相適應。也就是說,布洛赫的希望哲學既強調主體應心懷希望,也強調希望的現實可能性。事實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烏托邦不是虛無縹緲的,是有實現可能的,所以人們才會對未來充滿著期待與向往;也正是因為人們心懷期待和向往,所以他們才會化希望為行動,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
布洛赫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哲學和實踐觀點。首先,布洛赫所追求的“烏托邦”與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具有相同的旨歸,即建立一個人道化的美好世界。在馬克思看來,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在布洛赫看來,現代科技導致人的異化,致使人成為機器的工具和奴隸,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一個無望的世界,亟須建造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充滿希望和美好的人道世界。其次,布洛赫高度贊揚馬克思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觀點。布洛赫認為希望是人的存在基礎,但美好生活的實現決不能僅僅依靠主體的希望,還需要仔細分析客觀的現實狀況,需要人民大眾的團結合作和實踐奮斗。如果僅關注世界的秘密,而把具體點的時代情況置之度外,那么在具有偉大才能的人那里,只會抵達潛伏階段這條羊腸小路。[6]“美好生活”不是等出來的,人們只有在分析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既同抽象的幻想和空想劃清界限,又真正地改變壓迫和剝削的現實,最終創(chuàng)造出全面發(fā)展的美好生活。
總之,具體的烏托邦是布洛赫希望哲學的落腳點,表達了布洛赫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展望。
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主張喚醒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引導人們通過實踐構建一個沒有貧困、剝削和壓迫的理想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7]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背景下,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亟待解決的事情。布洛赫“尚未存在的本體論”和具體的烏托邦對于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沒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對于新時代的中國而言,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立足于中國社會現實和物質條件、符合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趨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提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論斷,并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實踐。通過努力,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國力、社會公平正義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這是中國構建和實現美好生活的呈現。當然,我國現在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消除一切矛盾的美好生活尚未實現。但希望給予人奮進的力量。我們毫不動搖地相信“尚未存在的美好生活”必將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奮斗中成為現實的存在。
然而,美好生活的實現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當今社會,國內國際形勢復雜,世界面臨著巨大的沖突和挑戰(zhàn)。這無疑為構建和實現美好生活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新的困難。但是前方的艱難險阻擋不住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決心和信心。美好生活是中國人民的向往,是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潛能的“尚未存在”。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中國人民一定會心存希望,減少失望的情緒,通過奮斗與實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以人為主體進行研究,強調喚醒人的希望精神,幫助人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在現代經濟和技術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極大改變。就我國而言,由于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和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部分群體生活態(tài)度消極,對大多數事情缺少興趣,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總是缺乏信心和斗志,逐漸喪失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熱情。其根源就在于希望缺失,這種狀態(tài)不僅不利于個體的自身發(fā)展,也不利于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改變這一現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喚醒人內心深處的希望。
希望是人存在的基礎,給予人奮斗的力量。當人們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的時候,希望能幫助人們克服恐懼,引領人們探索未來,使人們以更加積極樂觀、拼搏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創(chuàng)造和實現“尚未存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希望都會變?yōu)楝F實,有時希望會變?yōu)槭?。布洛赫認為饑餓是人的根本沖動,人在滿足溫飽后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當新的需求被滿足時,希望就變?yōu)楝F實,新的需求不被滿足時,希望就變?yōu)槭5茄矍暗氖澜缡巧形赐瓿傻氖澜?,眼前的人類是尚未到達理想狀態(tài)的人類,失望在某一時間節(jié)點也能轉化為希望?!吧形础苯o人以無限的可能,激勵人發(fā)揮主體創(chuàng)造性來克服眼前的困境。因此,只要每個人都心存希望并為之奮斗,就能更好地促進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最終創(chuàng)造出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此外,布洛赫尤其重視青年一代的覺醒意識。鮮活的青年力量具有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是實現具體的烏托邦的強大助推力。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8]但是青年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階段,極易接觸到良莠不齊的思想,受到復雜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中國青年必須心存希望,堅定理想信念,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挑戰(zhàn)與挫折,以腳踏實地的努力實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主張通過喚醒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克服現代社會的困境。在當今社會,面對世界的風險與挑戰(zhàn),中國人民既不能悲觀消極、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能好高騖遠,放棄腳踏實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