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讀、作是學好國文的基本功。此中看、讀自然較作為要。因為必先經(jīng)過看、讀,方才能作。看、讀實在還是一事。我們看書時,雖然自己不覺得在念,其實是無不默念的??磁c念,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并無性質上的差別。所不同者,則普通所謂讀,乃是將一篇文章,反復念多少遍,看則不過走馬看花而已,一則分量少而用力深,一則用力淺而所涉廣,此二者之中,看實尤要于讀,因為要求悟入,總是利于從多中撈摸的。
講授本不過舉隅。天下的文章,哪里講得盡?所以舉示學生的范圍宜較廣,聽其于一定的范圍內活動。所謂熟讀,并不要照昔時私塾的樣子,讀得能夠背誦,不過對自己所愛好的文章,特別多讀幾遍,時時加以諷詠而已。其篇目亦無一定,不過大致宜在古今第一流作品之中。
至于作,則最要之義,為待其自動,看、讀得多了,自然有一種勃不可遏之境。在這時候,雖欲使之不作而不可得。教者只須迎機略加指正就夠。我們的說話,固然是一句一句逐漸學會的,然而都是到會說了,不能不說的時候,才說出來的,從沒有人當我們還沒有會說話的時候,強迫著我們說,如其在這時候而強迫著說,只會把話說壞了,決不會收速成之效的。從前教國文的人,每以令學生“早開業(yè)”為戒,其原理就在乎此。
——呂思勉《怎樣學習國文》
(選自呂思勉《為學十六法》,中華書局2007年出版)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歷史學家,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著有兩部通史、五部斷代史、八部專史,被譽為“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