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俗信仰的“交融混成”:以舟曲馬頭明王驅鬼儀式的田野考察為中心

2022-02-27 00:08:33仇任前
青藏高原論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馬頭儀式

仇任前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引 言

藏族民間的宗教習俗豐富多彩,包括祭山神水神、招魂、招福、驅鬼攘災等眾多儀式性的宗教活動。而鬼神信仰的宗教觀念,是這些習俗和儀式存在的先決條件,一般認為敬神或祭拜神,就會得到神靈的保佑,若冒犯和褻瀆神靈,則會受到懲罰。 鬼怪,則是需要人類時刻警惕的邪惡或消極力量,當人們受到鬼怪的干擾或侵害時,就要求助于神靈“以神治鬼”。2015 年9 月初,筆者到甘肅省舟曲縣憨班鄉(xiāng)的兵馬村①進行田野調查工作,觀察到當地一藏族老百姓家通過祈請、供奉“馬頭明王”來驅鬼的儀式。 我了解到舉行儀式的主人家,前不久有一個兒子非正常死亡,他們認為這是受鬼怪的侵害而遭遇不幸,所以家里要通過驅鬼儀式辟邪禳災。 馬頭明王又稱馬頭金剛,是藏傳佛教中的本尊類神靈,來源于印度佛教。藏族民間流傳的馬頭明王驅鬼儀式,是千百年來印度佛教與藏族原有的鬼神信仰互動、碰撞,本土化的產物。 宗教儀式的研究,離不開人類學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但是一種以宗教文本作為指導手冊的儀式活動,我們不能忽略對文本的解讀。 人類學研究強調整體的視角,對于有著文本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有必要從儀式過程、儀式文本、儀式操作者,進行“三位一體”式的研究。

一、“朵度(gtor zlog)”——儀式過程與展演

馬頭明王驅鬼儀式,藏語為“丹正朵度卻噶”(rta mgrin gtor zlog cho ga)?!暗ふ敝格R頭明王,“朵”指食子朵瑪,“度”是反擊或驅趕的意思,反映了藏人面對不同災害時所選擇的一種應對措施。 “卻噶”指儀式,“朵度”就是用食子反擊和驅趕鬼。這個儀式一般做5 天,也可以做7 天或9 天,筆者所觀察的儀式用了7 天時間。

第一天開始做主供“馬頭明王”的塑像,要用酥油、羊油、糌粑、白糖、蜂蜜等原料調配來制作。塑像要涂上代表金、銀、銅、鐵和玉石的各種顏料。 第三天開始要制作“朵欽”(gtor chen,大食子)相當于一個大型三角形的“朵瑪”(gtor ma,食子),這個至少要放 5 天,也可以放 6 天、9 天等,“朵欽”是鎮(zhèn)壓鬼怪的主要道具。 儀式的前6 天主要是準備工作,重點而又緊張的驅鬼部分在第7 天,即最后一天進行。 儀式在廳房最左側的有土炕的房間進行。傳統(tǒng)上舟曲藏族在布置裝飾廳房的時候,要沿著墻壁內側制作裝糧的木柜,用來儲存收獲的糧食,平常在其上面擺放屋子內的一些器具,靠墻角的裝糧木柜上一般會做一個固定的佛龕。此次舉行儀式時,神案的擺放就是圍繞佛龕和木柜安排。神案的擺設從上到下共有四層:最上層是墻壁上掛有一幅陳舊的蓮花生大師的唐卡和一幅長寬為五寸左右畫有本尊馬頭明王圖案的匝嘎厘②(tsaka li)。 接下來的第二層,在裝糧木柜上面,唐卡正下方的一個裝滿五谷的盆子上擺放著用酥油、糌粑制作的馬頭明王像。而在匝嘎厘畫片下面裝糧的木柜上放置制作好的“朵欽”。馬頭明王像和“朵欽”之間的空隙位置,放置有一個躺著的鬼尸俑像。第三層,是在馬頭明王像前,供奉有七個凈水碗和一大一小兩個酥油燈?!岸錃J”前面,供奉有裝滿五谷的五個凈水碗和一盞酥油燈。神案的最下層,是在裝糧柜下面的地板上擺放一個裝土的盆子,里面裝有用鐵鏵做成施舍給鬼的朵瑪食子。

儀式的最后一天,即第七天要進行驅鬼。儀式主持者“俄巴”李扎西(70 歲)和助手拉姆才讓(45 歲)、李才讓(40 歲)從早上開始念經。 除了這兩位助手之外,還有一位擊鼓者和一位吹長號者,總共有四位助手。擊鼓者與誦經的三位一起坐在炕邊上,吹長號者坐在板凳上??簧系乃奈蛔问?,“俄巴”李扎西師傅和李才讓坐一邊,“俄巴”靠窗戶邊盤腿而坐,膝蓋前放有一張炕桌,桌面擺放經書,靠炕桌邊放一個稱糧食的升,里邊裝滿青稞,這個稱為“神座”(gdan khri),青稞堆上插著金剛橛、金剛杵、三叉戟、牦牛角等儀式現(xiàn)場用的法器。李才讓靠近炕邊坐著,有時出去拋朵瑪。拉姆才讓和擊鼓者坐在炕桌的另一邊,拉姆才讓念經的同時也扮演擊鈸者。俄巴加上四位助手,組成了在屋內進行儀式實踐的隊伍。中午時候,助手拉姆才讓在一張正方形白紙的四角上,畫上雷電,中心畫一鬼,再在周圍畫上斧頭、金剛杵、三叉戟等武器的圖案,這張紙作為道具被稱為“林嘎”(ling ga)③,將它放在盤子里。 念經時“俄巴”李扎西師傅朝著“林嘎”交替使用或揮動各種法器,不時從“神座”中抓一些青稞拋灑向空中。誦經到下午4 時左右,助手李才讓將放置在神案第二層上糌粑做成的鬼俑,拿到俄巴面前炕桌上準備的碗里,俄巴拿儀式上專門使用的利刃(ral gri)將它搗碎,再讓助手扔到外面的房頂上。 誦經期間,各種法器都在“林嘎”(ling ga)上擺動姿勢,似乎在恐嚇、收拾肉眼看不見的鬼。

下午時,助手拿來一個狗的頭蓋骨,不是專門為儀軌殺的,而是平時收拾以備用,先在炭火盆上烤了一會兒,拉姆才讓在狗的頭蓋骨上寫了嗡(Om)、?。ˋa)、吽(Hum)三個字符。還準備了一個圓形的石板,上面中間部分畫了一座大山,周圍是大海環(huán)繞的圖像,下面畫了兩個相交叉的金剛杵,交叉部分呈現(xiàn)“雙魚八卦”的圖案。石板上所畫的圖像,與文本描述基本一致。文本指出:要想捉鬼,最上乘的是用黑牦牛的左角,如果找不到,也可以用其他的角。石板的上面畫了四個層級的須彌山,下面畫上相交叉的金剛十字結(rgya gram)。 助手拉姆才讓在石板上畫好了圖像之后,俄巴李扎西將“林嘎”紙符折疊成三角形,裝入狗的頭蓋骨中,李才讓拿了兩塊黑布,俄巴先用一塊黑布把狗的頭蓋骨緊裹起來,再用黑白雙線纏繞,打成十字結。 之后用雪茄大小的松脂膏在炭火上燒一會兒再壓到十字結上,并蓋上“九宮”(sme ba)之印,重復四五次。 然后將包裹起來的狗頭蓋骨裝入一個高17—20cm、口徑為15cm 左右的土罐子里,同樣再拿一大塊黑布將土罐子緊裹起來。之后又是纏線、蓋九宮印等,在石頭蓋子上橫插三支紅箭,最后將包裹好的土罐子裝入一個面粉袋。 等家里的所有儀式做完,就將這個土罐子送出去到村子西口挖洞埋掉。 在太陽快落山時,“俄巴”換上法衣再念經,將白天戴在額頭上熊眉毛制做的帽交給助手拉姆才讓戴上,而自己戴上蓮花生大師帽。 來幫忙的其他年輕人都是男性,他們將“朵欽”(gtor chen)和鐵鏵上做的朵瑪抬到主人家的院落內,等候俄巴進行出門前的最后一個儀程,即展示用來收服鬼的各種武器。

助手李才讓將主人家里的斧頭、鐮刀、鐵锨、鋤頭、鋸子等,用來勞動的生產工具一一擺在院落的臺階旁邊,李扎西師傅下臺階后,助手將這些武器遞給俄巴,接武器時俄巴在不停地念誦咒文。 據俄巴解釋:“這個是給鬼示威警告,鬼呀,你如果再不出去或回來,就要用這些武器一一收拾你。一個長著馬頭的神和一個長著牛頭的神,拿一把鋸子從鬼的頭上把鬼鋸開。 俄巴在擺動這些武器時,有人把從早上燒到下午的三塊石頭夾過來,倒進一個有水的鐵盆子,眾人爭相用冒著水泡的水擦臉洗手。俄巴解釋說:這樣不僅可以祛病去痛,而且鬼看見了也模仿人來洗臉擦身的話,就會上當被燒傷。 ”

在進行這個儀軌之前,裝狗頭蓋骨的土罐子已被送到目的地。做完該儀軌之后,眾人敲鑼擊鼓,吹著長號、小號抬著朵瑪出門,走到村西口一拐彎處。 這里準備了將近一拖拉機的麥草,挖好了二尺多深的坑。俄巴念誦的經文記載說:鬼壓在須彌山和燃燒的金剛十字下面,八萬四千劫內不得翻身。但是,俄巴對筆者解釋時說:裝到罐子里埋在地下的這些鬼,九代人之內都不能出來。 助手們將罐子放進洞里,把放置在鐵犁鏵上的朵瑪壓在罐子上,然后填上土。 點燃麥草將朵欽和“永嘎葉那”(gyon dkar g·yas nag,左邊白色的食子為藥,右邊黑色的食子為毒)等朵瑪紛紛投入火中。 鬼的處境,如同文本所說:鐵制的黑色房屋外邊火在燃燒,而里面卻無比黑暗。 火光沖天時,眾人摔著手輕松的回來,到主人家的院落后,院子中央準備一個三角形的木板,上面還放有用酥油做成的朵瑪,俄巴圍繞三角形木板,念經跳法舞約一刻時間。

跳完法舞之后,助手把朵瑪扔到屋頂上了,俄巴再回到廳房內舉行儀式的佛龕前叩謝,到此7 天的儀式結束。 眾人到偏房二樓的客廳,晚上主人家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犒勞大家,主人家給俄巴和兩個助手支付儀式酬金,俄巴700 元、兩個助手各300 元。

二、馬頭明王驅鬼儀式要素

(一)俄巴——儀式主持者

在舟曲藏語方言中,將藏族村落中從事民間宗教儀軌的職業(yè)者稱之為“俄巴”, 最初筆者在筆記本上寫的是“俄巴”(sngags pa),俄巴和助手們看了說:不是這么寫的。 他們念誦經文休息時候,給我拼讀,并從經典中找出“安巴”(brngan pa)一詞讓我看,認為這才是舟曲藏語方言語境中的“俄巴”一詞的正確的書寫形式。 前者,一般翻譯為“密咒師”,而后者是“賄賂”的意思,如果我們把祭祀看作是人對神的賄賂,那么可以把后者理解為賄賂神的人,這就為“俄巴”一詞注入了新解。 但是這種觀點屬于一己之見,所以本文中仍然使用“俄巴”這一用法。 我的主要報道人俄巴李扎西說:“‘俄巴’在岷縣一帶又稱為‘高僧’”。儀式的主持者叫“俄巴”,為何不是佛教僧人“扎巴”或“喇嘛”呢?我們可以從訪談對象俄巴李扎西給筆者講述的“鬼故事”中知曉。他講道:“鬼一般只有骨架,沒有肉,是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比如,吊死的、吃毒藥死的、拌死的(摔死的)等等的人會變成鬼,需要俄巴來念經做法事。 正常死亡的由喇嘛、活佛念經超度后就不會變成鬼。 ”④也就是說,俄巴主要處理的是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鬼之后為非作歹的問題。 在舟曲藏人的生活中,的確也有出家的僧人到信眾家里主持某些攘災儀式,但是俄巴講的情況,也是藏族民間信仰中宗教職業(yè)者之間分工合作的一個合理敘述。 可以說,代表藏文化“大傳統(tǒng)”的藏傳佛教、喇嘛或僧人,側重于處理解脫、輪回、超度等“后世”的事,而作為“小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俄巴,處理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疑難雜癥”,解決當下“今世”的事。

從學徒成為“俄巴”,能夠單獨做法事,還需要一次出師儀式。 藏語叫“隆”(lung,傳授),漢語叫“搭衣”⑤?!皫煾狄跈啵瑫r間為七天。 徒弟要在廳堂神像前跪拜,師傅念一個經,傳授一個。 每天從晚上一直持續(xù)到凌晨兩三點。之后,師傅手里拿著一只雞,想給又不想給的樣子。然后從后面突然拋到徒弟身上,徒弟咬住雞脖子,轉圈跳幾圈,雞就死了。完了再給徒弟遞上牦牛的四條腿,轉圈進行儀式。據說以前是舉著一頭牦牛要轉圈,沒有相當大的力氣,是不可能完成儀式的。 搭衣儀式完畢,還要每天被村民邀請到家。七天的時間,要提前安排好每天轉幾家。 搭了衣的徒弟家門前還要立旗桿,藏語叫‘日給’。 我家大門口就立有一個高九丈多相當于旗桿的‘日給’。 我是36 歲開始重學的,37 歲搭衣,立的桿,到現(xiàn)在已經33年了。 桿子的下端畫有剝了皮倒掛的鬼,鬼以上是本尊,所畫的蛇,代表龍。 ”筆者問搭衣之前要學多長時間?“俄巴”回答:“沒有哈(定)數,家里條件好的話,學一年就可以,沒學完也行。 我就是學了一年后搭的衣。 搭了衣就會下決心學好,因為你成為了俄巴,別人請你的話要會念經會算八卦等等。 ”⑥如果某戶人家大門前立了一個高高的類似旗桿的木頭桿子,說明他們家有人舉行過“搭衣”的出師儀式,就有“俄巴”的法門傳承。俄巴,除了在自己所在的村落活動之外,也被請到別的地方做法事活動。李扎西就給筆者講述了一個他去舟曲其他藏族村落做法事祛病的例子。

我曾帶兩個徒弟到江盤鄉(xiāng)端山村的謝包保(化音)家,家里有80 多歲的老父親,他是個民辦教師,還整天喝酒。 睡覺時經常看見鬼或被鬼叫。 去了,念經之前,讓徒弟在他們家的門上貼了“謝甲”⑦(phyag rgya,手印),再給他說:你今晚做什么夢,明早喝茶時再給我們說,看需要念什么經。 第二天早上他自己說:“俄巴沙滴”(sngags pa sra ltos,俄巴厲害),昨晚沒做夢。之后,我叮囑他的家人,七七四十九天,不能讓他喝一口酒,否則念什么經都沒效果。 從那天開始,這個病人一頓飯就吃三碗飯,人開始變得正常了,念的主要是敬山神爺的經和咒語,差不多做了一星期的法事再回來。⑧

從這則口述材料,可以得知以下幾點信息:首先,“俄巴”作為藏族民間的儀式專家,他們的活動范圍并不局限于某一村落,其影響力輻射到周邊地區(qū);其次,“俄巴”的法事活動主要以治療疾病為目的;最后,“俄巴”的手段主要是調動當地山神的力量和符咒。

(二)儀式中的神與鬼

1.主供的神與本尊

蓮花生是藏傳佛教史上的一個神奇人物。 吐蕃時期他從印度進藏時一路上“降魔伏妖”,后來,主持建造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翻譯佛教經典,傳播密法,并留下大量的“伏藏”。 蓮花生大師、寂護、赤松德贊,被后人尊稱為“師君三尊”。 寧瑪派將其法脈追溯至吐蕃時期的蓮花生大師,稱其為“第二佛陀”,蓮花生大師為佛教適應吐蕃本來的文化環(huán)境和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關于蓮花生的生平事跡和他在吐蕃佛教史上的的地位、貢獻等方面,藏學界多有論述,在此不贅述。

儀式現(xiàn)場,主供的神,除蓮花生之外,不可缺少的還有本尊馬頭明王。馬頭明王,也叫馬頭金剛,即神像頭上有馬頭形象出現(xiàn),它的法器主要是金剛橛。 藏文典籍普遍認為,蓮花生入西藏將馬頭明王的信仰帶到了西藏。 《青史》[1]記載:當時蓮花生大師來吐蕃弘揚密法,他向藏王(赤松德贊)傳授了《金剛橛》和《吉祥馬頭金剛》法門。 特別是藏王修《吉祥馬頭金剛》獲得成就,曾三次聽到馬鳴聲。 而《寧瑪派源流》[2]提到:蓮花生大師來到墨竹地方,開啟各種酬補消災懺罪以及增益修德的儀軌。來到黑布日山上,在烏龜的頭頂修建了馬頭明王的像。 羅文華指出,正是由于蓮花生大師對馬頭金剛教法的宣傳與推廣, 才使馬頭金剛既是秘密主尊,又是護法神,在寧瑪派的神系中占據特殊地位。而寧瑪派對馬頭金剛的特別崇奉,又使得蓮花生本人也被神格化了。 馬頭金剛在傳入西藏的過程中內容越來越豐富,變化也越來越多,可以區(qū)分為寧瑪派和格魯派,寧瑪派與格魯派的馬頭金剛之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除了有馬頭外,還有一對翅膀[3]。我們在舟曲黑峪溝“兵瑪拉康”中觀察到馬頭明王像,除了馬頭外,同樣有一雙翅膀。儀式中神所要對治的就是他的敵人——鬼,因此,整個儀式都是圍繞“以神治鬼”的宗教觀念,達到平安、和諧的愿景。

2.林嘎——鬼

馬頭明王驅鬼禳災儀式中,在驅鬼時除了用酥油糌粑做的鬼俑像之外,還用一個核心的道具“林嘎”(ling ga)來象征鬼。 “林嘎”是一張寫有特別的文字、繪有特殊的圖畫的長寬一尺大小的白紙。 紙的四個角上畫有雷電的圖案,圖案下方書寫有“隕鐵雷電”(gnam lcags gi thog)四個字。 最中心一環(huán)畫有一個披頭散發(fā)用鐵鏈拴住的鬼,第二環(huán)內從不同的方向朝著鬼的方向畫有利刃、斧頭、金剛杵、矛、箭等武器,第三環(huán)為文字部分,類似于給鬼下了判決書, 漢文翻譯如下:

總的來說,將破壞佛陀教法、做危害“三寶”之事業(yè)、搶奪信仰者的快樂幸福,以及做十不善、五無間罪和十惡怨敵。尤其對我們瑜伽行師徒之施主們的人財及眷屬,進行危害的有形之鬼、無形之鬼、獨腳鬼提讓等制作有形的“林嘎”,并寫上它們的名字,完成將所有魔鬼的魂、命、壽所依靠的“林嘎”管押在三界牢獄中的事業(yè)。

通過“林嘎”上的文字,可以得知此處所指的鬼,基本上分為有形體的鬼、無形體的鬼和獨腳鬼提讓三種類型。它們做各種罪業(yè),危害佛、法、僧三寶,破壞信眾的快樂與幸福,同樣鬼也有魂、命和壽。再結合“林嘎”上的文字“桑吉”“丹巴”“三寶”等術語,我們不難辨別,這應該是一個明顯具有佛教特色的儀式。

三、馬頭明王驅鬼儀式中的象征與意義

在馬頭明王驅鬼儀式進行過程中,佛龕、唐卡、經書、酥油燈、朵瑪、金剛橛、利刃、鐵鏈、林嘎等宗教法器和咒語、法舞等儀式行為中充斥著龐雜的文化象征與宗教意義。

(一)法器的象征意義

儀式念誦的經典主要是《馬頭明王儀軌經》⑨。 對于具有悠久宗教文本傳統(tǒng)的藏民族來說,經書是很多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因為“經書不僅記載了誦經的咒語,其本身也是神圣法物的象征,是古老智慧的長期傳承,主控道場法事的進行,賦給驅鬼、逐邪、詛咒等法術的神圣法力,達到敵敗我勝與免除兇兆的宗教目的。 經書將儀式系統(tǒng)化,擴充了宗教活動的虔誠與隆重,在一系列的儀式操作中,溝通了人神間的聯(lián)系,也強化了對鬼怪的鎮(zhèn)壓能力。 ”[4]

馬頭明王的法器是金剛橛,它的主要功德是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yè)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 黑色牦牛角,在苯教中作為戰(zhàn)神的武器之一,用來監(jiān)禁敵魂,而在該儀式現(xiàn)場,作為法器用來抓捕鬼魂。 在鐵鏵上做的食子朵瑪,象征鬼被關押在鐵牢之中。

儀式結尾,要將燒了一天的三塊石頭放到鐵盆中再澆水,眾人爭相用冒著水泡的熱水擦洗手和臉,驅除自己身上的污穢。 文本對此解釋為:火上面倒上水是把土、風等四大元素鎮(zhèn)住。 敵人的所有火界被水熄滅,敵人的所有水界被風吸干,敵人的所有風界被土掩,四界的四大元素變?yōu)榛覊m。

人類學家特納指出:“儀式象征符號最簡明的特點是濃縮。 一簡單的形式表示許多事物和行為。 ”[5]“林嘎”在馬頭明王驅鬼儀式中,就有這種濃縮的特點。 文本提到“要將地上地下各個地方的鬼怪趕到林嘎上”,它雖然由一尺大小的白紙制成,但是在儀式現(xiàn)場,林嘎代表鬼的世界,俄巴在眾神的護持下,要與林嘎之上的所有鬼做生死搏斗。 林嘎中心圈所畫圖像為披頭散發(fā)、手腳拴著鐵鏈的鬼的形象,其周圍畫有利刃、斧頭、金剛杵、矛、箭,每個武器旁邊都畫了一個紅點,這隱含著若鬼來侵害施主,為非作歹,即要動用這些武器來懲罰或消滅它。 林嘎上的文字部分,類似于給鬼下的判決書或命令。 儀式結尾,俄巴將作為“林嘎”的紙符折疊起來,裝進狗的顱骨,又將狗的顱骨裝入土罐子,用線打結、蓋九宮之印時,我觀察到俄巴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迅速地完成這一過程,似乎擔心稍有不慎鬼會逃逸。 在這樣一個“神圣空間”,對扮演神鬼之間溝通角色的俄巴來說,確實存在一個“神鬼俱在”的世界。

(二)儀式行為的象征意義

如上文所述,在屋外掩埋鬼、焚燒朵瑪,儀式隊伍回到主人家之后,就進入了儀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即俄巴要在院子里跳一段法舞。 法舞的象征及意義,經書解釋如下:

在魔鬼的頭頂之上,跳一曲眾鳥之王“瓊”(khyung)的舞;在魔鬼的頸之上,跳一曲馬頭明王的舞。在魔鬼的心臟處,跳一曲金剛手之舞;在魔鬼的肚臍處,跳一曲金剛橛之舞。 在魔鬼的隱秘處(生殖器),跳一曲夜叉的舞;在魔鬼的身軀上,跳一曲四大天王的舞。在魔鬼的胃上,跳一曲天龍八部的舞。瑜伽行者的右腳跳一曲舞,將男鬼粉碎為灰塵;瑜伽行者的左腳跳一曲舞,將女鬼粉碎為灰塵。 跳一曲方便與智慧之舞,將魔鬼粉碎為灰塵;如此將魔鬼制伏和回遮。

在這場“馬頭明王驅鬼儀式”現(xiàn)場,我們觀察到,在屋內做儀式時,俄巴除了在頭上戴一頂用熊眉毛做成的帽子外,穿著和周圍的俗人沒什么區(qū)別。 馬頭明王驅鬼儀式,進行至末尾準備到屋外埋鬼、焚燒朵瑪之前,俄巴要穿上“法衣”,戴上“蓮花生帽”。 儀式結束后,俄巴告訴筆者,他的一身裝束,都是效仿和源自蓮花生大師。俄巴裝扮如同蓮花生,在周圍信眾看來,瞬間變得無比威嚴。其實,在所有儀式過程中,俄巴扮演著神鬼之間的“靈媒”,他不僅通過供奉、念誦、祈請神靈來表達信眾的意愿,而且用象征性的肢體語言、法器以及咒語來驅鬼攘災。

四、結 語

藏族民間的馬頭明王驅鬼儀式, 作為藏族人處理災害的一種選擇, 是諸多驅鬼儀式中最普遍的一種。 鬼神信仰的宗教觀念,是驅鬼儀式進行的先決條件,俄巴是儀式的主持者,對于儀式操作、文本的解讀和使用具有權威性。 整個儀式過程,貫穿“以神治鬼”的思想觀念,通過“林嘎”這樣一個道具或符號,構擬出鬼的形象及其所處的黑暗世界。 肢體語言“法舞”具有高度的象征意義,演示了俄巴如何以一個瑜伽行者的角色制伏鬼怪的過程。

從筆者觀察到的儀式展演來看,俄巴主持的馬頭明王驅鬼儀式,更多的像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儀軌,或者說寧瑪派的特征更明顯一些,但這并非是要將他們劃入某一教派,其實儀式展示的宗教多元性特征在前文中多有提及。 俄巴家里的佛堂正中,從左到右分別掛有馬頭明王、蓮花生、宗喀巴、十世班禪的唐卡,同樣當地佛殿中供奉的神像也基本如此。 我們可以說,舟曲地區(qū)的藏傳佛教信仰應該以寧瑪派和格魯派為主,但是對藏族的民間信仰,做非此即彼的教派歸屬的界定,其實無益于我們的研究。

事實上,藏族民間的宗教信仰是相互交融、混成的狀態(tài),老百姓日常的宗教生活實踐,多強調功利實用,所以眾神皆敬,多多益善,左右逢源。 在儀式過程中不難看到還有“八卦”“九宮”等道教文化的因素。藏族群眾通過長期的宗教實踐,將佛教、苯教和道教中的不同成分組合在一起,已是水乳交融。我們只能就儀式現(xiàn)場和儀式文本做具體分析,儀式中所使用的經文在儀式過程中具有神圣性,而在實際應用中以祭司對經文的解讀為準,儀式過程不可能精確復制文本。 人類學對宗教文獻研究的一點啟示,即從田野現(xiàn)場和儀式過程分析、解讀文本,可以生動、直觀的認識那些被認為神圣而又束之高閣的宗教文本之“真面目”。

注釋:

①筆者的調查點兵馬村,位于舟曲縣黑峪溝(藏語稱為“賽爾布”ser po),溝內有寺上村、黑峪村、兵馬村三個自然村,稱為賽布朵、邁、卡上下三部(ser po stod smad bar gusm),隸屬于舟曲縣憨班鄉(xiāng)黑峪行政村。

②指繪有象征天神、壇城、八祥瑞等圖案的小畫片。

③Ling ga 為梵文音譯,一指生殖器,二指魔鬼的俑像,本文中當取后者之義。見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2779 頁。

④⑥⑧訪談對象:李扎西,70 歲;訪談時間:2015 年9 月12 日;訪談地點:舟曲憨班鄉(xiāng)兵馬村李扎西家。 本文中的訪談資料均來自采訪俄巴李扎西時的口述資料。

⑤關于舟曲藏族民間祭司者的“搭衣”儀式,參見馬寧:《苯教在甘南藏區(qū)南部的流傳情況調查》,《西藏研究》,2012 年第 4 期。

⑦舟曲藏族的民俗習慣,一般在過新年時,在紙上印上神佛和咒語,貼在門上,猶如漢族的貼對聯(lián)習俗。

⑨儀式進行中,如果強行去拍攝念誦的經文,可能會打斷俄巴,感覺比較冒昧。 一般情況下,儀式主持者也比較忌諱別人拍攝他所獨有的“神圣”宗教文本,因此,筆者在儀式結束后向俄巴請示,想翻閱一下白天念經用的經文,在允許之后,我在翻閱過程中摘譯了與儀式過程相關和助于理解某些象征意義的內容。 下文中所引用的文本即筆者摘譯“俄巴”李扎西在儀式中所使用的《馬頭明王儀軌經》的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馬頭儀式
千金求馬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放 風 箏
青年歌聲(2018年1期)2018-10-20 06:58:00
儀式感
馬頭星云
凱恩斯的手
喜劇世界(2017年6期)2017-04-10 02:00:36
Talking strategies
Desoutter馬頭動力工具自動送釘系統(tǒng)推動高效率裝配
汽車零部件(2014年8期)2014-12-28 02:03:03
封丘县| 青浦区| 阿克陶县| 岱山县| 依兰县| 砚山县| 柘城县| 牙克石市| 凉山| 五大连池市| 新晃| 保康县| 边坝县| 高台县| 林西县| 彭泽县| 东方市| 聂荣县| 大化| 小金县| 绥宁县| 盈江县| 祁连县| 永寿县| 南江县| 资兴市| 安吉县| 酒泉市| 中牟县| 任丘市| 礼泉县| 绩溪县| 扶风县| 永泰县| 桓仁| 临武县| 云林县| 马鞍山市| 普宁市| 沂水县|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