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眾所周知,北京語音是普通話的“標準音”。但“北京話”到底還是跟普通話有點區(qū)別。有些北京話(尤其是老北京話)的詞匯,傳播面很窄,就算寫成漢字,也未必能夠看明白。比如老北京話有個詞叫做“日兒崩”,是“極快地遠去”的意思,如今知道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不過,也有一些北京話的土語詞反而在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比如“貓膩”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就連媒體有時候也在使用。由于是個純粹的口語詞,所以寫出來應(yīng)該是“貓兒膩”還是“貓膩兒”都曾引起過爭議。但對于它的含義,大家的意見倒是基本一致:里面有見不得人的、不能公開的地方,引申為陰謀、內(nèi)幕之類的意思。
為什么“隱情”“陰謀”會用“貓膩”來表示呢?有人從這個詞語里的“貓”出發(fā),認為跟兒童游戲“捉迷藏”有關(guān)。在藏的時候,藏者都是輕輕地“貓”著腰,像貓隱藏著等待老鼠一樣。所以,孩子們生動、形象地將此叫做“藏貓貓”。因此,“貓膩”的本意,就是像貓一樣弓著腰藏匿而無聲響。至于“隱情”“陰謀”,則是后來才引申出來的。
這種說法看似有點道理,但也不是不能推敲。比方說,捉迷藏的游戲,差不多全國都有,無論叫“藏貓貓”還是“躲貓貓”,或者“爬夜貓”,大抵都與“貓”有關(guān)。為什么只有在北京話這么小的范圍才產(chǎn)生“貓膩”的說法呢?更何況,要真是從貓躲藏而來,那明顯應(yīng)該寫成“貓匿”才對。既然“貓膩”這個詞行之有年,可見使用人也并不覺得有“匿”的含義在內(nèi),不過是取其音而已。
這就讓人產(chǎn)生了合理的推測,這會不會是一個外來語的“借詞”呢。談到北京話里的“借詞”,人們自然會想到來自蒙古語的“胡同”,或者來自滿語的“薩琪瑪”。這自然與北京在歷史上當過元(1271年-1368年)、清(1644年-1912年)兩朝帝都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但北京話里的古老借詞來源,又不只是蒙古語和滿語這兩種。有一種說法就認為,“貓膩”這個字最早出自牛街地區(qū),一開始寫作“嗎兒逆”或“碼兒妮”。
“嗎兒逆”或“碼兒妮”,看起來比“貓膩”更奇怪。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音譯詞。牛街是北京回民的聚居區(qū)。他們所使用的方言中,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外來詞,這些外來詞多為宗教或傳統(tǒng)習俗方面的術(shù)語,但也有生活詞匯?!皢醿耗妗被颉按a兒妮”來自波斯語的“Ma‘nee”一詞,其含義就是“隱情”“陰謀”。在進入漢語之后,寫法逐漸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一般以“貓膩”為規(guī)范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