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上課時,老教授問臺下的我們:“如果有兩棵樹,一棵粗,一棵細,你們會砍哪一棵?”大家說:“當(dāng)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是一棵普通的楊樹,那棵細的卻是紅松,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dāng)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p>
老教授又問:“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扭八歪,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有些疑惑,就說:“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崩辖淌谀抗忾W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但中間空了。”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我們還是說:“那還是砍紅松?!崩辖淌诰o接著問:“可是紅松扭曲得太厲害,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jié)論,就說:“那就砍楊樹。”老教授不容我們喘息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們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jié)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們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dāng)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