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宇
米歇爾·法柏的《雨必將落下》中說:“這樣的夢里,微縮的、成年的自己總是被其他人環(huán)繞,被種種責任圍困,有一個使命在驅使著他。然而,他倔強地渴望獨處,渴望安靜玩耍的自由。”獨處,不是孤單一人時所感的寂寞,而是一個人的清歡。
獨處是一種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在獨處中我們可以放下平時令人心累的故作的老成持重、沉穩(wěn)嚴肅?!坝幸环N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梭羅的前半生一直在與人交往中度過,后半生則回歸自然,獨自深居樹林中,思索著人生。他堅持了一個人的獨行,守護著不疾不徐的節(jié)奏,在獨處的滋潤下,終寫出不朽名著《瓦爾登湖》。
獨處是一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最好方式。在獨處中升華思想,人會變得平靜而自由,思想飄向月亮,于是才有了朱自清一番思索后的《荷塘月色》。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他思上下而求索,賞月賞花,仿佛天地間一切都為自己綻放,雅致的文字隨之從筆端涌出。
“獨處”,并不等于思想偏激,也不等于隔絕整個社會。獨處應當是主動選擇的,而且不以獨處本身為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關注和發(fā)展自己。獨處其實就是觀照自己,所以未必一定得“干點什么”,當你允許自己放下欲望,放下戒備,真誠地面對自己時,就是在獨處。我們畢生所追尋的不過是深情而有益的友情交往,需要的不過是一副心平氣和的身軀,祈求的不過是一人份的清凈;與其說獨處是孤獨無邊,寂寞難消,倒不如說獨處是悅己,是生命終極浪漫的開始。
評點:譚文淼
獨處,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是對于自我更深入的認知。獨處并不意味著離經叛道、離群索居,而是心平氣和、蘊養(yǎng)性靈。作者對于“獨處”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同時,以梭羅、朱自清之文學成就,分析了靜處內秀之得,展示了積累的厚度。但舉例內容的分析與論點之間,還可以有更深入的融合;論點之間的邏輯可以更加明確、合理,讓材料的分析與觀點渾然一體。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