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簫(太原)
“走在瓦恩堡鎮(zhèn)上總有誰的靈魂與你相契?!边@是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小城畸人》中的話。這座小城瓦恩堡是作者在小說中杜撰出來的,但是處處顯示他自己家鄉(xiāng)的影子。
作者是孤獨的,他總希望能有一個和他靈魂相契的人或物出現(xiàn),與他的靈魂交流。但是小城像一個悶罐車在緩慢地行駛著,里面所有的人都沉默著,他們都愿意在這黑漆漆的空間彼此窺視,只要稍有一個人站起來到窗口透氣或者有了想下車的企圖,這個人,必成了眾人眼里的畸形人。而這些畸形人確實想沖出去,想跳下去,想尋找一種自由,想呼吸新鮮空氣,但是這些人內(nèi)心卻掙扎著、猶豫著、彷徨著,幾乎都沒有決絕的勇氣。只有可數(shù)的幾個有勇氣者,卻被當成異類被逼瘋狂。這里所有的人都壓抑著自己的情與欲,不輕易示人。對情欲的渴望,讓他們伸出微小的觸角去試探。結果當觸角縮回來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從肉體到靈魂都殘缺不全了。
這部小說是由25個獨立成篇,又相互牽連的短篇小說組成。故事發(fā)生在1890年的俄亥俄州瓦恩堡鎮(zhèn)。這座小鎮(zhèn),表面上是安靜的,周圍環(huán)繞著果木與漿果種植園,油燈與蠟燭、馬匹與馬車正是作者熟悉又厭惡的生長環(huán)境。
作者以非常冷靜的口吻,借一位報社記者喬治·威拉德的走訪見聞,給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小鎮(zhèn)出現(xiàn)的畸人眾像。從全書看得出,作者把自己的壓抑推給了書中的小人物,在他們追求、破滅、不甘、突破、夢碎一般的生存游蕩中,看似輕描淡寫,但主體上的抒情讓讀者總感覺自己就是那個無處安放情愫的孤獨者,越咀嚼越如鯁在喉,想壞笑,想抓狂,想?yún)群?,也想找到一團火或一塊冰,讓意識清醒,或者擊穿一面厚實的墻,或者冒險做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兒。總之那些男人和女人構成小鎮(zhèn)畸形人。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明顯感覺到作者的被誤解與孤獨,不安與不滿,幻想萌發(fā)又遭破壞的徬徨。小鎮(zhèn)各類居民,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在作者的眼里,他們與社會又那么的格格不入。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社會去看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jīng)濟強國,德國取代英國成為歐洲第一經(jīng)濟強國,各國國力的變化與傾斜,導致第一次世界大爆發(fā)。在這個世界形勢日益明朗的時候,小鎮(zhèn)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大城市依舊繁華,公園的孩子們依舊幸福地坐著山羊馬拉車,泊船碼頭依舊喧囂的人聲鼎沸。
正處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制造出第一輛四輪汽車,新舊文明的沖擊,使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在不停的變化。
而這時,弗洛伊德的理論橫空出世。弗洛伊德所信奉的基本原則是精神決定論,即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愿望、動機、意圖的精神因素決定的。他認為人的心理領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世界,他的最深層次,有著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識到的東西而充滿魅力。他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他認為三者平衡時,人的心理狀態(tài)正常,而當本我的欲望沖動受到過分的壓抑時,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精神病。弗洛伊德迷信人的性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源動力,當性愛受到壓抑無法滿足的時候就會轉(zhuǎn)化為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欲望可以被消化的時候是正常的壓抑,一旦到不可遏制的局面,這個人的精神就出了問題,而壓抑到不可遏制,又能找到轉(zhuǎn)嫁的通道,這些人可能就是藝術家、音樂家、畫家等等之類。
按照這種解釋,首先可以看到,大師們都是孤獨的。其次,他們又都是善于自救與自贖的。所以梵高是孤獨的,他的作品也是不可理喻的;莫奈是孤獨的,憂傷在畫布上來回游蕩;貝多芬是孤獨的,他把自己變成一頭內(nèi)心咆哮的獅子。但他們是敏感而神經(jīng)質(zhì)的,梵高用鮮艷的黃色一朵又一朵不同光線下的向日葵點亮眼睛的興奮點,莫奈用紫色覆蓋灰色顯示心靈天空的高遠,貝多芬則用瘋狂的手指燃燒苦悶與不甘。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一個體驗既是一幅畫作,又是畫作的作者個體,是他自己人格的畫作者。所以本書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也陷于自己的孤獨中,他無法控制也無法突破??此瓢察o的小鎮(zhèn),卻容不下他的孤獨、不安、幻想、忐忑。于是他把自己的故鄉(xiāng),這個被果子和漿果包圍的小鎮(zhèn)搬進自己的夢里,一切都那么的沉悶骯臟,充滿了憂郁的色彩。這不是詩人筆下安靜與祥和的美好寄托,而是他自己的一種自暴自棄的爆發(fā)。
作品中,人物很多時候游離于似真似幻的夢境,眾多的失語或孤立,或喃喃自語,或冥想之后一個邪惡的念頭,其實這就是現(xiàn)實給予的刺激體本能的報復和反抗。
所以讀完小說之后,總覺得作者的思想其實也是綜合了小鎮(zhèn)那些畸人所有的思想。他安撫著、嘲笑著他筆下的人物,又充滿憐憫的去給他們找一些療傷的安身之處。而這療傷的安身之處,無疑都是有所指的,似乎都是為奔著弗洛伊德的理論而去的。
畢竟,弗洛伊德主義在那個時代剛剛啟蒙,是一種新的思想,而大時代的背景,又是城市與鄉(xiāng)村,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不斷的在膨脹變化,作者自己當時的郁悶與欲望,也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發(fā)泄渠道,這時弗洛伊德似乎給他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歸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作者的這些小說似乎都是在印證弗洛伊德主義的合理性。
具體表現(xiàn)出來就是壓抑性欲與情欲。這似乎與“存天理滅人欲”的朱熹理學思想相近,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愛與被愛的畸形較量。作者在文章中多次運用象征的手法寫到“手”,而且作者沉溺于自己的感情獨白,借以表達自己內(nèi)心對性欲壓抑的挫敗感和孤獨感。
在《手》這篇小說中。主人公比德爾鮑姆,他的兩只不停歇的手,就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噼噼啪啪拍打著翅膀。而這雙手就讓它的主人感到害怕。這雙手不聽命于主人的安排,顯得太活潑了,而這給主人帶來了非常大的苦惱。之前他是一個眼里閃著光芒,充滿愛心的老師。就因為愛撫學生,由一個弱智學生躺在床上幻想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情,把這個夢當成老師的真事講給小鎮(zhèn)上的人,所有的人就都相信了。于是老師的眼里不再有光芒,而是常常閃著淚花。他的手也成了影響他名譽的微微擺動的小旗幟。孩子們不讓他教了,他無處可去,孩子們看到他,尤其女孩子嚇壞了,尖聲叫著像被驚擾的昆蟲四處逃竄。教師從心底滋生的因愛而產(chǎn)生的溫柔的力量,終究在孩子們邁向社會之前的美好的夢中戛然而止,可惜一個弱智就改變了一個鎮(zhèn)子的主體力量。人們寧愿相信弱智,卻不愿接受真正的智慧??蓱z的比德爾鮑姆一個人自此在瓦恩堡生活了20年,他雖然只有40歲,看上去足足有65歲。他行動畏畏縮縮,心里擔驚受怕,他的手一直在抖動著,只有在黑暗中他的手才能安靜。
智者稀少的時候最好也裝傻,而“飛翅”其實也代表比德爾鮑姆那靈魂深處被壓抑的,未曾消逝的理想追求。他兩只不停歇的手,總是富有表現(xiàn)力,一閃一閃的,這雖是一種表象的靈魂深處外觀的抗爭,但他終究沒有勇氣也沒有力量掙脫個人的囚錮,這難道不是時代給予小城的悲哀嗎?
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無數(shù)次的寫到黑暗。小鎮(zhèn)的空氣令人窒息,個人的善良友好充滿感性的智慧與仁愛之光,被小鎮(zhèn)無情的熄滅了,看似毀了一個人的生命釋放,其實更深層次是暴露了那些“正常人”的心態(tài)。
在《哲學家》中也提到了手,老板的手,一邊和客人說話,一邊不停地搓著,好像手指蘸過血,血干了之后褪色似的?!耳棃蟆分骶幫柡嗟律褪且贿吙粗请p紅色的手,一邊跟人談論女人。他似乎認為只有這樣,這些故事中才能包含著真理的精髓,這是多么荒唐的。而帕西瓦爾醫(yī)生,在小說中他應該是一個醫(yī)德比較高尚的醫(yī)生。他雖然抽著廉價的黑色細長雪茄,臟兮兮的白色西服背心兒,牙齒又黑又亂。雖然他的病人很少,但來看病的人都是付不起診費的窮人。這個醫(yī)生似乎有的是錢來滿足自己行醫(yī)的所需。他在臟臟的,難以形容的寢室里睡覺,在人們都認為他是個好醫(yī)生的時候,一件事兒徹底把他打到了地獄。一天,中心大街出了一起車禍,一群馬被火車驚跑,一個農(nóng)民的女兒,從馬車上摔下來摔死了,當時小鎮(zhèn)的三個醫(yī)生都趕來了。人群中有一個人去找帕西瓦爾醫(yī)生。來的人上樓梯喊了一聲就匆匆離去了,不知道醫(yī)生聽見沒有。總之,這件事在小鎮(zhèn)中就成了議論的話題。他因此被綁上了道德的枷鎖。日復一日的議論,使他嚇得渾身直哆嗦,他的神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問題,他會擔心有一天在中興大街的一根燈柱上被絞死。小說的結尾,醫(yī)生懇請一位記者,把它的故事原原本本的寫出來,給世人一個交代。
在世態(tài)未變化之前,或精神混亂之前交代一件事,本身就顯得荒謬,這里也彰顯醫(yī)生內(nèi)心的恐懼由來已久。謹慎的終極是壓抑的釋放,最終以基督的形式殉道,死也是需要克服恐懼去準備的。這個畸形人的經(jīng)歷是多么令人憤懣與憐憫。
第二,小人物卑微的愛,既壓抑又憋屈。在這部小說中,所有的人物都是這個鎮(zhèn)上的平凡小人物。他們居住的環(huán)境惡劣,他們的情感,善良又卑微。在《紙團》中,里菲醫(yī)生愛上了一個富有的女孩,但是在這不被祝福的愛情里,他深深的卻又那么安靜地愛著她。可惜他的愛情是短暫的,結婚一年,他的妻子就死了。別人誰也不知道他一個人在散發(fā)霉味的診所不停的忙碌什么,但是有一個動作卻使別人印象深刻。十年來,他只穿一套衣裳,他在診室里穿一件帶大口袋的亞麻防塵罩衫,他不斷地往口袋里放碎紙片,過幾個星期,紙片變成堅硬的小紙球,口袋滿了,他就又把紙球倒在了地板上,重新開始。再往里面放碎紙片,然后他把寫在紙片上的零零碎碎的想法讀出來,仿佛他的妻子在聽,讀完之后就大笑,然后把紙片放在口袋里,讓它們變成堅硬的紙團。作者在平靜的抒情,但是看的人心酸,里菲一生醫(yī)得別人,卻醫(yī)不了自己,他是愛的殉道者,只是他太不善于表達了,卻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蹂躪著讀者心臟,看似波瀾不驚,卻感人至深。但是這樣的人也被淹沒在小鎮(zhèn)中,被別人看成一個畸形人。
第三,情欲的畸形與面目猙獰。除了愛情是一種壓抑,那么在親情,父子、母子體現(xiàn)上也同樣表現(xiàn)出來,在《母親》這一篇中,伊麗莎白和他唯一的兒子喬治之間存在著一種很深,但并未表達出來的相互同情的紐帶。兒子與母親在一起,總是沉默不語,甚至都有點尷尬。這種外表冷冰冰的關系,其實來源于伊麗莎白的丈夫湯姆對兒子的期望值太高,而對妻子卻異常冷漠。這個虛偽自大的男人,總是喜歡自吹自擂,在現(xiàn)實中,他改變不了自身際遇,常常拿妻兒出氣,甚至在精神上冷暴力,折磨著妻子,讓伊麗莎白這朵白蓮花開著開著就找不到陽光了,凋敗的心靈與丑陋邋遢、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還有自己的心靈較勁。同時又與鄰居矛盾重重,這些令伊麗莎白喘不過氣來。所以她一直以病態(tài)的心理,愛著自己的兒子,又從內(nèi)心期望著兒子以一種不露痕跡的方式反抗,反抗他的父親,權當作為自己復仇。她常常默默地觀察著兒子,并對自己說,“我要行動了,我的孩子正受著威脅,我要保護他!”這時侯,伊麗莎白的精神是否錯亂了?母愛讓她假想了敵人,仿佛是她實施的目標,這也是她多年得不到愛與關注的復仇。小說結尾兒子離開了這個家,避免了和母親的尷尬相處,但是母親欣喜的想大喊一聲,她兒子終于沒有聽從丈夫的安排,這也是她借兒子來表達報復丈夫之后得來的快感。但是伊麗莎白一生又得到了什么呢?也許沒有了兒子更加快了她的自我毀滅。
第四,傳統(tǒng)觀念與新思想的矛盾交替,使人物在患得患失中拼命壓抑欲望。在《虔誠》中分四個部分講述了三代人在種植園的奮斗發(fā)家故事。老耶西是從種植園開始起家的。他們來自紐約州,和別的中西部人們一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生活非常貧困??墒撬麄兂钥嗄蛣?,堅持老傳統(tǒng),干起活來像牲口似的,吃粗糙多脂肪的食物,夜里像累壞的牲口躺在麥秸上睡覺。經(jīng)過多年打拼,在美國內(nèi)戰(zhàn)結束20年的時候,他已經(jīng)度過了拓荒生活,已經(jīng)有了收割機,建了現(xiàn)代化的谷倉。他們在長期的開墾時,在英勇的勞動中被壓抑的天生的強烈欲望釋放出來,一種粗野的動物似的詩興控制了他們。他們站在馬車座位上,沖著天上的星星大喊,酗酒的時候,幾個兒子會用鞭子打他們的父親老湯姆本利特。
不久內(nèi)戰(zhàn)改變了本利特一家的命運。老湯姆的大兒子二兒子都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了,小兒子耶西回來,他身體單薄,但內(nèi)心卻有一種難以泯滅的東西。他對妻子刻薄,對周圍人也同樣。他能掌控別人,卻不能掌控自己。他想讓這塊土地上居住的人都是由他衍生出來的新的種族。可是工業(yè)革命的到來,伴隨著各種事物的喧囂。往來的火車,不斷擴展的城市,進出城鎮(zhèn)穿過農(nóng)舍的城際鐵路線的鋪設,讓他孩子般的天真消失了,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當他用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王國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兒子。當他的女兒給他生下外孫的時候,他渴望把外甥打造成他理想中的接班人。現(xiàn)實中,他格格不入的幻想屢屢受挫,但是他仍然執(zhí)迷不悟,直至最后做出極端的,讓人不可理喻的動作,終于嚇跑了他的外孫大衛(wèi)。這種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矛盾不能緩和,在兩代人之間交織著。當他想不通,解釋不了的時候,他就把一切歸之于上帝。所以盡管他擁有很大的莊園,但是他一直是痛苦的,絕望的,掙扎的。
小說還有很多比如《教師》《裸奔》《值得尊敬的人》都凸現(xiàn)出若即若離,又渴望又壓抑的欲望。他們都無望地等待著一些事發(fā)生,希望能把最隱秘的欲望爆發(fā)出來。但是又帶著無力的孤獨,孤獨緊緊地裹緊了欲望,從而使人物精神上更加孤立,更加孤獨。這個小鎮(zhèn)看似平靜的,但是每個人都是孤立的、孤獨的、又互相廝咬著的。這也是作者在整部書中提煉出的一句話:走在這個鎮(zhèn)子上,總有一個靈魂與你相契。但是這個靈魂在哪?誰也不知道。
小說中大部分人物都不斷地被突如其來的不可理解的愿望驅(qū)使并征服。在口語化的輕描淡寫的抒情中,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沉悶。
作者舍伍德·安德森是敏感的,也是敏銳的。他用自己的眼睛,去審視生活,卻終究不能給出一個突破的方法。而最后只好歸結病癥,去印證弗洛伊德的觀點,以彰顯對其理論的追隨與認可。我以為正是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一個了解美國前工業(yè)時期鄉(xiāng)鎮(zhèn)風貌的窗口,窺斑見豹,以小見大。所以,小說自然也被視作美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