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佐權(quán)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忠貞既是一種操守,也是一種氣節(jié);在中國古代,它主要是指對君主、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孝親則是子女感恩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炎黃子孫做人的重要標準。它們作為中華民族大力提倡的傳統(tǒng)美德,世代相傳。漢語成語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蘊涵著非常豐厚的的忠貞意識和孝親情感。教學中充分利用好這個載體弘揚傳統(tǒng)美德,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學生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意識和孝敬父母長輩的情感,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漢語成語中蘊涵著忠貞意識。古語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的思想在歷朝歷代都發(fā)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忠于君主、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思想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忠貞”這種君臣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大約從戰(zhàn)國時期到秦漢,逐步移植到夫妻之間。所謂“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更二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忠貞不渝”后來演變?yōu)榉蚱拗g的一種美德。“生死不渝,忠貞不二”是人們對夫妻關系的理想追求。漢語成語對于“忠”的思想有豐富記載,且以忠于君主、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內(nèi)容居多。
精忠報國語出《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币馑际菫榱藝叶M忠職守,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岳飛是“精忠報國”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焙狼榧ぐ?,表達出濃濃的愛國情懷。他為南宋征戰(zhàn)四方,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雖然后遭秦檜等人的誣陷,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而入獄,以死刑悲劇收場,但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卻流芳百世。
竭智盡忠語出戰(zhàn)國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鼻鲝埲斡觅t明之士,修改法令,極力主張聯(lián)合齊國來抗擊秦國的一系列于國有利的主張,卻遭腐朽軟弱的楚國貴族的聯(lián)合排擠,落得流放沅江的悲慘下場。屈原一生為楚國竭智盡忠,成為忠貞愛國的典型,在民間廣為流傳。
鞠躬盡瘁語本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敝腹Ь粗斏鳎弑M心力去效勞。表示小心謹慎,不辭勞苦,為國事而竭盡全力。諸葛亮對國家事業(yè)無限忠誠的情懷,使他美名傳千古,成為后世愛國主義的楷模。
忠言逆耳出自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惫?07年,劉邦率大軍攻占咸陽,在秦宮里見到不計其數(shù)的美女和奇珍異寶。這讓劉邦產(chǎn)生了長居秦宮享受奢華生活的念頭,其部下樊噲直言勸說他放棄這樣的奢華淫亂的生活,以國家社稷為重,而引起劉邦的不滿。謀士張良說這些誘人的美女和珠寶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并說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箴言。劉邦最終聽從勸告退兵駐軍至霸上等待項羽的到來。
一寸丹心語本杜甫《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詩:“白發(fā)千莖雪,丹心一寸灰?!睏钊f里《誠齋集·新除廣東常平之節(jié)感恩抒懷》詩:“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向日明?!泵鞔谥t《立春日感懷》詩:“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钡ば模撼嘈?,忠心。一寸丹心,一片赤誠的心。
匪躬之志語本《周易·蹇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蹇:濟蹇之時又遇蹇難,指想幫助別人渡度險阻,沒想到也遇到了險阻。匪躬,不顧自身。意思是臣子為了解救君王的困境不顧自身而奔走在危難之中。
忠心耿耿語出清李汝珍《鏡花緣》:“當日令尊伯伯為國捐軀。雖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惫⒐ⅲ褐艺\的樣子。形容非常忠誠。
法家拂士語出《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輔弼之士。指忠臣賢士。
忠貫日月語出《新唐書·郭子儀傳贊》:“子儀自朔方提孤軍,轉(zhuǎn)戰(zhàn)逐北,誼不還顧……雖唐命方永,亦有忠貫日月,神明扶持者哉!”是指忠誠之心可以貫通日月。形容忠誠至極。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wèi)也,若之何殺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盡忠拂過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異違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拂:通“弼”,匡正。舊指竭盡忠心,幫助君王改正錯誤。
漢語成語同時也蘊涵著孝親情感。古語云:“百善孝為先。”《詩經(jīng)》上也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孝”被認為是子女對父母最起碼而又最高尚的敬重。漢語成語真實記錄了中華民族重“孝”德的文化傳統(tǒng)。
孝感動天語出《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的第一個故事。該故事講述虞舜那份不計較仇恨地孝順父親、后母和慈愛其弟而感動上蒼的故事。后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舜是中國著名的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是中國的五帝之一,姓姚,史稱虞舜。據(jù)傳舜曾經(jīng)屢次遭到其父瞽叟、其后母和其弟象的殘害:他們蓄意安排舜去修理谷倉的倉頂,等舜上到倉頂時就在谷倉底下縱火,舜冒險從谷倉頂跳下才得以脫逃;爾后又讓舜去掘井,瞽叟和象卻下土填井,舜挖地道艱難逃脫。舜在這些事發(fā)生后并沒有懷恨于心,依然對其父親畢恭畢敬,對其弟弟關愛有加。他的孝行讓天帝感動。舜在歷山耕田種地時還得到了許多動物的幫助,鳥兒代他鋤草,大象幫他種田。后來舜的孝順為帝堯所知,帝堯認為他有治國理政的才能,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了他,后來舜經(jīng)受住帝堯的各種考驗,被選作了帝位繼承人。舜登上了帝位之后,對其父一如既往地孝順,對其弟也是依然非常照顧,更有封侯之賜。
孝思不匱這一成語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敝笇Ω改副M孝的心思時刻銘記。
寸草春暉語本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寸草:形容兒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樣微弱。春暉:象征母親的慈愛。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深情重,難以報答。
“孝”德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其內(nèi)容主要涵蓋了“養(yǎng)老”和“送終”兩個大的方面。語出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一語的“養(yǎng)生送死”這條成語,意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和殯葬。可以說,該成語是對“孝”德兩大主要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
表現(xiàn)“養(yǎng)老”的成語:
冬溫夏凊語本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北蔽骸稄埫妄埍罚骸岸瑴叵膬?,曉夕承奉?!币馑际嵌焓垢改笢嘏奶焓垢改笡鏊?。指子女孝順。
問安視膳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nèi)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币馑际敲咳毡貑柊?,每餐必在。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烏鳥私情語出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白居易《謝官狀》:“烏鳥私情,得盡歡於展養(yǎng);犬馬微力,誓効死以酬恩。”烏鳥:即烏鴉;人類很看重其反哺生母之情。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甘馨之費語出白居易《謝官狀》:“況于官祿之間,豈敢有所選擇。但以位卑俸薄,家貧親老,養(yǎng)闕甘馨之費,病乏藥石之資,人子之心,有所不足?!标I:通“缺”。舊以“甘馨之費”為奉養(yǎng)父母的費用。
“養(yǎng)老”不僅要從物質(zhì)層面滿足父母衣食住行所需,而且要從精神層面關注父母的喜怒哀樂。成語“彩衣娛親”亦作“萊子斑衣”,講的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討父母歡心,使他們健康長壽的故事。
表現(xiàn)“送終”的成語:
寢苫枕塊語出《儀禮·既夕禮》:“居倚廬,寢苫枕塊?!鄙唬翰菟]。睡在草薦上,頭枕著土塊。古時宗法所規(guī)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jié)。
慎終追遠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苯K: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后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手澤之遺語本《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笔譂桑簽槭趾顾礉?。該成語是指父死以后孝子捧讀遺書而動哀思,也指先人遺物。
杯圈之思語本西漢戴圣《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比Γ翰患拥耧椀谋摺V杆寄钔龉实哪赣H。
春露秋霜澤與威嚴。也用于懷念先人。
除表現(xiàn)“養(yǎng)老”和“送終”以外,還有一些成語表現(xiàn)游子遠在他鄉(xiāng)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也是“孝”德的重要體現(xiàn)。例如:
白云孤飛語出《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币嘧鳌鞍自朴H舍”,比喻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
陟岵陟屺語本《詩經(jīng)·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屺:無草木的山。指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體現(xiàn)“孝”德的漢語成語還有許多。一方面,這些成語是中華民族重視“孝”德的真實記錄,另一方面,又對“孝”德的弘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忠”和“孝”是人類兩種相關相類的品行。在這兩個方面都做得好的人物可以稱之為“忠孝兩全”(白居易《除程執(zhí)恭檢校右仆射制》)的優(yōu)秀之士。能夠做到“忠孝兩全”是處理好“忠”、“孝”的關系的最高境界。古代思想家大力提倡“求忠出孝”(《后漢書·韋彪傳》),即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一個對父母、對親人都不“孝”的人,又怎么能夠做到對君主、對朝廷、對國家、對民族的“忠”呢?但很多情況下,“忠”和“孝”又實在難以兩全,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李密遭遇的為了對96 歲的祖母盡“孝”而無法服務朝廷的艱難處境。而當“忠”和“孝”發(fā)生沖突時,古代思想家則極力提倡“移孝作忠”(《孝經(jīng)·廣揚名章》)?!缎⒔?jīng)》是我國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孝”提升為社會的政治的孝倫理,完成了“孝”的政治化過程。它明確要求“孝”服從于“忠”,也就是把對父母、對親人的“孝”轉(zhuǎn)為對君主、對朝廷、對國家、對民族的“忠”。這種思想理論對中國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時代發(fā)展到當今的民主社會,但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情感卻仍然是中華民族忠貞之德永恒不變的主題。語文教學完全有條件利用好這種豐厚的教學資源,秉持客觀、科學和禮敬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為培育學生的忠貞意識和孝親情感,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