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雄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zhèn)韓川九年制學校,甘肅 天水)
良好習慣的形成既有助于提升辦事效率,又能夠給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關系未來的學習成長。因此,廣大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更適合的策略方法來優(yōu)化小學生習慣培養(yǎng),避免其因形成不好的習慣而影響之后的學習、成長。
小學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對一年級新生而言,其自制力相對較差,注意力也極易被其他因素分散,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存在一定難度。所以,無論是為了小學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還是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小學教育工作者都應當高度重視小學新生習慣培養(yǎng)策略的深入探究,積極嘗試更新穎的培養(yǎng)方法。
一年級新生通常都處于情緒多變且沖動的狀態(tài),經常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發(fā)生諸多改變。剛入學的新生,意志力大多比較差,耐心、毅力有待增強,不擅長對自身要完成的各項活動提出明確要求,依賴于家長、教師的指導和安排。普遍存在優(yōu)柔寡斷、草率冒失的情況,在遇到難度較大的活動時,經常會呈現出放棄、否定的態(tài)度[1]。他們還不適應全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由于年齡小,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升。
新生入學前,大多在幼兒園接受教育,教學活動主要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升入小學后,學習活動增多,學習形式發(fā)生變化。為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教師可聯(lián)系家長,從以下幾方面來幫助孩子:一是引導孩子對學習生活產生濃厚興趣,消除對小學生活的厭煩甚至恐懼;二是關注其生活能力發(fā)展,減少對父母的依賴;三是早睡早起,配合學校嚴格“睡眠管理”,結合年齡特點,完善小學與幼兒園生活的有效銜接,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通過各類游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恰當融入來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
入學后,從各方面入手給予全面培養(yǎng)。先從坐姿開始。在形成良好坐姿后,再進行站立、行走的訓練。站隊時,要求學生做到“快、靜、齊”。為了突破難點,可以將相關要求編成兒歌,指導學生在牢記兒歌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在短時間內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將這些要求合理分解成具體步驟,明確告訴學生每一步需要做什么,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帶來積極影響。
不論是哪種習慣的形成,都要經過一個長期、細致的過程,只是盲目的熱心或者干勁是不夠的。大量實踐證明,真正的教育并非是說教,訓練才是關鍵。尤其是對小學新生來講,其道德品質的形成通常都不是從概念開始的,都是在實踐中深入體會、反復訓練中形成的。一方面,訓練一定要長期堅持,且著重強調“反復”二字;另一方面,要強調“嚴格”二字。僅憑自覺難以形成良好習慣,要注重紀律制約。可通過家長、教師以及同學的多方監(jiān)督和幫助來實現紀律制約[3]。訓練過程雖然痛苦,但只要堅持,一定可以獲得理想成果。
課前,讓學生明白書、本都要怎樣放,放哪里,并養(yǎng)成習慣。課中,提醒學生保持正確坐姿。針對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讓學生一邊觀看教師的示范,一邊模仿。針對學生在寫字時出現的不正確姿勢,要及時提出、合理改正,以此促使學生盡快形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對小學新生來講,其在入學后,很多行為習慣都是在不斷地模仿中形成的。除了家長之外,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教師的言行舉止,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標準。為了避免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教師要不斷規(guī)范自身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潤澤學生。要充分認識自身榜樣作用的重要性,從日常最細微的事情入手,為學生提供指導,給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提供示范。
評價是促使學生盡快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育培養(yǎng)中,及時為學生提供評價指導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顯著增強學生的控制力,促進其自覺性、意志力的顯著提升,做到知行統(tǒng)一。為此,應盡可能通過口頭、體態(tài)語言來表揚、暗示學生。引導學生在自我對照中將其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體現出來,然后通過班會、晨會等為學生提供具體的評價指導,通過確定每周的文明星、紀律星以及衛(wèi)生星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綜上所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離不開學生的長期努力和教師及時的督促、引導。尤其是一年級新生,知識經驗少,言談舉止都處于形成、發(fā)展階段,日常教育培養(yǎng)中,應把握各種契機,引用更新穎有效的策略方法來優(yōu)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