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在平時的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但一到做題或考試,結果卻出乎預料、不盡人意。也常聽到家長說孩子考試時有些題目不是不會做,就是太粗心了,沒看清題目,回家后自己訂正,基本上都能做對。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不能把它簡單地歸為粗心,其真正的原因是知識掌握不牢、審題不仔細,沒有正確理解和獲取題中的信息,思考不深入、書寫不規(guī)范等,也就是說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那么,如何在解決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提升其思維品質,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呢?
一、“審”是關鍵——審出有效題干
“審”是觀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學生在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可以活用知識。“審”也是學生借助觀察進入周轉階段,把題目中的數學信息輸入大腦,并在大腦中進行有效提取、加工、分類,并與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整合、類比、應用的過程。
以測試四則混合運算為例。
計算下面各題(有簡便算法的要用簡便算法)。
①12.56-1.8-0.2 ②7.6+2.4×3
③1.25×32×0.25 ④(8+0.8)×1.25
用這四道題對四年級的20名中等及以上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及錯誤原因分析如下。
第①題,正確人數16人,正確率80%。錯誤原因分析:書寫不規(guī)范,審題大而化之,運用減法性質時,沒加小括號。從一個數里面連續(xù)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面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還有一名學生沒用簡便算法,直接按計算順序算出結果,沒看題目要求。
第②題,正確人數14人,正確率70%。錯誤原因分析:審題不仔細,只看到了7.6+2.4=10沒有考慮運算順序,不能將題目和學過的運算定律對號入座,沒有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而是盲目湊整。
第③題,正確人數17人,正確率85%。錯誤原因分析:思考不深入,沒有抓住運算定律的本質。32應該分解成4×8,有3名學生分成了4+8,錯誤過程為1.25×8+4×0.25=10+1=11,錯誤地使用了運算定律。
第④題,正確人數18人,正確率90%。錯誤原因分析:對乘法分配律掌握不牢,有個別學生用乘法分配律展開后,接著寫成10×1=10,還有一名學生計算錯誤。
根據以上調查情況,在學生中分組并討論“四則混合運算時,怎樣才能減少錯誤、提高計算正確率”這一問題。小組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集思廣益,然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發(fā)言,最后把大家的意見歸納,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解題步驟。(1)仔細觀察數字的特點及運算符號,確定有沒有簡便算法。(2)如果有簡便算法,它運用的是哪個運算定律或性質使計算簡便的,在腦海里呈現這個運算定律的公式。(3)如果沒有簡便算法,先確定它的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如此,經過大家的討論交流與總結,為接下來正確計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思”是重點——思清數量關系
“思”指的是數學思考,是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比較深刻的、周到的思維活動。在解題過程中,“思”主要指學生思考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條理性、邏輯性及合情推理能力。
以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乘法》單元練習三中的習題“一支牙膏用了10天,大約用去了總量的[13]。過了半個月,又大約用去了剩下的[34]。這半個月用去的是牙膏總量的幾分之幾?”為例。教師隨機對班級10名學生進行了一個小調查。調查結果為4人錯誤,6人正確,正確率60%。正確的解題思路大致是一樣的,錯誤的解題方法卻各有各的不同。錯誤原因分析:審題不仔細,沒有搞清問題是什么,就盲目解答;部分學生缺少思維條理性與邏輯性,不能抓住解題關鍵;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為了預防或減少類似錯誤的出現,教師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嘗試運用以下方法。
1.從問題入手抓住解決這個問題所需的必要條件。本題中先從“這半個月用去的是牙膏總量的幾分之幾”這個問題入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找到與“這半個月所用牙膏量”相關的條件。
2.圈畫關鍵詞,找出解決問題的核心部分。根據上面問題,從題目中找到與所求問題相關的條件是“過了半個月,又大約用去了剩下的[34]”,圈出關鍵詞“剩下的[34]”。那剩下的是多少呢?繼續(xù)找關鍵詞,“10天用了總量的[13]”,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是1-[13]=[23],“這半個月用去了剩下的[34]”,就是[23]的[34],所以這半個月用去的牙膏總量應該列式為:[23]×[34]=[12]。用彩筆圈出“總量的[13]”“剩下的[34]”這些關鍵詞,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培養(yǎng)其思維的條理性。
3.數形結合,畫出線段圖,理清數量關系。線段圖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量關系直觀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
4.獨立列式,探索算法。這些方法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思維的條理性、周到性、邏輯性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三、“寫”是根本——寫出思維過程
經過“審”和“思”兩個環(huán)節(jié)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高,思維的品質也有所提升,多注意書寫方面的問題,就可以完成目標。小學是各種習慣的養(yǎng)成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學生會受益終生。但由于小學生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沒有耐心,此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使用豐富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做得更好。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1)書寫干凈、整潔,統一筆墨,尺規(guī)作圖。(2)解決問題的書寫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不要顛倒。(3)解題過程要體現出思維的條理性、有序性。同時,教師要適時關注學生的書寫情況,及時展示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學有榜樣、學有目標。另外,在學生做作業(yè)或考試前,教師也可通過課件的形式出示溫馨小提示,如“坐端正,把字寫的像你的人一樣干凈、漂亮”“把你的思維過程有條理性地書寫出來,合理安排好板塊”“注意解題細節(jié)(解決問題不要忘記單位名稱和‘答’)”“寫完以后回頭看,你對自己的書寫滿意嗎?”等,學生漸漸地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要求既有益于他們的身體健康,又保護了視力,還養(yǎng)成了正確書寫的習慣。
重視問題的解決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點,良好的解題習慣是問題解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落實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表現。良好的解題習慣不能僅僅局限在做題中、考試中,也可以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開始,逐步過渡到學生能獨立地從生活中發(fā)現、提出問題,并能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學會與同伴合作,逐步養(yǎng)成反思意識,形成一定的批判精神,這才是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當學生能夠進行嚴密的推理、周密的思考,能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清晰而有條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處理非數學領域的問題時,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就達成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雪楓小學)
(責任編輯?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