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而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究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努力將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直觀認知與生產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利用實物,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自然與生活,高中生物學知識更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課堂中利用實物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將生物學知識化繁為簡,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順利幫助學生消化理解。
例如,洋蔥是生物學中經常用到的實驗材料,可以用來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質壁分離”以及“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等實驗。但是,每一個實驗中用到的洋蔥具體部位不一樣,如果教師在授課中只是一語帶過,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知識,可能連“內表皮”“外表皮”具體在哪里都搞不清楚。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最好現(xiàn)場拿實物展示一下,通過這種直觀教學很輕易就明白了。
胡蘿卜和白蘿卜,由于都帶有“蘿卜”二字,學生誤以為它們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品種。這時,教師拿來這兩種蘿卜,對它們進行橫切,然后帶領學生觀察韌皮部和木質部,學生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形態(tài)結構上的不同,從而理解兩者存在生殖隔離,是兩種生物。
利用實物進行課堂教學顯著拉近了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從生物學視角看待生活的情感態(tài)度,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二、深挖教材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教師的教學重點。因此,教師應該深挖課本中能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鍛煉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能力,以問題驅動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芬徽n,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單純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沒有結合生活實際,就難以引發(fā)學生思考與探究。2020年高考全國I卷30題:農業(yè)生產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響作物的生理活動,促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達到增加產量等目的。回答下列問題(1)中耕是指作物生長期中,在植株之間去除雜草并進行松土的一項栽培措施,該栽培措施對作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由于沒有生活經驗,學生不知道什么是“中耕”,就不能夠聯(lián)系到根部的呼吸作用,不能正確作答。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必修一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題跟學生解釋一下什么時候需要淺耕(比如播種花生種子時),而秋耕時為了把農作物的秸稈深埋,以便于還田,就需要深耕,在農作物的生長季節(jié),既要保證除掉雜草又要防止傷到農作物的根系就需要采取中耕的措施。
另外,學生都明白種莊稼要除草,大概知道農作物與雜草之間存在競爭,除草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在具體回答時答得并不全面。這就需要教師從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兩者之間存在水分、礦質元素和光的競爭。學習“呼吸作用”時有土壤的板結化的圖片,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到農家肥,由學生熟悉的蚯蚓聯(lián)系到施加農家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氣含量,促進根系的有氧呼吸,產生更多的能量,有利于根部主動運輸吸收礦質元素。
這樣,將課程內容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歸納與比較,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知識體系。
三、利用多媒體,營造連續(xù)的生命現(xiàn)象
高中生物學知識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但受篇幅限制,一般語言非常精練,學生理解起來有時候會產生歧義,甚至完全背離科學理論。
例如,必修三《生態(tài)農業(yè)》提到了草菇,學生認為草菇中有個“草”字,所以就把它當作了生產者。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將草菇的生長過程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草菇生長于腐殖質的環(huán)境中,結合分解者的作用,得出正確結論輕而易舉。
還有必修二《伴性遺傳》,教材中只提到雞的性別決定方式是ZW型,教師可能會提到鱗翅目的昆蟲也是ZW型的性別決定方式。即便教師解釋過鱗翅目的昆蟲多數(shù)為蝶類或蛾類,摸上去會有一層鱗粉,但學生遇到蠶時仍然以為它是XY型的。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蠶的一生,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遇到這類問題就迎刃而解。
適當?shù)匮a充對學生理解題意有很大的幫助,能在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豐富事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jù)、得出結論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例如,高中生物知識首先接觸到的是病毒,知道病毒是嚴格寄生的非細胞結構的生物,初中階段也有病毒可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微生物病毒(噬菌體)的知識基礎。在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個感染病毒的馬鈴薯,然后問學生這樣的馬鈴薯可不可以食用?學生肯定會有爭議,但在現(xiàn)實中這樣的馬鈴薯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從理論上說它是植物病毒,不會寄生于動物體內。這樣基于情境的好問題,能帶領學生快速進入主動探究學習中。通過互動交流,學生在直觀感受與理性思考中對病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必修三《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具體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一節(jié),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課堂會枯燥無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以講故事的形式將知識內化其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講“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時,教師講個故事:小時候去地里除草,大人總說要把拔起來的大型的草根上的土甩干凈,但自己總想偷懶不照著做。夏季雨水多,可能上午剛下地拔除了雜草下午就下雨,兩三天后再去地里,會發(fā)現(xiàn)雜草竟然又扎根于土壤,頑強地站立了起來。然后,讓學生分析其原理。這樣真實的情境既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求知心理,又是核心素養(yǎng)生根發(fā)芽的“土壤”。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話題,但也存在一些誤區(qū)。有人認為現(xiàn)在的菜椒個頭大,一定是打激素長大的,對人體有害。教師在講解《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時可以拿來太空椒與普通菜椒相比較,引發(fā)學生爭論、質疑,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太空椒是一種新的菜椒品種,是誘變育種的結果。通過學習做出理性的解釋,對于學生擔當社會責任、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總之,生物學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生物學知識與農業(yè)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內化有很大裨益。生物學教師要多設計這樣的課堂,促進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討論、多總結。這樣,對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經緯中學校)
(責任編輯? 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