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鐵 青
(河南科技大學應(yīng)用工程學院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沈近思(1671—1728),字位山,號暗齋,又號俟軒,浙江仁和人。少時曾在靈隱寺為僧,靈隱寺長老石揆見其聰慧,收為弟子,并延師教讀,美其衣食,通舉子業(yè),遂考中府學第三名??滴跞拍?1700),中進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授河南臨潁知縣。后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吏部文選司郎中、左都御史等職。卒,賜謚端恪,加贈禮部尚書、太子少傅。著有《天鑒堂集》《勵志錄》《讀論語注》《真味詩錄》等。僅就《天鑒堂集》而言,前五卷為文,其中卷一為奏疏,卷二為序,卷三為記、傳、論,卷四為書、墓表、墓志銘、事略,卷五為祭文、賦、雜著;后三卷為詩,其中卷六載其四言古54首、五言古194首,卷七載其七言古7首、五言律115首、五言排律3首、七言律120首,卷八載其七言律120首、七言絕146首。
對于沈近思其人、其詩、其文,清人曾有較高評價。《沈端恪公(近思)遺書》本傳中提及雍正所賜詩句:“操比寒潭潔,心同秋月明?!盵1]6其受業(yè)弟子彭啟豐《端恪公像贊》評曰:“伊洛既遠,墜緒茫茫,狂瀾誰障,爝火無光,惟我夫子,入室升堂。”[1]4全祖望《題沈端恪公神道碑后》云:“予嘗謂古今儒、佛二家,多由儒而佛者,未有由佛而儒者。有之,自端恪始?!盵1]23就其在河南臨潁的政績而言,趙爾巽等《清史稿》列傳七十七所言極為精要:“潁水經(jīng)許州東入臨潁,許州孔家口下距臨潁境僅百余步,堤屢圮,水入臨潁,害禾稼。近思請筑堤,臨潁任夫十之七,士民爭輸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為患,歲大熟。近思立紫陽書院,教士以正學??h西葛岡村俗最惡,近思為置塾,課村童,立書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鄉(xiāng),俗日馴。”[2]10279從筑堤救民到創(chuàng)建書院、教化百姓,沈近思于臨潁可謂恪盡職守、殫精竭慮。通過這些記述,不僅可以看出沈近思為人、為政、為學之大端,也可看出他對中州大地懷有深厚感情。
與其政績頗著、著述豐富相比,后世對沈近思的研究卻非常滯后。除了上述清人以及袁枚、鄭板橋等人對沈近思有記述外,20世紀以來學界對其關(guān)注甚少,目前僅見徐一士、張勁松有所探究。徐一士《清初文字獄與沈近思》指出:“近思對文字獄事,態(tài)度固未當,而其人居官行事,有可取者?!盵3]事實上,沈近思居官行事并未限于徐氏所論。張勁松《論清儒沈近思與臨潁紫陽書院》雖重點論述了沈近思創(chuàng)辦臨潁紫陽學院的目的、書院特色以及歷史意義等[4],但仍留有較大研究空間,尤其是沈近思對中州民生、人物、勝跡的關(guān)注以及設(shè)立潁川紫陽書院學規(guī)等,都值得進一步加以探究。為此,本文選取沈近思詩文中對河南的抒寫加以研究,以發(fā)掘他與河南尤其是與臨潁的深厚感情,由此展示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人格魅力,也為今后相關(guān)的系統(tǒng)研究打下基礎(chǔ)。
關(guān)注民生,是為官者之職責,也是其施政之根本。在任河南臨潁知縣期間,沈近思通過建社倉、立義冢、筑堤壩等一系列措施,賑濟災(zāi)民,安撫百姓,治理水患,實踐了其情系民生的施政理念,這在其《臨潁社倉碑記》《臨潁義冢碑記》《潁河孔家口筑堤記》中都有明確記述。
對于建社倉,沈近思并不是突發(fā)奇想,而有著以民生為重的多重考量。一是尋求政策支持。其《臨潁社倉碑記》曰:“沈近思言于上憲曰:‘歲有豐歉,盛世難齊。欲救民生,先務(wù)積貯?!盵5]469下為民請命,指向十分明確。二是與臨潁地勢低下、民鮮蓋藏的實際情況有關(guān)。三是親歷水患災(zāi)害,以往的沉痛教訓(xùn)使得建社倉不僅理所當然,也勢在必行??滴跛氖四?1709),臨潁遭遇大水,萬姓嗷嗷,值此危難之際,沈近思一方面題請朝廷賑濟災(zāi)民,另一方面親臨村落,查看災(zāi)情。也正是親眼目睹了災(zāi)民鳩形鵠面的慘狀,沈近思充分認識到建糧倉的重要性:“始知升合俱可救人性命。于是節(jié)減百務(wù),勉自刻勵,思為民生廣積貯之計?!盵5]469下在深思熟慮之后,沈近思仿照朱熹建社倉之意先后建成七所社倉,計二十一間。他指出,積貯糧食必在豐年,并通過捐買谷糧、逐歲增益等方法來實現(xiàn)積糧萬石的目標,如此不僅可以彌補常平倉之不足,亦能使得“豐年則積,中年則借,荒年則散”[5]469下,從而保障民生。沈近思還強調(diào),本地所建社倉只能用來賑濟本地貧民,不能撥協(xié)他處,這樣可以讓當?shù)匕傩照嬲淼綄嵒?,調(diào)動他們積貯糧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保證積貯之法通行久遠。
在《臨潁義冢碑記》中,沈近思記述了水患帶給百姓饑餓、疾病的同時,也使得餓殍載道。為此,他遍查四境,詳考舊跡,在查明舊冢二十七處的基礎(chǔ)上,通過自己捐資、動員當?shù)厣鷨T與鄉(xiāng)民捐地的方式置新冢八處,用來收埋枯骨,并于每冢各立小石碑一座,以免年深日久而漸被侵犁,其愛民之心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為了治理水患,沈近思還親自調(diào)研,了解潁河的實際情況,打消反對修堤者的疑慮。他不僅自捐谷糧二百五十石,還勸說當?shù)丶澥烤韫榷倨呤?,每日供給民夫二升谷以做工食,一時民皆踴躍出力,越二十日水堤便修成,并沿堤插柳使其牢固,從而使得“是年水發(fā)時,沙漲護堤,增厚丈余,堤不傾圮,歲獲大熟”[5]473上,贏得了廣大民眾的稱贊。
自古以來,中州人才濟濟,文化底蘊深厚,這些都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歌詠。在沈近思的詩文中,所記述的中州人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古代河南先賢,二是當時河南學者。如其《儀封張清恪公墓表》所言:“中州自二程夫子闡絕學于千載不傳之后,上承洙泗,下啟紫陽,圣賢道統(tǒng)如日經(jīng)天?!页拜厹珴撯?、耿公逸庵為中州理學之冠,海內(nèi)學者多宗之。”[5]495上對以二程(程顥、程頤)、湯斌等為代表的中州學者表達出無比仰慕之情。
關(guān)于二程,沈近思在《勵志錄》中不僅多次引述其言語,而且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勵志錄》卷下曰:“程子曰:‘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毷腔牛侥軔勖?。”[6]為政既要稽古,又要愛民,但二者有緊密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先“須”后“方”,表明他對程氏為政之論有深刻解讀。此外,在眾多古代河南先賢中,北宋邵雍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他曾在河南輝縣、伊川生活多年,對中原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沈近思有一首四言古《邵堯夫》,對邵雍有所稱述:“安樂先生,居洛之隈。大筆作字,小車出街。飲酒微醉,看花半開。兩間風月,在其情懷?!盵5]515上寥寥數(shù)言,一個恬淡自得、收放自如、境界高遠、滿含情懷的賢者形象便躍然紙上。
沈近思在河南臨潁為官多年,又篤信儒學,因而對當時的河南大儒甚為關(guān)注。在《勵志錄》中,沈近思多次提到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潛庵,河南睢州人),對其學術(shù)、人品極為推崇,認為“本朝人物,必推湯、陸者,以其真也。真則不變,偽則未有不變者”[6]卷下。此外,他還在引述湯斌言語和著述的基礎(chǔ)上有所生發(fā)和評析:“或問湯潛庵先生曰:‘潼關(guān)之政何如?’曰:‘只于保甲、鄉(xiāng)約、義學、社倉四者加之意而已。’初聞之,以為迂緩。今細思之,誠無有外于此者,茍力行之,雖三代之治,不能過此??珊挹E吏行一事,便擾累地方;清官相戒,以為不可作事,置地方于不管?!盵6]卷上由湯斌所言延伸至對為官的深刻思考,這些話就是放到今天,亦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在列舉湯斌多條言語后,沈近思評曰:“右皆湯先生之評論人物,其自修可知矣。中州風氣敦厚,講學者以躬行為先,故先生之操行、事業(yè)篤實光輝,不知者以為學陽明,陽明虛詐,如何有此篤實?又先生曰:‘今天下大病,總坐一偽字,有來相問者惟欲先去此字,然后有商量處,此程朱之真脈也。’”[6]卷上由湯斌評論人物之語展開論述,稱贊中州的學術(shù)風氣與湯斌的操行、事業(yè),指出其得程、朱之真脈,立論既有切實的材料作為基礎(chǔ),又觸及當時的學術(shù)弊病。在引述湯斌《答陸先生書》后,沈近思亦有精妙闡發(fā):“此是湯公定論。昔孟子辟楊、墨,而顏子惟好學。湯公之言,顏子之心也,然其不信陽明,則公固自言之矣?!盵6]卷上由此不難看出沈近思對湯斌的篤信與獨特理解。除了湯斌,沈近思對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敬庵,河南蘭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進士,歷任內(nèi)閣中書、禮部尚書等職]的人品、學術(shù)、政績等也給予很高評價,指出:“伊洛以來,魯齊四百余年之后,有尊信程朱卓然不雜如先生者,亦足為中州興起斯文之幸也已?!盵5]495下
在《潁川八景》序及組詩中,沈近思對潁川勝跡給予了充分關(guān)注。這種關(guān)注緣于他曾任職于此,因此其中飽含他融地方治理和文化建設(shè)于一體的施政理念與地域情懷。正如其《潁川八景序》所言,潁川舊有八景,歷來有許多歌詠者,然而他們侈述淫靡,盛夸僭竊,采風者每恥及焉。為了修輯邑志,沈近思將以往遺跡分為八景,其目的便在于“一洗前污,地因人重,庶使學士文人游眺及此,稍供憑吊之資,聊備歌吟之具云爾”[5]548上。其注重地方文化建設(shè)的用意不言而喻。對于潁水清流、豢龍遺跡、殷帝穹祠、巨陵野店、西豪故里、講武舊臺、商橋忠墓、研岡文峰這八景,沈近思除了在詩歌題注中敘說其來龍去脈,還分別作一首七律加以歌詠,表達其對潁川勝跡的熱愛與深情。如《潁水清流》詩曰:“洗耳年深水幾更,河邊想見舊時清。源從潁谷遙分泒,縣枕寒流始擅名。隔岸漁樵譚往事,沿堤楊柳喚新鶯。一瓢自覺棲遲久,淡月疏煙萬古情?!盵5]548上首聯(lián)用典,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景,“往事”與“新鶯”二句,對仗工整,尾聯(lián)寄托情感,寫出了潁水的前世今生,讀后令人耳目一新,心馳神往。此外,《豢龍遺跡》詩后兩句云:“偶向郊原尋往跡,為霖還望遍蒼生。”[5]548上由郊原尋跡想到為蒼生普降甘霖,其心系廣大民眾的情結(jié)令人動容。而《講武舊臺》詩中“池水環(huán)流清可掬,平岡南望翠成堆”[5]548下的現(xiàn)實描寫與“堪憐名勝歸僧院,試問何人照影來”[5]548下-549上的歷史慨嘆,于古今對比中顯示出講武臺的歷史滄桑?!渡虡蛑夷埂吩妱t寫出了他對楊再興忠義報國的敬仰與贊嘆:“商橋河畔有忠泉,楊氏威名世所傳。斷鏃一升酬主帥,孤墳三尺在荒煙。黃云故壘丹心照,暮雨空祠鐵騎旋。筑土僭題碑上字,紹興統(tǒng)制一新阡?!盵5]549上楊再興是南宋抗金名將,英勇善戰(zhàn),在小商橋與金兵作戰(zhàn)時中箭犧牲,其遺墓在河南省臨潁縣小商橋東半里。在瞻仰楊再興墓地后,沈近思看到楊再興的忠義氣節(jié)與其墓地的荒涼形成了鮮明反差,認為自己有責任來表彰楊氏,于是他捐資買地,重立新碑,撰寫了《宋統(tǒng)制楊將軍墓碑記》,以“使后之人仰云霄而瞻浩氣,將軍忠義報國之心,其猶可想見于茲土也夫”[5]468上。這些都表現(xiàn)了沈近思對潁川文化勝跡的深情歌詠、歷史思考與現(xiàn)實觀照。
除了關(guān)注民生、人物、勝跡外,沈近思于書院教育亦投入甚多,他不僅親自創(chuàng)辦書院,還講論文字,設(shè)立學規(guī),捐建社學,以此培養(yǎng)人才,服務(wù)地方發(fā)展。
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主流觀點之一,其主旨在于強調(diào)一個人的語言、文字是其道德文章的重要體現(xiàn),它注重為人與為文的有機統(tǒng)一。在沈近思看來,書院教育必須重視文字教化,文字關(guān)乎心術(shù)、行為習慣乃至風俗:“故文字卑而心術(shù)邪,心術(shù)邪而行習茍,行習茍而風俗漓,則文字之不可不講明矣。”[5]460上但究竟該研習何人文字,他在《潁川會課序》中給出了明確答復(fù)。在引述湯斌、陸隴其二人言論的基礎(chǔ)上,沈近思指出:“二公之言如此,涂徑可識而文字可知矣。學者誠能體二公之言,分別涂徑,由周、程、張、朱之傳注以求孔、顏、曾、孟之經(jīng)書,句櫛字比,熟讀精思,涵泳其意味,體念其精神。”[5]460下要求尋根溯源,認真研讀圣賢之文字、言語,涵泳其意味,體悟其旨趣。如此不僅可與圣賢心意相通,而且寫出的文章必然真實可信,從事的事業(yè)必定正大光明,對于國家與個人也大有裨益:“國家化民成俗之方,儒者修己治人之道,端不外此而得之?!盵5]460下
社學于個人發(fā)展、地方文化建設(shè)、風俗教化皆十分有益,可使當?shù)厝嗣褡x書明理,使其地禮義昌明。正是基于此,沈近思決心聚地方俊秀而加以教化。在《臨潁三家店重建社學碑記》中,他明確指出重建社學能夠讓廣大人民讀書其中,從而讓其中的“秀者”跟隨書升論秀之風,而人文有蔚起之象,亦可使“愚者”孝悌力田,而鄉(xiāng)間無悖亂之習。如此則起化有基而成俗甚易,那么教化隆盛、風淳俗茂也就會變?yōu)楝F(xiàn)實。因此,沈近思對進入社學者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處則為名儒,出則為名臣”[5]470下-471上,不要讓社學僅僅成為“一時之觀美,而無與于化民成俗之道”[5]471上。通過另一篇文章《潁葛岡社學碑記》,我們能夠進一步看出沈近思于社學的關(guān)注。有感于葛岡村土瘠民愚、民風樸鄙,沈近思慨然捐資,親自參與到社學的建設(shè)、管理和教育之中,不僅頒示學規(guī),布置學習任務(wù),而且嚴加督導(dǎo),不時抽查背誦,最終成效顯著:“予按簿挑背,試其勤惰,諸童俱遵予命?!璋疵楸常阅苋绶ū痴b,其有書聲瑯瑯,如瓶瀉水。卓然不群者,予加給紙筆以獎異之。期年后,子弟彬彬,知書識字,而各家父兄亦皆化為馴良,早完糧稅,恥與爭訟。”[5]473下此外,沈近思還買地四畝,連同其他人捐助的六畝地,以這十畝地收獲的糧食來解決社學教學人員的吃飯和薪資問題。由此不難看出社學的意義以及沈近思為之付出的諸多努力。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夏,他離任臨潁縣令之際,社學師生三十余人一同坐牛車去送他,他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予告以孝親敬長,讀書耕田,無忘造就之意。”[5]474上其捐資修建社學以化民成俗的良苦用心令人肅然起敬。
設(shè)立學規(guī),旨在入書院者能夠謹遵恪守,日就月將。在《潁川紫陽書院學規(guī)》中,沈近思先后列出立志遠大、立心誠敬、讀書專一、出入必嚴、坐立有序、作文純正、字畫端楷、講解詳明、禁止閑談、禁止妄交、禁止飲酒這十一則學規(guī),并逐一加以解讀。具體來說,這些學規(guī)次序分明,通俗易懂,便于學生遵守;而且內(nèi)容豐富,把立志、立心這些宏觀的要求與讀書、出入、坐立、作文這些需要注重細節(jié)結(jié)合起來,還論及閑談、交友、飲酒等,可謂包羅了書院教育的方方面面。更進一步說,這些條規(guī)有機統(tǒng)一,且大都與他的人生閱歷、施政經(jīng)驗、學術(shù)體悟息息相關(guān)。如立志、立心,與他在《臨潁紫陽書院碑記》中指出的“立品欲其剛方,立志欲其遠大,立心欲其正直”[5]468下一脈相承。而他有關(guān)讀書的論述,更是不勝枚舉。如他在《臨潁紫陽書院碑記》中指出,讀書要注重植其力,廣其識。在《示書院諸生》中指出:“讀《書經(jīng)》須與堯、舜、三王相晤對,讀《詩經(jīng)》須與文、武、周公相晤對。如親履其地,親聞其語,按其音節(jié),密詠甜吟,玩其義理,高歌低唱,使圣賢氣象宛在目前,書中意味躍躍胸次,不自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方有得力處也。”[5]511上還有《勵志錄》中提及的“讀書而不涵養(yǎng),則書不為我有”[6]卷上、“ 若不能變化氣質(zhì),雖終歲讀書講學,于自己身上全無交涉,到得老年日暮途窮,只依然故我”[6]卷上、“讀書切忌貪多,草率讀完便是不曾讀”[6]卷下、“讀書全在涵泳、玩味,便是以義理養(yǎng)其心”[6]卷下等等,都說明他對讀書有極為深刻的理解,并將之運用到書院教育中。可以說,這些學規(guī)是沈近思身體力行、造就人才的理論產(chǎn)物,正如其所說:“以上十一則,須字字身體力行,本縣拭目以觀。諸生之學業(yè)有成,我日斯邁而月斯征。時難得而易失也,學難成而易荒也。茍非有志之士,愿毋入斯門也。”[5]508上簡言之,沈近思創(chuàng)辦書院、設(shè)立學規(guī)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有志之士,以繼承圣賢遺志,進而修己治人,造福一方,為此他樂此不疲,諄諄教導(dǎo),在潁川大地結(jié)出了累累碩果。
在詩文中,沈近思贊賞河南之人,抒寫河南之物,這些記述既是他為政與為學的集中反映,也說明他對臨潁有著深厚感情。今天重溫這些文字,筆者不僅感覺十分親切,也深感沈近思詩文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值得進一步探討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