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玲玲,路玉宇,葛衛(wèi)星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南京 211100
感染性休克是近年來臨床上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患者會出現意識混沌、嘔吐、血壓降低、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2]。據資料顯示,ICU 患者中有60%患者為感染性休克[3]。感染性休克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預后較差,這樣就加大了治療難度。液體復蘇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但在液體復蘇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容量狀態(tài)和液體反應性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4-5]。有研究顯示,患者容量狀態(tài)及液體反應性可以通過監(jiān)測其下腔靜脈使其更好地反映出來[6]。因此,本文為深入分析床旁超聲測量計算下腔靜脈膨脹指數(inferior vena cava variabil‐ity,dIVC),評估該指標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體復蘇達標情況,特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2 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83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資料,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83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不同監(jiān)測技術將其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對照組男28 例,女13 例;年齡26~93 歲,平均(65.52±7.53)歲;其中15 例為呼吸系統(tǒng)感染,12 例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8 例為血源性感染,6 例為其他感染。觀察組男30 例,女12 例;年齡26~93 歲,平均(64.75±7.19)歲;其中16 例為呼吸系統(tǒng)感染,11 例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9 例為血源性感染,6 例為其他感染。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并批準,均于規(guī)定時間建立電子檔案,尊重患者隱私權,資料保密處理?;颊呒凹覍僦橥狻?/p>
納入標準: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7],患者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應,并出現組織灌注不良;液體復蘇后需要采用血管活性藥物治療;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70%。
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功能異常者;慢性腎功能不全、腹腔高壓者;有自主呼吸努力或出現循環(huán)衰竭不能實施鎮(zhèn)靜鎮(zhèn)痛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監(jiān)測,即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監(jiān)測:在患者頸內靜脈行中心靜脈置管,通過壓力傳感器將其與PHILIPS 公司生產的MP40 型心電監(jiān)護儀進行鏈接,對患者的各血液動力學指標進行監(jiān)測。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dIVC 監(jiān)測,由重癥超聲培訓后合格的醫(yī)生完成研究的圖像采集工作,并由經驗豐富的主治醫(yī)生審核,避免或減少操作造成的誤差。操作方法如下: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 完成檢查,協(xié)助患者平臥位,于劍突下縱切面采用下腔靜脈入右心房開口處遠端2~3 cm、肝靜脈匯入下腔靜脈遠端0.5~1 cm 處為觀測點。使用飛利浦CX50 超聲機,設置相陣探頭的頻率為3.5 Mhz,檢查前妥善連接心電導聯,按照患者的呼吸波形判斷其處于呼氣末或吸氣末的狀態(tài),dIVC 在吸氣期直徑達到最大值,呼氣期則為最小值。根據M 模式對二者的IVCmax和IVCmin進行測量。容量狀態(tài)及反應性判斷標準[8]如下,①容量狀態(tài)判斷:dIVC<2 cm 提示容量狀態(tài)正?;蛱崾救萘坎蛔恪"谌萘糠磻栽u估:dIVC=[(IVCmax-IVCmin)/IVCmin]×100%,以18%的dIVC 閾值為臨界點,當dIVC≤18%為容量無反應,dIVC>18%為容量有反應。當患者容量無反應時需將補液速度減緩,再給予患者中心靜脈泵入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治療,初始劑量為0.05 μg/(kg·min),隨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來調節(jié)藥量,最大劑量不超過2 μg/(kg·min),持續(xù)治療1 d。
①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液體復蘇前、復蘇后24 h 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去甲腎上腺素介入時間、入液量及復蘇達標率。
②轉歸指標:觀察兩組液體復蘇前、復蘇后24 h 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ICU 入住時間及28 d 病死率。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復蘇24 h HR、CVP、入液量均低于對照組,而MAP 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去甲腎上腺素介入時間也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4 h 復蘇達標率71.43%(30/42)高于對照組48.78%(20/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3,P=0.03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觀察組復蘇24 h 的血乳酸低于對照組,乳酸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ICU 入住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照組28 d 病死率為21.95%(9/41),觀察組病死率為16.67%(7/4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72,P>0.05)。
表2 兩組患者轉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轉歸指標比較()
感染性休克是ICU 常見急危重癥,其特征為血乳酸水平升高、低血壓及組織灌注改變,該病多因病原菌感染而引發(fā)多臟器功能衰竭綜合征,繼而發(fā)展為感染性休克,具有較高病死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9-10]。臨床上對于感染性休克的常用治療方法即早期有效的液體復蘇,通過液體復蘇來改善患者組織灌注水平,增加氧輸送及心輸出量[11]。但有研究顯示,若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液體復蘇過負荷或不足均會影響治療效果[12]。因此,對患者容量狀態(tài)和液體反應性進行有效、準確的監(jiān)測至關重要。
有研究指出,當機械通氣VT≥8 mL/kg、SVV>10%、PPV>15% 時可更為準確地預測容量反應性[13],但需行有創(chuàng)操作和特殊設備才能取得所需指標。近年來,實時監(jiān)測機體心臟、外周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床旁超聲被廣泛用于臨床中[14]。下腔靜脈膨脹指數(dIVC)也因具有即時、無創(chuàng)、價廉的優(yōu)點而被用于評估重癥患者的容量狀態(tài)及液體反應性[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復蘇后24 h 的HR、CVP、入液量均低于對照組,而MAP 則高于對照組(P<0.05);去甲腎上腺素介入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24 h 復蘇達標率達71.43%。這與湯文杰等[16]發(fā)表的研究結果“液體復蘇24 h,dlVC 組達標率68.5%”相近,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這就說明,床旁超聲測量計算dIVC 可準確反應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減少液體入量,提高24 h 復蘇達標率。作為容量血管的下腔靜脈,可通過血管的內徑與管腔塌陷程度來反映機體的容量狀態(tài)。低血容量患者較正常血容量患者的下腔靜脈內徑略小,而容量過負荷的患者其下腔靜脈通常呈固定、擴張狀態(tài)[17]。因此,床旁超聲測量計算dIVC 可更為直觀地反應出患者心臟前負荷,并據此來調節(jié)液體用量。本研究另一結果顯示,觀察組復蘇24 h 血乳酸低于對照組,乳酸清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ICU 入住時間及28 d 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提示了,床旁超聲測量計算dIVC 可更為準確地指導液體復蘇治療,適時介入藥物應對心肌抑制,降低血乳酸水平。dIVC 可更早提示患者容量狀態(tài),并以此來減少液體用量,同時還能更早判斷出患者心肌抑制狀態(tài),從而提前使用去甲腎上腺素來增加心排出量,促進需氧部位血管反應性恢復,增加血流量,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血乳酸水平[18]。
綜上所述,床旁超聲測量計算dIVC 可準確反應患者血液動力學變化,減少入液量,適時介入藥物應對心肌抑制,降低血乳酸水平,更為準確地指導液體復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