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春節(jié)一過,水仙“罪過”。
這是一句上海老話,“罪過”的意思是可憐,曾經(jīng)是那么的美好卻因為凋謝而被無情地扔進垃圾堆,有的花盞還綻放著呢。
它在文人中的地位很高,所謂“歲朝清供”,青玉案頭老有它的身影,但我對它的感覺卻有點復雜,既喜歡又疑懼,細究起來應(yīng)該和我姨公有關(guān)。
小時候常去姨公的家,他家不但有古舊的家具,還時有水仙供奉,我非常喜歡它們的幽香,造型也漂亮,未著花時,俊朗挺立,一旦開花,清雋精致,渾身注滿“仙氣”。
對他這種“花開即病,花謝就輕”的怪事,我們那時都莫名其妙。
江南供佛的人家,水仙要挑重瓣的(單瓣的據(jù)說太輕?。?,一般是比較珍貴的崇明水仙,又叫“玉玲瓏”,常規(guī)的多供漳州水仙,多為單瓣,“金盞銀臺”;姨公供養(yǎng)水仙特別考究,有水仙專用的腰形盆,青花釉里紅的瓷盆,也有圓形的青花盆,淺淺的,它們平時都不見蹤影,大抵過了霜降就被起出,配上同樣被清洗過的鵝卵石,置入被剖開的水仙鱗莖,用鵝卵石固定了,姨公便常常在花前徘徊,后來佛像不見了,他便換上領(lǐng)袖畫像,像前擺一排水仙。
他屬于舊時海關(guān)人員,中年因嚴重哮喘而長病假,呆在家里,蒔弄花草,特別鐘愛水仙,奇怪的是,平時好好的他,只要水仙一開,就發(fā)哮喘,晝夜暴咳,常常缺氧,嚴重時無法平躺,便吩咐我做這做那。
過了春節(jié),水仙謝了,他的病就逐漸輕了,喘到夏天才平息,一年中,不咳的日子只不過一二個月,姨婆說水仙是花妖,勸他不要再接觸,他哪里肯聽。
對他這種“花開即病,花謝就輕”的怪事,我們那時都莫名其妙,很多年后才明白,此乃典型的“花粉過敏癥”,可惜那時的社會根本就沒有“花粉過敏癥”的概念,否則他不會去世這么早。
供養(yǎng)水仙,他可算“成精”了,常囑咐,白天水仙盆要曬太陽,晚上移入室內(nèi),并將盆內(nèi)的水倒掉——這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以控制葉片徒長。
問題是,次日早晨不要忘了再注入清水。注意不要移動鱗莖的方向。
剛上盆時,水仙可以每日換一次水,以后每2~3天換一次,花苞形成后,每周換一次水。姨公有室溫表,水仙在10~15℃環(huán)境下生長良好,約45天即可開花,花期可保持月余。這是常規(guī)養(yǎng)法,春節(jié)一般是2月1日的前后十天,若要節(jié)日期間開花則“倒軋賬”,應(yīng)該在舊年的12月中旬上盆。想推遲花期,可降低水溫,晚上置室外。想提前開花,則注入溫水,以不超過人體體溫為限。
他有一個習慣讓我難忘。
水仙謝了,一般就將球莖扔了。但他特別憐香惜玉,記得他會把那些球莖一一撿來埋入土中,一個月后,掘起鱗莖,切掉須根和枯黃的葉片,然后再將其埋入,同時施入腐熟餅肥液,再耙平。
但并非一埋了之,從此他多了一份牽掛,因為鱗莖要在土里度過漫長的春、夏、秋,特別是夏、秋兩季,高溫炎熱,鱗莖埋入其中,上面又無葉片,如果忘記澆水施肥,必然會干旱死亡。
于是人們常常看到他提著水壺往沒有任何綠葉的土壤澆水,日復一日,直到深秋把球莖掘起,已是一個個胖嘟嘟的肉球了。他再一一分贈鄰居。他去世時似乎60歲不到,弄堂里喜歡供養(yǎng)水仙的風氣都是拜他所賜。
2006年1月9日,報載連云港市民培育出了能開出紅、黃、藍、綠等不同種顏色的水仙,業(yè)界為之轟動,人們爭相購置上盆,因色彩太過綺麗,一時無以名狀,便俗稱為“彩色水仙”。姨公活著就好了。他一定會起個更為書香的名字。
390050102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