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國之大者”,教師應當是“胸懷國之大者”。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是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價值觀教育,要從價值的本體出發(fā),把握價值的特性,用專業(yè)的方式進行;要把握價值體系的核心與“價值大原”,和學生一起尋找“最大公約數”,凝聚人心與力量;要把握價值的附著性與理想性,讓價值看得見摸得著,閃耀理想的光芒;要把握價值的道德性和審美性,讓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有充分的審美體驗;要把握價值澄清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從價值澄清走向價值引領。
【關鍵詞】價值引領;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6-0007-04
【作者簡介】成尚榮,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員。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國之大者”,教師應當是“胸懷國之大者”
老子的《道德經》里講了“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八拇蟆碧刂竾摇⒚褡灏l(fā)展的四根支柱。因此,這“四大”講的是“國之大者”,抑或說《道德經》里的“四大”最能解釋也最能體現“國之大者”的含義?!皣笳摺笔侵腥A文化最深刻的思想精髓。
教育改革要發(fā)展,也一定要有“國之大者”的思想光輝的照耀。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國之大者”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凝神聚氣、強基固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工程,是教育改革發(fā)展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的百年大計。教育的生根、鑄魂、啟智、潤心,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以核心價值觀來發(fā)揮教育的獨特育人功能。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者,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也。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地,又是時代地落在教師的肩頭。教師必須成為“胸懷國之大者”,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價值擔當者和引領者,培養(yǎng)他們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他們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最終讓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毫無疑問,只有“胸懷國之大者”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胸懷國之大者”的學生。這一論斷還可以從以下幾個視角去討論。
1.教學過程就是價值教育過程,教師應當成為教學中心價值引領者
從價值與教學的關系看,赫爾巴特早就提出“教育性教學”這一論述。他說,他不相信沒有教學的教育,同樣不相信沒有教育的教學??梢?,沒有教育的教學是不存在的,假若存在,那就不是真正的教學。教師要上有靈魂的課,必須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教育,首先便是價值觀教育。以下的論點幾乎成為教育的共識,也成為教學的另一種定義:教學過程即是價值教育的過程。從中國古代教育的演進歷程來看,古代的教育概念即是德育的概念,如“古代教育實質就是德育”“教育實踐屬于道德實踐”等論述。同時,“教育”一詞具有道德的含義,它強調的是通過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有價值的內容影響學生的活動”。不僅如此,“道德目的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無論是什么問題的教學。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這句盡人皆知的話就成了偽善的托詞”。杜威的這段話從正反兩個方面澄清了教學與道德的關系。可以這么說,價值觀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教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書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育人的目的就在教書過程之中。把育人從教學中剝離出來,既是錯誤的,又是不可能的。若此,教師就會淪為“偽善托詞”的制造者。反之,教師則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作自己的責任與使命。
2.學生生活在價值世界之中,教師的責任是幫助他們澄清并選擇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就像我們的背包一樣存在……遇到新情況時,我們也許會伸手到這個包里去拿些許的經歷,并努力探明它是否適合于這一陌生的場合”。這一“陌生的場合”指的是生活中新的情境,價值觀會幫助我們在新的情境中去辨別和選擇,用正確價值觀引領自己。的確,在當下這個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各種價值觀包圍著學生,學生往往會產生許多困惑。過去,我們總認為這些困惑源自情緒紛亂,將其歸結為情感教育問題。但是,漸漸地,“我們發(fā)現,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經常表現出來的幾種問題,正在被看成因價值觀,或更確切地說是缺乏價值觀而引起的”。這“幾種問題”嚴重干擾、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不從價值觀方面去找原因,或許會錯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良機。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有價值觀的“背包”,幫助他們找到在陌生、復雜情境下解決問題的密鑰。這,正是教師的使命,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3.教師首先是道德教師,道德教師應當和學生共同建起一座燈塔
教師首先是道德教師,這是源于教育事業(yè)首先是道德事業(yè)的重要判斷。教師應當為學生建起一座知識的寶塔,這是理所當然的。值得注意的是,只建起知識的寶塔還遠遠不夠,因為這樣很可能讓學生對這座知識寶塔頂禮膜拜,為知識而知識,最終迷失方向。因此,教師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學生或和學生一起建起一座燈塔,照亮知識這座寶塔,引導學生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此岸走向彼岸。這座燈塔是用正確觀念建起來的思想燈塔,應成為學生前進路上的精神坐標。價值燈塔與知識寶塔并不相悖,教師的使命是讓知識里生出正確的價值觀念,用正確的價值觀確保知識生長的方向。從本質上看,知識就在指明方向的燈塔之中。這樣的教師才是真正的道德教師。
我們應當確立一個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之大者”,教師是“胸懷國之大者”,應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國家和人民寄予教師的一份無比重大的責任,我們當義不容辭,不辱使命。
二、依循價值觀的特性,教師要用科學的方法引領學生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要成為價值引領者,首先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對價值觀教育有責任感、使命感,還要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較多的專業(yè)智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生呈現出新特點、新需求,教育的復雜性、現實的脆弱性、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強。因此,價值觀教育更需要教師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并以科學的方式引領。否則,就難以深入學生的內心。
1.價值體系的核心與“價值大原”:價值觀教育要和學生一起尋找“最大公約數”,凝聚人心和力量
價值與價值觀是個體系,體系中總有一些價值觀起著支撐作用,這些價值觀稱為核心價值觀。把握住核心價值觀才能帶動所有價值觀形成價值合力。也有學者提出“價值大原”的概念。所謂“價值大原”指的是形而上的“道”,是價值的根本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民族之魂。這一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生成的“價值大原”,揭示了價值的本源和價值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具有遷移性、帶動作用的核心,這一核心最終使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了最為簡潔、最為生動又最為深刻的概括: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大公約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業(yè)的“最大公約數”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由此,對作為價值引領者的教師而言,價值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帶領學生、和學生一起尋找“最大公約數”。既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非常明確,擺在我們面前,為什么還要尋找呢?這并不難理解。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個逐步加深認知、準確把握的過程,所謂尋找,實質是加深認同。二是身處紛繁復雜的社會,學生被不同的思想、觀點包圍,如何從中加以選擇,有個澄清、辨別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尋找。那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什么樣的“最大公約數”呢?那就是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懈的奮斗精神等。這些“價值大原”將會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指明方向,為他們的人生打下精神底色。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是他們人生的“最大公約數”,是他們未來的指南針和定向盤。
2.價值的附著性與理想性:讓價值看得見、摸得著,讓價值觀教育閃耀理想的光芒
何為價值?解釋是多元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價值是理想中的事實。因此,價值具有附著性——總是附著現象上,閃爍在行動中,“隱藏”在事物里。價值并不虛無縹緲,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價值觀也不只是一個概念,它化為具體的現象和行為,是可見的、可觸摸的,也是可知、可運用的。但是因為附著性,我們往往忽略它,甚至對它視而不見,這讓價值觀教育無從做起。價值還具有理想性——不是所有的事物、現象、行動都可稱作價值,而是閃耀理想色彩的才可稱為價值。這里有以下幾層意思:一是要以理想之光照亮這些事物、現象和行動,讓它們朝著良善去發(fā)展,生出積極的意義來;二是要讓事物、現象、行動生長出理想的花朵,發(fā)出良善的光彩,生長出意義的力量;三是價值觀教育的實質就是理想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聽從理想的召喚,將理想當作信念、信仰,從中汲取力量、看到希望。
價值的附著性、理想性,要求教師在開展價值觀教育時能從具體的事情入手,關注、觀察具體事務,分析各種現象,討論日常行為,讓價值觀教育顯性化、具體化,讓學生知道“價值就在我們的身邊,價值觀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創(chuàng)設生動而豐富的情境,讓價值觀教育發(fā)生在情境中,點燃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情,用激情鼓舞學生成長;能開發(fā)并整合各種資源,讓自然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為價值觀教育搭建更多更高的平臺。
3.價值的道德性和審美性:價值觀教育要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有充分的審美體驗
價值具有道德性。習近平總書記對價值與道德作了精辟的概括:核心價值觀就是德,既是個人之小德,又是國家、社會之大德。這一概括的含義是豐富的。首先,價值觀是道德的核心和靈魂,開展道德教育必須進入價值領域,用核心價值觀支撐起道德教育,觸及價值觀的道德教育才有深度。其次,價值觀就是德,價值觀教育是一種道德學習,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這樣,學生才會有深度的道德體驗,價值觀教育才會落地。最后,道德本身具有價值,道德價值是價值體系的應有內涵和表現形態(tài)。闡明價值的道德性,意在避免造成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分離與割裂,二者應相輔相成。價值的審美性,是指正確價值觀本身是美的,價值觀教育應當是美好的;審美進入價值觀教育,可以讓學生有審美的愉悅感。中華文化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相通性、相融性,價值觀、道德、審美三個領域融通一體化,互相支撐又相互帶動與促進,價值觀教育必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價值的道德性、審美性,要求教師從道德和審美的視角出發(fā),用融合、貫通的思維,再次審視價值觀教育的道德與審美維度,引導學生在道德實踐中領悟道德的價值意義。教師要深入研究并準確把握中小學生的心理,讓心理有吸引性;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精心設計活動,精心運用現代技術,而這一切都與情感教育密切相關?!扒楦谢蛐睦锏母惺?,是各種行為產生的根源,也是品評整個行為善惡最終必須倚賴的基礎。”情感是道德的象征,情感是行為的根源,也是動力的源泉,可以激發(fā)學生開展價值學習的熱情。
4.價值澄清與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在價值經歷中進行價值體認,從價值澄清走向價值引領
愛因斯坦說:“我們時代的特征便是方法的完善和目標的混亂。”用《易經》中的話來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方法屬于“器”的層面,目標則屬于“道”的層面。解決“重器輕道”的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獲得一種價值經歷。只是在教室里,只是在書本中,不與生活聯(lián)系,沒有經歷,談不上真正的價值教育。其次,要引導學生在經歷中進行價值體認,即面對多元價值進行思考、加以澄清,進行正確的選擇,并對選擇進行判斷。最后,要引領學生踐行,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加深認識。其實,價值引領要貫穿于價值觀教育的始終,這是教師的職責,不可懈怠,更不可放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價值觀教育不僅是滲透,還是開發(fā),因為無論是教材,還是讀物,或是生活,其中都蘊藏著價值因素,等待教師與學生一起去開發(fā)。學生參與開發(fā),這本身就體現了價值觀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以上四個方面,筆者從價值特性的角度,探討了價值觀教育的要義。顯然,這是作為價值引領者的教師必須把握的。相信在把握要義的前提下,教師進行價值觀教育會有更精彩的創(chuàng)造,能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譚松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關于文化建構價值意識的學說[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4]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