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強 ,胥祉涵 ,王一杰 ,王少堃 ,呂萬剛
2019年,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指出,隨著人類預期壽命的增加,到2050年,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15億,每6個人中將有1個老年人,全球老齡化態(tài)勢將進一步加劇。在全球老齡化背景下,健康老齡化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衰弱(frailty),被正式提出,其成為困擾老年人的重要健康問題,已是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熱點。2018年9月和2019年10月,第一、二屆衰弱癥(中國)國際研討會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召開。會上,全球衰弱領域學者深入討論衰弱的預防和干預問題。衰弱是老年人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tài),其可增加跌倒、失能、認知障礙和殘疾等不良健康事件的發(fā)生風險。研究發(fā)現(xiàn),衰弱使跌倒的發(fā)生率增加1.2~2.8倍,使住院率增加1.2~1.8倍,使死亡風險增加1.8~2.3倍,是死亡的重要預測因子(Vermeiren et al.,2016)。數(shù)據(jù)顯示,8.6%的衰弱患者醫(yī)療花費占比高達40%。若不能及時識別衰弱的發(fā)生,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功能(Kojima et al.,2018)。
研究表明,營養(yǎng)、認知、藥物和體力活動等干預手段均能改善衰弱癥狀,2019年,在國際衰弱和肌肉減少癥研究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ilty and Sarcopenia Research,ICFSR)編制的《國際臨床實踐指南:身體衰弱的識別和管理》中,體力活動干預被認為是目前預防衰弱發(fā)生和延緩衰弱狀態(tài)最有效的首選方式,處于“強推薦”層級(Dent et al.,2019)。與年齡相比,衰弱是一項能更準確預測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和死亡風險的指標。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最新診療方案,已將衰弱程度作為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護理分級的依據(jù)(Boreskie et al.,2020)。本研究跟蹤國內外關于衰弱的最新研究,在對衰弱的概念模型發(fā)展和風險評估工具進行介紹的基礎上,著重圍繞近年來體力活動對衰弱影響的研究進展進行回顧總結,梳理體力活動干預老年衰弱的相關研究,為我國積極應對老齡化和推動形成老年人的體醫(yī)融合非醫(yī)療健康干預模式助力。
20世紀60年代末,O’Brien等(1968)提出了老年人群體中可能存在潛在的亞健康特質人群。1978年,美國老年聯(lián)邦會議正式提出了衰弱的概念,用于描述老年人由于長期累積的健康問題,需要提供支持性服務或關照以應對日常生活。美國學者Fried將衰弱和殘疾進行了概念性區(qū)分,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概念。“衰弱”概念的提出基于一定的理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3種。
1)衰弱循環(huán)模型。Fried等(2001)在追蹤調查5 000多例65歲以上老年人生理狀態(tài)及對其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衰弱循環(huán)理論模型。其核心觀點是,衰弱是機體生理狀態(tài)下降造成的生物學癥狀,并非某種疾病或疾病的并發(fā)癥,而是多個組織、系統(tǒng)的功能失調導致的內穩(wěn)態(tài)失衡。疾病狀態(tài)、衰老等會引起機體體質量減少和肌少癥,進而減弱機體力量,減少最大攝氧量,引起步速的減慢和體力活動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總能量代謝減慢引起或加重慢性營養(yǎng)不良,最后又進一步導致體質量下降。肌力減少、體質量下降、力量減弱、步速減慢、體力活動減少和疲勞感等狀態(tài)共同構成一個循環(huán),各生理狀態(tài)之間直接關聯(lián)或通過中介因素間接關聯(lián)(圖1)。
圖1 衰弱循環(huán)模型Figure 1. Frailty Cycle Model
2)累積健康缺陷模型。Rockwood等(2005)提出的累積缺陷理論認為,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軀體、功能、心理和社會等非典型性疾病表現(xiàn)來體現(xiàn),即通過非特異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指標的異常情況的累積程度來識別機體的衰弱程度。該模型定義的健康缺陷包括癥狀、失能、共患病、生理和心理指標及社會資源等。累積的健康缺陷越多,表示機體衰弱越嚴重,進一步發(fā)展成疾病或造成殘疾的風險越大。
3)整合概念模型?;谌说恼w觀點,荷蘭學者Gobbens等(2010)提出了衰弱的整合概念模型。不再局限于身體層面的衰弱,該模型將身體健康、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3個方面進行整合,認為衰弱是指個體功能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受到損害,隨時間動態(tài)變化,是一個從非衰弱發(fā)展到衰弱狀態(tài)的連續(xù)漸變過程。
自衰弱的概念提出以來,醫(yī)學和老年學研究學者提出了多個評估工具,但國際上尚無統(tǒng)一的衰弱風險評估工具。認可度較高的量表主要包括:基于衰弱循環(huán)模型開發(fā)的衰弱身體表型(physical frailty phenotype,F(xiàn)P),基于累積健康缺陷模型開發(fā)的衰弱指數(shù)(frailty index,F(xiàn)I),基于整合概念模型開發(fā)的格羅寧根衰弱量表(Groningen frailty indicator,GFI)和蒂爾堡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TFI)(表1)。
表1 衰弱風險評估工具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FrailtyAssessment Tools
FP是Fried等(2001)對5 317例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用于診斷衰弱的5條標準:步速減慢,握力差,體力活動水平低,自述疲勞感,體質量減少(指過去1年時間內具有不明原因的體質量減少)。如果滿足或多于以上5項標準中的任意3項,則可被診斷為衰弱,滿足其中的1~2項則為衰弱前期。該評估標準的優(yōu)點是較為客觀,被用于探索衰弱風險影響因素和評價衰弱干預效果,常作為“金標準”用于檢測其他衰弱評估工具的可靠性。然而完成其測量,需要設備輔助且評估耗時較長,并不適合臨床上的快速診斷(表2)。
表2 FP評估標準Table 2 Evaluation Criteria of FP
FI是Rockwood等(2005)在累積健康缺陷概念模型基礎上開發(fā)的衰弱評估工具。其不關注某個單獨的健康缺陷,而是基于整體的角度對衰弱進行描述,采用多種健康表征測量機體健康赤字。它包含體征、癥狀、功能損害和實驗室指標等多項健康缺陷,內容涵蓋認知功能、患病情況、自理能力、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FI的計算公式為:健康缺陷個數(shù)/所有健康缺陷的數(shù)量。累積的健康缺陷越多,個體的衰弱程度越高。該量表沒有固化衰弱的指標,在遵循健康缺陷選取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需求對衰弱進行程序性自由構建。健康缺陷的數(shù)量可以存在差異,但至少應該包含30條健康缺陷條目。由于FI對評估和預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穩(wěn)定性,近年被廣泛用于老年學、人口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研究。
GFI和TFI是基于衰弱整合概念模型提出的標準化問卷,其不僅包含身體層面,還包含認知、心理和社會等層面。GFI包含15個衰弱評估條目:身體維度包含8個條目(身體健康、步行困難、平衡能力受損、視力減弱、聽力差、雙手無力、體質量降低、身體疲勞),心理維度包含4個條目(記憶力減退、焦慮、抑郁狀態(tài)、應對能力降低),社會層面包含3個條目(獨居、社會支持減少、社交缺乏)。TFI采取二分類計分法,總分為15分,得分超過5分則判斷為衰弱,包含身體、認知、心理和社會4個維度。
采用不同的衰弱評估工具測量,衰弱的發(fā)生率有所不同。以FP為衰弱風險評估標準,一項Meta分析對納入的16項研究的42 775名老年人評估發(fā)現(xiàn),衰弱前期和衰弱的發(fā)生率分別為58.2%和18.2%(Kojima et al.,2019)。一項針對我國老年人的研究,運用FI評估工具分析了2011—2015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我國老年人的衰弱發(fā)生率較高,2015年的衰弱發(fā)生率為28.4%,且具有逐漸遞增的趨勢(尹佳慧等,2018)。一項關于社區(qū)老年人衰弱發(fā)生情況的Meta分析顯示,以FP、FI和FRAIL為測量工具,中國社區(qū)老年人的衰弱發(fā)生率分別為8%、12%和15%(He et al.,2019)。
3.1.1 有氧運動對衰弱的作用
為了觀察以有氧活動為主的生活方式干預對延緩老年人衰弱的作用,一項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12個月以步行為主的體力活動干預后,老年人的衰弱發(fā)生率從24%降低至10%,而以健康教育為主的對照組衰弱發(fā)生率降低至19.1%,二者具有顯著性差異。除了體力活動水平顯著增加以外,在FP的其他指標方面,兩組之間并無顯著性改變(Cesari et al.,2015)。Espinoza等(2019)研究顯示,為期6周的步行鍛煉干預,且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老年人的步速和計時起走(timed up&go,TUG)顯著提升,衰弱發(fā)生率從10.3%的基線值降低到干預后的3.5%,但對肌力的影響不顯著。雖然有氧運動被視為老年人安全有效的鍛煉方式,但由于單純的有氧運動在改善老年人肌力方面的效果不佳,因此,多個衰弱管理和干預指南并不建議健康管理人員單獨采用有氧運動用于衰弱的治療(Dent et al.,2019)。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有兩篇值得關注的文章,一篇是楊振之先生從哲學角度提出的“詩意棲居說”[27],另一篇是胡傳東先生從進化心理學角度提出的“心理適應說”[28](筆者姑且這樣稱之)。本文認為,楊振之先生的“詩意地棲居”一定程度上切近了旅游的本質。但由于其切入的路徑是哲學的思辨,邏輯上雖有說服力,但比較缺少科學和事實的說服力。本文認為與其說是“詩意地棲居”,不如說是“流動地棲居”“遷移地棲居”更能反映出旅游的動態(tài)性特征,也更符合人類發(fā)展演化的歷史事實。
3.1.2 抗阻訓練對衰弱的作用
肌少癥可能是衰弱的前兆,因此抗阻訓練對衰弱也具有預防和治療效果(Angulo et al.,2020)。Yoon等(2018)研究顯示,4個月的抗阻訓練可顯著增加老年人的TUG和步速,改善其握力和膝關節(jié)伸展力,衰弱評分顯著降低。與平衡和彈力帶干預為主的對照組相比,衰弱評分發(fā)生明顯變化。有研究將抗阻運動和有氧運動干預對老年人衰弱的作用效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抗阻運動能更大幅度地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衰弱的相關癥狀(Villareal et al.,2017)。一項納入16項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抗阻訓練增加了衰弱老年人6.6%~37.0%的最大肌力,使肌肉質量增加3.4%~7.5%,肌肉爆發(fā)力增加48.2%,降低了4.7%~58.1%的跌到風險(Lopez et al.,2018)。另一項Meta分析顯示,盡管多種運動方式相結合的多組分運動是改善衰弱及衰弱前期老年人肌肉力量、步速、平衡能力和身體體能的最佳運動方式,但單獨抗阻訓練也能起到改善衰弱的作用,而其他運動類型則不能顯著改善衰弱。該研究建議在進行多組分的綜合運動時要將抗阻訓練納入其中(Jadczak et al.,2018)。
有證據(jù)顯示,單獨或結合其他運動方式的抗阻訓練對衰弱的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不包含抗阻訓練的多組分運動(Cadore et al.,2013)。鑒于此,ICFSR《國際臨床實踐指南:身體衰弱的識別和管理》第六條推薦,衛(wèi)生健康工作人員在對衰弱老年人進行身體活動干預時,采取的項目應該包含漸進性的、抗阻訓練的體育運動項目(Dent et al.,2019)。Sahin等(2018)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連續(xù)8周、每周3天的低強度抗阻訓練和高強度抗阻訓練能增強肌力,提升身體功能,降低衰弱評分,高強度抗阻訓練在提升身體功能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在改善衰弱狀況方面,二者無明顯差別。
3.1.3 多組分的綜合運動對衰弱的作用
盡管有氧運動、抗阻訓練等運動形式對改善衰弱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多組分的綜合運動形式在改善衰弱狀況和提升身體功能方面的效果最佳,優(yōu)于單組分的運動。一項長達12個月的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每周2次的抗阻訓練結合平衡訓練降低了跌倒發(fā)生率和TFI衰弱分數(shù)(Arrieta et al.,2019)。Villareal等(2017)發(fā)現(xiàn),6個月的單純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均增強了輕、中度衰弱老年人的身體功能,但三者對比顯示,抗阻結合有氧組合干預對衰弱的改善作用顯著優(yōu)于單純有氧運動或單純抗阻訓練。Nagai等(2018)隨機對照研究證實,每天通過佩戴加速度計控制步數(shù)的體力活動干預結合每周2次的抗阻訓練能夠增加下肢肌力,促進輕體力活動的增加,降低衰弱的發(fā)生率。每周2次的單純抗阻訓練雖然在改善下降肌力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不能顯著改善衰弱狀態(tài)。另外,包含平衡和抗阻的多組分體力活動干預不僅是有效的,而且與其他干預措施相比,成本-效益比最?。ˋlhambra-Borrás et al.,2019)。
近年,國內外的衰弱干預指南、專家共識或證據(jù)總結均認為多組分的身體活動能有效增加衰弱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步速,改善平衡能力,是管理和干預衰弱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ICFSR《國際臨床實踐指南:身體衰弱的識別和管理》第五條指出,應為衰弱老年人提供多組分的體力活動方案。專家組給予指南的同意率高達95%,達“強推薦”層級(Dent et al.,2019)。國內研究人員通過對專家共識、系統(tǒng)評價和指南等證據(jù)進行綜合評價后,匯總得出衰弱老年人身體活動的最佳證據(jù),推薦進行抗阻、理論和平衡訓練聯(lián)合的多組分身體活動計劃(李秋萍等,2020)。
提高衰弱老年人的運動依從性是運動干預效果的保障。有研究報道,雖然在長達1年有監(jiān)督的運動干預后社區(qū)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得以提升,衰弱發(fā)生率顯著下降,但對干預期結束后3個月進行的跟蹤調查顯示,獨自運動且堅持鍛煉的人數(shù)大幅減少,衰弱發(fā)生率回升(Freiberger et al.,2016)。因此,如何使老年人長期堅持鍛煉是預防衰弱發(fā)生的重要問題。梳理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團體運動比獨自運動具有較高的運動依從性(王深等,2015;Mcphee et al.,2016)。研究證實,與單獨運動者相比,在訓練有素的鍛煉指導者的幫助下,每2周進行1~2次的中等強度團隊運動的老年人具有較好的依從性、較低的衰弱發(fā)生率和較少的護理費用支出,為對照組護理費用的73%(Kwan et al.,2019)。系統(tǒng)綜述研究顯示,團體形式的運動干預可以增加步速,提高平衡能力,改善衰弱,而單獨的自我管理的運動形式則可能缺乏同伴的支持和鼓勵,無法保證運動的依從性(Apostolo et al.,2018)。一項長達4年、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綜合性體力活動跟蹤研究效果評價發(fā)現(xiàn),基于自我團隊訓練管理能促進老年人身體活動的依從性,衰弱發(fā)生率顯著降低,護理需求減少(Apostolo et al.,2018;Trombetti et al.,2018)。
12個月的多組分中等強度運動干預使FP和TFI的衰弱評分顯著降低,衰弱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日常輕度體力活動組(Arrieta et al.,2019)。Santos等(2019)將衰弱前期老年人分成2組,分別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和大強度運動,干預3個月后的結果顯示,2組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步速均顯著提高,F(xiàn)P測試的衰弱發(fā)生率均顯著降低,二者之間無明顯區(qū)別。但干預結束后的1周測試顯示,中等強度的運動更能增強衰弱老年人的心理愉悅感和運動積極性。
然而,可能由于不同研究采用的衰弱評估標準不同,不同強度的運動對衰弱老年人的干預效果存在爭議。Espinoza等(2019)研究顯示,6周的低強度步行項目可顯著改善步速和TUG,以FP為評價標準的衰弱發(fā)生率顯著降低。然而,另一項對1 635名以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研究(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SOF)為評估標準納入的社區(qū)衰弱老年人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持續(xù)2年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減少了老年人的坐起時間,但沒有顯著改善其衰弱狀態(tài)(Trombetti et al.,2018)。由于高質量證據(jù)的缺乏,目前的ICFSR沒有對干預衰弱的體力活動強度進行提示。雖然目前的體力活動干預衰弱相關證據(jù)總結或專家共識推薦采取中等強度運動用于預防和干預老年人衰弱,但證據(jù)層級較低,仍需要高質量的運動干預實證研究予以進一步證實(郝秋奎等,2017;李秋萍等,2020)。
一項關于美國健康與營養(yǎng)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了2 569名50歲以上的社區(qū)人群體力活動情況。其以FI為衰弱觀察指標,探討了體力活動和衰弱程度的關系。結果顯示,健康人群、輕度衰弱、中等衰弱和嚴重衰弱老年人參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比例逐漸降低,達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倡導的150 min/周MVPA的比例逐漸降低,分別為35%、24%、9%和3%,相反,久坐行為時間逐漸延長(Troiano et al.,2008)。Silva等(2019)研究顯示,低體力活動水平和久坐時間與衰弱呈正相關。該類人群與對照人群相比,衰弱風險增加1.83倍。不管是否具有久坐行為,與輕體力活動人群相比,中高體力活動人群具有較高的身體功能水平和較低的衰弱程度,從事MVPA的時間越長,身體功能水平越高,衰弱程度越低;從事輕體力活動的時間與久坐時間比值越高,身體功能水平越高,衰弱程度也越低(Manas et al.,2019)。控制了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等變量后,體力活動每增加1 MET-h/周,以FP測量的衰弱發(fā)生率降低6%(Mcphee et al.,2016)。隨著每天體力活動時間的增加,F(xiàn)I測量的衰弱和衰弱前期發(fā)生率逐漸降低。體力活動每天增加1 h,衰弱的發(fā)生率就會降低46%,衰弱前期的發(fā)生率降低27%,而控制年齡、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等協(xié)變量后,衰弱和衰弱前期的發(fā)生率分別降低29%和19%(Koponen et al.,2013)。
但有研究指出,體力活動的強度比體力活動的量對預防老年衰弱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例如,經常從事吸塵和洗衣之類的低強度體力活動與任何年齡段的衰弱均沒有關系,而快走、跳舞、騎自行車和游泳等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則能顯著降低中老年人的衰弱程度(Rogers et al.,2017)。不同模式的體力活動類型對衰弱的影響也不同。Chen等(2020)發(fā)現(xiàn),MVPA總時間、持續(xù)性MVPA、間歇性MVPA的行走步數(shù)均與衰弱呈負相關,輕度身體活動(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衰弱關系不大。與持續(xù)性MVPA相比,間歇性MVPA更能降低衰弱的發(fā)生風險。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NES)顯示,剔除年齡、性別、教育和收入等多種因素后,不同的MVPA均與衰弱程度呈負相關。對比不同模式的體力活動發(fā)現(xiàn),不管是持續(xù)性MVPA還是間歇性MVPA,均與衰弱程度呈負相關。若能滿足50%~99%的MVPA活動指南要求,間歇性MVPA對降低FI的效果大于持續(xù)性MVPA(Blodgett et al.,2015)。
還有研究進一步給出防止老年人衰弱的體力活動推薦量。Kehler(2018)認為,低于10 min的MVPA對降低衰弱無明顯作用,降低衰弱風險的持續(xù)性MVPA應至少達到75 min/周。Chen等(2020)認為,衰弱和非衰弱人群體力活動的區(qū)分界限為MVPA 43.25 min/天,步數(shù)計量的活動量為3 841步/天,而對老年人衰弱進行干預管理最適合的體力活動為70 min/周。
一項長達10.5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低體力活動與衰弱和衰弱前期具有相關性,低體力活動老年人的衰弱發(fā)生風險是體力活動活躍老年人的2.49倍(Bouillon et al.,2013)。對60歲以上社區(qū)老年人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顯示,有22.9%的衰弱老年人發(fā)展為更嚴重的衰弱狀態(tài),有19.9%的衰弱老年人衰弱風險級別降低。多因素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低體力活動使衰弱老年人向更高衰弱程度級別轉變的風險增加了近3倍,向更低衰弱程度級別轉變的發(fā)生率減少了70%(Ahmad et al.,2018)。一項進行4年的追蹤研究顯示,衰弱老年人MVPA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同時伴隨久坐時間的增加?;€MVPA與4年后的衰弱程度呈負相關,具有顯著性差異,提示,基線MVPA能預測衰弱的發(fā)展程度,早期增加MVPA能阻斷衰弱的發(fā)展進程(Kehler,2018)。Rodríguez-Gómez等(2020)對227名老年人的體力活動和衰弱狀況進行了長達4年的跟蹤研究,并根據(jù)每天步行時長,將體力活動行為分為久坐行為、低體力活動和中高體力活動。該研究觀察了老年人衰弱程度隨時間變化的動態(tài)軌跡,并通過成分數(shù)據(jù)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衰弱軌跡中體力活動行為發(fā)生的變化。結果顯示,具有衰弱狀況呈積極改變的人群表現(xiàn)為較多的MVPA時間和較少的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s,SB)時間,衰弱軌跡未發(fā)生改變的人群則表現(xiàn)為較多的SB時間和較少的LPA時間,而衰弱軌跡呈現(xiàn)負向變化的人群則表現(xiàn)為較多的SB時間和LPA時間、較少的MVPA時間。
以上橫斷面和縱向追蹤研究揭示了體力活動和衰弱之間存在劑量-效應關系。雖然體力活動有助于降低衰弱的發(fā)生風險,但LPA對衰弱的影響較小,MVPA和衰弱呈負相關,從事MVPA的時間越久,衰弱的發(fā)生風險越低(表3)。
表3 體力活動和衰弱的劑量--效應關系研究Table 3 Study on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Activity and Frailty
基于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學界提出衰弱的概念,且由于理論依據(jù)的差異,衰弱概念存在不同。其理論框架主要包括衰弱循環(huán)模型、累積健康缺陷模型和整合概念模型3種。基于以上3種模型,國外開發(fā)了多個衰弱風險評估工具,F(xiàn)P和FI在目前臨床篩查和科學研究中應用得最廣。體力活動對衰弱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能延緩并逆轉衰弱發(fā)展進程。其中,多組分的綜合運動類型、團體訓練的運動組織形式和中等強度運動能有效改善衰弱。橫斷面和縱向追蹤研究顯示,體力活動和衰弱之間存在劑量-效應關系,MVPA與衰弱呈負相關,從事MVPA的時間越久,衰弱的發(fā)生風險越低。
目前,鮮見我國在老年人衰弱領域的研究,尚處于介紹國外相關研究的起步階段,研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加強我國老年人衰弱研究,積極探索預防和干預衰弱的方法與手段,對促進老年人健康和推動我國健康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
5.2.1 立足本土,開發(fā)適合我國老年人的衰弱評估工具
合理地應用衰弱識別工具是對衰弱進行健康管理和干預的基礎。雖然有關老年人的衰弱研究逐漸增多,但國際上在衰弱的概念模型和測評工具方面尚未形成共識。目前的衰弱評估工具均是西方國家依據(jù)本國人群體質特點和文化開發(fā)設計的,國內基本上是對國外評估工具進行漢化校驗后,用于國內的臨床診斷和科學研究(李怡,2020;張玉蓮等,2020)。鑒于此,我國學者應在參照國際上衰弱評估標準的基礎上,開發(fā)適合我國人種、體質和文化以及不同適用場景的衰弱評估工具,以便能夠更好地識別衰弱,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早期干預。
5.2.2 多學科協(xié)作,開展衰弱的運動干預實踐
運動是干預衰弱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對衰弱進行的干預多集中于營養(yǎng)和認知層面,鮮見圍繞運動干預的強度、時間和方式等要素進行的衰弱干預研究,這可能與研究衰弱的學者主要來自護理或養(yǎng)老等領域有一定的關系(孫凱旋等,2017)。歐美國家建立的大型老年人社會調查項目將體力活動和衰弱等納入觀測指標,方便多個學科領域學者獲得高質量的調查數(shù)據(jù),為國外衰弱的管理和干預實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支撐。我國老年人社會調查項目,如《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等均沒有對衰弱這一指標的觀測,這可能是我國缺少對衰弱進行系統(tǒng)、長期研究的原因。因此,我國老年人社會調查項目應增加對衰弱指標的觀測,為指導我國衰弱干預實踐提供有科學依據(jù)的跨學科研究模式,通過老年醫(yī)學、運動科學、人口學、護理學等多學科協(xié)作,共同開展衰弱的運動干預研究,在醫(yī)院、社區(qū)和養(yǎng)老機構等不同場景,形成改善衰弱的最佳運動處方(王雪輝等,2020;巫錫煒 等,2019)。
5.2.3 基于我國傳統(tǒng)健身功法,探尋運動干預衰弱的中國方案
我國傳統(tǒng)健身功法以人體的生命整體觀為基礎,融合了中醫(yī)養(yǎng)生的思想,具有預防疾病和治病除疾的功效。目前的衰弱干預方案基本都是步行、抗阻訓練、平衡訓練等,缺少我國傳統(tǒng)健身功法對衰弱防治作用的分析和應用研究。鑒于我國老年人的體質差異和鍛煉傳統(tǒng),開展傳統(tǒng)健身方法防治老年人衰弱的效益研究和推廣應用,可為衰弱的防治提供中國方案(于瑩,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