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指向了“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育人目標。班主任工作同樣要基于這樣的育人目標,不僅關注學生集體,也要關注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基于個體問題進行個性分析、順應個體需求進行教育引導、結合個體經(jīng)歷和訴求進行針對性教育,尊重個體自由選擇、包容個體自由意志。
【關鍵詞】育人方式;個性化發(fā)展;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95-0046-04
【作者簡介】解靜,南京市寧海中學 (南京,210024)教師,高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學科帶頭人,南京市教育先進個人。
進入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指向了“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育人目標。班主任工作同樣要基于這樣的育人目標,不僅關注學生集體,也要關注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基于個體問題進行個性分析、順應個體需求進行引導、結合個體經(jīng)歷和訴求進行針對性教育,尊重個體自由選擇、包容個體自由意志。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特立獨行的學生,他們往往有強烈表達自己獨立判斷和思考的意愿,他們中的一些人自視甚高,內心既自卑又驕傲。對于這些學生,班主任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正確認識個性形成的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一、學生“個性化”的形成原因
1.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不當
長期以來,家庭和學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以知識學習為追求目標,忽視心理疏導和情感教育,學生長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卻找不到心靈上的燈塔和航標,“迷途”不可避免;二是過于強調共性化和統(tǒng)一性,壓縮個性化發(fā)展空間。學校在紀律和規(guī)則上強調統(tǒng)一性,學習上強調統(tǒng)一的認知角度、統(tǒng)一的反應方式以及知識結論的唯一性,個體意識得不到認可和尊重;三是缺少有效的民主機制和引導力量。父母和教師始終處于強勢地位,學生尋求理解和申訴的途徑比較少,他們的情緒得不到釋放。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對抗,產(chǎn)生更多的個性化問題。
2.特殊年齡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征
高中階段是一個敏感多思的年齡階段,學生自我意識的觸覺經(jīng)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隨著知識的不斷疊加和生理上的發(fā)育成熟,一些學生往往會從“無我”發(fā)展到“唯我”。這些學生充滿自我炫耀的沖動,常常會出現(xiàn)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舉動。他們不把權威、傳統(tǒng)和社會規(guī)范放在眼里,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常常強調自己、維護自己,以個人的感受和意愿為中心,這種表現(xiàn)很容易被成人誤認為是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事實上,他們也只是暫時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或無意識的利己主義者,絕不是道德意義上的狂妄自大者。只是由于生理發(fā)育特殊階段的心理性變化,或者出于單純的虛榮,或者為引人注目而產(chǎn)生的特殊年齡時期的“變形”,其實大部分人只是不明就里的虛張聲勢,而不是刻意的、處心積慮的對抗,他們內心是脆弱和不自信的。
3.認知或者判斷能力不足
高中生主體意識強,能夠獨立認知和判斷,但一些個性突出的學生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是不充分和不客觀的,可能產(chǎn)生偏激、執(zhí)著的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葉障百木”,容易先入為主地受初接觸知識的影響,并以此作為認識和判斷的依據(jù),而不是在系統(tǒng)性、全面性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客觀綜合的判斷,因而容易形成認知上的缺陷,產(chǎn)生偏激甚至錯誤的行為;二是“坐井論天闊”,自認為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以為世界只有這么大,在沒有充分社會實踐和人生經(jīng)驗作支撐的情況下,憑主觀臆斷行事,并盲目自信地堅持,防備外力干預;三是“容易被帶偏”,不管是社會現(xiàn)象、輿論信息還是書籍知識,他們在接觸時由于缺乏相應的閱歷和心智,沒有辦法客觀、辯證地理解和吸收,對不良信息無法屏蔽影響,從而產(chǎn)生認識上的片面性;四是“自我封閉”,切斷與外界的直接交流。一些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和交流,成長中的困惑不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得到恰當引導,他們往往會借助網(wǎng)絡或者書籍等獲得情感上的寄托和支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賴,甚至走向自我封閉。
二、學生“個性化”的表現(xiàn)形式
“個性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是比較痛苦的。他們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不會合作溝通,會和同學、老師產(chǎn)生各種矛盾,進而被排擠在“主流”之外。他們也不會表達自己的善意,不會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幾次碰壁之后,往往就會以兩種方式成為獨特的存在:一種是以“作為”的方式對抗“主流”,即通過一些對抗行為和“主流”唱對臺戲,校紀校規(guī)越是不讓干的事他越干,以“斗士”的形象處處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意志,強化自己的存在感;另一種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對抗“主流”,把自己封閉起來,用沉默來應對,對身邊的人與事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tài)度,成為大家熟悉的陌生人。
無論哪種狀態(tài)和心理,都會對他們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且,這種對抗狀態(tài)也會激發(fā)更多的矛盾和心理危機,相對于“主流”而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而脆弱,注定會成為被擊敗甚至擊碎的那一個。從前文關于“個性化”原因的分析看,大多數(shù)個性學生所謂的“叛逆”“對抗”是受限于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心智能力而呈現(xiàn)出來的“常態(tài)化”的表現(xiàn),所以教育者需要認真引導。
三、“個性化”學生的教育引導
1.從“個性”中抽象出共性,用集體影響個體
雖然我們說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但其實學生身上的“個性”問題是有共性原因和共性特征的,學校是一個群體性教育場所,教育者不可能對每一個“個性”學生進行“一對一”地引導和幫助,有經(jīng)驗的教育者會通過“個性”透視出背后的“共性”,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經(jīng)驗,并通過長期、慣性的行為從面上預防和化解“個性”問題,減少個性問題的發(fā)生率。
我推行的“班級公約制”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自治”制度,制度內容包括守時、守信、守紀、守心等,涵蓋學習、生活、心理各個方面,具體細化到了文明用語、衣著衛(wèi)生、矛盾解決等,公約由全體學生一致議定通過,獎勵和懲罰措施人性而溫暖。守約情況由全班學生輪值記錄,并鼓勵記錄出花樣、記錄出風采、記錄出精氣神。班級公約讓學生體會到了被尊重的民主氛圍,也延伸到學習之外的其他集體生活需求要素,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這種“學生自治”的管理嘗試,是對學生抗拒心理的最好化解方式,也是引導學生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貫穿始終的德育活動。
我班還有一個“每天十分鐘”活動,因為我?guī)У氖撬囆g班,學生都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正確高尚的審美觀是我育人的一個重要方向。我每天會利用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一首詩、聽一個故事或一首音樂、觀看一段視頻、欣賞一幅名畫,我給他們講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命運、名畫的內涵,這個活動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滋潤了他們的情感,更加重要的是在他們心里建立起了正向的價值體系和對美的正確理解與追求。
2.充分尊重和理解,引導學生自我審視和內觀
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要基于經(jīng)驗,但又要跳出經(jīng)驗的框架,即不能“削足適履”,逼著學生適應固有的經(jīng)驗模式和規(guī)則規(guī)范,也不能對受教育者進行類別化、類型化、類比化管理,忽略學生的個性。教師要尊重“個體”的不同,并予以理解、寬容、引導,與個性學生形成情感上的聯(lián)結,只有讓個性學生產(chǎn)生交流的欲望和改進的動力,才能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就是要針對學生“自己”,分析學生個性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有什么樣困惑或者難題、需要什么形式的關懷、要害點的切入口在哪兒、怎樣才能取得他的信任和認可、如何才能不動聲色地進行糾偏和引向。
我曾嘗試用共讀的方式構建師生信任和交流的渠道,因為我發(fā)現(xiàn)一些個性突出的學生的閱讀面廣,閱讀帶來了認知上的差別,與同齡人缺乏共同的語言,他們會認為自己在同齡人中是孤獨的。于是,我“投其所好”,借助書這一媒介,找到教育的切入口,借助書的內容與他們討論交流,雙方構建一個共同的話語體系。
3.平等對話,用關系影響和改變學生
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存在明顯的身份差異,無論是知識儲備、對生活的認知和判斷、社會角色的適應,還是經(jīng)驗閱歷等方面,教育者一般優(yōu)于被教育者。這種身份上的差異極易演變成兩者對話的不平等,教師要特別避免這種情形的發(fā)生。一是避免說教。孟子曾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說教的方式會讓教師帶著絕對正確的態(tài)度和學生對話,難免帶有貶損、否定和控制的意味,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一定會帶來學生的抵觸和對抗,達不到非常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個性突出的學生內心往往更為敏感細膩,教師要想改變他們,需要先打動他們,這需要教師通過平等而又開誠布公的交流與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二是要學會做傾聽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認真聽,還要適時引導和點撥,要多鼓勵、多肯定。沒有誰一開始就知識淵博、世事洞明,要允許受教育者有認識上的局限性和行為上的不成熟,結合他的年齡、經(jīng)歷甚至學習能力等進行客觀的評價。傾聽過程中的教育,教師要多以誠懇的語氣提出建議,避免強制性地灌輸。三是要學會跟學生做朋友。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業(yè),從教育效果最大化的角度出發(fā),師生交往的過程如果是快樂的、自覺的、主動的,無疑教育效果是最好的。與學生成為朋友需要教育者打破規(guī)則、消除偏見、放下架子,站到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感受和體驗,從而更好地共情受教育者的想法和行為。
我曾經(jīng)和一個有些孤僻、內向的學生在放學后“順路”同行了一個月,在每天半個小時的歸途中,我耐心地傾聽她講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在她的講述中,尋找共鳴點。我想,在她愿意和我一起走路回家的時候,她其實已經(jīng)打開了心扉。
4.教學相長,形成師生情感的共鳴
《禮記·學記》說:“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逃墙處熀蛯W生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啟發(fā)、共享,對雙方形成新的認知,這才是教育的常態(tài),即所謂的教學相長?!皞€性化”的學生也一定有其閃亮的地方,其涉獵的知識領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路、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式等,同樣能給教師帶來啟發(fā)和觸動。教師一定不要吝于表達這樣的感觸、感動和共鳴,這能與學生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教師既要不放過對任何一個學生的教導,也要抓住一切時機向每一個學生學習。
曾經(jīng),我發(fā)現(xiàn)一個大眾眼中稍顯“古怪”的學生的摘抄本和作文,無論是“質”還是“量”都讓人驚嘆。她的摘抄本分中外兩本,內容涉及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看得出來她的閱讀面非常廣;她的作文思想性很強,文筆流暢。我非常欣賞,于是就在班上讓學生傳閱并對她大力表揚。自此,這個學生的閃光點被大家看到,主動和她交流的人多了,她也學著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打開封閉的心靈。
總之,對個性學生的教育引導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它一定會讓教育者面對更多的挑戰(zhàn)、付出更多的精力、遇到更多的煩惱,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學生,這正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蔡珂.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視野下的學校德育變革[J].現(xiàn)代教學,2022(8):4-8.
[2]吳建平.“一心兩翼”模式: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依托和支撐[J].班主任之友,2009(4):6-7.
[3]黎茂榮.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視野下班集體建設[J].中小學班主任,2021(7):33-34.
[4]鄧睿.差異化教學:追求標準之上的個性化發(fā)展[J].上海教育,2021(3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