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市大興九年制學校(223311)包彩霞
問題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在數學課程中,提問往往比解題更為重要。簡言之,數學課程本身就是提問、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提問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在思考和探究時,就能夠實現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根據高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借助誘導性、層次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將問題作為主線,合理操控數學課堂,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是發(fā)散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教師既能展現教學技巧,又能借助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讓學生在聯想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在課上巧妙提問,主動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認知,達到激發(fā)思維的效果。
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出示四張撲克牌,分別為2、3、6、Q,并提問:“假設Q代表12,從中選兩張,是否能夠通過計算得出24?”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首先自主思考,接著合作交流,羅列出算式2×3、3×6、2×12、3×12,最終得出2×12=24。乘數中有兩位數,與之前學過的一位數乘一位數相比,更為復雜。為讓學生掌握幾十乘幾的規(guī)律,教師提問:“10×4應該如何計算?”學生在思考后得出10+10+10+10=40,四個十為四十。教師繼續(xù)提問:“有更簡單的算法嗎?試著比較這些算法的異同點?”教師誘導學生采用對比、分析的形式,總結計算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樂趣。
對于一些難度系數比較大的問題,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課上提問的時候,考慮到班上學生的認知需求,教師應設計不同的問題。對于優(yōu)等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讓優(yōu)等生經過一系列思考后,啟發(fā)全體學生的思維。而一些基礎題目、綜合類問題的設置則是以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為出發(fā)點,將基礎中等的學生考慮在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設計一些難度系數不高的問題,讓他們經過反復思考和復習后能回答問題,幫助學困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以“長方形的周長”為例,當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后,讓基礎中等的學生說出已知長方形的寬、高,以及如何求得周長,而對優(yōu)等生則是假設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問如何求得周長。由此可見,結合各個層次學生的認知意識,通過設問、提問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避免他們產生消極的情緒。對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教師可設計一些小問題,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讓他們在思考的時候養(yǎng)成耐心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提問模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內。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給出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圍繞著某個中心點展開知識探究,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陂_放式的提問模式,讓學生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內,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究,實現自我意識的全面發(fā)展。
一方面,教師可從整體的角度分析,提出開放性問題,深度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利用已有的認知,結合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和探究,給出正確判斷,最終得出結論。以“長方形的周長”為例,教師提問:“假設利用6個邊長為1cm的正方形,將其拼接為大的長方形,試著說說此時長方形的周長應該如何計算?”教師提出這個問題,不僅要求學生采用動手實踐的形式拼接、探索和發(fā)現,還要求學生從多角度觀察,通過多種拼接方式,加深對長方形的長、寬的認識,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形式,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給予每位學生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例如,教師提問:“三年級(1)班有15位男同學、25位女同學,據此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想要計算出全校三年級一共有多少學生,還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條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獲取能力,為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這類問題往往能夠給予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數量之間的潛在聯系,初步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模式應該新穎且有趣,讓學生在思考答案的時候感到愉快,并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三年級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心理,采用故事情境、謎語、游戲等多種形式,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進行有效結合,解決學生在心理上面臨的困惑。假設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夠新穎,過于單一,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必定會削弱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趣味性,選擇新穎、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解決問題。
例如,在“間隔排列”的教學中,讓學生敘述圖形展現的規(guī)律,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總結規(guī)律,使數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深化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的綜合認知。教師提出趣味性的問題:“黑板上的♂符號表示男生,♀符號表示女生。按♂♀♂♀♂♀♂♀依次排列,男女生各為多少,人數是否相同?”學生回答:“男生、女生各為4人,人數相同?!苯處熢偬釂枺骸皩W校的柵欄是怎樣排序的?”學生回答:“一個柱子接著一個柵欄,再接著一個柱子一個柵欄,兩頭是柱子,兩者的個數不同?!苯又處熞龑W生觀察教材內的情境圖,并提問:“試著比較每行中物體的個數,說說有什么共同點。”結合圖中給出的信息,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要求學生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生活中的規(guī)律,實現數學和生活的有效結合。這種趣味性的提問形式,能夠逐步讓學生進入到對應的情境內,讓學生聯系現實情況解決問題,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積極投入到數學問題的探究中。
教師的巧妙提問,需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更為高層次的知識探索中。提出的問題需要使學生產生爭議,有了爭議他們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尤其是經過教師的一系列合理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方能解決問題,這不僅讓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獲得滿足,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為此,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采用“課前設置問題—課上產生疑問—課后主動思考”的形式,構建完善的提問框架。
知識點的構建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知識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當學生學習某個新知識的時候,往往需要舊知識作為支撐,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兩者的銜接點,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溫故知新,將新知識放在整個框架中思考,設計出一些導向性問題,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
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是否還記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知識點,如40÷2=、30÷3=、50里面有( )個5?”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班級組織吹泡泡比賽,小王4分鐘吹了120個泡泡,平均每分鐘能夠吹多少個?”通過這種巧妙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從兩位數的知識順利過渡到三位數的知識,并解釋計算規(guī)律,通過問題驅動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課堂提問的精準性,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簡單且準確,具有極強的靈活性,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也必須緊扣當下的熱點話題,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反復探究和實踐,進行有效提問。
第一,提問要考慮難易程度。提的問題不能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自然也不能讓學生認為問題是極為簡單的,而是應該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后得出正確答案。如課堂中的提問過于粗略和淺顯,會讓學生養(yǎng)成不善于動腦的不良習慣;如課堂中的提問的范圍過大,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認知需求,掌握好提問的難易程度,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精準提問,盡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和成長。
例如,在“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出示長方形的花壇、正方形的菜地,然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出花壇周長,如何得出菜園籬笆的長和寬,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能夠喚醒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深度思考,教學從原本單一的知識闡述逐漸衍變?yōu)閷W生看得見、摸得著和體驗得到的活動,方便學生接受知識、積極思考,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二,提問的語言要準確。數學教師的語言水平是提問的關鍵,提問的語言應該言簡意賅,尤其是分析教材內容的時候,需要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并以此為依據展開探究,設計出的問題即不能有任何歧義,又要體現出本章節(jié)的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轉圈圈和開火車的游戲,等到兩個游戲完成后,問學生是否發(fā)現其中的區(qū)別,接著提出問題:“升降機、推拉窗這些物體會發(fā)生什么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發(fā)生了變化,哪些地方沒有變化?”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陸續(xù)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平移和旋轉的特點。
第三,提問應該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空間。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習慣性將多個知識點包含在內,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沒有消化的機會,這種提問方式過于直白,且缺乏誘導性。因此,教師設計提問的時候,應該將問題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發(fā)展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基于數學課程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以及對概念的高度闡述,當學生在探索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為其提供良好的現實原型,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有效過渡,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教師在講解概念、法則和應用題解題思路的時候,需要深度提問,及時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首先是對概念的提問。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知”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設計問題:“分數產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準確定義分數?請舉出和分數相關的生活案例?!?/p>
其次是對法則的提問。數學法則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對法則的設計,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應用法則的層面,以及使用這一法則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后是對應用題的提問。例題是學生探究知識的有效手段,而習題則是鞏固知識的一種方式。教師在出示題目后,可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是什么?如何尋找解題思路?哪種解題方法最佳?”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習慣,通過提問,對數學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及時反思,并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全面、準確地得出解題思路。
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提問,對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水平具有促進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保證提問的誘導性、層次性、開放性和趣味性。同時,教師應該圍繞著相應的教學目標,通過巧妙提問、精確提問和深度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