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靜(天津市靜海區(qū)模范中學)
在音樂課堂上,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多數(shù)是內(nèi)心向往表現(xiàn),卻又害羞膽怯,在獨立表演時,心理素質(zhì)差,自信心不強是普遍現(xiàn)象,為了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在遵循課程規(guī)律、研究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立足學校發(fā)展實際,對教材進行二次整合、改變、優(yōu)化、補充、再創(chuàng)造,優(yōu)化教材功能,使其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實際需求,服務于音樂教育教學。
唱歌課是初中音樂課的重點板塊之一,雖然數(shù)量分布的比重略少,但是常規(guī)的歌唱訓練是絕對必要的,每個單元至少也有一至兩首歌曲教學,每冊書中至少也要六七首歌唱曲目,結合歌曲難度和不同班級的學情,靈活掌握教材進行優(yōu)化整合,能夠高質(zhì)量地完成學科教學任務。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江西民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和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苗族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xiāng)》兩首歌曲,都屬于節(jié)奏自由、曲風高亢的原生態(tài)民歌,學唱時難度很大,教材配套的范唱音頻中,演唱者音色甜美嘹亮,高低音轉換靈活流暢,可是對于這樣的作品,處在變聲期的初中生模唱起來非常困難,更難將作品的風格演繹準確。所以這樣的歌曲作品不做重點安排,將唱歌課的側重曲目放在其他更能被學生接受和駕馭的單元中。
音樂欣賞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是初中音樂學段比重最大的知識板塊,每單元欣賞作品少則三首多則六首,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素養(yǎng)極為重要。
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筆者以審美體驗為基礎,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德育教育的滲透等多方面考量,將欣賞作品進行整體梳理和羅列,遵循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的原則,以教材知識點為核心,將作品做主次區(qū)分進行優(yōu)化,在教學中,較為次要的作品,可以做部分欣賞或不完全欣賞,在備課和教學實施中,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進行適當簡化處理。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天山之音》的欣賞部分共有五首作品,這些音樂都來自于我國音樂文化三大少數(shù)民族之一的新疆地區(qū),雖然作品風格各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很難區(qū)分,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對這些少數(shù)民族以及音樂文化比較陌生;另一方面是對于如此細化又曲風接近的作品,缺乏相關的知識積累而難于分辨。那么,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完全可以將部分作品簡化處理,既能體現(xiàn)當?shù)匾魳肺幕呢S富,又不對學習過程造成干擾,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
在整合作品中主要以欣賞板塊為主。筆者結合知識點、音樂文化、現(xiàn)實生活三方面的考量,精心設計、科學操作,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如唱、做、表等)和多種方法(如對比、遷移等)進行欣賞學習,精練內(nèi)容、扎實學習效果。這樣的設計也緩解了單純音樂欣賞的枯燥,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快樂學習。以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黑土傳情》為例,本單元的欣賞作品基本都是地方民歌或者少數(shù)民族民歌,在欣賞的時候,可以打破教材順序和課時局限,將這些內(nèi)容整合對比欣賞,欣賞后讓學生自由地發(fā)揮,對印象深、興趣濃的歌曲簡單地模唱、律動或者小組展示表演等,把單純的欣賞課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豐富立體起來,而且這樣的欣賞課學習,不再是一種呆板被動的熏陶,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身心上的享受。
緊張的學習和過大的壓力所帶給學生的負能量,若不能快速有效地緩解和釋放,極易導致學生產(chǎn)生壓抑、抑郁、煩躁等不良后果出現(xiàn)。音樂的療愈功能是眾多學科中的一個特殊存在,音樂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自我表現(xiàn)、情緒釋放具有喚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因此,在音樂治療思維下進行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很有現(xiàn)實意義。
搜集整理適合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音樂療愈曲目,按功能類別進行劃分,整理成曲庫。例如,治療抑郁的威瓦爾蒂的《四季》和貝多芬的《悲傷圓舞曲》;精神疲倦時培育情緒的比才的《斗牛士之歌》和德彪西的鋼琴協(xié)奏曲《水中倒影》;消除焦慮的古典音樂如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消除悲傷撫慰心靈的如德彪西的《大海》; 能消除嫉妒、疑惑、仇視心態(tài)的音樂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能營養(yǎng)心靈的音樂如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五匈牙利舞曲》等;能消除怒氣的名曲如穆索爾斯基的組曲《圖畫展覽會》;能排除心底“淤塞”的如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能緩解緊張的音樂如亨德爾的《豎琴協(xié)奏曲》;能消除寂寞的滑稽音樂如安德森的《跳瘙之歌》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能樹立信心的音樂如舒伯特的《魔王》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愴》等;
構建用于拓展教學的音樂曲庫,為學生提供一些備選的音樂療法指向性明確的曲目清單,既能用于課上拓展教學,也可課后自行欣賞。例如:對偏頭痛有效的名曲如比才的《阿萊城姑娘》;能夠有效催眠的音樂如德彪西的《月光》;對緊張性刺激引起的腸胃障礙有效的名曲如登扎《小夜曲》;緩解身心疲勞的古典名曲肖邦《幻想即興曲》等等。
按照不同音樂療法進行課程內(nèi)容設置,在音樂基礎之上加入教育的元素,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心靈世界。
第一,基于被動式音樂療法的音樂課程設置。在精心整理的曲庫里挑選作品,根據(jù)實際需要,采用靜思、回憶、冥想等方式進行“聽”的活動,學生在聆聽中針對教師的引導進行反饋,在此過程中獲得考試焦慮、情緒緊張等方面的消除和緩解。
第二,基于主動式音樂療法的音樂課程設置。教師組織才藝展示等音樂活動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如獨唱、小合唱、演奏、舞蹈、配樂朗誦等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建立自信樂觀的心態(tài),打造青春陽光的自我。
第三,基于創(chuàng)造式音樂療法的音樂課程設置。創(chuàng)造式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創(chuàng)造才華的學生的參與度,有些班級的學生能夠自己作詞、作曲、編舞、編音樂劇等,通過這樣的音樂介入活動,讓班級其他學生被同化和感染,達到放松和身心的和諧。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的學習者和實踐者,順應時勢,系統(tǒng)地研究課程整合的理論和實踐,更好地利用學科特色落實“雙減”政策,是一項雙贏的工作,既能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又能夠更好地落實課堂效果,以及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