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敏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1]875。面對世界性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全人類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全局性視角出發(fā),堅定“只有聯合、團結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武器”的信念,并不斷將其踐行到具體活動中,人類才能跨越全球性危機“峽谷”。就國內發(fā)展而言,“不平衡發(fā)展”作為制約民族整體利益實現的掣肘因素,是我國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這一難題不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全民族整體利益置于第一地位。此外,面對世界性和地域性生態(tài)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和國內場合呼吁全世界人民要一道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理論主張無疑深受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啟發(fā),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新時代的理論回聲。因此,回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在深層根基上發(fā)掘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源起,其意義不僅在于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論述有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而且更是在前人思想歷史性的基本要素中去充分挖掘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現實價值,進而激活馬克思主義的建設性功能。
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狀態(tài)[2]。因此,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見之于其共產主義學說體系中。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有其獨特的原生語境,規(guī)定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生成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現實運行狀況有著必然的聯系。
首先,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文明的辯證分析。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文明進行肯定分析和否定分析后得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是被揚棄了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3]183,這是其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文明的否定性分析后,對共產主義何以到來作出的科學規(guī)定。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事實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文明。“工人生產得越多得到的卻越少”是資本主義社會“當前的經濟事實”,這一事實反映“剝削性”是資本主義生產文明的獨有特性,這一特性決定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共產主義社會取代的歷史命運,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文明作為一種剝削性、對抗性文明,具體表現為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與資本相對立。剝削和對立“一達到極端,就必然是整個關系的頂點、最高階段和滅亡”[3]172。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文明作出否定性分析,厘清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對抗和剝削的現實來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并由這一矛盾推衍其必然結果,即無產階級社會革命和資本主義消亡的歷史必然性,進而使共產主義從理論設想變成現實可能。
共產主義的實現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財富的豐裕和人們道德境界的提升為前提邏輯,這一判斷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文明進行肯定分析后,對共產主義何以實現作出的條件規(guī)定。資本主義生產邏輯是一個葆有“新”特質的現代性邏輯,這種邏輯有自身的價值合理性,具體表現為肯定個人的現實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個人利益的滿足得益于資本主義工業(yè)和技術文明的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社會財富的積攢。資本主義這一發(fā)展現實,不僅為承認和保障個人的利益追求提供物質前提,更為現實化共產主義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為人與人之間的聯合創(chuàng)造了各種物質條件,奠定了把現存的條件變?yōu)槁摵系臈l件的基礎,共產主義社會的現實性存在于以往全部社會財富之中。
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生產方式和社會現實作辯證考察后提出的全新社會形態(tài)構想,其包括“理想”和“現實”二因素,二因素都是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文明作出肯定和否定分析后得出的科學判斷。然而,馬克思更強調從資本主義生產文明的消極方面去論證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性和現實性。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出一個全新的實體——資本,它支配著社會本身,具體現實化為對現代人生存時間的占有、生活方式的規(guī)定,并在規(guī)定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偏離人類種族繁衍、情感需要、家庭維系和社會穩(wěn)定等自然選擇的異化現象,進而使現代人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生活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完整性?;诖耍瑯嫿ㄒ环N糾正上述“偏離”的全新社會形態(tài)理論、實現人全面發(fā)展的理想社會成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成的現實背景。
其次,出于對現代人生存狀態(tài)異化的深刻反思。任何理論概念的提出,背后都蘊涵著某一社會問題的提出;任何社會問題的提出,都表明人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異變。對現代人生存狀態(tài)異化的關照和反思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成的“人道因素”?!叭说母揪褪侨吮旧怼盵3]11,對人的關注是馬克思從事資本主義批判研究的理論主題,“人本身”是馬克思研判資本主義未來走向的解釋性原則。馬克思對工人命運的深刻關切,不僅僅訴諸對工人悲慘境遇的表象事實的樸素描述,更是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邏輯、運行邏輯和發(fā)展邏輯,尋探出造成“人是一種不真實的現象”的內在根本因素,即資本理性精神。在這一精神奴役下,資本主宰社會生活,使包括資本家在內的現代人與時間、空間和物界等領域相異化,這一異化狀態(tài)具體展開為現代人在時間中失去自主選擇的能力、對生活場所產生冷漠和排斥、喪失把被生產與消費的物作為人的本質的外化形式的能力。
馬克思從工人的實際生產活動中來理解工人的異化現實,進言之,從工人受剝削、壓迫的現實生產活動中把握工人物化、異化的現實前提。工人自身的異化現實是資本主義生產文明的必然產物。自工業(yè)革命以降,以先進大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導生產方式,但在對財富的直觀理解——財富即商品的理解之下,機器技術不僅是幫助現代人達到預期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更使人發(fā)生了內在的變化:人設定的目的本身成為技術的產物,機器成為超越人、統(tǒng)治人、物化人的背反存在,物成為支配工人的絕對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物化邏輯”加持下,人的生存本能和生活欲望不斷被放大,這一方面造成資本家把資本視為最純潔的圣物,把商品作為其肯定、標識自我的方式和手段,成為被物質牧飼的人;另一方面造成工人“理性地”選擇從屬于資本,抑或有限地反對資本,進而為資本家生產財富、給自己生產貧窮。
在資本主義異化社會,工人對時間和空間的經驗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生存時間空間化”和“生存空間時間化”是工人生存結構發(fā)生異化的主要形式。在資本增殖的邏輯下,以自由自在的生產活動理解自我、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對象中來把握自己的方式被遮蔽,人的價值取向被資本價值體系掌控,進而造成人性物化和人的財產和所有權喪失、人淪為生產機器的異化現象。換言之,資本主義技術文明的基本架構,導致人對人的剝削和人的異化。直面資本主義異化現實、聚焦工人自身生存異化現狀,為探尋消解異化的現實可行路徑,馬克思給出了治理藥方,即樹立“共同體”意識、建構“共同體”理念和踐行“共同體”原則,把“共同體”作為解決現實矛盾的重要策略和原則,作為一切生產和發(fā)展的前提邏輯。概言之,對現代人異化狀態(tài)的反思和消解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成的又一歷史來源。
最后,對未來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前瞻性把握。人類社會從來不是一個循環(huán)封閉的靜態(tài)存在,而是一個具有方向性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這一動態(tài)過程理論表征于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科學論斷。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分析的邏輯起點,把生產關系作為區(qū)分社會歷史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參照標準,提出人類社會是“五形態(tài)”——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依次更替的動態(tài)社會。為規(guī)避“見物不見人”的理論缺陷,馬克思不僅從“物”的角度闡釋人類社會的動態(tài)發(fā)展進程,而且也從“人”的維度闡述人類的動態(tài)性歷史。馬克思從個人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出發(fā),描繪了人類社會的非靜止狀態(tài),呈現了人類社會已經超越“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形態(tài)、致力于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階段、追求達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真正共同體社會的動態(tài)事實。換言之,人類社會歷史的流動性,具體展開為“物的依賴性”歷史階段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的歷史階段,現正致力于“實現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超越“物的依賴性”社會的動態(tài)過程。
馬克思依據不同標準劃分的人類社會“三形態(tài)”論和“五形態(tài)”論,是從總體性、整體性和全局性視角對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作出的科學概括和預判。從理論表述上看二者存有較大差異,但深入理論自身內容考察,此二種劃分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這表現于二者相互對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是“人的依賴關系”的換言表達;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異語表述;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同意語詞。對“私有制”“私有財產”的關注是馬克思正確把握人類社會形態(tài)嬗變的邏輯起點。馬克思研究私有財產或私有制,不是簡單地以論證資本主義何以消解為目的,更是為了解決共產主義何以可能的現實問題。馬克思對私有制的研究闡釋了“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為何解體,表明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何以形成,為論證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何以到來提供理論支撐。
正是基于對國民經濟學不加反思的前提即私有財產的歷史起源的追問,馬克思以辯證的方式科學地把握了資本的內在矛盾,揭示私有制和人異化之間的本質聯系,預見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命運,進而邏輯地論證共產主義的合理性。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切都顛倒了的社會。資本主義私有制一方面顛倒了生產的根本目的,將滿足人生存發(fā)展需要的生產顛倒為實現資本增殖的生產;另一方面顛倒了人與物的關系,即以物的方式實現人的邏輯,將人與人的關系內置于物與物的關系中,人的關系從屬于物的關系。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異化了的社會,直觀表現為勞動本質在資本主義發(fā)達生產狀態(tài)下走向其反面,勞動成為異化勞動,導致人的生命結構和生活形式單一化,人成為單向度成長的人。更進之,在私有制社會,一方面存在人的發(fā)展與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相背離、人的關系與物的關系呈現緊張之勢,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另一方面在于資本主義社會自身面臨不可調和的現實矛盾,決定著資本主義必將被共產主義取代的必然歷史趨勢。馬克思關于共同體的設想直指共產主義社會,是在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趨勢作整體把握后得出的可行性設計。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有其自身的統(tǒng)一性特點,是獨立可區(qū)分的諸因素的統(tǒng)一,是差異性的統(tǒng)一,這體現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既具有古希臘哲學的文化因素,又具有現代西方的歷史現實和邏輯。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共產主義因素,盧梭的公意共同體和德國古典哲學“共同體主義轉向”三者內在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預設。
首先,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共產主義因素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生成奠定了哲學邏輯。把握馬克思和古人的思想聯系是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緣起的重要向度。從“文化根基回溯”的維度來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遵循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傳統(tǒng),理論預設的共產主義社會源于古希臘文化或古典文化對馬克思的影響。具體來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共產主義因素是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前身”。柏拉圖哲學的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美好生活的內容規(guī)定,二者分別標識柏拉圖哲學和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獨特扇面,成為馬克思規(guī)定共產主義社會性質的參考依據。
第一,城邦共同體思想蘊涵了共產主義思想的萌芽。柏拉圖開辟了歐洲文化的超越性視角,是一個指向現代激進思想的早期指示器。柏拉圖的超越性理論思維方式體現于其理念論。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善”是客觀的、給定的、普遍的和永恒的政治原則,是完滿的超越性存在,即是現實存在、實踐道德的重要性次于超越的觀念世界?!吧啤钡挠^念世界現實化為具體的社會組織——城邦。在柏拉圖式的城邦中,城邦是由平等部分構成的政治共同體,理想的城邦是由智者管理的哲學王政體,最優(yōu)良的生活是城邦的終極指向。在亞里士多德式的城邦共同體內,友愛是聯系城邦的紐帶,城邦滿足成員的需要,人類的生活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從本質上講也是共同體。然而,這一共同體不是以某種政治原則為基礎的社會組織,而是以人自身的生命存在、以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為基礎。基于此,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是消滅政治本性的共同體,即在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時消滅無產階級自身,進而消滅無產階級作為政治存在的原則。柏拉圖的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之間存在著間接否定性的必要關聯。馬克思超越柏拉圖式和亞里士多德式共同體的具體運作方式,將其轉化為一般社會運行原則和客觀道德要求,進而為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奠定原則遵循。
第二,美好生活的規(guī)定葆有共產主義因素。亞里士多德以“活動”、“勞動”和“反物質第一性思維”作為美好生活的內容規(guī)定,為馬克思設定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提供思想借鑒。一方面,“實踐”、“工作(勞動)”和“活動”等概念是理解亞里士多德式美好生活的向度。從亞里士多德規(guī)定的美好生活樣態(tài)來看,幸福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同意語。但是,亞里士多德規(guī)定的幸福不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人的實踐活動。幸福的生活是合德性的生活,合德性的生活在于嚴肅的工作,而不在于消遣[4]304。然而,亞里士多德并未否認消遣構成幸福生活的重要意義。在亞里士多德的美好生活設定中,消遣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而非生活的終極目的。另一方面,“反財富(物質)第一性思維”是亞里士多德規(guī)定美好生活的另一維度。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視角中,財富不是城邦建立的核心追求,亦不是美好生活的解釋原則,更不是人性的真正表達和體現。“牟利的生活是一種約束的生活”[4]12,是反自然、反本性的。因此,財富不是美好生活的終極最高目的,它“只是獲得某種其他事物的有用手段”[14]13,即是說,從“人”的視域出發(fā)考察財富(物質)的本質,其僅僅是工具性存在而非目的性存在,是從屬人而非超越人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通過勞動定義美好生活,在于其看到“實踐的生命活動確定著人的種屬的可能性的范圍”[4]譯序ⅲ,使美好生活有現實的傾向和可能;亞里士多德通過揚棄“財富規(guī)定生活”的庸俗觀念,使城邦公民過上好的生活、有德性的生活,也就是高等人的生活,這為馬克思構想先進性共產主義社會提供現實參照,即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成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摒棄“物質第一性”的單一思維方式和行動原則。然而,“馬克思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地論及亞里士多德”[5]33。亞里士多德設定的美好生活是一種政治價值、規(guī)范性的公共價值,是一種被共同體成員認同和贊許的價值,因而美好生活不是由公民自身的情感或者感受確定,也不是以個人的道德偏好為判定依據,是有別于“從人本身出發(fā)”的馬克思式的共產主義社會。
第三,盧梭的公意共同體主張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成形提供政治指向。盧梭倡導建構的共同體是由自然人演進為文明人而組建的公意共同體。從公意共同體建立的邏輯起點、組建的原則遵循和構建的組織方式考察,這一共同體具有明顯的政治特質,是政治的共同體。從建立的邏輯起點來看,盧梭的公意共同體是以公眾利益為依歸。處于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因現實條件局限未能規(guī)避現實生存困境,因此,消解存在于自然狀態(tài)中的、影響人類生存的阻礙力量成為公意共同體形成的驅動力。從建立的原則遵循來看,盧梭的公意共同體以特殊的宗教自我主義為組建原則。宗教自我主義主張單個人把自身作為與其同類是形同一體時應表現出博愛精神。從建立的組織方式來看,“訂立契約”是公意共同體的形成路徑。契約簽訂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公眾的基本利益,采取“讓渡自己的權利”的方式,即每個成員及其自身的一切自然的、天賦的權利全都轉讓給整個的共同體,進而形成一種“力量總和”來保障全體公眾利益?!霸谶@一共同體之中,個體的自然權力并未喪失,而是在道德內容上得到升華、美化和豐富。”[5]61正基于此,盧梭將公意共同體稱之為“完美的共同體”。
一方面,馬克思關于共同體的論述是盧梭公意共同體思想的回聲。追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緣起背景,解讀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語詞表達,直面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解決的現實難題,從某種程度來說,盧梭的公意共同體思想在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得以回響。這具體體現于:其一,價值設定。盧梭式的共同體“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6],以保障自然人或個人自由和自主的原初狀態(tài)。馬克思的共同體,是保障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其二,終極目標。盧梭的公意共同體強調,“所有成員應按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為國家服務”[7]。馬克思的共同體強調不是為國家服務,而是為人自身服務。馬克思共同體的實質是在消滅了階級差別與異化分工條件下,由掌握發(fā)達生產力的自由個體聯合而成的真實共同體。其三,盧梭的平等思想在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得以回響。馬克思明確指出,自由平等是調整社會階級結構、消弭教育差別和消除社會認知差異的必要存在,堅持自由平等原則是聯合體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實現共同體成員經濟平等、社會地位平等和享有選擇平等的保障,是人實現終極歸屬與解放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是對盧梭公意共同體思想的揚棄和超越。其一,從整體性視角統(tǒng)攬盧梭的公意共同體思想,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社會強者對弱者進行統(tǒng)治的政治組織形式。基于此,德拉·沃爾佩指出,盧梭的共同體是“毫無想象力的虛構”[8]137,恩格斯則作出“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9]的批判性論斷。其二,盧梭式的平等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的、抽象的和法律上的平等”[8]12。公意共同體由自然的、抽象獨立的人同社會肌體結合起來構成,每個成員及其自身一切權力轉讓給整個共同體的前提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德拉·沃爾佩看來,這只是“暫時的歷史的有機體”[8]11。其三,公意共同體關照的不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自私的,從根本上疏遠和排斥共存“政治人”,是“孤立的、自我封閉的單子”[3]40。
然而,內含理想價值設定和終極目標的馬克思共同體,關注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和絕對的“政治人”,而是參與社會歷史活動的、具體的人;注重的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群體的解放,而是致力于整個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是恢復人本真狀態(tài)、改變人存在形式的社會形態(tài)。內生于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平等不是烏托邦式的和普遍的平等,是內在的、現實的實質性平等。建基于物質商品共享體系的共產主義社會,關照的不僅僅是人的基本生存困境,而是更注重人意識層面的滿足和共享。在共產主義社會,人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梢姡R克思構想的可預見、可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對盧梭公意共同體思想的拓延和超越。
第四,德國古典哲學“共同體主義轉向”為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萌生提供思維啟發(fā)。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促成現代人主體性的確立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個體主義逐漸發(fā)展為西方人解釋世界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guī)范。啟蒙理性運動、宗教改革運動、笛卡爾對人主體性的全新闡釋和理解——“我思故我在”以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是個體主義成為人的思考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延展。然而,康德在理論和實踐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部分地顯露其共同體主義思想傾向。在康德的哲學思維中,其不是對共同體進行制度設計和內容規(guī)定,而是探討共同體何以可能并提供了解決路徑,即是人具有的理性能力為人與人之間交往提供可能,為共同體的建立提供現實可能性。人的理性能力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具體表達其對自由的探討,因而康德式共同體主義傾向也即是自由共同體。
自康德后,從費希特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呈現出從個體主義向共同體主義的范式轉變。費希特《自然法權基礎》的完成標志著德國古典哲學實現“共同體主義轉向”,這一范式轉變與其承認思想緊密聯系。費希特式共同體主義預設了法權-倫理共同體中人的先天的自由和理性,在其看來,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間的互相承認是共同體形成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當有限理性存在者把自身設定為在與其他理性存在者的關系中自我限定和相互承認的個體時,才能夠意識到自身是自由地發(fā)揮效用的存在者。個體只有在重構自我-他者的社會關系中,抑或在共同體中才能實現單個人的理性和自由,因為“人注定是過社會生活的,他應該過社會生活”[10]。
藉以對自由的探討,康德和費希特闡發(fā)其共同體主義思想。在康德的哲學視野中,自由內在于道德領域之中,而在費希特的哲學體系中,自由外化于法權領域中??梢钥匆?,從康德到費希特,自由進行了“從內而外”的運行軌跡,自由的“外化”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達至巔峰。一方面,黑格爾通過絕對精神如何實現自由的探討闡明其共同體思想。在黑格爾的精神體系中,整個人類歷史進程表現為絕對精神自我運動的過程,整個人類社會的自由表達為絕對精神的自由,因此,人類共同體就是精神共同體?!白裱诟駹柕睦碚撨壿?,共同體是絕對精神在追求自由的進程中外化的必然產物”[11]。另一方面,黑格爾的承認學說也葆有共同體主義因素。黑格爾主張繼承費希特的“承認”觀念,強調用“主體間性”社會關系范疇取代單子式個體主義概念,作為闡明社會共同體高級形式的解釋性原則。黑格爾憑借“自由”和“承認”概念對共同體所作的闡發(fā),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尚顯素樸的共同體主義。
德國古典哲學關于共同體主義的探討和闡發(fā),無疑構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基因,深刻嵌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理論體系之中。然而,這一哲學派別是從先驗理念出發(fā)進而構建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從“人”的概念自身中先天地、邏輯地推演出來,是抽象的、虛幻的共同體。無論是康德、費希特,還是黑格爾,都僅僅把共同體設定為自由在道德、法權或精神的活動空間,因而具有空洞虛幻性。馬克思以科學的理論思維洞察到該哲學派別的理論缺陷,在揚棄其抽象性上豐富自由的本真涵義,并進一步把人的自由和解放作為真正共同體的獨特標志。馬克思關于真正共同體的理想憧憬、價值探討和旨歸設定,充分彰顯德國古典哲學的“自由”特質。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中國現實發(fā)展難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超越“物種思維”的局限性,從人類發(fā)展現實出發(fā),科學把握時代發(fā)展大勢,以高度的擔當精神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關乎人類未來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重大時代問題,作出“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牢固樹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新要求、新任務和新目標,并不斷用“命運共同體”思維模式解決一系列現實發(fā)展困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論述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人類進步一邊的正確選擇,是順應世界發(fā)展趨勢作出的必然選擇。從理論生成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論述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跨越和理論范式創(chuàng)造性重構,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當代賡續(xù)。
在馬克思之前或與馬克思同時代,已有大量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共同體”概念進行學理性研究。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持久和真實的形式”[12]譯序ⅲ,是由所有親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構成的“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12]54;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豐富了滕尼斯的觀點,強調了共同體的排他性特征;雷德菲爾德在研究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村部文化時,將共同體界定為某種“同質性”的共同體。共同體思想未局限于馬克思任何單一文獻中,而是在各種各樣的文本中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科學闡明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質、特點,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人道主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論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解放全人類的重要思想,作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理論號召;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基礎上的社會共同體;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共產主義社會是“勞動成為全面實現的人的各種能力的第一需要”的社會;在《資本論》中,共產主義社會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社會共同體”,是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資源十分豐富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闡發(fā)、關于共同體思想的表述,在當前中國產生了有影響力的理論回響。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非排他性思維”的理論回應。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各民族隔絕現象被全球化和現代化打破,“全球化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13],隨著全球化和現代性的推動,“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的普遍的個人所代替”[3]538。因此,“偶然的個人”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市場”成為“世界市場”以及“交往”成為“世界性交往”的世界格局逐漸生成,并成為馬克思建構“非排他性思維”的現實基礎?!胺桥潘运季S”體現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體系中。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是關于人的自由解放的學說,這一學說的政治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以“全人類”的解放為政治訴求是“非排他性思維”的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馬克思理論思維的非排他性和納容性特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關注的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或某個國家的利益,而是超越個體視域,把全人類的前途命運和未來發(fā)展方向作為理論的出發(fā)點和旨歸地,以發(fā)展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以解決世界人民面臨的國際社會難題,共同“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14]?!耙粠б宦贰背h、“堅持胸懷天下”的理念和“為世界謀大同”的胸懷是馬克思“非排他性思維”的具體理論表達。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整體性思維”的理論回聲。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飽含整體性要素。在馬克思看來,保障“類主體”利益、恢復“類主體”的本真狀態(tài)和達至“類主體”解放是“真正共同體”之“真”所在。正是在這一理念遵循和價值觀的指引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作出“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5]的人本命題、重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6]的人本論斷,并在理論和實踐中切實貫徹改革為了全體人民、發(fā)展為了全體人民的科學理念?!叭w人民共同富?!鄙羁烫N涵著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優(yōu)先的表達,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注腳。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盵17],表明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不平衡發(fā)展”的主要矛盾、消除當前“不平衡發(fā)展”的社會現狀,以破除阻礙各民族融合交流的物質界限,從而為實現各民族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基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解決重大問題和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上始終堅持民族立場、貫徹以全民族利益為中心、切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當代最大的發(fā)展之一,也是創(chuàng)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論述的題中應有之義。
最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統(tǒng)一性思維”的理論回響。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葆有統(tǒng)一性意蘊。馬克思對自然共同體的論述以一種自然生動的方式表征了人生活世界的統(tǒng)一性,具體表現為人與自然是互為依賴和前提的統(tǒng)一體。然而,自工業(yè)文明時代以來,對物質財富豐富性和完滿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消解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意識,并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科技成為人攫取自然資源的工具性存在,進而導致人與自然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發(fā)展失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顯現。極端氣候事件、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等生態(tài)惡性事件頻發(fā),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嚴峻挑戰(zhàn)?;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人的生存現實出發(fā),從當前的生態(tài)發(fā)展事實出發(fā),作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48的科學判斷和全新要求,強調要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和發(fā)展理念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邏輯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特色”“現代化”實踐表達為中國在前進過程中始終追求生態(tài)健康和經濟發(fā)展同頻共振,并在具體建設實踐中貫徹“五大發(fā)展理念”,以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fā)展為原則遵循,堅持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低碳的發(fā)展道路。當前中國構建的全新生態(tài)發(fā)展邏輯,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統(tǒng)一性思維”的延宕。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中國呈現跨越時空的恒久魅力,這一魅力一方面理論表征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體的一系列論述中,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以及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具體的理念主張,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時代產物;另一方面實踐表達于習近平總書記對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之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都彰顯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建設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