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建 焦玉濤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 新鄉(xiāng) 453003
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惡性腫瘤中第二位,且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經腹膜外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ELRP)具有早期控尿效果好、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廣泛應用于臨床[2]。但傳統(tǒng)四孔法ELRP需放置4個套管,增加出血、內臟損傷風險[3]。三孔法ELRP是在四孔法基礎上的改良術式,可縮短手術時長,減少術中出血[4]。目前,關于兩種術式的對比研究多關注圍術期癥狀改變,對實驗室指標改變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我院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93例,進一步探究三孔法ELRP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抽取我院2018-01—2019-06收治的9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術前均經穿刺病理、血清標志物、CT或MRI診斷為局限性前列腺癌,術后經組織病理檢查證實;(2)無其他部位轉移;(3)無嚴重血液凝固性疾?。?4)臨床分期T1~T3b期;(5)治療前患者并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免疫系統(tǒng)及凝血系統(tǒng)疾?。?2)嚴重出血傾向;(3)外周組織器官浸潤;(4)骨轉移及外周組織器官浸潤、盆腔淋巴結轉移者;(5)伴有其他惡性腫瘤;(6)嚴重器官功能損傷者;(7)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8)有手術與麻醉禁忌證者;(9)治療依從性差者。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2組,其中采用三孔法ELRP治療的49例為觀察組,采用四孔法ELRP治療的44例為對照組。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比較
1.2方法觀察組: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臥足高頭低位。取臍下3 cm縱切口,將氣囊置入鈍性分離后的腹直肌后方以擴張膀胱前腹膜外間隙。置入10 mm Trocar放置腹腔鏡,建立氣腹,維持壓力14 mmHg。于左、右腹直肌外側緣下做4 cm切口,分別置入5 mm、10 mm Trocar。分離恥骨后間隙,超聲刀打開盆底筋膜,切斷恥骨前列腺韌帶,暴露前列腺尖部,2-0倒刺線“8”字縫扎背深靜脈叢。牽拉導尿管,辨清膀胱頸,超聲刀結合雙極電凝從兩側向下做鈍銳性分離,顯露并離斷膀胱頸。由膀胱頸左下側垂直向下分離,顯露雙側輸精管及精囊,切斷輸精管,提拉精囊,切開狄氏筋膜,分離脂肪組織直至前列腺尖部。Hem-olok夾夾閉、離斷雙側前列腺側韌帶。超聲刀沿雙側前列腺包膜尖部與陰莖背深靜脈復合體間分離,游離尿道,將前列腺尖部尿道剪斷,完整切除前列腺。2-0倒刺線連續(xù)縫合吻合膀胱及尿道,置入F22三腔導尿管。由臍下切口取出標本,縫合各切口,術畢。對照組:在觀察組基礎上于右髂前上棘內側4 cm處增加一5 mm Trocar,作為助手輔助操作孔,其余標志步驟同觀察組。
1.3觀察指標(1)應激反應指標:分別于術前及術后第1 天、第3 天取靜脈血3 mL,離心,取血清。以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檢測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血糖(Glu)水平;以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PSA)水平。(2)手術時間等圍術期指標。(3)術后12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控尿定義為不使用尿墊,偶爾少許漏尿或不漏尿,反之定義為尿失禁)和生化復發(fā)率(復發(fā)定義為連續(xù)2次血清PSA>0.2 μg/L)。
2.1圍術期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Gleason評分、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2.2應激反應指標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時2組患者的血清E、NE、Cor、Glu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的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2.3fPSA、IGF-1術后第1天、第3天時2組患者的血清fPSA、IGF-1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手術前后的血清fPSA、IGF-1水平比較
2.4尿失禁發(fā)生率、生化復發(fā)率2組術后12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生化復發(fā)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術后尿失禁發(fā)生率、生化復發(fā)率[n(%)]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金標準。ELRP經Retzius間隙至恥骨后實施操作,未進入腹腔,減少了對乙狀結腸、直腸等潛在的損傷風險和對膀胱的分離,故早期控尿功能好,圍術期并發(fā)癥少。傳統(tǒng)四孔法ELRP術中需放置4個套管,術中出血多,并增加切口疝、內臟損傷的風險。張騫等[5]在傳統(tǒng)四孔法ELRP的基礎上,取消右側髂前上棘套管,歸納為三孔六步法,取得了良好療效。多項研究證實,與傳統(tǒng)四孔法比較,三孔法ELRP可在不影響療效的基礎上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6-7]。本研究數(shù)據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2組術后Gleason評分、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12個月尿失禁發(fā)生率和生化復發(fā)率等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三孔法、四孔法ELRP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效果相當,但三孔法均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等優(yōu)勢。分析其原因在于:(1)手術切口少,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并減少穿刺所致的出血及內臟損傷概率。(2)術者1人操作即可完成手術,避免了術中助手與助手、術者與助手配合不佳而引起器械撞擊,可有效減少手術用時及損傷內臟和出血風險,微創(chuàng)優(yōu)勢更加明顯,故術后患者的血清E、NE、Cor、Glu水平均低于對照組。(3)IGF-1由前列腺間質細胞分泌,且前列腺癌細胞也可分泌IGF-1。研究發(fā)現(xiàn),前列腺癌患者血清IGF-1顯著高表達,且與不良預后呈正相關[8]。PSA為常見的前列腺癌診斷指標,前列腺上皮受損時,PSA進入血液,導致fPSA水平增高[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第1 天、第3 天時,2組患者的血清fPSA、IGF-1水平均低于術前,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三孔法、四孔法ELRP治療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均可有效降低血清fPSA、IGF-1水平,效果相當。
施術時需注意:(1)三孔法ELRP僅適用于不需淋巴清掃的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因為腹膜外手術不利于淋巴清掃。(2)術中規(guī)范操作,避免損傷背深靜脈導致出血;切開盆底肌的位置應盡量遠離前列腺;需完整切除前列腺,以有效保護尿控功能;分離前列腺后壁時應緊貼前列腺,以防止損傷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