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楓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廣東 佛山 52800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討自動心肺復蘇儀在急診成人心跳驟?;颊咝姆螐吞K(CPR)搶救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納入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成人心跳驟停患者48例并展開回顧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進行CPR搶救,將進行傳統(tǒng)徒手心肺復蘇的24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進行自動心肺復蘇儀心肺復蘇的24例患者設為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肺功能恢復質(zhì)量,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命體征變化,統(tǒng)計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以及復蘇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MAP、SPO2、PetCO2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高于治療前,顯示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后SBP、脈搏飽和度均高于對照組,ROSC低于對照組,顯示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8例患者中搶救成功30例,失敗18例,搶救成功率為62.50%(30/48),成功率較高;48例患者血壓恢復時間為(18.23±2.14)min、心跳恢復時間為(10.95±2.14)min、呼吸恢復時間(13.87±2.45)min,均較為理想。結論:急診成人心跳驟停在CPR搶救中使用自動心肺復蘇儀,可對心肺功能進行改善,保持各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提升搶救成功率。
心跳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大動脈搏動和心音消失,導致重要器官組織缺血、缺氧,即醫(yī)學上所稱的猝死。該病對于人體生命安全威脅非常大,10s左右即可發(fā)生神志喪失、昏迷不醒,1min后呼吸逐漸停止,在4-6min內(nèi)開始出現(xiàn)腦部無法逆轉的損害、腦細胞死亡,因此需要做好及時的疾病搶救工作,以挽救患者生命。心肺復蘇(CPR)在急診中屬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人工按壓的辦法,使心臟血液繼續(xù)泵入主動脈,然后通過主動脈運送到全身的其它器官,以此使患者的心跳恢復,是治療心跳驟停非常重要的措施。人體心搏驟停一旦發(fā)生,需及時進行CPR搶救,保證患者呼吸和循環(huán),擠壓胸腔建立人工循環(huán)和呼吸,為患者提供基礎的生命支持[1,2]。但是CPR操作受到施救人員熟練程度、按壓標準度以及外力因素的影響,而且人力操作需頻繁換人,發(fā)生壓度不當、位置不準確的問題,同時在進行靜脈通道開放的過程中需2人以上完成,可能導致治療的中斷,因此需要對治療方法進行改進。自動心肺復蘇儀以高壓氧氣作為驅(qū)動力,及時調(diào)控心臟按壓頻率和幅度,可提升急診成人心跳驟?;颊逤PR搶救質(zhì)量[3]。本文對自動心肺復蘇儀在急診成人心跳驟?;颊逤PR搶救中的效果進行探討,內(nèi)容如下。
本研究納入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成人心跳驟?;颊?8例并展開回顧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進行CPR搶救,將進行傳統(tǒng)徒手心肺復蘇的24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進行自動心肺復蘇儀心肺復蘇的24例患者設為試驗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19~87歲,平均(59.17±2.7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6h,平均(3.56±0.45)h。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齡19~86歲,平均(58.79±2.76)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6h,平均(3.59±0.41)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納入對比研究。
納入標準:(1)均因心跳驟停進入急診搶救[4];(2)年齡>18周歲。
排除標準:(1)創(chuàng)傷、低體溫、中毒、張力性氣胸導致心跳驟停者;(2)未能獲取完整就診資料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4)中途死亡者。
兩組在進入急診室之后立即按照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導相關流程進行搶救操作,開展機械通氣、持續(xù)心電監(jiān)控,開放靜脈通道給予腎上腺素、血管活性藥物。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徒手心肺復蘇,使患者平躺于搶救床上,面部朝向一側,確保呼吸道通暢,雙手折疊掌根部用力在雙乳頭連線中點按壓,深度需高于5cm,頻率高于100次/min,每次按壓30次進行人工呼吸2次,自主循環(huán)恢復后停止。
試驗組則進行自動心肺復蘇儀進行心肺復蘇,使用Thumper設備,將儀器背板置于患者胸背部,將主板底板插入,使按壓臂下軟墊緊貼在胸骨柄下端三分之一區(qū)域,將氧氣接口接入到管道氧氣插孔中,將潮氣量調(diào)整到5~8mk/kg之間,打開按壓按鈕逐步對按壓深度進行調(diào)整,按壓頻率保持在100次/min以上。
(1)心肺功能恢復質(zhì)量分析,治療全程對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飽和度(SPO2)以及呼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進行監(jiān)控,選擇治療前、治療30min后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時間選擇搶救時、搶救30min之后,對比數(shù)據(jù)指標的變化。(2)生命體征變化分析,指標包括收縮壓(Sub Bottom Profiling,SBP)、脈搏飽和度、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ROSC)。(3)搶救成功率分析。(4)復蘇效果分析:包括血壓恢復時間、心跳恢復時間以及呼吸恢復時間。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MAP、SPO2、PetCO2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高于治療前,顯示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恢復質(zhì)量比較(±s)
表1.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恢復質(zhì)量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
組別 MAP(mmHg) SPO2(%) PetC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n=24) 39.12±8.13 53.23±10.65* 42.11±8.76 52.33±11.38* 11.07±2.65 25.12±5.23*試驗組 (n=24) 39.17±7.88 62.33±11.21* 42.17±8.58 75.23±12.76* 11.09±2.56 35.17±6.33*t 0.022 2.883 0.024 6.562 0.027 5.996 P 0.983 0.006 0.981 0.000 0.979 0.000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SBP、脈搏飽和度均高于對照組,ROSC低于對照組,顯示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命體征變化比較(±s)
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命體征變化比較(±s)
組別 SBP(mmHg) 脈搏飽和度(%) ROSC(min)對照組(n=24) 71.21±6.35 81.12±12.14 15.23±2.34試驗組(n=24) 94.33±10.21 89.33±13.21 6.12±1.85 t 9.420 2.242 14.962 P 0.000 0.030 0.000
48例患者中搶救成功30例,失敗18例,搶救成功率為62.50%(30/48),成功率較高。
48例患者血壓恢復時間為(18.23±2.14)min、心跳恢復時間為(10.95±2.14)min、呼吸恢復時間(13.87±2.45)min,均較為理想。
成人心跳驟停(猝死)即心臟射血功能突然中止,大動脈、心音消失,無法保證重要器官的供血和供氧,導致生命終止。該病的引發(fā)因素較多,主要可歸納為低血容量、低氧血癥、酸中毒、高鉀低鉀血癥、低血糖、低體溫以及中毒、心臟壓塞、張力性氣胸、冠狀動脈或肺動脈栓塞、創(chuàng)傷,其中冠心病導致心臟驟停發(fā)生率較高。高質(zhì)量CPR急救對成人心跳驟停治療非常關鍵,通過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臨工胸外心的按壓等方式,幫助患者及早恢復心臟功能,減少心腦血管缺血性損傷[5]。CPR急救在判斷周圍環(huán)境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積極、有效的胸外心按壓,按壓頻率100~120次/min,按壓過程中對患者各項基本體征進行觀察,如果患者面色由蒼白,青紫變?yōu)榧t潤,恢復脈搏,恢復血壓,則表示有效。急診多使用徒手CPR方式對成人心跳驟停進行救治,但是使用中存在一定局限,對血供的恢復僅能達到正常的20~30%,且受到操作人員技術掌握程度的影響,同時操作過程中需頻繁更換人員,無法做到恒定高質(zhì)量的按壓,使整體的搶救成功率受到影響。
本研究數(shù)據(jù)對比可見,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SBP、脈搏飽和度高于對照組,ROSC低于對照組,P<0.05。48例患者中搶救成功30例,失敗18例,搶救成功率為62.50%(30/48),成功率較高。48例患者血壓恢復時間為(18.23±2.14)min、心跳恢復時間為(10.95±2.14)min、呼吸恢復時間(13.87±2.45)min,均較為理想。分析原因:胸外心臟按壓復蘇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不斷改變胸腔內(nèi)的壓力以形成血流"泵"的作用替代心臟泵血功能,保障如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基本血供和氧供。徒手CPR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心肌泵血功能,但是該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限制,對于搶救人員的體力消耗較大,大部分搶救人員在進行2min的胸外按壓后,按壓質(zhì)量不同程度下降,同時在按壓的過程中進行電除顫,心臟復蘇中斷,而且胸外按壓時還需配合人工呼吸,常規(guī)呼吸機控制呼吸模式很難與胸外壓協(xié)調(diào)一致,影響搶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故因此需要對心肺復蘇方法進行改進[6];自動心肺復蘇儀使用負荷分布式立體按壓模式,按壓與放松時間相等,收縮期/舒張期比例分別為50%,使用心肺復蘇儀按壓板替代原本硬板床,使按壓的力量可以完全達到患者,并且按壓深度可以調(diào)節(jié),可按照患者身材比例設定,節(jié)律也可以調(diào)節(jié),同時可按壓帶進行規(guī)律性按壓,使按壓負荷均勻分布在胸廓位置,能夠產(chǎn)生徒手同樣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并形成組織灌注,對胸廓進行擠壓以產(chǎn)生潮氣量[7],快速有力的按壓模式能最大限度改善血流動力學,能效比達95%聯(lián)合使用呼吸器進行支持,不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設備工作時胸部束帶收緊,力量均勻分布在前胸,產(chǎn)生向下的力,形成20%胸部前后徑變化,可提升血管內(nèi)力[8],設備按壓動作準確穩(wěn)定,整個操作只需安裝固定、調(diào)節(jié)壓部位和深度,連接通氣管按,按照順序打開開關 ,復蘇機按壓與換氣5:1的頻率自動進行按壓,同時設備可自動識別患者的胸廓大小和重量,快速啟動功能可以在10~15s之內(nèi)實現(xiàn)有效按壓,并且使用地點不受限制,在患者移動期間、救護車轉運期間均可使用,不易出現(xiàn)人機對抗,使患者重要臟器獲得更多的血流灌注,因此可提升心肺功能,維持機體各生命體征穩(wěn)定;自動心肺復蘇儀在使用中優(yōu)勢明顯,但是實際操作中會遇到胸廓回彈不充分的情況,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配合人工正負壓心臟按壓術,在按摩墊上使用人工負壓扣壓吸杯,提升胸廓回彈質(zhì)量,保證器官血流灌注,對自主循環(huán)的恢復率進行改善[9]。而且按壓過程中不影響心電圖、除顫儀等工作,可實現(xiàn)通氣搶救的最佳配合,因此整體效果較好。
綜上分析,急診成人心跳驟停在CPR搶救中使用自動心肺復蘇儀,各項操作流程更加規(guī)范,可靠性提升,可對心肺功能進行改善,保持各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將搶救成功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