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汕尾市城區(qū)汕尾中學 徐曉俊
《傅雷家書》是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指定的課外閱讀經典名著,一直受到重視,語文老師常常進行導讀,但真實效果一般,學生只停留在情節(jié)、知識識記層面,流于形式,其實這是閱讀的異化。
由此看來,筆者認為讀整本書不僅是為了追求記憶量“多”,還要追求量的“精”——畢竟能讀、會讀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
整本書閱讀教學能提升學生語言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教會學生熱愛閱讀,深入閱讀整本書應是當務之急?!皢⒚伞闭n、“跟進”課和“分享”課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三個步驟。上課形式可多樣化,教室、圖書室、實驗班級、個別“小灶”、規(guī)定閱讀教學時間、選擇不確定時間、教師授課,學生主講。
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語言,最短的方式,如果語文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消除隔膜,讓學生“讀起來”,那么整本書的”啟動課“就是漸入佳境了。
“啟動課”不拘形式,方法多樣:比如可以精心設置一段引導語;可以講述書中精彩的部分;可以現(xiàn)身說法來講自己的閱讀經歷;可以是設置一個懸念等。
閱讀中,老師如何跟蹤指導,讓學生“讀進去”,提高閱讀質量,這便是“跟進課”了。它好像跑馬拉松,補充能量和鼓勵必不可少;它又像一次探險叢林,需要不斷重新定位;更像閱讀旅途上的一個“智慧城市驛站”,令人期待,目的是為下面的“分享課”做準備。
“跟進”課的操作方法因人而異,形式多樣??芍v授(溫習)新的閱讀教育教學研究方法;可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可做筆記,讀后寫,縮略語(寫摘要)等。
閱讀后,如何點撥提升,使學生有感受地“讀出來”,走向文字深處,這便是“分享課”。因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分享就顯得尤其必要。
“分享”課程是一種將個人閱讀收獲轉化為集體閱讀智慧的活動。比如:與口語教學交際課整合,薦好書、講故事、即興發(fā)言或辯論、講“親子共讀”故事等;與書面語言呈現(xiàn),如寫筆記、寫書評、寫內容摘要、寫手稿等。尤其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分享”課更有價值。在每次分享結束時,我都會收集學生的成果,并指導學生編寫“序言”,將其裝訂成一本書,并作為高質量的校本資源成果展示在學校圖書館。這些“成果”不僅給下一年級學生閱讀提供借鑒和參考,還增強學生的自信。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成為學校的文化沉淀。
考試評估,尤其是考試題目,就是”一只腳踏在門上”。如果不進行考試評價改革,課堂教學的改革就會落空。因此,考試進行評價要打破傳統(tǒng)慣性系統(tǒng)思維,不要有這樣“去年我們怎么出題,今年也怎么出題”的錯誤教育思想,對整個閱讀過程的考試評價不僅要加強過程評價,而且要改進考試命題。只有“評價”和“三課”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愛閱讀、能閱讀”目標的實現(xiàn)。
過程評估中,語文教師扮演引導、跟蹤和“陪讀”(師生共讀一本書)的角色;其次是學生家長,親子共讀一本書;再次是學生,可建立學生《傅雷家書》讀書會,互相提醒,互相督促。過程性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閱讀興趣、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姿勢、閱讀態(tài)度等。
考試是試金石,關鍵在考題。試題好,則促進發(fā)展學生學習思考問題能力不斷提升素養(yǎng);反之,則也“毀了整本書進行閱讀”。在現(xiàn)行的高考試卷上,從過去的測試到現(xiàn)在的“微作文題”,測試學生是否真的有讀書或有真正的想法?
整本書閱讀教學《傅雷家書》以“三課一評”為方法,通過針對性指導、組織溝通和專業(yè)評估,為開展多種形式的廣泛閱讀活動打下基礎,它提供了一個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機會。
當然,這“三課”和“一評”畢竟我們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拿起自己書本去讀,真正讀進去。關鍵是語文老師在組織教學時多一些方法,多一點思考,多一點趣味。
教無定法。教師在讀整本書時,要“教”,更要“不教學”。“不教”是指與學生閱讀同一本書,與學生分享閱讀方法,學習樂趣和學習收獲。如此“不教”勝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