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陳誠 王天翼
2022年1月7日,影片《愛情神話》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由上影集團、麥特影業(yè)、北京真樂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捕影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上影廠創(chuàng)作中心、《電影新作》編輯部承辦,上影互娛、上影盈展協(xié)辦。上影集團、麥特影業(yè)、北京真樂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捕影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愛情神話》,由邵藝輝編劇、導演,徐崢、馬伊琍、吳越、倪虹潔、周野芒等領銜主演,已于2021年12月24日在中國上映。
圖1.電影《愛情神話》專家研討會現(xiàn)場照
《愛情神話》專家研討會由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主持。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麥特文化娛樂傳媒公司總裁岳洋,北京真樂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劉瑞芳作為出品方代表出席會議。與會的專家包括復旦大學副教授、社會文化人類學專家沈奕斐,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主持人秦暢,作家張明揚,作家馬尚龍,原東方衛(wèi)視總策劃鄭健,作家蔡駿,上?;鼊F副團長錢程,導演吳天戈,心理學醫(yī)師吳迪,編劇、詞作家甘世佳等。同時,電影《愛情神話》監(jiān)制、主演徐崢,編劇、導演邵藝輝,主演馬伊琍、周野芒、張芝華,制片人葉婷,攝影指導謝征宇,執(zhí)行制片人吳婷婷等作為主創(chuàng)代表也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此次研討會以“新時代電影的破圈密碼”為主題,就電影《愛情神話》的創(chuàng)作與文化表達等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為海派文化的挖掘、上海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圖2.電影《愛情神話》專家研討會現(xiàn)場照
滬語愛情喜劇《愛情神話》成功演繹了一出“魔都”市井群像,并掀起有關海派文化的熱潮,是一部近年來少有的高口碑海派精品之作,也為新時代電影與文化創(chuàng)作的結合給予一定啟示。
文化離不開物質載體,王健兒董事長以會議召開地永福路52號為例,表示上海電影文化氛圍的恢復離不開具有歷史積淀的文化地標,而對文化地標的探討要以物理層面為基礎深入到精神層面。一部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離不開精神文化的傳承與時代價值的賦予,人文建設、城市精神品格塑造離不開能夠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化作品,而《愛情神話》通過大眾化傳播,對厚植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大有裨益。電影在凸顯海派文化市井表達的同時也彰顯了文化格調,傳遞了海派文化中個性、獨立、多元、包容等精神品格。
岳洋總裁作為出品人之一也表示,保持初心、讓中國電影回到出發(fā)地是麥特影業(yè)的夙愿,也是《愛情神話》堅持用滬語完成的原因之一。他強調麥特影業(yè)將持續(xù)關注并支持城市文化相關的電影,助力中國電影的發(fā)展。
監(jiān)制、主演徐崢首先從項目完成上對《愛情神話》表示了肯定。談及影片的文化表達,徐崢提出了兩點:第一,海派文化具有包容性,不同生活區(qū)域的劃分對應了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個性化由此產(chǎn)生。源于對生活個性化表達的寬容與尊重是上海城市精神與海派文化的特點之一;第二,電影創(chuàng)作需要以生活為基礎,尊重生活是電影具有本土化靈性與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其文化方向正確、發(fā)展空間有潛力的必要條件,是電影為大眾接受并喜聞樂道的重要因素。
編劇、導演邵藝輝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補充了《愛情神話》的文化表達,她表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純粹的,即通過所認同的人物與事件完成價值觀的傳達。影片中人物的不完滿性是其具有真實感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與海派文化的包容性相對應,從而完成了上海精神與海派文化的傳達。對小人物的關懷是影片的一大特點,據(jù)導演邵藝輝所言,在上海的生活與感悟提供了她創(chuàng)作的沖動,這是雙向接納與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最后她再次對出品方以及研討會的主辦方表示感謝。
同樣作為創(chuàng)作者,吳天戈導演談及了《愛情神話》中的藝術本質。他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在于其動機與情緒表達的純粹性,即當生活積累達到一定量級,藝術創(chuàng)作者往往會在無特殊或明確目的的情況下進行表達與創(chuàng)作,找到本初藝術所給予的觸動?!稅矍樯裨挕返奈幕饬x在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代表的不僅是海派文化,更是中國電影,紀實美學風格的選擇是導演立足于時代的表達方式,具有觸動藝術本質的能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劉海波教授指出,上海城市的多元性決定了其文化的多樣性,《愛情神話》得到大眾喜愛是因為其中具有兩點美:一,人物在視覺與敘事上具有美感。作為生活流電影《愛情神話》不依賴強情節(jié),角色塑造依靠臺詞與故事完成,同時攝影、剪輯與音樂的加持完善了這一藝術的表達。二,電影傳達的文化具有美感。上海文化精髓用滬語表達為“拎得清”,即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在影片中的表現(xiàn)直觀為尊重女性的男人老白與獨立的女性。
落到社會層面,《愛情神話》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沈奕斐副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電影表示肯定,認為影片成功切中了某種社會情緒。關于海派文化,他還提出:不做評判。這有利于展現(xiàn)生活的真實性,也與導演“呈現(xiàn)故事”的目的相呼應,因為人維度的多重性決定其無法用單一判斷來做評價。沈奕斐副教授通過幸福社會學指出,《愛情神話》呈現(xiàn)的生活狀態(tài)滿足當下社會情緒幸福的想象,其上海特質亦以人民對幸福生活之想象為變量。最后他強調,《愛情神話》具有極強的個性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上海文化的獨特性如何呈現(xiàn),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應該成為上海電影肩負的使命。
作家馬尚龍認為《愛情神話》是一部精致的現(xiàn)象級電影。影片通過較小的立足點與具有延展性的臺詞,表現(xiàn)某種社會現(xiàn)象,同樣能夠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原東方衛(wèi)視總策劃鄭健從《愛情神話》中讀出了以上海為代表的現(xiàn)代都市文明,影片以滬語為載體,所表現(xiàn)的不同都市人的悲喜廣泛而能為大多數(shù)觀眾共情。影片創(chuàng)作團隊對生活的把握值得肯定。
作家、媒體人張明揚提到影片極具尊重感:一,男性對女性尊重,這同樣可以給男性帶來幸福感。二,上海文化中的尊重性,這亦是影片為觀眾接受的原因之一。上海文化的寬容度使影片成功跨越地緣間的差異性,尊重上海文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代表融入上海文化,外來者介入上海的重要方式在于尊重個人與上海整體的距離感、邊界感。
上?;鼊F副團長錢程以將滬語作為工作語言的文藝工作者的身份對《愛情神話》給予了肯定。在細節(jié)上,他以影片中對小皮匠的稱呼為例,肯定了電影在人物設置上的細膩與真實。接著,他表示影片生活氣息的表現(xiàn),平視視角的使用,臺詞設計的精巧,愛情框架的淡而美合乎上海地域生活習慣,較好表達與體現(xiàn)了契約精神、自我承擔等上海精神。
心理學醫(yī)師吳迪將“徐崢之于上海”類比于“伍迪艾倫之于紐約”,認為其代表具有自嘲能力、善良又喜于思考人生而無果的小市民男人。
作為一部現(xiàn)象級電影,《愛情神話》取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并延長上映,其中來自上海的票房占到大成,滬語與經(jīng)典臺詞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破圈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電影的關注度,在觀眾群體特別是上海觀眾中引發(fā)共鳴,這對振興上海電影,傳播上海文化,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演員是活動影像在視覺化呈現(xiàn)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演馬伊琍從表演者的角度談到《愛情神話》的吸引力。首先,影片聚焦群體為中年人,該年齡段的愛情故事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任何人都有表達欲望與感受的權利。其次,《愛情神話》作為一部弱情節(jié)電影,角色表演的生活味、自然感尤為重要。作為演員,馬伊琍表示演繹的輕松化、舒適感是成功塑造角色的重要因素。對作品而言,演員類似螺絲釘,只有演員成為電影的一部分而非追求作為演員的成就感,作品最終才有打動觀眾的可能性。談及海派文化,馬伊琍從表演的角度表示,做好分內(nèi)之事、體面適中、有張有弛是她在上海文化塑造下形成的性格特點與處事方式,同時也成就了《愛情神話》中“李小姐”的人物塑造,不為刻意表現(xiàn)海派文化的表達才能傳達真正意義上的海派文化。主演張芝華通過老白母親這一角色的表演過程談到分寸感的把握是電影具有吸引力與修養(yǎng)感的原因之一。
主演周野芒認為《愛情神話》是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他從電影表演與舞臺表演差異性的角度認為,《愛情神話》劇本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要求演員通過松弛的表演來接近生活狀態(tài)。影片劇本是散文詩化的,導演通過電影還原生活感受并展現(xiàn)上海,通過畫面組接形成流暢的詩達到抽象意境并為觀眾體會,電影的高級感由此產(chǎn)生。
對于上海電影特色與影響力的重塑,王健兒董事長表示發(fā)揚光大海派文化、重塑上海電影首先離不開青年電影人,人才是保持品牌活躍的必要因素。上影廠推出“新人新作計劃”,其目的在于挖掘與培養(yǎng)青年電影人才。其次,中國電影中堅力量的支持同樣也具有吸納人才的作用,通過“導師帶徒”的方式幫助青年電影人成長、成熟,《愛情神話》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最后,他表示,傳承上海文化,創(chuàng)新上海電影特色,讓上海電影在中國電影強國道路上獨樹一幟是滬上電影人的共同心愿,也是上影廠的使命與擔當。
劉海波教授肯定了邵藝輝導演平視視角的使用,這是導演作為新上海人的獨有視角。劉海波教授還指出,海派文化作為上海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影片文化傳達的重要因子,海派文化通過《愛情神話》賦能并破圈。關于海派電影的傳承,他在一定程度上認同王健兒董事長的“新人新作計劃”,并期待更多電影新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具體做法具有討論空間。
《愛情神話》也給上海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毛尖教授認為這是一部大電影,就“上海可以拍什么電影”該問題她提出了喜劇這一形式。以《愛情神話》為例,影片中徐崢賦予上海的肉身感,中年的有效性與散文語法的加持,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上海喜劇的魅力。生活流、散文化等方式同樣是《愛情神話》給予上海電影文化層面的突破口。
此外,《愛情神話》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編劇、詞作家甘世佳表示電影的細節(jié)與站在女性角度的臺詞令人感動,散文化、詩化的表達是影片具有高級感并能夠表達上海的原因之一。同時,她也表示創(chuàng)作者對電影的熱愛、對城市的表達,出品方的勇氣與膽魄,電影中堅力量的寬容與幫助具有可復制性,而影片本身難以復制,對上海的表達方式還有更多角度可以挖掘。
作家蔡駿肯定了《愛情神話》是一部肉身豐滿、靈魂美麗的好電影。影片的小切口固然只能代表上海的側面之一,但它恰好也對應了大眾對上海某些印象總和的理解,類比文學作品中的米格爾大街,其具有成為經(jīng)典的潛力。同時,他提出《愛情神話》具有較大的輻射影響力,其對象是全國、全世界,而片名的世界性又使其具備代表上海進入全球化的可能性。蔡駿也從作家的角度提到了藝術作品的翻譯問題,《愛情神話》的散文化特征使其翻譯具有一定難度,從劇本到鏡頭語言的翻譯,以及滬語的不翻譯,最終影片該方面的總體成效值得肯定。
本次研討會從電影創(chuàng)作、地方性文化價值等方面對《愛情神話》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討論,并為上海電影的發(fā)展、上海文化品牌的樹立提供有益參考,是一場學術價值、現(xiàn)實意義并存的研討會。
王健兒董事長聽完專家發(fā)言后表示,本次研討會很有意義,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能夠在藝術價值與觀眾接受度上達到平衡并傳遞某種思想觀念,在傳播中完成“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化人作用。堅守電影價值,生產(chǎn)更多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觀影需求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對上影廠以及更多出品方而言尤為重要。
副總裁徐春萍在最后總結,不僅對與會專家表示感謝,又認為本次研討會依靠主創(chuàng)與嘉賓對上海電影與上海文化的支持與期待展開,對上海電影的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作為電影行業(yè)從業(yè)者更要負重前行,通過好作品回報與傳達這份期待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