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剛
方回,生于宋理宗寶慶三年丁亥(1227),卒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宋末元初著名詩評家、詩人、學者,字萬里,號虛谷、紫陽,徽州歙縣人。今存著作《文選顏鮑謝詩評》4 卷,《瀛奎律髓》49 卷,《桐江集》8 卷,《桐江續(xù)集》36 卷,《續(xù)古今考》37 卷,《虛谷閑抄》1 卷等。方回以詩歌批評聞名于世。在方回眼里,古往今來的詩歌是有高下優(yōu)劣的,也是分層次的。方回的詩歌批評,有其自己的標準,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其特征。
方回在其《瀛奎律髓》的詩歌批評中明確提出“一祖三宗”說。如,方回評晁端友《甘露寺》曰:“惟山谷法老杜,后山棄其舊而學焉,遂名黃、陳,號‘江西派’,非自為一家也,老杜實初祖也。”[1]又如,方回評陳與義《清明》亦云:“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后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余可配饗者有數(shù)焉?!盵2]據(jù)此可知,盡管是以律詩的角度,所謂“一祖三宗”,指的是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等四位詩人,應(yīng)當不僅是“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也是古今詩人的“一祖三宗”。方回在“一祖三宗”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可以作為詩歌典范的詩人群體。方回評陳與義《道中寒食二首》(其二)有云:“簡齋詩即老杜詩也。予平生持所見:以老杜為祖,老杜同時諸人皆可伯仲。宋以后山谷一也,后山二也,簡齋為三,呂居仁為四,曾茶山為五,其他與茶山伯仲亦有之。此詩之正派也。余皆傍支別流,得斯文之一體者也。”[3]另外,方回在《恢大山西山小稿序》中曰:“論今之詩,五七言古律與絕句凡五體,五言古體蘇李、魏曹劉,晉陶謝,七言古漢《柏梁》、臨汾張平子《四愁》,五言律、七言律及絕句自唐始盛。唐人杜子美、李太白兼五體造其極,王維、岑參、賈至、高適、李泌、孟浩然、韋應(yīng)物以至韓、柳、郊,島、杜牧之、張文昌,皆老杜之派也。宋蘇、梅、歐、蘇、王介甫、黃、陳、晁、張、僧道潛、覺范,以至南渡呂居仁、陳去非,而乾醇諸人,朱文公詩第一,尤、蕭、陸、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韓南澗父子、趙章泉而止?!盵4]方回具體指出了“詩之正派”的“老杜之派”之具體詩人組成,在這個龐大的老杜派古今詩人群中,以“老杜為祖”。
由上可知,方回對杜甫評價極高,方回在多首詩歌中表達對杜甫的推崇和仰慕。例如,《秋晚雜書三十首》之十九中曰:“……其間至痛者,莫若八哀詩。我無此筆力,懷抱頗似之?!盵5]在此詩中,方回概述杜甫生平,感慨杜甫生不逢時,嘆自己無杜甫之“筆力”,而有與杜甫相似的“懷抱”,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方回在《<讀張功父南湖集>并序》中指出詩歌至杜甫而集大成,方回對杜甫的七言律詩尤為推崇,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得此活法”:“詩至于老杜而集大成,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律體沿而下之,麗之極莫如玉溪,以至西昆,工之極莫如唐季,以至九僧。三百五篇有麗者,有工者,初非有意于麗與工也。風賦比興,情緣事起云耳,而麗之極、工之極,非所以言詩也。謂如‘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風含翠蓧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學者能學此句未足為雄。……(杜甫七言律詩)此等詩不麗不工,瘦硬枯勁,一斡萬鈞,惟山谷、后山、簡齋得此活法。”[6]從這段材料可知,方回可謂對杜甫推崇有加。我們從上述方回所作關(guān)于杜甫的詩歌及《<讀張功父南湖集>并序》可以看出,方回對杜甫既敬仰其人又推重其詩。這在其評杜甫的詩歌中也有所體現(xiàn)。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選入杜甫五律154 首,七律67 首,總計221 首,重出4 首。選入詩歌數(shù)量在唐宋詩人中最多。
方回對杜甫的推崇還表現(xiàn)在他把杜詩作為評判詩歌優(yōu)劣的標準,即把杜詩當作一把尺子,無可爭議地區(qū)分出各位詩人詩歌的高下軒輊。方回評杜甫《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曰:“凡老杜七言律詩,無有能及之者。而冬至四詩,檢唐宋他集殆遍,亦無復(fù)有加于此矣?!盵7]可見,方回把杜甫七言律詩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方回評梅堯臣《和臘前》時說:“臘口詩無可選者。除老杜詩外,僅得此?!盵8]可見杜詩在方回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杜詩為評判高下之標準也就不足為怪了??梢赃@樣說,方回“將老杜作為詩歌好壞的風向標。后人作詩,做得好的直接評價‘有老杜意味’,將老杜風范作為一個評詩的標準?!盵9]方回在《汪斗山識悔吟稿序》中說:“律詩以唐人為宗,而祖老杜?!盵10]這也是強調(diào)了方回對杜甫的尊崇,雖然沒有直接說以杜甫為詩歌批評標準,但正如前述舉例,其在實際的詩歌批評中已把杜詩作為評判詩歌優(yōu)劣的標準了。
容易看出,前述內(nèi)容“律詩以唐人為宗,而祖老杜”體現(xiàn)了方回在律詩方面的好尚傾向,同時,方回亦云:“古詩以漢魏晉為宗,而祖三百五篇、《離騷》?!盵11]這則體現(xiàn)了方回在古詩方面的好尚傾向。具體來看,方回在《文選顏鮑謝詩評》中常以“建安”為標準評詩,比如:“‘原隰多悲涼’以下四句,‘歲暮臨空房’以下四句,頗有建安風味。”[12]“而近代劉屏山為五言古詩,亦出于此,參以建安體法?!盵13]“散氣勝偶句,敘情勝述景。能如是者,建安可近矣?!盵14]“‘原隰荑綠柳’一聯(lián)艷而過于工,建安詩豈有是哉?”[15]“全無所謂建安風調(diào),故予評其詩而不書其全篇?!盵16]可見,方回對漢魏晉時期的建安詩歌非常推重,并且也將其作為詩歌批評的一個標準。
方回在《汪斗山識悔吟稿序》中提出了其詩歌批評的總的要求:“律為骨,意為脈,字為眼。此詩家大概也?!盵17]詩骨、詩脈、詩眼是具體的總的要求,如方回評陳師道《和黃預(yù)病起》:“后山詩句句有關(guān)鎖,字有眼,意有脈,當細觀之。”[18]類似的表述還有方回評《次韻和汝南秀才游凈土見寄》曰:“以意為脈,以格為骨,以字為眼,則盡之?!盵19]再如,“詩有形有脈。以偶句敘事敘景,形也。不必偶而必立論盡意,脈也。古詩不必與后世律詩不同,要當以脈為主?!盵20]方回由“律為骨,意為脈,字為眼”而衍生出其詩歌批評的具體標準:格高、意到、語工。而其關(guān)于詩歌之骨、脈、眼之說也貫穿在他的整個古體和律詩的詩歌批評之中。
在方回詩歌批評中所提出的格高、意到、語工的具體標準中,方回強調(diào)“詩以格高為第一”,因此,我們首先看看“格高”這一詩歌批評標準。方回《唐長孺藝圃小集序》云:“詩以格高為第一。三百五篇圣人所定,不敢以格目之,然風、雅、頌體三,比、興、賦體三,一體自有一格,觀者當自得之于心。自騷人以來至漢蘇、李,魏曹、劉,亦無格卑者,而予乃創(chuàng)為格高格卑之論者何也?曰此為近世之詩人言之也。予于晉獨推陶彭澤一人格高,足方嵇阮。唐惟陳子昂、杜子美、元次山、韓退之、柳子厚、劉夢得、韋應(yīng)物,宋惟歐、梅、黃、陳、蘇長翁、張文潛,而又于其中以四人為格之尤高者,魯直、無己上配淵明、子美為四也。”[21]方回提出了“詩以格高為第一”的觀點,認為從《詩經(jīng)》《離騷》一直到宋代張耒,皆為格高,而陶淵明、杜甫、黃庭堅、陳師道為格之尤高者。我們姑且稱這個縱貫古今的詩人群為“格高派”。
所謂格,“雖然方回對格未下定義,但從他的言論中,我們大致知道他所說的格指的是詩的體格(體裁)或風格?!诜交氐母裾撝?,存在著高格與卑格這兩種類型。它們代表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境界,也表現(xiàn)了方回對詩歌的不同看法?!盵22]方回在其詩歌批評實踐中經(jīng)常言說格高或格卑。張少康認為論“格高”是方回文學理論批評的新貢獻之一,“方回在文學理論批評上的新貢獻有兩點:一是論‘格高’,二是論情景合一?!盵23]他進而解釋了“格”的內(nèi)涵,“所謂格者,即詩格也,即指詩歌之立意。立意直接影響到詩歌的情調(diào)、風味。詩歌的立意,即是指審美意象的構(gòu)想,包含著思想內(nèi)容、精神品格和藝術(shù)風貌、意境特色諸方面。純正的思想內(nèi)容和老成的藝術(shù)境界之融合,是方回所提倡的‘格高’之基本含義?!盵24]
方回集詩選、詩評和詩話于一體的《瀛奎律髓》有多處提到了“格”“格高”“格卑”,而在他的眼里,好詩是要“格高”的。比如:“宋人詩善學盛唐而或過之,當以梅圣俞為第一。善學老杜而才格特高,則當屬之山谷、后山、簡齋?!盵25]“簡齋詩獨是格高,可及子美?!盵26]“盛唐律,詩體渾大,格高語壯。晚唐下細工夫,作小結(jié)裹,所以異也。學者詳之?!盵27]“三、四妙,五、六慷慨,尾句太迫后山。然詩格高峭,不妨相犯?!盵28]“夫詩莫貴于格高。不以格高為貴,而專尚風韻,則必以熟為貴。熟也者,非腐爛陳故之熟,取之左右逢其源是也?!盵29]可見,在方回眼里,“格高”于詩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盛唐律詩、杜甫詩、黃庭堅詩、陳師道詩、陳與義詩、趙蕃詩皆格高,這是方回最稱賞的方面。
特別要提出的是,方回的詩歌批評標準中要首推“格高”。如其評曾幾《上元日大雪》曰:“詩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語又工,為上。意到,語工,而格不高,次之。無格,無意,又無語,下矣。此詩全是格,而語意亦峭?!盵30]其詩歌批評具體標準,按照重要性的程度高低排序,即,格高、意到、語工。他在評梅堯臣《和永叔中秋月夜曾不見月酬王舍人》也說:“一傳而蘇長公之門得四學士,黃、陳特以詩格高,為宋第一?!盵31]可見,方回評詩是把格高放在首位的,意到、語工等其它方面皆次之。涉及到具體詩人,方回則認為黃庭堅和陳師道因為詩格高,而“為宋第一”。
而從相反的角度看,方回的詩歌批評也最厭詩人格卑。這在其具體詩歌批評實踐中體現(xiàn)非常充分。茲舉兩例:“至如有基、無主一聯(lián),近乎熟套而格卑。許丁卯詩俗所甚喜,予輒抑之以救俗。其集懷古數(shù)詩為最。”[32]“而格卑于島,細巧或過之?!盵33]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方回具體的詩歌批評實踐中,其雖說詩歌批評強調(diào)“格高為第一”,但也強調(diào)“韻味”。方回評梅堯臣《和永叔中秋月夜會不見月酬王舍人》有云:“梅公之詩為宋第一……黃陳特以詩格高,為宋第一?!盵34]這里出現(xiàn)兩個“第一”,黃庭堅和陳師道以“格高”為宋代第一,梅堯臣詩以何為第一?方回評梅堯臣《閑居》曰:“若論宋人詩,除陳、黃絕高,以格律獨鳴外,須還梅老五言律第一可也,雖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盵35]方回評梅堯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軍》曰:“宋人詩善學盛唐而或過之,當以梅圣俞為第一。善學老杜而才格特高,則當屬之山谷、后山、簡齋?!盵36]可見,方回認為梅堯臣善學盛唐,詩平淡有味,可謂以“韻味”為宋五言律詩第一;而“三宗”則是善學杜甫,詩才格特高,以“格高”為宋七言律詩第一。
如同格高、格卑的對比,其他具體的詩歌批評中也有較多包含了辯證的關(guān)系。如工與拙,奇與平,細潤與粗硬,等等。這些具體詩歌風格的對比皆表達出方回詩歌批評的好尚傾向。
方回所推崇的詩人,如果從宋代看,是江西詩派;如果從唐宋時期來看,則是老杜派;如果從方回所處時代上溯至先秦時期,那么這個詩人群體比老杜派則更加龐大,可謂縱貫古今,數(shù)量眾多。方回對于自己所推崇的這個詩人群體并沒有命名,我們稱這個詩人群為“格高派”。格高派這些詩人分布在古往今來的各個朝代,方回所推崇的這些以格高為特征的詩人實際上包括了戰(zhàn)國的屈原、漢代的蘇武、李陵,三國魏的曹植、劉楨,特別是晉代的陶淵明以及老杜派。格高派比江西詩派、老杜派更有代表性,突出的體現(xiàn)了方回“以格高為第一”的詩歌批評標準,也體現(xiàn)出方回詩歌批評寬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
方回在具體的詩歌批評中,除了強調(diào)“格高”,除了重視“韻味”,還有其它的詩歌批評標準來支撐方回的具體詩歌批評。在前述第二部分內(nèi)容中,方回評曾幾《上元日大雪》指出其詩歌批評具體標準按照重要性的程度高低排序為:格高、意到、語工。第二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詳述“格高”,下面談一下“意到”“語工”。
關(guān)于“意到”,根據(jù)方回的詩歌評語,主要的意思是指詩意要有詩脈貫穿全篇,即所謂“意為脈”。作為一個詩歌批評標準,方回雖未把其放在像“格高”那樣的第一位,但也非常重視。方回《詩思十首》其五有云:“格高為第一,意到自無雙?!盵37]可見,“意到”對于詩歌的重要。方回在詩歌評語中指出:“詩有形有脈。以偶句敘事敘景,形也。不必偶而必立論盡意,脈也。古詩不必與后世律詩不同,要當以脈為主?!盵38]詩形與詩脈盡管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詩脈比詩形更重要,即要“立論盡意”而“不必偶”,可以得其意而忘其形也。方回詩歌批評中,很多風格都體現(xiàn)了“意到”這一標準。比如方回在詩歌批評中常提到的“切”:“分香,指曹操。飛蓋,指曹丕宴西園詩也。四字極切”。[39]“‘芝蓋’、‘仙舟’乃指緱氏山王喬事及李、郭事,亦切”。[40]再如,“體貼”:“此詩于御史除省郎,曲盡體貼。”[41]“此二詩一唱三嘆,有余味。以工論之,只前詩第一句已極佳,后詩第六句著題,詩亦體貼不盡”。[42]并且,方回還在詩歌批評中通過新異、奇等風格來體現(xiàn)“意到”。關(guān)于新異風格,如:“放翁此五詩皆新異”。[43]“中四句皆佳。仲至詩每每新異。新則不陳,異則不俗”。[44]關(guān)于奇,如:“‘王者之法如江河,易避難犯’以‘天地好生’為對,亦奇矣。此‘吳體’”。[45]“前輩歐、梅論詩,頗不然此三四,然賈島、姚合非如此不能奇,不可棄也”。[46]奇、新,體現(xiàn)出表達方面與前人的不同,體現(xiàn)出以自己所創(chuàng)之語言來傳情達意,才是真正的“意到”。
關(guān)于“語工”,要先來看“律熟”?!耙獾健薄罢Z工”作為詩歌批評標準,是排在格高之后的。而與“格高”相提并論的則是“律熟”?!奥墒臁?,是對詩律的一種成熟運用,聲律、對偶、用事等既達到一種工巧,而又不失自然。方回曾說:“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為此等詩者,非真積力久不能到也?!盵47]“律熟”作為一個詩歌批評標準,得到方回的特別看重。
在詩歌中,“語工”和“律熟”都屬于形式上的要求?!奥墒臁笔恰罢Z工”的結(jié)果,“語工”是“律熟”的必經(jīng)之路。也就是說,只有“語工”,才能“律熟”。但這個“工”,不單純是指語言上的工巧。因為太強調(diào)“工”,則會人工斧鑿的痕跡太顯,太露,而失去了自然。太強調(diào)“工”,還可能會傷及詩歌內(nèi)容,過分注重形式的“工”,反而導(dǎo)致內(nèi)容表達的不夠或者不準。因此,唯有把握好了分寸的“語工”,才可能達到“律熟”。因此,方回強調(diào)分寸的把握,詩歌是要“工”,但不能“太工”,他指出:“寺在廣州?!畧驎r韭’、‘禹日糧’之對工矣。詩忌太工,工而無味,如近人四六及小學答對,則不可兼?!盵48]方回認為,好的詩歌形式上要“工”,內(nèi)容上則要有“味”。
因此,方回在詩歌批評方面的主要具體標準可以概括為十個字:格高、律熟、韻味、意到、語工。這十個字也概括出了方回在詩歌風格、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在方回具體的詩歌批評中,除了直接指出格高,有很多風格也能體現(xiàn)出格高,比如詩歌風格的勁、健、清、瘦,這四個詞進行排列組合,表達著方回對格高的訴求。茲舉幾例:“全篇勁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49]“陳后山二首,詩律瘦勁,一字不輕易下,非深于詩者不知,亦當以亞老杜可也”[50]“此詩五六佳句,亦清瘦”[51]“放翁詩似此瘦健者少矣”。[52]相關(guān)例句均可見方回對勁、健、清、瘦風格的偏好。
有的風格則能體現(xiàn)出律熟。比如詩歌風格的“活”:“居仁在‘江西派’中,最為流動而不滯者,故其詩多活”[53]“此嚴陵郡圃也。三、四極工而活”。[54]韻味、意到、語工等詩歌批評標準亦可以此類推,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方回的詩歌批評中,有相當多的詩歌風格并不滿足了格高、律熟、韻味、意到、語工這十個字的詩歌批評標準,但方回也選入了其著作中。茲舉一例。比如,詩歌風格“流麗”:“公濟詩葩藻流麗,與王平甫相似?!盵55]“兩詩俱流麗,可配‘香奩’”。[56]“律詩至宋之問,一變而精密無隙矣。此詩流麗,與太白應(yīng)制無以異也”。[57]這一風格與方回所主張的標準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方回一樣入選此風格的詩歌多篇,另外還有不少其它風格,特別是方回所不喜歡的永嘉四靈、江湖詩派詩歌風格,方回也能從中看到可取之處。
綜上所述,方回的詩歌批評標準是豐富多樣的,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同時,通過方回的詩歌批評標準,我們也可見出方回詩歌批評的特征。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揚江西,貶晚唐。
方回在其詩歌批評中,確實肯定唐詩,因為唐詩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方回也尤為重視宋詩,因為方回最初接觸到的是宋詩,最先學習的也是宋詩。而且,方回也欣賞宋詩中不同于唐詩的獨特的優(yōu)點??v觀整個宋代詩壇,江西詩派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詩派。這也是方回詩歌批評無法繞開的。方回在詩歌批評中所崇尚的規(guī)則和標準,有許多都是源于江西詩派。盡管方回指出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是以學杜甫為主的,又通過詩歌集大成的杜甫與先秦的詩騷言志傳統(tǒng)形成一脈相承之勢。即使方回認為古今詩歌正派為以“一祖三宗”為基礎(chǔ)的老杜派,且方回也并沒有明確地要為江西詩派張目的傾向性,然而其言辭中包涵了相當豐贍的江西詩派要素,也無形中抬高了江西詩派的地位。
方回在重視宋詩地位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唐詩中的晚唐派之弊病。方回批評宋代“永嘉四靈”、江湖詩派取法晚唐姚合、許渾。認為晚唐派的詩是不足為法的。方回曾在評姚合《游春》詩時說:“予謂詩家有大判斷,有小結(jié)裹。姚之詩專在小結(jié)裹,故‘四靈’學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體則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于此幾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是故學詩者必以老杜為祖,乃無偏僻之病云?!盵58]方回不僅指出了四靈所學的姚合的弊病,同時還強調(diào)了學詩要“以老杜為祖”。方回《送胡植蕓北行序》曰:“近世詩學許渾、姚合,雖不讀書之人皆能為五七言……嗚呼!江湖之弊一至于此?!盵59]可見,“永嘉四靈”、江湖詩派學晚唐,入門不正,立志不高,產(chǎn)生詩歌卑弱等弊病就是自然的了。
方回之所以揚江西、貶晚唐,一方面是由于其受到宋詩的影響巨大,且這種影響甚至超過唐詩。宋代是一個重視詩法的朝代,方回在江西詩派的詩法中又發(fā)現(xiàn)許多可取之處。而這些詩法是可以引導(dǎo)后學之士走向一條更正確的學詩路徑。另一方面,方回貶晚唐派是緣于其認為姚合、許渾的詩歌不足為法。所以宋代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以這種非一流水準的晚唐派為師,自然就不能寫出上乘的詩歌來。從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對姚合、許渾的詩歌批評來看,方回的批評也確實是客觀的,有道理的。
第二,重作法,輕原理。
方回詩歌批評中,在指出所選入詩人詩歌的優(yōu)點或者缺點的同時,更具體地闡述了作詩之法,而對抽象的詩歌原理則鮮有涉及。方回在詩歌批評中指出具體的優(yōu)點,也指出其中的不足,使得學詩者可以直觀地了解學詩需要注意的技巧和需要避免的詩病。然而方回并沒有把詩歌普遍的規(guī)律在詩歌批評中進行總結(jié),就顯得其詩歌批評理論性不強,系統(tǒng)性不夠。學詩者要從他零散的論述中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方回在《瀛奎律髓》的詩歌評語中,經(jīng)常大談作詩之法,以勸后學。如:“譬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山谷縮為一句,曰‘話勝十年書’是也。因書諸此,以見詩法之無窮。”[60]在這段評語中,方回用具體的詩例來說明詩法的奧妙無窮,通過縮句這樣的例子讓學詩者能夠直觀理解詩歌語言組織方面的技巧。
方回強調(diào)詩歌之法,從《瀛奎律髓序》中的描述即可看出:“‘髓’者何?非得皮得骨之謂也?!闹邽樵姡娭邽槁?。所選,詩格也。所注,詩話也。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61]只要學詩者認真細致地學習《瀛奎律髓》,就能從中學到詩歌之法的精髓。
方回還在評語中特別指出學習者需要注意的地方:”“詩暗合老杜,今注本無之。細味句律,謂后山學山谷,其實學老杜,與之俱化也,故書此以示學者?!盵62]這里指出詩歌表現(xiàn)出的陳師道對杜甫的師法。明確這種師承關(guān)系,才能知道其中的特征,有利于學詩者的學習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方回也在評語中指出學詩者需要避免的問題,往往反映出方回的詩歌批評趨向。“予選此詩,懼學者讀處默、張祜詩,知工巧而不知超悟?!盵63]方回在此處指出處默、張祜詩有“知工巧而不知超悟”的弊病,形式上太強調(diào)工巧,就難免影響到內(nèi)容上的表達,甚至產(chǎn)生格高格卑的根本差別。方回在這里提醒學習者,是為了防止其誤入歧途。
可見,方回在闡述詩法時,一方面指出詩歌具體的作法;另一方面,也提醒后學要注意哪些詩病是要避免的,不能在學詩過程中犯相關(guān)的錯誤。同時,方回對詩歌的普遍原理、抽象的規(guī)律則鮮少涉及。其實,最好的分寸是抽象的原理與具體的作法比例協(xié)調(diào),和諧統(tǒng)一。
第三,重背景、源流,不尚空談。
方回在詩歌批評中重視對詩歌背景的補充和解讀。這突出體現(xiàn)在《文選顏鮑謝詩評》中。在此書中,方回重點不是談作詩之法,而是對與詩歌相關(guān)的背景材料進行大量補充和闡釋,以便學詩之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從而掌握詩歌的來龍去脈,為學詩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方回評謝靈運《游南亭詩一首》曰:“虛谷曰:永嘉郡南亭也。按靈運詩,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在郡凡一年?!晔颊鳛槊貢O(jiān)?!盵64]這段評語是對詩歌中內(nèi)容所涉及的背景進行了補充說明,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
在對這些背景的分析過程中,方回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這些內(nèi)容中也有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梢哉f,表面講的是詩學,而實際包含了哲學和史學。方回評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一首》有云:“排者,推也。能處順,故安于造物之推移也。然靈運又豈能處順者哉?……謂內(nèi)其實而外其華,先之以沈冥守道之說。自處高矣,焉得不為俗人所忌?”[65]方回在類似的評語中往往表達出處世為人之道,社會人生之思,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哲學和歷史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方回在具體的詩歌批評中常常首先理順源流本末關(guān)系,根據(jù)關(guān)系來確認詩人和詩歌的地位。方回對他所說的老杜派評價最高,而對西昆體派、晚唐派評價較低。而老杜派之祖是杜甫,西昆體派之祖是李商隱,晚唐派之祖為賈島、許渾、姚合。方回認為杜甫是博采眾長、眾體兼?zhèn)涠猿梢患?,是集大成的詩人。而李商隱、賈島等詩人只能為杜甫之一端。因此各派后學的水平則涇渭分明。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論是《瀛奎律髓》,還是在《桐江集》、《桐江續(xù)集》中的相關(guān)序跋,都有對詩歌縱向的源流關(guān)系的闡發(fā)。此處不再贅述。
綜上可見:第一,關(guān)于方回的詩歌批評標準,其既有對先賢的繼承,也有自己的偏好。正是這些豐富多樣的詩歌批評標準對“格高”這個第一標準形成了一種補充,避免了詩歌批評標準的單一化。這些詩歌批評標準反映出方回詩歌批評視野開闊的個性。因此,我們也能看出,方回確實并不專主江西詩派一家,而是博采眾長,不僅為了救弊補偏,還旨在為后學提供完善的學詩之門徑。第二,關(guān)于方回詩歌批評的特征,除了體現(xiàn)出其具有時代特色,也同時體現(xiàn)出其具有自身局限,這讓我們知道方回的詩歌批評并非完美。總之,方回詩歌批評的標準和特征反映出方回在詩歌批評方面的取向和好尚,對理解方回詩歌批評有著較大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去研究和探討。
注釋:
[1][2][3][7][8][19][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60][61][62][63]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18、1149、591、602、606、1512、1060、492、529、687、850、894、925、108、340、925、170、1060、146、194、47、941、742、1301、201、243、992、11、17、636、921、1101、702、705、37、283、319、340-341、12、1、16、17 頁。
[4][21]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四庫全書本,第25、22-23 頁。
[5]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四庫全書本,第9 頁。
[6]方回:《桐江續(xù)集》(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四庫全書本,第1-3 頁。
[9]周璐璐:《方回<瀛奎律髓>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10][11][17][59]方回:《桐江集》(卷一),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 年影印宛委別藏本,第28、28、28、51 頁。
[12][13][14][15][16][18][20][38][64][65]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文選顏鮑謝詩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1849、1851、1853、1853、1906、1596、1877、1877、1855、1857 頁。
[22]王德明:《方回的“格”論及其對晚宋詩風的批判》,《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
[23][24]張少康:《中國文學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191、191 頁。
[37]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四庫全書本,第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