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莎
韓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潮州是最早開發(fā)商埠的沿海地區(qū)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貢獻者。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陶瓷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在文化宣傳和藏品展覽之外,還需要富有傳統(tǒng)陶瓷工藝痕跡的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的消費予以深化。
在我們的設計案例中,已經成功推出通花瓷首飾產品系列,研發(fā)過程獲得CCTV-7《鄉(xiāng)土》欄目“老藝新生”系列節(jié)目的全程實況錄播。根據上述案例展開理論總結:以通花瓷為例,探索傳統(tǒng)工藝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從非遺技藝的角度出發(fā),對通花瓷傳統(tǒng)技藝生產過程進行保護、對通花瓷技藝通過產品設計的形式振興,在海內外市場、旅游文創(chuàng)等方面以文化輸出的形式進行非遺傳播,是本文探索的主要意義。
潮州通花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溪瓷燒制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花”又稱鏤空、鏤花、透雕,是陶瓷鏤雕中的一種技法,此類陶瓷器在廣東潮州楓溪瓷區(qū)稱為“通花”。潮州地處東南一隅,東南臨海,是“海上絲綢之路”運輸陶瓷外銷的重要港口。自唐代至宋代,以及明、清各個年代,潮州府志一直有外銷瓷的重要記錄,陶瓷產品主要銷往南洋地區(qū)(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qū)),潮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對外貿易促使文化融合,這種以通花及鏤空藝術形式為主的生活美學,源自英國維多利亞英倫古典風尚,一開始是以織物的形式出現,后來連燈具、陶瓷擺件也采用鏤空通花裝飾的形式且備受崇尚。潮州楓溪是將通花瓷由原來一種裝飾形式或少件產品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美術陳設瓷類的著名瓷區(qū),通花瓷技藝在我國乃至世界陶瓷中獨樹一幟。①王龍才、丘陶亮:《潮州楓溪通花瓷》,書藝出版社,2010,第5頁。“1978年潮州通花瓷被制作成國禮1.3米三層“友誼”通花瓶,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時,由鄧小平同志送給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日成主席,后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還為此發(fā)行了紀念郵票?!雹谇駛ブ荆骸丁靶交鹣鄠?光耀南粵”(1959—2009)建所50周年紀念冊》,廣東省楓溪陶瓷工業(yè)研究所,2010,第18頁。這是潮州通花瓷發(fā)展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通花瓷是以模具成型為主要方法,結合手工雕刻,手捏瓷花寄坯燒制,再以彩繪施金的方式進行裝飾,制作流程繁復,多年來一直沿襲這樣的制作方法。20世紀七八十年代潮州通花瓷在當地發(fā)展至頂峰時期,擁有幾萬名從業(yè)工人。通花瓷的生產過程需要八九道工序才能完成。隨著工業(yè)化大生產的突飛猛進,依靠手工制作的通花瓷在潮州陶瓷行業(yè)中的地位越來越邊緣化,產品產量和市場占有量明顯萎縮。通花瓷面臨很大的發(fā)展危機,原因歸納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生產方式無法適應工業(yè)化大生產的節(jié)奏,按照手工制作模式,面臨人工成本高、產量少的困境。第二,人民群眾的精神和物質消費水平也日漸提高,通花瓷行業(yè)缺乏新面貌,通花產品無法在市場體現時代審美的高價值效應。第三,隨著熟練工人從業(yè)人數的驟減,缺少新生力量的支撐,作品面貌重復著幾十年前的樣式,導致活力下降。
將通花瓷傳統(tǒng)工藝以嶄新的產品設計形式展示,在非遺工藝領域和首飾設計中都具有積極的應用意義。
通過對“通花瓷”的深入研究探索,將潮州通花瓷歸納為以下幾個非遺特征:
1.通花瓷是通過在瓷器形體表面施以連續(xù)紋樣的鏤空手法,使之形成有規(guī)律的陶瓷鏤空裝飾效果。
2.通花瓷以手捏瓷花與鏤空裝飾效果結合,或手捏瓷花直接寄燒在瓷器形體表面所形成的裝飾效果,高溫還原焰燒成瓷器作品。
3.通花瓷具有清雅精致的風格,構圖審美具有中國畫文化審美意蘊。
結合以上三個非遺特征,我們將手藝特征與產品設計的應用方法結合展開分析。以傳統(tǒng)通花瓷《梅竹直筒瓶》為主要的對象元素,將經典的陳設瓷進行改造,選用35cm高的直筒瓶作為原型,壓縮至1.8cm,形成帶有強烈通花瓷語言的小件瓷器,結合銀飾制作成具有“通花瓷”審美的陶瓷吊墜。將100年前的經典熱銷通花瓷花瓶改造為裝飾語言更現代的首飾吊墜,以此為新的符號保存?zhèn)鹘y(tǒng)工藝,向市場傳達非遺文化。
追根溯源,通花瓷器受到人們關注,是因為其“技藝精湛”。具有觀賞性、形態(tài)精美、技藝精湛,是通花瓷展現的文化符號特征形態(tài)。潮州“通花瓷”制作過程工序繁復,在陶瓷產品設計的創(chuàng)意和表現形式上使通花瓷的非遺文化符號獲得保護、傳承和展示,不僅能夠提升陶瓷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促進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進程,同時也為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產品的結合提供了“共生”的契機。這個思路幫助我們清晰地定位設計,必須在拓展產品的使用功能之外,使產品仍呈現原來精湛且精美的美學形態(tài)。
以通花瓷為例,進行學科實踐性探索,提出傳統(tǒng)工藝在產品設計中的文創(chuàng)融合,將通花瓷制作工藝全程引入產品體驗之中,并保留陶瓷材料釉面與鏤空所帶來的“感觸”。“在文創(chuàng)產業(yè)中 ,設計師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從傳統(tǒng)的工藝材料中豐富我們的生活經驗,給人以人性化的感覺以及樂趣。”①高悅:《揚州非遺文化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理工大學,2017。我們的設計將以陶瓷作為載體,以陶瓷成型的產品被列入考慮范圍,以人性化感受為依據,以審美文化需求為亮點。各方面的考量,促使我們決定以陶瓷首飾設計為載體,以工藝體現瓷質美感,在設計過程中深層考慮產品的成型方式、成型條件。
“傳統(tǒng)文化作為用戶的情感來源之一,在設計創(chuàng)造中將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無疑是一個有發(fā)展?jié)摿Φ姆较??!雹诶钛╂?、魏淼:《文化資源融入產品設計與創(chuàng)造的路徑》,《工業(yè)設計》2017年第1期,第135—136頁。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關鍵在于將非遺文化要素作為重要的精神內涵融入產品設計之中,在產品外觀造型和產品說明上提示非遺文化的價值內涵和審美內涵,讓用戶對非遺手藝產生情感體驗,激發(fā)民族文化認同感。
1.技術原理
早期的通花瓷器,僅僅是在泥坯成型的時候提前設定鏤空的紋樣,將預留的紋樣以手工逐個雕空以后進行燒制。在雕空的坯體晾干之后,與手捏的瓷花相結合,再同時進行燒制。高溫還原焰燒成以后,根據浮雕的裝飾效果進行彩繪、彩金的裝飾,再低溫烤燒。經過多道生產流程燒制出來的通花瓷器工藝精湛,鏤空裝飾效果典雅。根據首飾設計的專業(yè)特點,結合傳統(tǒng)通花瓷的審美和技藝特點,決定制作“瓷花”和“通花”兩個系列的首飾作品。其中在“通花瓷”這部分必須解決兩項重要的技術難題:
(1)美術學上的難度,是將傳統(tǒng)通花瓷的審美特點進行美學提煉,融入適合首飾的美學狀態(tài)。
(2)陶瓷成型上的難度,首飾的面積體量非常小,將瓷器制作得如此小巧將會面臨很大的成型和燒成技術難度。
根據通花瓷常規(guī)成型的技術方案,決定采用1320℃高溫還原焰燒制,選取瓷花寄花、通體通雕的通花技術完成這項任務。瓷花寄花以團扇的藝術形式呈現;通體通雕則以20世紀30年代潮州產量最大的“梅竹通花筒瓶”作為設計基礎元素進行提煉。在攻克瓷花寄花的技術難題上,克服了瓷花朵的制作難點——小至0.2cm的土花瓣捏塑成型。在攻克通體通雕的技術問題上,克服了兩個難點:一個是小至1.8cm小件通花瓶的翻模難點;另一個是雕空難點。雕空非常考驗瓷泥的韌性,在連續(xù)嘗試了5種泥土的原材料以后,最終才選擇泥土細度達到“450目”以上的泥土作為雕空成型的選用土,并最終獲得成型成功。解決了以上美學難題和陶瓷成型、還原焰燒成各種難題之后,采用首飾的包鑲常規(guī)手法進行銀質金屬黏合,形成具有通花瓷審美文化特點的當代文創(chuàng)飾品。
2.遵循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原則
遵循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原則,從開發(fā)系統(tǒng)上綜合考慮產品旅游文創(chuàng)的創(chuàng)造性、先進性、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互動性、便攜性。在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工藝實踐的技術針對設計方法深入挖掘通花瓷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有潛力的閃光點。
(1)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將團扇的美學意味轉移到首飾表達上,并以通花瓷的瓷板寄花、釉下彩繪形式結合進行表達,融入集傳統(tǒng)工藝文化識別、首飾識別、展現通花瓷美感優(yōu)勢三者于一體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識別中。
(2)3D技術的先進性表現:將傳統(tǒng)首飾與非遺文化結合,利用現代3D技術手段,將銀飾包鑲瓷器的部分用銀質金屬3D打印的形式進行表現,將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藝和審美質感最大限度地保留,并與現代化的首飾打印產品技術融合,體現產品先進性。
(3)通花瓷紀念性表現:產生了僅0.2cm的微型瓷花,1.8cm高的小件通花瓶,在直徑不到0.5cm的瓷質筒身上,雕空近百個通花孔。
(4)先進性表現:設計日用便攜首飾紀念品,打破通花瓷多年來一直以“陳設”作為主要作用的文化現象,從這個概念上看,該設計方案具有先進性表現。
(5)藝術性表現:對通花瓷文化符號形態(tài)的新表達,在保護通花瓷所呈現的文化面貌和人文意蘊的前提下,將通花瓷所代表的“陳設瓷”文化符號進行功能創(chuàng)新,結合通花瓷技藝的精湛特征,賦予通花瓷新的文化功能形態(tài),使產品面貌延續(xù)呈現原來精湛、精美的藝術美學形態(tài)。
(6)互動性表現:借鑒通花的非遺材質特性,在材料的創(chuàng)新思考上使用全新的材料進行技術結合,這里對新材料的考慮,是指通花瓷文化形態(tài)上以前未曾出現的新材質。
(7)便攜性體驗:應該適應現代人對日用產品的消費方式,小件陶瓷產品隨身佩戴,更是便攜式的禮品形態(tài)。輕巧的造型,在重視非遺的手工藝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個具有“非遺新造物”的便攜式案例。
將通花瓷非遺文化植入日常用品中,這樣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積極的傳播信號,也是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讓產品的目標用戶與非遺文創(chuàng)之間產生文化和鳴,讓用戶向往通花瓷非遺文化并被吸引,積極認同產品的文化價值,具有積極的文化傳播意義。
“讓傳統(tǒng)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并期待形成代表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東方生活美學的創(chuàng)意產品與工藝設計體系?!雹訇惥矗骸秳?chuàng)新設計——工藝美術技藝傳承、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周刊》2018年第11期,第28-29頁。探索通花瓷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通花瓷飾品系列”,是實踐開發(fā)非遺新造物的過程,也是繼續(xù)深入探索研究新時代東方生活美學的過程。將通花瓷非遺文化植入日常用品之中,這樣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積極的傳播信號。這項融合非遺文化特征和產品功能的飾品系列案例的成功落地,使我們更加有信心繼續(xù)探索非遺文化資源融入現代產品設計的應用。
在“一帶一路”的語境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文化形態(tài)自然流露。探索傳統(tǒng)工藝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將傳統(tǒng)工藝融入當代的產品設計之中,產生具有時代風貌的中國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通花瓷源于維多利亞英倫風典風尚,經過幾百年的文化交融之后,產生本土文化積淀并形成獨特風格,在當代“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以更自信的文化形式輸出和發(fā)揚,繼續(xù)沿著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傳播海外,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傳統(tǒng)工藝在“一帶一路”建設歷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完成海內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