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玲
(哈爾濱學院 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世界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話題之一。在希臘語中,它由comos和polis兩個詞語組成,其本意是“世界公民”。這種起源于希臘斯多葛學派的主張,是對當時城邦世界觀念的一個重大突破,并對之后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世紀,奧古斯丁通過其傳世之作《上帝之城》,發(fā)展了世界主義思想。他認為人類必將打破“世人之城”,最后統(tǒng)一于“上帝之城”。在近代,康德將世界主義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中專門闡釋了其世界公民思想。在當代,Thomos Pogge關于世界主義基本特征的如下觀點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一是個人主義,即受關注的最終單位是人或個人;二是廣泛性,即受關注的最終單位的地位不是僅僅屬于人類的某個子集——如男性、貴族、雅利安人、白人或穆斯林,而是平等地屬于所有活著的人;三是一般性,即這種特殊地位具有全球性效力,個人是世界所有人,而不僅僅是某國人?!盵1]總之,世界主義是建立在人本主義、道德普世主義和平等主義基礎上的。
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則是推動它由最初的市民法走向萬民法并流傳后世的一個重要因素。龐朝驥、科赫、楊澤偉、汪太賢、柯努特爾、伯爾曼和雷德、梁治平、李靜冰等,[2-9]從自然法對羅馬法的影響出發(fā),從國際法視角研究羅馬法的通用性,解釋其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原因。而羅馬法的通用性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世界主義精神所決定的。目前,羅馬法世界主義精神的起源問題研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筆者在此將從政治、文化、羅馬法自身的開放性三個方面,探究羅馬法世界主義精神的淵源,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在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統(tǒng)治時期制定的《查士丁尼法典》上有明確的體現(xiàn)。第一,查士丁尼的理想是恢復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即恢復古羅馬帝國在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主導地位。當時在這一地區(qū)主要有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和西哥特王國等,它們是自4世紀開始先后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蠻族所建立的國家。查士丁尼對地中海世界進行了一次再征服運動,他制定法典的目的當然就是要在這個世界推行羅馬法。第二,《查士丁尼法典》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德國法學家耶林所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10](P43)有力地印證了這一點。查士丁尼對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是短暫的,而《查士丁尼法典》對于后世的“征服”卻是持久的。它是中世紀羅馬法復興的主角,①也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立法的典范②和現(xiàn)代國際法的先聲③。
羅馬法由最初的城邦法即市民法,發(fā)展到調整帝國境內各民族成員之間關系的具有世界主義精神的萬民法,是與羅馬的政治發(fā)展即由一個城邦向地中海世界霸主轉變息息相關的。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適應了羅馬對被征服地區(qū)進行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它與羅馬對于新征服地區(qū)所采取的治理方式相輔相成。
與同時代的漢帝國、波斯帝國相比,羅馬的法制理念和統(tǒng)治方式是獨特的。羅馬法采取的是屬人原則。起初羅馬市民法只調整羅馬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其他城邦內部則適用于它們自己的法律,因為羅馬不直接控制新征服地區(qū),它對新征服地區(qū)的管理是間接的。一般情況下,羅馬會與被征服的城市簽訂盟約,在得到對方保證戰(zhàn)時提供兵源和在外交上與羅馬保持一致的許諾后,允許該城市以羅馬同盟者的身份依照自己先前的法律進行自治。羅馬對新征服地區(qū)的這種治理方式受到歡迎。結果,先是在意大利半島,后來在整個帝國境內,出現(xiàn)了眾多城邦法律與羅馬市民法共存的情況。這些城市或國家與羅馬是同盟國的關系,其居民不擁有羅馬公民權。
在古代,結盟是城邦保存、發(fā)展自己的通常做法。比如,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就曾利用提洛同盟和伯羅尼撒同盟先后稱霸希臘。羅馬人與被征服地區(qū)結盟也是這樣一種正常的行為。但不同的是,羅馬人并沒有像雅典和斯巴達人那樣對同盟者采取無所不用其極的統(tǒng)治政策,而是采取了一種以尊重和信任、合作為基礎的間接控制的政策。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明智的。在漢尼拔戰(zhàn)爭中,正是由于意大利諸同盟的忠誠和支援,羅馬才能夠度過難關,獲得最后的勝利。而在之后的戰(zhàn)爭中,同盟者對羅馬的幫助越來越大。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68年,同盟者每年都向羅馬提供大量的輔助部隊,約占羅馬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還有,羅馬東方部隊的糧食大都來自行省和同盟者。羅馬與同盟者之間這種長期穩(wěn)定的務實合作關系,以及羅馬軍團的勇猛善戰(zhàn)和元老院的正確領導,是羅馬人稱霸地中海的三個強有力的保障。
但是,這樣做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由于同盟者沒有羅馬公民權,他們與羅馬公民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在羅馬,非公民既沒有選舉權也沒有被選舉權。起初,這并不是什么問題,但是后來隨著同盟者與羅馬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同盟者越來越感到羅馬公民權的重要。這讓他們感到不滿,于是掀起了爭取公民權的運動。他們爭取公民權的斗爭最后導致同盟者戰(zhàn)爭發(fā)生。戰(zhàn)爭的結果是意大利同盟都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從表面看,這是關于公民政治權利的問題。而實質上,這是公民背后所適用的法律的差異問題。因此當公民身份一致后,法律上的差異也必須消除。這樣,羅馬市民法向萬民法的過渡就從政治層面上得到了解釋。所以說,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與羅馬的統(tǒng)治政策是密切關聯(lián)的,它是羅馬軍事征服、政治管理、公民權斗爭等一系列政治事件連鎖反應所產(chǎn)生的必然結果。
羅馬法通行于地中海世界,并對中世紀及近現(xiàn)代世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是與羅馬人文化觀念上的自然法思想分不開的。羅馬人的自然法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在希臘哲學中,斯多葛學派發(fā)展了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等人思想中的自然法思想,并使其與城邦法律聯(lián)系起來。公元前2世紀,隨著羅馬對希臘的征服,古希臘的自然法思想被帶入羅馬,并開始影響羅馬法。到了共和晚期,它對羅馬法的影響幾乎達到了高潮,許多法學家都成為自然法思想忠實的擁躉。④這些法學家是古代自然法思想的傳播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正是由于他們的大力宣揚和推動,自然法思想才變得更加通俗,廣為人知,也更加系統(tǒng)和嚴謹,并最終成為羅馬法的理論基礎。
自然法思想作為一種理念和原則,可以對法進行文化統(tǒng)領和指導。在西塞羅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法關于自然、理性、自由、平等和正義的主張對羅馬法的影響。他說,法就是最高的理性,它根植于支配應該做的行為和不應該做的行為的自然之中。當這種最高的理性在人類的理智中穩(wěn)固地確定和充分發(fā)展了的時候,就是法。法是一種自然的權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11](P408)在西塞羅看來,只有符合自然的法才是真正的法律,才能體現(xiàn)公眾的意志,而“惡法”不是法律。[12](P163)西塞羅把自然法思想與羅馬法進行對接,推動了羅馬法的發(fā)展。同時,羅馬法也被打上了自然法的烙印。以自然法為基礎,是羅馬法有別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正如梅因所說:“我找不出任何理由,為什么羅馬法律會優(yōu)于印度法律,假如不是‘自然法’的理論給了它一種與眾不同的優(yōu)秀典型?!盵13](P45)
自然法的引入是羅馬法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梅因指出:“從整體上講,羅馬人在法律改進方面,當受到自然法理論的刺激時,就發(fā)生了驚人的進步?!盵13](P33)何勤華也持類似的觀點。⑤世界主義精神就是羅馬法被注入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內容。根據(jù)自然法則,理性是宇宙中的一種普遍力量,以此為基礎的法律,就具有了世界主義精神,因為它的適用范圍不以種族和國界為限。羅馬法學家對此高度贊同。西塞羅說:“真正的法律是正確的規(guī)則,它與自然相吻合,適用于所有的人,是穩(wěn)定的,恒久的,以命令的方式召喚履行責任,以禁止的方式阻止犯罪……將不可能在羅馬有一種法律,在雅典另一種法律,現(xiàn)在一種法律,將來一種法律,一種永恒的、不變的法律將適用于所有的民族,適用于各個時代?!盵14](P120)他還說:“法律乃是自然的力量,是明智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尺度?!盵14](P189-120)西塞羅關于法的定義表明,法律具有自然屬性,對于生物特征相同的自然人來說法律是通用的,且恒久不變。法律應具有世界主義精神,它不應只適用于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一個時代。
在羅馬人接受自然法思想后,羅馬萬民法也就被賦予了世界主義精神。蓋尤斯的《法學階梯》規(guī)定:“根據(jù)自然原因在一切人當中制定的法為所有民眾共同遵守,并且稱為萬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使用的法?!盵15](P2)羅馬萬民法產(chǎn)生后,先前的市民法并沒有消失,它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共存的,因為在羅馬人看來,二者并不矛盾。查士丁尼的《法學階梯》寫道:“每個民族專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這個國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該國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則受到所有民族同樣的尊重,叫做萬民法。萬民法是全人類共同的。它包括著各民族實際需要和生活必須制定的一些法則:例如戰(zhàn)爭發(fā)生了,跟著發(fā)生俘虜和奴役,而奴役是違反自然的?!盵16](P7)西塞羅、蓋尤斯和查士丁尼的論述表明,羅馬萬民法的產(chǎn)生深受自然法思想的推動。而羅馬法一旦發(fā)展到萬民法階段后,世界主義精神就在其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被賦予了世界主義精神的羅馬法是整個羅馬世界的法,適用于其境內所有人。
羅馬法泛指從羅馬建城開始至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統(tǒng)治結束期間羅馬的全部法律制度。其中,以《十二銅表法》的制定為界,之前是習慣法時期;之后是成文法時期。此外,若以公元前242年羅馬政府設置外事裁判官這一年為界,之前是市民法時期,之后是市民法與萬民法并行時期。⑥查士丁尼統(tǒng)治時期的《查士丁尼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之作,代表羅馬法發(fā)展的高峰。可以說,在長達1 300多年或至少800多年⑦的時間里,羅馬法始終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羅馬法作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能夠適應新情況,包容新事物,不斷發(fā)展,最后成為通行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共同法。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與它的開放性有關。而羅馬法的開放性主要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
第一,羅馬人在政治上的適時讓步。戰(zhàn)場上的羅馬軍團給人的印象是永不言敗,不論是皮洛士戰(zhàn)爭還是漢尼拔戰(zhàn)爭,都印證了這一點。但是在政治上,羅馬尼人卻經(jīng)常適時地妥協(xié)。比如,由王政時期向共和時期過渡期間,以執(zhí)政官的形式保留了王。雖然對執(zhí)政官的權力作了合理的限制,但因其身上王的影子,他們甚至被稱為“一年王”。⑧再如,在平民與貴族的斗爭中,貴族多次適時妥協(xié),于是才有了《十二銅表法》、保民官、裁判官、⑨平民與貴族的通婚權等有利于平民的政治結果的出現(xiàn)。公民權的授予也屬于這種情況。羅馬人在同盟者戰(zhàn)爭中適時地滿足了對方的要求,到212年,羅馬境內所有的自由人全部獲得公民權。這其實就是一個面對外邦人要求公民權而羅馬人不斷讓步的過程。所以,羅馬法由市民法向成文法發(fā)展,再由裁判官法向萬民法發(fā)展,當然也是羅馬當局在政治上不斷向新形勢讓步的結果。
第二,羅馬法,特別是早期羅馬法,程序法重于實體法。⑩現(xiàn)代法的主要內容是由權力及相應的義務組成的,救濟手段只是這些權力的外在程序。與此不同,古代羅馬法更注重救濟手段和訴訟形式,而權力和訴訟原因則是次要的。羅馬人不但很早就把訴訟制度和其他法律制度區(qū)別開來,而且訴訟程序在羅馬法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當事人請求的表述只有符合規(guī)定的形式,才可以向相應的司法機關提出。隨著羅馬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其訴訟程序也相應地不斷革新,以適應新的情況。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只是新的救濟手段的出現(xiàn),但是由于訴訟程序本身也是法的內容,所以實際上也是新法的不斷出現(xiàn)。如果羅馬法最初就以類似于《查士丁尼法典》的形式出現(xiàn)的話,那么,羅馬法后來隨時隨地的改進就是不可能的。羅馬法這種重程序的特點在《十二銅表法》中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比如,它的前三表都是程序法方面的內容,而第十一表又有一大部分是對該內容進行的補充。[17](P26-27)
第三,羅馬法的開放性還體現(xiàn)在其產(chǎn)生機制上。羅馬法源于制定法、裁判官告示和法學家解釋。制定法是指百人團民眾會議、部落民眾會議和平民會議制定的規(guī)范,它們均被稱為“法律”。此外,元老院決議和皇帝諭令也屬于制定法的范疇。羅馬的城市最高裁判官和外事最高裁判官均有發(fā)布告示的權力,于是便有了“裁判官法”。羅馬的法學家往往是來自大家族的社會精英,他們并不從事法律工作,但他們精通法律,把解釋法律當成是對社會生活的貢獻。[18](P16-30)裁判官告示和法學家解釋對羅馬法的開放性影響很大。
由裁判官告示產(chǎn)生的裁判官法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因為每一個新任裁判官都會根據(jù)具體情況公布告示,制定新訴訟程序和救濟手段。裁判官法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中,體現(xiàn)了羅馬法的生機與活力。而129年哈德良皇帝宣布裁判官告示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則標志羅馬法漸失活力而走向固化。
法學家解釋的運作模式也是開放式的。法學家對于每個案件的解釋被稱作“反應”雖然尚無直接證據(jù)支持這些反應是有效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查士丁尼把蓋尤斯、保羅和烏爾比安的著作及反應收入《學說匯纂》后宣布凡未入選的一律無效[17](P115)這一事實謹慎地推斷,在此之前的所有的法學家著作和反應都是有效力的,只是效力的高低可能會因人的地位、聲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18](P31)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學家的反應也會越來越多,起到類似于判例法中的判例一樣的作用,供后人查閱。只要法學家的這種反應不停,羅馬法就會不斷向前發(fā)展。
開放性使得羅馬法能夠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而適時地調整自己。而當羅馬軍團沖出意大利半島時,被賦予了世界主義精神的羅馬法成為了地中海世界各民族的法律。
政治和文化是羅馬法世界主義精神形成的外部因素,開放性是內部因素。雖然二者共同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其開放性。羅馬人特有的政治思維和法律習慣決定了羅馬法世界主義精神的形成,軍事擴張、外來文化的推動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絕不能因此忽略這些外部條件,若沒有它們,羅馬法的世界主義精神就將永遠處于孕育之中,而中世紀羅馬法的復興及其對近現(xiàn)代立法的影響,正是由于類似于羅馬時期的一些外部條件具備之后才實現(xiàn)的,如中世紀后期加強王權、商業(yè)復興的需要,以及近現(xiàn)代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后國家間交往的需要等。
注釋:
①中世紀前期500年是法學的“黑暗時代”。11世紀中葉查士丁尼的《學說匯纂》的手稿在比薩被發(fā)現(xiàn)后,羅馬法才重獲重視,并在歐洲才得以復興。參見李棟著《中世紀前期羅馬法在西歐的延續(xù)與復興》,載《法律科學》2011年第5期,28頁。
②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法國民法典》,采用了《查士丁尼法典》的《法學階梯》的結構體系。它與德國民法典共同構成大陸法系的兩大支柱和源流。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的許多國家,都通過《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聯(lián)系密切。此外,《法國民法典》對后世的《日本法典》等也有很大的影響。參見姜守明著《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載《歷史教學》2007年第6期。
③羅馬法對國際法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古羅馬的外交事務中包含了許多國際法的因素,如宣戰(zhàn)與和約的締結、外交使節(jié)不可侵犯等。羅馬法為國際法提供了萬民法、正義戰(zhàn)爭等術語,對歐洲國家國際法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國際法中還有許多羅馬法的遺跡,比如,“國家地役”來源于羅馬法中的“Servitus”等。參見楊澤偉著《論羅馬法與國際法的發(fā)展》,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④例如,西塞羅、塞涅卡、烏爾比安等。參見譚建華著《自然法思想與羅馬法的發(fā)展》,載《云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⑤“羅馬人發(fā)展羅馬法主要源于自身的努力,但羅馬法的發(fā)達和羅馬法學的產(chǎn)生,則無疑是與接受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思想相聯(lián)系的?!焙吻谌A著《西方法學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頁。
⑥卡拉卡拉皇帝時期頒布了授予帝國內全體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的諭令,即卡拉卡拉敕令。此后,市民因不再適用于當時羅馬的社會環(huán)境,而成為羅馬法中舊的內容和概念。
⑦129年,哈德良皇帝頒布“哈德良敕令”,從此,所有的裁判官均以此為告示范本,不得擅自更改,裁判官作為立法機構的職能至此結束。參見巴里·尼古拉斯著《羅馬法概論》,黃風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3頁。
⑧羅馬執(zhí)政官具有兩個屬性,一是年度性(任期一年);二是同僚性(二人,權力相同,可互相否決)。
⑨公元前367年,羅馬政府設置城市裁判官審理羅馬城邦內的民事案件,他有權在轄區(qū)內發(fā)布告示,并要求人們必須遵守。公元前212年又設置了外事最高裁判官,處理羅馬以外的相關法律事務,他也有發(fā)布告示的權力。
⑩羅馬人重程序法的原因可能與其宗教習慣有關。在羅馬法初期,它是由神職人員掌管的。參見伊麗沙白·科赫著《作為歐洲法律制度基礎的羅馬法》,載《中德法學論壇》第4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8-1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