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 漢語量詞“根”的詞典釋義是:“用于細長的東西”。但在實際語言使用中,量詞“根”可以搭配的名詞事物類型廣泛,難以用“細長的東西”概括。文章通過探究量詞“根”的歷時演變過程,運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化理論,將其析分為四個搭配對象不同的量詞:植物量詞“根1”,專用量詞“根2”,性狀量詞“根3”及“根4”。厘清四種不同的“根”,并在詞典釋義中予以區(qū)別,有助于更好地解釋和學習量詞“根”的
用法。
關鍵詞 量詞“根” 詞典釋義 范疇化 量名搭配 歷時演變
量詞是漢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尤其是近義量詞,其與名詞的搭配關系復雜,對于教和學而言,都有一定難度。詞典是漢語教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但現(xiàn)有詞典對量詞的釋義較為簡單,對近義量詞的釋義更是混淆不清,尚未厘清其用法的區(qū)別。
以量詞“根”“條”為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簡稱《現(xiàn)漢》)釋義如下:
根 “用于細長的東西”(《現(xiàn)漢》)
條 “a) 用于細長的東西”(《現(xiàn)漢》)
可以看到,在詞典中,“根”與“條”的釋義完全一樣,但在實際語言使用中,量詞“根”與“條”搭配的名詞有著嚴格的區(qū)別。如“草”和“頭發(fā)”,都只能與量詞“根”搭配;而“路”“街”,卻僅能與“條”搭配。用“用于細長的東西”這一含糊的釋義,無法有效區(qū)分它們的用法。
認知語言學認為,量詞與名詞的搭配關系實際上是量詞對名詞代表的概念進行范疇化的反映。(張敏 1988)68量詞范疇是典型的原型范疇,范疇從原型出發(fā),在認知動因的促動下不斷擴展,同一個量詞范疇內(nèi)的名詞通過鏈條狀的結構而彼此相連。
“條”“根”的“用于細長的東西”的量詞用法,都來源于其名詞實義。“條”本義是“樹枝”(《說文解字》:“條,小枝也?!保l(fā)展為量詞是取“樹枝”的“+形狀:長形”義,以此為原型不斷將范疇擴展至其他有相似特征的名詞事物。而“根”的本義是“木株”(《說文解字》:“根,木株也。”),最初作為量詞是取“木株”中[+組成部分:有“根”]這一意義,以此為原型開始了范疇化的過程。
這兩個量詞的原型不同,只是由于在歷時擴展的某個或某些鏈條上有所交叉,才成為近義量詞。因此,厘清量詞的歷時演變過程尤為重要,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量詞范疇內(nèi)各個名詞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辨析近義量詞。
量詞“條”搭配的名詞事物大致可以用“細長的東西”來概括,而量詞“根”搭配的名詞事物則語義復雜,不能用“細長的東西”一概而論。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 1999)所附名詞、量詞配合表,“根”可以搭配的名詞有(按音序排列):
鞭子、扁擔、草、腸子、蔥、燈管、甘蔗、骨頭、管子、黃瓜、筋、筷子、蠟燭、毛、毛線、藕、神經(jīng)、繩子、樹枝、絲、鐵絲、頭發(fā)、尾巴、弦、線、香、香腸、香蕉、香煙、秧苗、腰帶、針、竹子。
這些名詞類型多樣、語義復雜:既有植物“藕”,也有毛發(fā)“頭發(fā)”,還有日用器物“筷”;既有長的“管子”,也有短的“針”;既有直而硬的“扁擔”,也有曲而軟的“繩”……形狀性質(zhì)各異,難以用“細長”或“條狀”來概括。
目前已有學者關注到“根”搭配名詞的多樣性,并做出分類。郭先珍(1987)將與“根”搭配的名詞分為四類:帶根的植物;有根的細毛狀的東西;長條狀的東西;細長的東西。這是在共時平面對“根”的搭配情況所做的分類,雖然較清楚,但其邏輯以及量名搭配的原因有待進一步解釋。李計偉(2017)49將量詞“根”分為三個次范疇:第一是“樹類”次范疇;第二是“草類”次范疇;第三是“根莖類”次范疇,這是在歷時演變基礎上對“根”的搭配情況所做出的分類,有一定合理性,但未能涵蓋量詞“根”的全部用法,如“根”與“羽毛類”的搭配就難以歸類,因此,其分類有待深入探討和進一步細化。
本文考察了量詞“根”的形成和歷時演變過程,在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理論的指導下,著力探究其范疇化的動因和范疇成員間的擴展鏈條,以此厘清其多種搭配對象間的內(nèi)在邏輯,并據(jù)此對量詞“根”做出相對有依據(jù)的分類,為詞典釋義提供參考。
一、 個體量詞“根”的形成
根據(jù)張赪(2012)243,“根”作為量詞的用法,在六朝時期已出現(xiàn)。搭配的名詞有:
材料類:木(指木材)
工具武器:杖
建筑物及其部件:椽
身體部位:須髯、毫毛
文化事物:木簡
植物及其部件:樹、草、蒜、薤、苗
劉世儒(1965)95也認為,“根”作為量詞,在魏晉南北朝已經(jīng)很常見,最常見的用法是量一般植物,并進一步指出“根”做量詞是由兩個系統(tǒng)而來的:
一個系統(tǒng)是由“木”有根而來。先用于有“根”之木,如:
路旁有大松樹十數(shù)根。(《魏書·列傳第九下·獻文六王下》)
另一個系統(tǒng)是由“毛”有根而來。用于毛發(fā)類等有“根”之物,如:
須不過百余根,皆長三尺。(《別本十六國春秋·前趙錄》)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量詞“根”主要與有“根”之物搭配,是植物量詞或毛發(fā)類專用量詞。我們將其進一步細分為四類事物:樹類、草類、根莖類和毛發(fā)類。
1. 植物量詞——樹類
(1) 課蒔余,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三根。(《魏書·志第十五·食貨》)
(2) 廟側有攢柏數(shù)百根。(《水經(jīng)注》卷九)
2. 植物量詞——草類
(3) 于其堂前生草一根,莖葉甚茂。(《魏書·列傳第七十四·孝感》)
3. 植物量詞——根莖類
(4) 又種薤十根,令周回甕。(《齊民要術》卷二)
(5) 藥有乞力伽,術也,瀕海所產(chǎn)一根有至數(shù)斤者。(《南方草木狀》卷上)
4. 專用量詞——毛發(fā)類
(6) 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別本十六國春秋·前趙錄》)
從形成時期的用法看,量詞“根”是典型的植物量詞或毛發(fā)專用量詞,其所稱量的名詞事物一般都具有[+組成部分:有“根”]的特征。這一特征除“樹類”外,其余都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如“一根草”“一根蘿卜”“一根頭發(fā)”。[+組成部分:有“根”]是量詞“根”的原型用法,是其區(qū)別于近義量詞“條”“支”的根本特征,也是連接其范疇內(nèi)各種名詞事物的總
鏈條。
量詞“根”從這個原型出發(fā),在歷時演變過程中沿不同路徑發(fā)展,不斷擴展其范疇:一條路徑是繼續(xù)保留[+組成部分:有“根”]這一特征,在相關性動因促動下,稱量類型相關的有“根”植物或毛發(fā),我們按照稱量對象的類型將之分為“根1”“根2”;另一條路徑是從所稱量成員的性質(zhì)形狀等特征出發(fā),在相似性動因促動下,開始稱量具有相似性狀特點的無“根”事物,成為性狀量詞,我們按照稱量對象的性狀特征將之分為“根3”“根4”。以下分別考察其歷時演變過程。
二、 “根1”“根2”的歷時演變
(一) “根1”:用于有根植物
“根1”最初用于有根植物,魏晉南北朝時期多用于樹、草等,之后在歷時演變過程中,由于相關性動因的促動,其范疇成員擴展至更多類型相關的有根植物類名詞。
有根莖類,如藕、蓮、蘿卜、當歸,如例(7)—例(11):
(7) 老力安可夸,秋海萍一根。(《全唐詩》卷三百八十)
(8) 千根池里藕,一朵火中花。(《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三)
(9) 閑聽說五岳,窮遍一根蓮。(《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二)
(10) 萊服一名雹葖,一名溫菘……鎮(zhèn)州者一根可重十六斤。(《通志》卷七十五)
(11) 當歸一根,同煎至一盞。(《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十一)
有菜等其他植物類,如例(12)—例(15):
(12) 竹窗紅莧兩三根,山色遙供水際門。(《宋詩鈔》臨川集補鈔)
(13) 田禾沒一根兒。(《樸通事》)
(14) 你買根菜,都要從他跟前驗過。(《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三回)
(15) 原來絆了腳的是一根葫蘆藤兒。(《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七回)
可以看出,“根1”搭配的名詞事物雖形狀各異、長短粗細不同,但都有共同的語義特征:[+類型:植物][+組成部分:有“根”],是專用于植物的植物量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根1”搭配的植物范圍有所縮小,如不再直接與“樹”搭配,但語義特征得以保留,繼續(xù)與“草”“苗”等名詞搭配,仍然是植物量詞,用于有根植物。
(二) “根2”:用于毛發(fā)
“根2”用于毛發(f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見與人的毫毛、胡須搭配,之后在相關性促動下擴展至其他動物毛發(fā),如例(16)—例(19):
(16) 其背毛并兩翅大翎覆翮及尾毛十二根等并拔之。(《酉陽雜俎·肉攫部》)
(17) 貂鼠皮丟袖蟲蛀的無一根風毛。(《樸通事》)
(18) 大仙徒弟名鹿皮,把下一根頭發(fā)。(《樸通事》)
(19) 約至二更時候,取白鵝翎一百根,插于盔上為號。(《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
“根2”搭配的名詞事物類型較集中,均為毛發(fā)。在歷時演變過程中,從細軟的人的毛發(fā)發(fā)展到直硬的鳥的羽毛,形狀上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但核心語義特征沒有改變,保留了共同的語義特征:[+類型:毛發(fā)][ +組成部分:有“根”],成為毛發(fā)的專用量詞。
“根1”“根2”的歷時演變情況比較清晰,在類型相關動因促動下擴展,始終用于“有根”事物。與“根”搭配的名詞都具有共同的語義特征——[+組成部分:有“根”],這是量詞“根”的原型,是之后擴展出的其他意義鏈條的基礎。“用于細長的東西”這一詞典釋義不是“根”的核心意義,“有根”才是其作為量詞最核心和基礎的意義。
三、 “根3”“根4”的歷時演變
“根1”“根2”是量詞“根”的核心用法,是在原型[+組成部分:有“根”]基礎上,在類型相關動因促動下發(fā)展而來的,始終用于“有根”事物。而“根3”“根4”則沿著另一條路徑發(fā)展演變,它們從量詞“根”所搭配的一些“有根”名詞事物的性質(zhì)形狀等特征出發(fā),在性狀相似或類型相關動因的促動下,經(jīng)過一個較為復雜的歷時演變過程,最終發(fā)展成為性狀量詞,而脫離了“有根”這一語義特征。其中,“根3”用于“長而硬”的事物,“根4”用于“長而軟”的事物。
(一) “根3”:用于“長而硬”的事物
“根3”用于“長而硬”的事物是由量詞“根”用于“樹”的用法分化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根”多用于有根之樹,偶見用于“木”,如例(20):
(20)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shù)百根。(《魏書·列傳第五十四》)
唐五代時,擴展到無根之木——木材類,如例(21)和例(22):
(21) 南北大梁二根。(《舊唐書·志第二·禮儀二》)
(22) 人執(zhí)一根車輻棒。(《敦煌變文校注·李陵變文》)
例(20)中的“木”可能是有根之木,也可能是無根之木,但例(21)用于建筑物的“大梁”則應是無根之木,例(22)中的“棒”,也應是確定的無根之木。
發(fā)展至“木棒”,“根”作為量詞與名詞的搭配原則發(fā)生了重要的轉折性變化,有“根”不再是唯一要求,“木棒”的性狀開始成為分類的原則。從“木棒”出發(fā),取其[+形狀:長形]
[+質(zhì)地:木質(zhì)][+硬度:硬]的特征,其他相似或相關的名詞事物通過這個意義鏈條,不斷進入量詞“根”的范疇:
如武器類的棍、槍、戟等,見例(23)—例(25):
(23) 道士結束得身上緊簇……討了一根齊眉短棍。(《醒世恒言》第十三卷)
(24) 槍便是一根長槍……卻就不見了這根槍。(《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七回)
(25) 拎一根方天畫戟。(《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
凳、門栓等日常用品也可見與量詞“根”的搭配,如例(26)—例(28):
(26) 拉到家里,同在一根凳上坐著。(《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九回)
(27) 旁里綽過一根門拴。(《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
(28) 左手提著一個魚籃兒,右手拄著一根紫竹的拐棒。(《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三回)
以上武器類、日常用品類都與“木棒”有一定關系,由木棒制成或主體部分是木棒,屬于“無根之木”的近距擴展,都具有[+形狀:長形][+質(zhì)地:木質(zhì)][+硬度:硬]的語義
特征。
但在發(fā)展過程中,[+質(zhì)地:木質(zhì)]這一語義特征逐漸脫落,在類型相關動因促動下,一些非木質(zhì)的武器也可以與“根”搭配,如例(29):
(29) 雙手掄一根釘鈀。(《西游記》第八十五回)
之后,“根”與“木”的關系進一步剝離,開始用于與“木”完全沒有關系的人體部件,如例(30):
(30) 一根根的骨頭細細拆來。(《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三十二回)
發(fā)展到這里,量詞“根”[+質(zhì)地:木質(zhì)]的語義特征已經(jīng)脫落,僅保留了“長而硬”的語義特征。
與[+質(zhì)地:木質(zhì)]這一語義特征的脫落相反,量詞“根”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語義特征的添加,有些“長而硬”的事物具有“[+形狀:有尖端]”的語義特征,如例(31)—
例(35):
(31) 那廝你也將那箭袋里插三十根箭。(《樸通事》)
(32) 肩頭上橫掮著一根尖扁擔。(《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33) 這個矮子也拿一根筷子一批。(《濟公全傳》第八十一回)
(34) 這婦人取出個紅葫蘆來,祭出四十九根太陽金針。(《封神演義》第八十六回)
(35) 縱然是塊鐵,下爐能打得幾根釘?(《西游記》第三十二回)
但“根3”搭配事物的共性特征還是“長而硬”,“有尖端”可以看作“根”的搭配對象在“長而硬”條件下的一種變異。
可以看到,“根3”從有“根”之木出發(fā),發(fā)展到無“根”之木——木棒;再從木棒發(fā)展到由木棒制成的事物,如一些武器類和生活用品類;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同類事物影響,一些非木質(zhì)的武器和生活用品也使用“根”作為量詞,“根”的“木質(zhì)”特征因此不斷脫落,最終擴展到“骨頭”等非木質(zhì)事物。另外,“木棒”的形狀也出現(xiàn)變異,同樣受類型相關動因的促動,一些有尖端的木棒也使用“根”作為量詞,如“尖扁擔”,“根”逐漸添加了“有尖端”的語義特征,擴展到“針”等事物。
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根3”與“樹”的關系已不明顯,選擇了其“形狀”和“硬度”兩個特質(zhì),保留了[+形狀:長形][+硬度:硬]這兩個語義特征,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性狀量詞,用于“長而硬”的事物。
(二) “根4”:用于“長而軟”的事物
“根4”是由用于“草”的“根1”分化而來的。
魏晉南北朝時,“根”可用于有根之“草”,之后擴展至其他禾、菜、藤等有根植物,這些植物除了具有[+組成部分:有根]這一共性特征外,還有[+形狀:長形][+硬度:軟]這些特征。在歷時演變過程中,具有這兩個特征的“無根”事物,也在相似性動因促動下,開始與量詞“根”搭配。如動物類的蛇,身體部位類的腸子,以及日用事物類的繩:
(36) 方現(xiàn)出他原形,乃是一根大蟒蛇。(《封神演義》第八十九回)
(37) 薛夫人方才放了這根腸子。(《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五回)
(38) 上邊有眼,系著一根綠絨繩兒。(《西游記》第二十四回)
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根4”與“草”的關系已完全剝離,僅保留其[+形狀:長形][+硬度:軟]這兩個語義特征,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性狀量詞,用于“長而軟”的事物。
四、 結 論
本文通過梳理量詞“根”的形成與歷時演變過程,探究了量詞“根”的原型及其范疇化動因和過程。
量詞“根”從[+組成部分:有“根”]這一原型出發(fā),在類型相關和性狀相似這兩個動因促動下,沿著四條路徑而擴展出四個搭配范圍各不相同的量詞:一是用于植物類的“根1”,所搭配名詞具有[+類型:植物][+組成部分:有根]的語義特征;二是用于毛發(fā)類的“根2”,所搭配名詞具有[+類型:毛發(fā)][+組成部分:有根]的語義特征;三是用于長而硬的事物的
“根3”,所搭配名詞具有[+形狀:長形][+硬度:硬]的語義特征;四是用于長而軟的事物的“根4”,所搭配名詞具有[+形狀:長形][+硬度:軟]的語義特征?!案?”“根2”是植物量詞或?qū)S昧吭~;“根3”“根4”則均為性狀量詞。不同的量詞屬性、不同的搭配對象特征,形成了現(xiàn)代漢語中量詞“根”的復雜用法。
將量詞“根”解釋為“用于細長的東西”,難以概括量詞“根”范疇內(nèi)語義復雜的各種名詞事物,也不能區(qū)分與之相近的量詞“條”。建議詞典在釋義時將量詞“根”析分為
“根1”“根2”“根3”“根4”四種用法,分別釋義如下:
根1:用于有根植物:一根草。
根2:用于有根毛發(fā):兩根頭發(fā)。
根3:用于長而硬的東西:一根筷子。
根4:用于長而軟的東西:三根繩子。
如此釋義既符合歷時演變的過程,也能更好地解釋共時平面上量詞“根”的不同用法,同時能區(qū)別于量詞“條”的釋義,有助于近義量詞的辨析和教學。
參考文獻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2. 陳雪蓉.線狀量詞“根、支、枝、條”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郭先珍.現(xiàn)代漢語量詞手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
社,1987.
5.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李計偉.論量詞“根”的形成與其認知語義的多向發(fā)展.語文研究,2010(3).
7. 李計偉.類型學視野下漢語名量詞形成機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 李建平.隋唐五代量詞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
9. 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語文出版
社,2004.
10.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 孟繁杰.論量詞“根”的演變.國際漢語學報,2011(2).
13. 史天冠.現(xiàn)代漢語量詞“根”的認知研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
14.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
15. 王紹新.隋唐五代量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6. 葉桂郴.明代漢語量詞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17. 張赪.類型學視野的漢語名量詞演變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8. 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0. 周芍,邵敬敏.近義量詞“條、根、道”的三維解釋與組合機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1).
21. 朱慶明.析“支”“條”“根”.世界漢語教學,1994(3).
(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 北京 100053)
(責任編輯 馬 沙)
373950058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