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徽纆”到“徽纏”

2022-03-19 23:04韓小荊
辭書研究 2022年2期

摘 要 文章指出,“徽纏”一詞古籍常見,究其來源,乃是“徽纆”之誤。然習誤既久,積非成是,至少到明代,“徽纏”就已在文獻語言中被廣泛接受,但元代文人基本還是以“徽纆”為正,所以辭書中收錄“徽纏”詞條時,例證不應使用元代以前的文獻。文字的“形近相亂”會對文獻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產(chǎn)生深遠影響,“徽纆”演變?yōu)椤盎绽p”,即是典型例證。

關鍵詞 徽纏 徽纆 形近相亂

《漢語大詞典》中收有“徽纏”一詞,釋為“繩索。亦比喻束縛,牽累”,所出例證如下:(1) 三國魏阮籍《獼猴賦》:“嬰徽纏以拘制兮,顧西山而長吟?!保?)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序》:“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纏,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3) 宋王安石《一日不再飯》詩:“筋骸徽纏束,肺腑鼎鐺煎?!保?) 清孔尚任《桃花扇·會獄》:“冤聲滿獄,鎯鐺夜徽纏。”王季思等注:“徽纏是綁囚犯的索,這里作動詞用,意即捆綁?!崩C從三國舉至清代,時代齊全。新舊版《辭源》也都收錄詞條“徽纏”,新版釋曰“繩索,也用以比喻生活中的各種束縛,牽累”,并引王安石《臨川集》卷八《一日不再飯》為例證。其他如曾林編著的《古代漢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3)、李翰文和馮濤主編的《古漢語常用詞典》(九州出版社,2001)等也收錄“徽纏”這個詞條,皆引阮籍《獼猴賦》、王安石《一日不再飯》為例證。

其實,上文所出示的四個例證,除了孔尚任《桃花扇》那條外,其余三條,“徽纏”皆有異文作“徽纆”。例一,阮籍《獼猴賦》“嬰徽纏以拘制兮”,明代范陳本、汪士賢本、張燮本、張溥本等皆作“纏”[1],但是陳伯君校注本作“徽纆”,陳氏在其書《例言》中說:“本書則不專據(jù)一本,遇有文字異同之處,擇其可從者作為本文,可彼可此者,則以多數(shù)者為歸?!睋?jù)此可知陳氏是以“徽纆”為正。例二,駱賓王《在獄詠蟬序》“遭時徽纏”,清陳熙晉箋注本作“徽纆”,注文曰:“《易·坎》上六:‘系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兇?!莘ⅲ骸绽g,黑索也?!盵2]例三,王安石《一日不再飯》“筋骸徽纏束,肺腑鼎鐺煎”[3],宋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作“筋骸徽纆束”,李注曰:“《賈誼傳》:‘禍之與福,何異糾纆?’注:‘音默。纆,索也。’”[4]而且“徽纆”與對句的“鼎鐺”平仄正好相對。

“徽”“纆”義近,《說文·糸部》:“徽,三糾繩也?!薄队衿椴俊罚骸盎眨笏饕?。”“纆”本作“”,見《說文·糸部》:“,索也。從糸,黑聲?!倍斡癫米ⅲ骸敖褡謴哪!薄队衿椴俊罚骸袄g,亡北切。索也。,同上?!薄稄V雅·釋器》:“徽、纆,繩索也?!庇帧妒酚洝でZ生列傳》“何異糾纆”司馬貞索隱引《字林》:“纆,三(二)合繩也。”又引韋昭云:“纆,徽也。”“徽纆”連言最早見于《易·坎》“系用徽纆”,陸德明釋文曰:“劉云:三股曰徽,兩股曰纆,皆索名?!焙蟠盎绽g”日漸常用,義指拘系罪人的繩索,如《文選》卷二十四《(晉)張華〈答何劭〉》:“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纓緌為徽纆,文憲焉可踰?!庇钟髦阜ǘ群鸵?guī)矩,如《梁書》卷四十七《吉翂傳》:“盛陳徽纆,備列官司?!泵鲃⒒队綦x子》卷下《待士》:“則王之所重輕,人知之矣,而又欲繩之以王之徽纆,范之以王之榘度?!鼻逋醴蛑端K齋詩話》附錄《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大義微言,皆所不遑研究,此正束縛天下文人學者一徽纆而已?!薄盎绽g”也可用為動詞,指捆綁、囚禁,如《后漢書·西羌傳論》:“壯悍則委身于兵場,女婦則徽纆而為虜?!庇帧段簳肪砥摺陡咦婕o上》:“詔曰:隆寒雪降,諸在徽纆及轉輸在都或有凍餒,朕用愍焉。”

“徽”“纆”連用也常以“纆徽”的形式出現(xiàn),義同“徽纆”,主要出現(xiàn)在詩歌和韻文之中,二字互換次序以配合押韻和平仄的需要。例如西漢揚雄《酒賦》:“酒醪不入口,臧水滿懷,不得左右,牽于纆徽?!庇痔祈n愈《送區(qū)弘南歸》:“我念前人譬葑菲,落以斧引以纆徽?!彼蝿憽秴菄┪次迨率藲w蘄州》:“名宦于身甚纆徽,白頭青紫莫言歸。曼容自以微官去,蘧瑗應知過事非?!痹髁肌豆屎擦执浦率送艟怪俱憽罚骸吧襻奘シ谰勉?,士俗靡靡日以卑,外固藩飾內(nèi)則非,謂名可盜世可欺。眾方慕效君獨違,顧取弦歌化海陲,棄捐斤斧引纆徽,窾實靡訂識者誰?!泵髁_玘《傅體齋先生冠孫次徐舜和韻二首》之二:“鄉(xiāng)里兒童雖弱冠,伊誰父母尚重闈,更傳三世調(diào)羮手,坐朽桁楊到纆徽?!鼻逯芰凉ぁ稖I》之一:“纆徽連雨濕,薦草滴霜殘?!?/p>

古籍中“纆”也常假借“墨”字為之,清朱駿聲《說文解字通訓定聲·頤部》:“墨,假借作 。”如《史記·南越列傳論》:“成敗之轉,譬若糾墨?!庇譂h揚雄《解嘲》:“徽以糾墨,制以锧鈇?!逼鋵崱澳弊钟欣K墨之義,如《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边M而轉指墨繩,即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線,并由此引申為準則、法度,例如《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睆堫A注:“循守法度,踐履規(guī)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zhàn)取勝。墨,繩墨也。”又揚雄《太玄·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又《晉書·劉毅傳》:“正色立朝,舉綱引墨?!彼浴袄g”和“墨”字義本有相通之處,也有可能“纆/”原本就是“墨”的后起分化字,“墨”是“纆”的古字,因此,“徽纆”也常寫作“徽墨”[5],如南朝宋傅亮《為劉毅軍敗自解表》:“圣恩含宥,弛其徽墨?!庇痔苿挿颉躲曛菁m曹廳壁記》:“堤防不完,徽墨蕩失?!盵6]又元郝經(jīng)《飲酒》之三:“嗟嗟縶羈人,勞勞失此生。自著徽墨纒,仍因?qū)櫲梵@?!鼻宀樯餍小度禄奕绽钜日型蒜鶊@雅集分韻得登字》:“六館致一士,翕然聲價增。由來天下賢,難以徽墨繩?!?/p>

綜上可知,古籍中原本并不存在“徽纏”一詞,“纏”乃“纆”之訛字?!袄p”見《說文· 糸部》:“纏,繞也。從糸,廛聲?!彼渍`作“纒”, 《字匯·糸部》:“纒,本作纏,此俗誤也?!薄袄s”手書作“”[7]、“”[8],字中的“廠”旁寫得很短很小,幾近于一橫,就與“纆”字十分接近。加之后世“纏”字常見,“纆”不常見,故孤陋寡聞之士便常以“纆”為“纏”字之訛加以回改,致使古籍失真,貽誤后人。

或謂“纏”也有繩索義,“徽纏”也是同義連言,故自有其存在之合理性。談及“纏”的繩索義時,現(xiàn)行各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中文大辭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故訓匯纂》等,皆以《淮南子·道應訓》“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高誘注“纏,索也”為書證例證,新版《辭源》則以《淮南子·說林訓》“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纏索”為例,但是王念孫對這兩個“纏”字提出了異議,認為都是“纆”字之誤,曰:“‘供’,當為‘共’,此因‘儋’字而誤加人旁也。《蜀志·郤正傳》注引此正作‘共’,《列子·說符篇》同?!p’字之義,諸書或訓為繞(《說文》),或訓為束(《廣雅》),無訓為索者?!p’當為‘纆’字之誤也,《說文》作‘’,云:‘索也?!只蜃鳌g’。《坎》上六:‘系用徽纆?!R融曰:‘徽纆,索也。’劉表曰:‘三股曰徽,兩股曰纆。’故高注云:‘纆,索也?!糇鳌倮p’,則義不可通矣。《列子》及《郤正傳》注、《白帖》九十六,‘纆’字亦誤作‘纏’。蓋世人多見‘纏’,少見‘纆’,故傳寫多誤耳。(《管子·乘馬篇》‘鎌纆得入焉’,今本‘纆’字亦誤作‘纏’,唯宋本不誤?!俄n非子·說疑篇》‘或在囹圄縲紲纆索之中’,今本亦誤作‘纏’。)唯《道藏》本《列子釋文》作‘纆’,音墨,足正今本之誤。又《說林篇》:‘龜紐之璽,賢者以為佩;土壤布在田,能者以為富;予溺者金玉(今本溺字上有拯字,乃涉注文而衍),不若尋常之纏索?!?,尋常之纏索,本作尋常之纆,其索字則后人所加也。此文以佩、富、纆為韻,若作纏索,則失其韻矣?!短接[·人事部三十七》、《珍寶部九》,引此并作‘尋常之纏’,雖‘纆’誤為‘纏’,而‘纏’下俱無‘索’字?!睆堧p棣(2013)1287,1820《淮南子校釋》于《道應訓》“儋纏”句下出校釋,全文引述王念孫之觀點,于《說林訓》“纏索”句則據(jù)他本改為“纆索”。

此外,《故訓匯纂》“纏”字“索也”之釋義下還引了《鹖冠子·世兵》“伏禍與福如糾纏”陸佃注:“纏,索也。”《鹖冠子》目前最好的版本是明萬歷五年刊《子匯》本,此本卻作“伏禍與福如糾纆”,陸佃注:“纆,索也。”四庫本亦皆作“纆”,黃懷信集注本按曰:“纆,諸本或作‘纏’,誤。吳世拱改‘纏’為‘纆’,曰:‘纏,據(jù)賈誼《服(鵩)賦》及《文選注》引當作“纆”,與“期”“尤”“伏”等為韻,故改。’”綜上可見,有識之士都認為“纏”并無繩索義,古籍中凡是應該解釋為繩索的“纏”字都應該是“纆”的誤字,辭書中“纏”字下不應該羅列“繩索”之義項。

但是,“纆”被改作“纏”字在古籍中十分普遍,除了本文開頭所引《漢語大詞典》所舉三例外,張華《答何劭》“纓緌為徽纆”,四庫本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卷二十二上、明李攀龍編《古今詩刪》卷七中皆轉錄作“纓緌為徽纏”?!读簳ぜ墏鳌贰笆㈥惢绽g”,四庫本作“盛陳徽纏”。《魏書·肅宗紀》“誠合徽纆”,四庫本作“誠合徽纏”,四庫本《太平御覽》卷一零三《皇王部二十八·肅宗孝明皇帝》轉錄也作“誠合徽纏”。再如唐李嶠《授皇甫文佾營繕少監(jiān)制》“恭勤無怠,歷職有聲,徽纆為官,已淹歲序”,《文苑英華》本作“徽纏”。又宋楊億《處州龍泉縣金沙塔院記》“水火或蹈,徽纆罔懼,而怵報應之說,堅信向之心”,又《建安郡齋三亭記》“訟既息矣,徽纆棄置于圜扉?;醒?,弦誦流聞于鄉(xiāng)校”,四庫本皆作“徽纏”。又元貢師泰《過仙霞嶺》:“或傴若將趨,或顛若將踣。或堅若長城,或錯若列國?;蚵?lián)若串珠,或牽若徽纏?;虿粜芰`,或射若虺蜮?!贝嗽娧旱马?,“踣”“國”“蜮”都是德韻字,而“纏”是仙韻字,作為韻腳字不合適,所以應該是“纆”的訛字,“纆”正是德韻字。

不唯四庫本在轉抄翻刻過程中經(jīng)常弄錯,今人整理本弄錯的時候更多,如趙中頡編輯的《中國古代法學文選》中五代牛希濟《刑論》:“又節(jié)其飲食,嚴其徽纏,外殘其軀,內(nèi)脅其心,壯士勇夫且必流涕,孤弱之人敢不從命。”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本《司馬光集》中《又和并寄楊樂道十二韻》:“豈不寸心勞,動為纏徽牽?!盵9]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本《曾鞏集》之《福州鱔溪禱雨文》:“我畜以柔,亦震以威。從有法賞,不從系累。或擾而序,或就纏徽。逮歲朔易,蕩定無遺?!盵10]王珽點校本《清容居士集》卷四《再次韻鄭景尹二首》(之二):“古有惜陰子,觀日扶桑巔。雞鳴起中夜,紅光朗流延。吾欲挽其馭,與天同左旋。志士不并世,寸心增結悁。神澄水鏡凈,世閱徽纏纏,鄙語雜謬誤,奉身直如弦?!盵11]上揭數(shù)例中的“徽纏”“纏徽”都應該是“徽纆”或“纆徽”之誤。

佛教文獻中也是如此,如大正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六十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貪愛為徽纏,諂誑為轡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諸邪道?!逼渲小盎绽p”當作“徽纆”,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卷下對該詞有注釋:“徽纆:徽,許韋反。纆,莫北反?!稄V雅》曰:徽,束也?!吨閰病吩唬豪g,繩索也。案經(jīng)義謂以愛繩束縛,難可解也?!碧瞥斡^《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鈔會本》卷六十二亦曰:“徽纆:徽,許歸切,繩也。纆,莫北切,索也?!?/p>

又大正藏本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卷十九《吊嵩禪師詩》:“愚俗初易欺,圣主終難惑。當時禪講輩,動類百千億。獨誰敢枝梧,縮手俟徽纏。唯師奮然作,感憤形諸色?!痹娭小盎绽p”也當作“徽纆”。此詩押入聲職德韻,“惑”是德韻字,“億”“色”是職韻字,而“纏”字屬于平聲仙韻,明顯不押韻,應該是“纆”的錯字,“纆”正好是入聲德韻字。

“徽纆”訛作“徽纏”既久,后人莫辯正誤,逐漸習非為是,至少在明代,“徽纏”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從當時文人詩作中即可見一斑,如明孫蕡《輸役蕭墻》:“平明操板筑,日沒就徽纏。寒氣襲敝裘,重負赪我肩。撫已諒無愧,服勤思蓋愆。”又如明王慎中《清源山獨行諸峰示同游諸子二首》(之二):“人世多浮變,高山自蒼然。因茲修杖屨,暫得解徽纏。白石無塵滓,青松有歲年。每逢偏逗歷,佳處正難傳?!庇智迩 镀蕉ㄅ_灣聯(lián)句》:“張羅直到番窮社,易服真疑賈列廛。喜報遂聞成檻縶,孚人爭看用徽纏??班临蕴柾毁F,最快生俘異道干?!?/p>

綜上,至晚在元代,文人中還是以“徽纆”為正統(tǒng),但是到了明代,雖然“徽纆”繼續(xù)使用,但是“徽纏”也已經(jīng)在文獻語言中被接受并廣泛使用,不過辭書中收錄“徽纏”這個詞條時,例證不應該使用元代以前的文獻。從“徽纆”演變?yōu)椤盎绽p”,這也是文獻語言中由于文字的“形近相亂”所導致的對詞匯系統(tǒng)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典型例證。

“徽纆”訛變?yōu)椤盎绽p”之后,之所以能夠被廣泛接受,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徽纆”是一個比較書面化的詞語,誤作“徽纏”,除了“纆”“纏”形近之外,可能還有“徽”“纆”二字詞義逐漸透明的原因,而“纏”字可以補缺。其次,漢語詞匯復音化到一定程度,兩個語素之間的順序會趨向固定,狀中式合成詞比較容易體現(xiàn)這一規(guī)律,而“徽纏”的形成正好符合這一規(guī)律。一般認為“纏”受“徽”字和語境的影響可以衍生出繩索義,而且,“纏”指纏繞、捆束,詞義本來就與繩索相關,所以后世“纏”字產(chǎn)生繩索義并不突兀,這樣“徽纏”仍然是同義并列式合成詞。不過,就一般讀書人而言,對“纏”字的直覺理解就是纏繞,“徽纏”就是“用繩索纏繞”,也就是把“徽纏”理解為狀中式合成詞,這種“俗解異構”對于因“形近相亂”而產(chǎn)生的新詞的成立和最終被接受影響很大。

附 注

[1] 出自李志鈞、季昌華、柴玉英、彭大華校點本《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頁),嚴可均(清)編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也作“纏”(見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305頁下)。

[2] 出自駱賓王(唐)撰,陳熙晉(清)箋,王群栗標點《駱賓王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230頁)。四庫全書本王志堅(明)撰《四六法海》卷九《駱賓王〈在獄詠蟬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九四冊第650頁),四庫全書本陸時雍(明)編《唐詩鏡》卷二《駱賓王〈在獄詠蟬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一一冊第318頁),四庫全書本愛新覺羅玄燁(清)《御定全唐詩》卷七十八《駱賓王〈在獄詠蟬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二三冊第687頁)皆作“徽纆”。

[3] 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第五冊《臨川先生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47頁),余冠英、周振甫、啟功等主編的《唐宋八大家全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中冊,第2170頁),書中皆作“徽纏”。

[4] 出自王安石(宋)撰,李壁(宋)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277頁)。寧波等校點本《王安石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上冊,第74頁),秦克和鞏軍標點本《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42頁),逸凡點校本《唐宋八大家全集》(新世紀出版社1997,第六冊,第390頁)等皆作“徽纆”。

[5] 按,“徽墨”還指安徽歙縣所產(chǎn)的墨,與本文所討論的“徽墨”同形異詞,故不在本文論述范圍之內(nèi)。

[6] 出自李昉(宋)等編《文苑英華》卷八〇三《記》(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五冊第4247頁上)。按,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本作“徽纆”,出自《全唐文新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部

第一冊,第8600頁)。

[7] 參見韓小荊(2009)376《可洪音義研究·異體字表》“纏”字條。

[8] 參見《慧琳音義》卷十一《大寶積經(jīng)》第二卷音義“纏裹”(《中華藏》第五十七冊第611頁下欄),卷十四《大寶積經(jīng)》第七十九卷音義“纏裹”(《中華藏》第五十七冊第676頁上欄)。

[9] 出自司馬光(宋)撰,李文澤、霞紹暉校點《司馬光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頁)。又《四庫全書》本司馬光《傳家集》卷三《又和并寄楊樂道》也作“動為纏徽牽”(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一〇九四冊第19頁)。

[10] 出自曾鞏(宋)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52頁)。又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十八冊,第327-328頁)?!端膸烊珪繁尽对S類稿》卷四十《福州鱔溪禱雨文》作“纆徽”( 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〇九八冊,第687頁)。

[11] 出自袁桷(元)撰,王珽點?!肚迦菥邮考罚ㄕ憬偶霭嫔?015年版第111頁)。四庫全書本作“世閱徽纆纏”( 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〇三冊,第

58頁)。

參考文獻

1. 愛新覺羅弘歷(清).御制詩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30.

2. 戴良(元).九靈山房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526.

3. 戴良(元).九靈山房集(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223.

4. 范曄(南朝宋).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2900.

5. 房玄齡(唐)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271.

6. 貢師泰(元).玩齋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530.

7. 韓小荊.可洪音義研究·異體字表(“纏”字條).成都:巴蜀書社,2009.

8. 韓愈(唐).韓昌黎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20.

9. 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269.

10. 洪興祖(宋).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88.

11. 黃懷信.鹖冠子匯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292.

12. 李昉(宋),徐鉉,宋白,等編.文苑英華(第3冊卷399, 第5冊卷749、卷803).北京:中華書局,1966:2026、3918、4247.

13. 李昉(宋),徐鉉,宋白,等編.文苑英華.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 299.

14. 李昉,李穆,徐鉉(宋),等編.太平御覽.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110.

15. 李攀龍(明)編.古今詩刪.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9.

16. 劉攽(宋).彭城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187.

17. 劉基(明).郁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3.

18. 柳宗元(唐).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127.

19. 羅玘(明).圭峰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345.

20. 駱賓王(唐).在獄詠蟬序.// 愛新覺羅玄燁(清).御定全唐詩(卷7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687.

21. 駱賓王.在獄詠蟬序. //陸時雍(明)編.唐詩鏡(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318.

22. 駱賓王.在獄詠蟬序. //王志堅(明)撰.四六法海(卷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650.

23. 駱賓王(唐)撰.陳熙晉(清)箋.駱賓王集.王群栗標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29-230.

24. 寧波等校點.王安石全集(上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74.

25. 歐陽詢(唐)等編.藝文類聚(卷54 刑法部·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75.

26. 秦克,鞏軍標點本.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42.

27. 日本大藏經(jīng)刊行會編.大正藏(第10冊,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1996: 332、748.

28. 阮籍(三國魏).阮籍集. 李志鈞,季昌華,柴玉英,彭大華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

29. 阮籍(三國魏).阮籍集校注.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45.

30. 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5輯第61冊).合肥:黃山書社,2015:29.

31. 司馬光(宋).傳家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19.

32. 司馬光(宋).司馬光集.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95.

33. 司馬遷(漢).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3605.

34. 孫蕡(明).西庵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78.

35. 孫武(春秋)撰,曹操(漢)等注.孫子.袁嘯波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81-182.

36. 王安石(宋)撰.李壁(宋)箋注.王荊文公詩箋注.高克勤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6-277.

37. 王夫之(清)撰,戴鴻森箋注.姜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5.

38. 王念孫(清).讀書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873.

39. 王慎中(明).遵巖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58.

40. 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第5冊 臨川先生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247.

41. 王炎(南宋).雙溪類稿.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38.

42. 魏收(北齊).魏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165.

43. 魏收(北齊).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7:178、286.

44. 蕭統(tǒng)(南朝梁)編,李善(唐)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32、2007.

45. 嚴可均(清)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409.

46. 揚雄(漢).太玄校釋鄭萬耕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120.

47. 楊維楨(元).東維子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07.

48. 楊億(宋).武夷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413、422.

49. 姚思廉(唐).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652.

50. 姚思廉(唐).梁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386.

51. 逸凡點校.唐宋八大家全集(第6冊).上海:新世紀出版社,1997:390.

52. 余冠英,周振甫,啟功等主編.唐宋八大家全集(中冊). 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2170.

53. 袁桷(元)撰.清容居士集.王珽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11.

54.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7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739,751.

55. 查慎行(清).敬業(yè)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40.

56.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87、1820.

57. 趙中頡.中國古代法學文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49.

58. 真德秀(宋).文章正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986:668.

59. 周亮工(清).賴古堂集.清人別集叢刊本(第5卷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

60.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2部第1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732.

61. 朱駿聲(清).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影印本,1983:213.

(武漢大學 湖北 430072)

(責任編輯 劉 博)

307850058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