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腸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排便后癥狀多改善,常伴有排便習(xí)慣及大便性狀改變,但無器質(zhì)性病變,多發(fā)生于中青年,女性多見。該病病程較長,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改善,癥狀易反復(fù),但預(yù)后一般較好。
本病屬中醫(yī)“腹痛”“便秘”“泄瀉”等范疇。早期多屬肝郁脾虛,若夾寒、夾熱、夾痰可形成肝脾不調(diào),寒熱夾雜;后期累及腎,可表現(xiàn)為脾腎陽虛;波及血分可致氣滯血淤等證候。故臨床辨證需辨明虛實(shí)、寒熱、兼夾的主次及相互關(guān)系,治療以調(diào)理肝脾氣機(jī)為主,兼以健脾溫腎。
主癥:大便干結(jié),或不甚干結(jié),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伴情志抑郁或心煩易怒,或兼脅痛,舌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
方藥:六磨湯加減。沉香(后下)、厚樸各9克,木香(后下)、檳榔、郁金、烏藥各12克,枳實(shí)15克,大黃6克。
加減:氣滯甚者,加厚樸、柴胡各10克,香附15克,以助理氣之功;氣郁日久,郁而化火,加黃芩、梔子各10克,龍膽草15克,清肝瀉火;氣逆嘔吐者,加半夏10克,旋覆花15克,代赭石30克。
主癥:腹痛、腹瀉常因情志變化誘發(fā),瀉后痛減,痛區(qū)多在少腹部,胸脅痞悶、脅痛腸鳴、噯氣矢氣頻作、傷感嘆息、易怒、納谷欠佳,苔薄,脈弦。治宜抑肝扶脾。
方藥:痛瀉要方加減。白術(shù)、白芍各15克,佛手、柴胡、防風(fēng)各12克,木香(后下)、陳皮各9克,郁金10克,甘草6克,煨葛根18克。
加減: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加柴胡10克,枳殼15克,香附12克,以疏肝理氣;脾虛明顯、神疲食少者,加扁豆、黃芪各20克,黨參15克,以健脾益氣;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烏梅15克,五倍子8克,石榴皮10克,以澀腸止瀉。
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yàn)a而不爽,糞色黃褐,黏液黃白,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嘔惡納呆,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腸鳴腹脹,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濡數(shù)。治宜清熱燥濕。
方藥:香連丸合平胃散加減。黃連、木香(后下)各10克,秦皮、蒼術(shù)、川厚樸各12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白頭翁15克。
加減:濕熱甚者,加金銀花15克,馬齒莧10克,以增清熱解毒之力;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各15克;有發(fā)熱頭痛、脈浮等風(fēng)熱表證,加連翹、薄荷各10克。
主癥:大便干結(jié)如羊糞或細(xì)桿狀,夾帶黏液,排便困難,腹脹作痛,可伴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xì)。治宜潤腸通便。
方藥:增液湯合潤腸丸加減。玄參、生地黃各15克,火麻仁30克,桃仁、麥冬、枳殼各12克,木香(后下)10克。
加減:津虧甚引起陰虛者,加芍藥15克,玉竹10克,石斛12克,助養(yǎng)陰之力;胃陰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腎陰不足、腰膝酸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陰虧燥結(jié)、熱盛傷津者,可用增液承氣湯增水行舟。
1.生白術(shù)50克,水煎服,適用于脾胃虛弱之便秘型。
2.葛根15克,水煎服,每日代茶常飲,適用于濕熱之腹瀉型。
3.益母草20~30克,水煎服,適用于腹瀉型。
4.七味白術(shù)散(黨參2克,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各l克)。藥研成粉,每次1包,每日3次,主治脾胃虛弱之腹瀉型。
5.麻仁潤腸丸。每次1丸(6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用于腸道津虧之便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