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代性視角下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理念的反思與重構

2022-03-24 16:10:33王磊
江蘇高教 2022年7期
關鍵詞:現代性理念大學

王磊

(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南京 210023)

經過七十余年的積累與發(fā)展,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但是,全球范圍內經濟、文化、社會等關系的加強,使天涯之隔的國家或地區(qū)相互聯系起來,這種全球化也帶來了“地方文化認同性的壓力日益增強”[1],由于文化認同造成的國家間沖突屢見不鮮,“逆全球化思潮”漸趨泛濫[2],面對不確定、不穩(wěn)定的復雜國際局勢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后,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如何反思和重構發(fā)展理念,用高質量發(fā)展回應國家對知識和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現代性對大學發(fā)展意味著什么

據統計,2020年我國網絡本??普猩藬禐?77.91萬,當年共有846.45萬在校生通過現代通訊網絡進行遠程教育學習,以期獲得本??茖W歷,相比之下,20年前高等教育本科、高職(???在校生總共也才909.73萬人,更多的人正在以更加現代的方式、更快的速度來接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每一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平均達到11982人[3],學生的海量身份信息檔案被安置在庫房后,可以被靈巧地儲存在手掌大小的移動硬盤中;信息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發(fā)展,連通了未來高等教育與全球泛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verywhere)[4],使得大學不斷處在臻于完美的“進化”和改革中。

現代性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是現代社會或工業(yè)文明的縮略語,是一種“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包含了資本主義、工業(yè)主義、軍事力量及監(jiān)督體系等制度性維度[5]?,F代性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呈現出教育技術的持續(xù)普遍創(chuàng)新、互聯網學習環(huán)境的擴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教育教學反饋的豐富,特別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現代性“急切、靈活、變動不居”[6]的特點,引起高等教育形態(tài)和結構的劇變,比如高校辦學類型層次多元化、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受教育對象規(guī)模擴大化、治理主體利益復雜化等?,F代性是一種與現代社會相聯系的“精神氣質”[7],集中體現了現代社會不同于以往社會形態(tài)上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行為模式。文藝復興以來,這種體現理性、自由、世俗化觀念以及在這些觀念基礎上的“主體性”等現代精神,關涉到社會和個體生活最深刻的層面,對于大學發(fā)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現代性提供大學理念發(fā)展的一種未來取向

當1858年11月4日,紐曼(Newman,J.H.)做完在都柏林大學的最后一次演講,黯然乘船返回英格蘭時,作為英語世界系統提出并論述“大學理念”的第一人,他的大學“混合教育”方案被否決,但是,“以心智訓練為宗旨的博雅教育”和“將大學區(qū)別于教會、政府等機構作為大學獨有特性和本質”的大學理念,卻為大學發(fā)展描繪了一種“應然”的場景[8]。眾所周知,19世紀的英國工業(yè)革命使得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對于資產階級提倡的科學知識教育,傳統“牛橋”大學固守理性培養(yǎng),導致英國大學掀起迂回式“新大學運動”,誠如斯賓塞所問“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氣氛彌漫在大學的上空,“紳士”教育模式岌岌可危;紐曼為保護大學免受功利主義的侵蝕,提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與科學、事實和原則、探究和發(fā)現、實驗與思辨的至高保護力,它描繪出才智的領域,使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投降”的理念[9],在這位紅衣主教的經驗里,大學仍是要通過教學培養(yǎng)“萬能博通之才”,大學的功能是“傳授學問”,而不是發(fā)現知識。近乎同時,現代性工業(yè)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理性主義和新人文主義思想蓬勃發(fā)展,以威廉·洪堡創(chuàng)建的德國柏林大學為范本的研究型大學已經開始發(fā)揮重要影響了,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大學的獨立性原則”“教學科研相統一”等理念,科學研究也成為大學的重要功能。無獨有偶,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看到大學深刻變化、研究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時,描述道:“一個有意識地致力于追求知識、解決問題、鑒別成就及培訓高水平人才的機構”才是“現代大學的理念”[10],此時是1930年,倡導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功能理念的美國“多元巨型大學”已經成為“真正現代的大學”。

對于大學理念的描述總是比歷史的發(fā)展速度要慢半拍,這是“經驗空間”與“期待視野”的差異,科瑟勒克將其表述為“現代的時間意識”:在現代,經驗與期待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社會現代化將傳統的經驗空間打破,并用一種“期待視野”的“進步經驗”將傳統經驗取代,使現代表現出特別的“未來取向”,這種期待“面向未來,決定現在,并左右著我們對過去的把握”[11]。從“傳授學問”到“教學科研相結合”,再到“服務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現代性為大學理念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未來取向,使其呈現出“面向未來的特征”,提醒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理解大學,如何繼承傳統、革新過去;同時,現代性又對未來有一定的指向性,引領著大學理念的發(fā)展。

(二)現代性作為大學功能發(fā)展的一種空間延伸

吉登斯將“時間—空間分離”作為現代性產生的極端動力機制,他認為機械鐘的推廣使用,把“時間從空間中分離出來”,時鐘使得全世界的人活動在統一的“虛化”時間的尺度下,進而虛化了空間;現代性的降臨,地點變得難以捉摸,人的交往活動可以通過“缺場”遠離既定的面對面互動情勢完成[12]。現代性的生活方式和組織形式,為大學功能在空間上的延伸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首先,現代性擴展了大學教學空間。具體而言,前現代社會中,大學的教學發(fā)生在課堂中,而課堂就在某大學的某棟樓的某個教室,但是通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教學地點”不再拘泥于此,數以百萬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空間”接受高等教育,深處東西半球的同學都可以同時聽到專家的學術講座;另外,自2019年底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得益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許多高校通過線上教學、在線開放課程等方式,有效保證了國家“停課不停學”政策落實到位,師生的教學關系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得以擴展,一個教師可能在短時間擁有了成千上萬的學生。

同時,現代性擴展了大學知識探究的空間。大學是探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承擔著保存、傳授和發(fā)展人類文化成果的重要職責,這是大學得以存在的理由。知識生產擁有現代性基因,伴隨著現代大學的發(fā)展,科學研究組織形式不斷分化,科學、精細知識的屬性由“祭品”變成“消費品”[13],馬克斯·韋伯所說的“閑逸好奇”式的純粹知識生產方式變得鳳毛麟角,單一學科為載體的知識生產無人問津,大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知識探究不斷出現在跨學科、系統性和情境豐富的領域,而且更加關注市場邏輯、應用價值、現實問題,這種理性、自由、世俗化的現代價值,使大學知識探究的地點擴展到了更多的社會空間,“學術界—產業(yè)—政府—公民社會”的知識生產的動力機制[14]推動了知識空間的擴展,有利于知識服務對象的擴大和知識傳播的加快。

(三)現代性引起大學發(fā)展理念的一種制度性反思

大學,無論是奧古斯丁隱喻的“象牙塔”,還是威斯康星理念下的“服務站”,抑或是埃里克·阿什比口中的“遺傳與環(huán)境”的“有機體”,一直保持著其人類實踐活動反思性的優(yōu)秀品格。吉登斯將“思想和行動總是處在連續(xù)不斷地相互反映和作用的過程”稱為“制度性反思”[15],在歐洲中世紀大學知識生產和傳播中,宗教教義具有典型排他性,文藝復興之后,基于理性知識和方法運用的城市中產階層開始收徒授學,大學教育世俗化擴展了知識的時—空延伸范圍,特別是19世紀初,威廉·洪堡的柏林大學對知識研究獨立性的保護,知識生產不斷受到這種反思性所產生的新認識的“改造和檢驗”,而且隨著現代性作用的不斷加強,這種制度性反思愈加明顯。20世紀初,科學知識與應用技術的融合推動了美國大學的系統性完善,推進了大學對于更具確定性知識的獲得,科技的突飛猛進放大了人類的認知視野。現代性的反思性是一種制度化了的社會生活本身的內在機制和動力,依賴其制度性反思所提供確定性知識,大學作為實踐主體,才能更加接近于“追求真理和實現人的卓越”這一理想。

二、反思——現代性視角下大學發(fā)展理念的漂移

(一)個體主義宰制的大學“有界”發(fā)展理念

黑格爾認為,“自由”和“反思”來解釋的主體性乃是現代的原則……獨特不群、自命不凡的個體(個人)主義是它的內涵之一[16]?,F代社會的“商標”就是把它的成員看做個體,個體主義代表的主體性發(fā)軔于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擺脫宗教權威長期以來對人性的統治,而將“人的內在信念和自主判斷”放在首位產生啟蒙觀念,笛卡爾利用理性的“自然之光”得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神在”“我思故物在”等三個哲學推理,心靈作為認識的、與身體“并行、相互獨立”的實體(本體)[17],宗教信仰的反思讓自由的“人”確立了現代文化中的科學、道德及藝術等各種形態(tài),批判理性充當了整個文化領域的“最高法官”[18]?!坝薪纭币辉~借用于肯尼思·格根(Kenneth J.Gergen)的“有界存在”,形容人們由于身體等邊界成為“相互分離而獨立的個體”,通過自我的濫用、無情的評價、工具性他人等方式,最終導致自我的市場化和公共道德的“劫難”[19]?,F代性是一把雙刃劍,主體性原則使得現代世界“優(yōu)越與危機”同在、“進步與異化共存”[20],而其體現出的個體主義內涵更是通過界定、分離、孤立大學中的個體、群體等,宰制了大學的“有界”發(fā)展理念,表現在以下方面。

1.意義實體化割裂了大學的整體意義

在啟蒙運動伊始,理性、自由的現代性精神對于個體的成長、社會的發(fā)展及知識的進步起了重大作用,但在這種視角下,大學中的每個人都是擁有自主決策能力的獨立個體,個體是意義產生的根源,意義實體化造成了個體主義的“迷失”[21]。學生、教師、行政人員……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唯一具有價值的存在者”和“有限世界范圍內所有價值的核心”[22]。結果,滿腹經綸的教師可能為了謀取職稱沉淪于學術抄襲,履歷顯赫的大學校長原應大有作為反而在學校建設時從中漁利,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原應景行維賢卻在考試中舞弊。大學,作為一種共同體存在而具有的整體意義被割裂了,個體隔離在自我意識和個體意義分割的“軀殼”之中,“包圍著自我的邊界不啻一座監(jiān)獄”[23],大學發(fā)展步履維艱。

2.自我市場化分離了大學的公共利益

在前現代時期,中世紀的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等最古老的大學都是以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行會形式出現的,這種專業(yè)組織基于大學與城市當局、市民的沖突頻發(fā)而導致大學不斷遷徙的社會背景,目的是以群體的形式實現“自?!?但是隨著現代主義的興起,群體被個體所取代,以比較、競爭、謀利為主要特點的“自我市場化”造成了大學發(fā)展中群體的深度隔離。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知識生產任務的大學,作為兼具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公共組織,體現了圍繞知識、資源、價值觀等要素共同構建的“具有普遍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社會關系”[24],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共利益的實現。但是,意義實體相互疊加,以比較、競爭、謀利為主要特點的“自我市場化”造成了大學公共利益的破壞:孤立的學科主義使得擁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知識分子被劃分在分離的物理空間,讓原本鮮有交流的不同大學、學科、專業(yè)在爭奪“一流”,獵取“優(yōu)勢”,謀得“重點”時使出渾身解數;自由知識分子變成了大學教授、政府顧問、戰(zhàn)爭專家以及政府官僚,基于人的發(fā)展而形成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場域漸漸成為各方競價與爭奪的領地,大學的公共利益被撕裂,“甚至開始遠離公共性,走向隱蔽的政治化抑或趨于公開的私人化”[25]。

(二)脫域機制異化的大學“虛空”發(fā)展理念

社會關系的確認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參照系進行的,“時—空分離及其標準化了的、虛化的尺度”,使得“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系中”脫離,形成脫域機制;現代社會的脫域類型主要是依賴于信任的“象征標志”和“專家系統”[26]?!疤摽铡笔莿P西斯維茨(Jerzy Kociatkiewicz)和斯科特拉(Monica Kostera)所創(chuàng)造的“虛幻空間”的簡稱,是指“沒有被賦予任何意義”的地方,正是人們不相信這些地方(空間)所包含的意義,所以這些地方變成了虛幻(看不見)的[27]。橫亙幾百年的大學是真知灼見的爭鳴地,博古通今之才的淵藪,何以成為“虛空”之地?

1.象征標志實而不虛,大學發(fā)展空而不實

象征標志是現代性機制下的一般化的交換符號,吉登斯用這一詞來表示一種脫離時間—空間構成場景的限制而相互交流的媒介。源自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理性獲利和精準核算,計量工具和統計手段不斷豐富,大學是否發(fā)展、發(fā)展程度如何,越來越被大學評價中的各種指標、排名、影響因子等象征性符號所控制,教師職稱評審的論文發(fā)表數量、大學排名中的論文引用指標等科研要求,各種申報中“帽子”學者、獲博士學位教師、成果獎項的數量,甚至大學教學中各級各類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優(yōu)秀教材等,也在管理主義和指標主義裹挾中,“實實在在”地成為更加便于計量、易于操作及高識別度的“貨幣符號”。現代性的監(jiān)視主義維度,讓大學評價表征化、符號化、工具化,漸漸遠離大學賴以生存的“探究高深學問”的精神價值,大學僅僅是意義缺失的物理空間,大學發(fā)展——那種對于知識和真理的探尋——也變成了鏡花水月,變得空而不實。

2.政治邏輯推波助瀾,大學發(fā)展同而不和

現代性引發(fā)了全球化,并在一種“推—拉”的辯證關系中,推動民族國家在維護主權的能力中獲得權力,成為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行動者”[28]?,F代性是政治邏輯在全球化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因素;同時,高等教育開放性的增強、“文化全球化”現象的出現,讓先進的教育制度、科學技術及大學發(fā)展理念等穿過國界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給后發(fā)現代國家的政府提出極大挑戰(zhàn)。因此,現代化作為發(fā)達國家發(fā)起和主導的,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經濟秩序”的滲透,不斷提醒其他國家警惕“文化殖民”、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政治主權。基于政治邏輯推動和政府權威“認證”,大學成為普通高等教育體制中的一種統一的、綜合的、共性極強的“專家系統”,大學受到處于該系統中“被邊緣化”高職院校的“主動依附”[29],不斷被民間所“迷戀”甚至“迷信”,出現諸如“獨立學院利益相關主體不愿意與高職院校合并升格為職業(yè)技術大學”的“公辦普本、拒絕職本”現象[30],導致高等教育體系結構的不平衡、發(fā)展的同質性,最終損害大學發(fā)展的長遠利益。

由于現代性的脫域機制,空前豐富和強大的信任關系,使大學的發(fā)展擁有了更多“主體性”安全,但是,象征標志的應“虛”而“實”、專家系統的政治邏輯挾持,使原本復雜、抽象的信任關系在滲入大學機體的每一個毛孔,導致大學發(fā)展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造風險”——意義缺失或精神價值隕滅?!疤摶每臻g”因為沒有意義而加以忽視和遺漏,而就意義建構而言,“虛幻空間”是沒有希望的[31]。

(三)工具理性遮蔽下的大學失衡發(fā)展理念

馬克斯·韋伯將人類行為分為以價值觀、文化倫理為取向的價值理性行為和以利益訴求為取向的工具理性行為。價值理性將實現理想化價值目標作為人的社會行動的導向,而工具理性以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他人舉止的期待作為條件或手段,以實現自身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成果為目的[32]。正是現代性的“祛魅”和世俗化,原本完全客觀化的大學通過官僚結構的普遍化,“最大程度地實現形式合理性對效率的要求”[33],導致大學價值理性和終極理想的喪失,使大學近乎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禁錮人內心自由的“鐵的牢籠”。

1.大學發(fā)展政策性投入與產出的失衡

政策作為一種連通和紐帶,體現出理性價值邏輯的“理念”與技術工具范疇的權力主體之間的互動,大學作為培養(yǎng)卓越人才的地方,將促進人的發(fā)展、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大學發(fā)展的終極性目標和價值性目標,以此目標為牽引,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借助于政策改革這一手段和方法來實現大學發(fā)展。從1978年2月教育部在《關于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中提出“迅速提升大學的教育質量”,到1995年“科教興國”戰(zhàn)略背景下的“211工程”建設和1998年的“985工程”,再到“雙一流”建設,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每一項重大政策投入,總能引起政界、學界,尤其是高校的強烈回應。基于對學校發(fā)展的資源、利益的“理性計算”,許多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甚至個別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盲目跟風、好高騖遠,將學校定位于建設某區(qū)域或本領域的“頂尖”高校,學校相應的發(fā)展、決策指標也是照搬照抄、生拉硬套,而對于本科教育關鍵的師資、經費、設備、場地等投入不足,亦步亦趨、不愿思考的發(fā)展邏輯,引起大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根基不穩(wěn),教育效能不足,導致大學發(fā)展的政策性投入與產出失衡?!拔覈髮W至今不能根本改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并導致這一問題被懸置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大學在教學改革的設計上還停留在為改革而改革的層面上”[34],也就只是將改革作為“工具”,而對為什么要改革這一“價值理性”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

2.大學內部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的失衡

長期以來,管理主義和工具主義的盛行,加之高校上級管理部門與大學內部行政管理之間在組織形態(tài)上屬于“委托—代理”關系,導致大學對于政府資源過分依賴;作為委托方,處于上位的行政權力不斷膨脹和過度擴張,導致學術權力式微和依附,甚至出現“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本身當成目標,而忘記了行使學術權力的根本目標是為了保障和促進學術的發(fā)展”的“學術權力行政化”現象[35],學術權力應有的在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上的潛力被抹殺,大學的創(chuàng)造性危機浮現。馬斯克·韋伯曾悲觀地認為:現代世界看做一個自相矛盾的世界,人們要在其中取得任何物質進步,都必須以摧殘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的官僚制的擴張為代價[36],也正是這種現代“理性的吊詭”,大學內部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關系更加不平衡,影響了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進而損壞了大學的內涵式發(fā)展。

3.大學發(fā)展中設計秩序與自發(fā)秩序的失衡

按照秩序的形成主體和載體,秩序包括自然秩序和人類秩序,而被人類所特有,處于自然秩序之外的人類秩序又分為自發(fā)秩序和設計秩序[37]。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曾將“市場”列入自發(fā)秩序之列,即“人類自我生成而不是其刻意創(chuàng)造組織的一種秩序”[38]。

基于理性主義的算計,國家總是希望一定量的投入能得到直觀、可見、可測的收益,那些更具有研究能力的“重點大學”便是更好的“投資對象”,從我國“211工程”“985工程”“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雙一流”建設等高等教育重大政策演變脈絡,到科爾(Clark Kerr)戲稱的“華盛頓不把錢浪費在二流學校上”[39],無不體現出基于國家進行大學發(fā)展“設計秩序”的政治邏輯。但是,我國對于大學的發(fā)展秉承“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钡脑瓌t,卻出現了這樣的現實窘況:大學發(fā)展的重大政策,進一步加劇了高校身份等級的固化,市場機制作用下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進一步加劇了大學之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40],造成高等教育資源向個別高校高度集中的“馬太效應”[41];研究型大學,相對于教學研究型大學、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等在項目申報、碩博士學位授予點評選、財政撥款、支持政策等方面,擁有無可爭議的話語權,大學發(fā)展的秩序更加失衡。

理性化所蘊含的那種反傳統的力量,重塑了現代化生活的基本模式,自由、競爭等生成了大學發(fā)展的自發(fā)秩序,也造成了自發(fā)秩序與設計秩序之間的“裂痕”,讓“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理念”這束光可以照進來。

三、重構——現代性視角下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理念

從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fā)展”的表述,到“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專章部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任務,“高質量發(fā)展”作為一個政策話語,是中國高等教育經過七十余年的摸索、發(fā)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大提高階段”,大眾對高等教育質量認知的不斷更新?!百|量”概念的定義包含“優(yōu)秀和卓越”“質量是符合規(guī)格和標準”“質量是價值”[42],“質量”體現了一種規(guī)格與標準,什么樣的是“優(yōu)秀和卓越”,給予人們一種事物發(fā)展的價值判斷,為人的行動提供一種導向。因此,“高質量”就意味著一種相較于以前,更加“優(yōu)秀和卓越”的規(guī)格與價值標準。理念,是人類行動中秉持的理想和信念,對目標矢志不渝的追求。大學肩負著實現人的卓越和追求真理的使命,大學的高質量發(fā)展理念,就是大學作為一種教育、文化和學術組織,在以培養(yǎng)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探索更加卓越的學問作為目標之時,所秉持的理想和信念。

(一)關系性存在理念: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意義“底座”

大學要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首先要實現人的發(fā)展。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主義通過意義實體化和自我市場化對大學進行有界“隔離”,從更加寬泛的角度上是對于“關系”的割裂和破壞,所以我們倡導“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認識世界”,即“關系性存在”[43]的大學發(fā)展理念。同時,人的發(fā)展是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而且人的發(fā)展的意義只有在大學的關系性“協作活動”——真理傳播、新知識探尋及社會服務參與——中才能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關系性存在理念是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意義底座。

首先,真理傳播作為一種關系性存在。大學作為真理傳播的陣地,依靠“教學關系”結成了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體,而這種共同體“具有靈魂,即某種生機勃勃的核心原則”[44]。無論個體主義給予“自我”在自由界限上多少想象空間,“教師”或“學生”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性“角色”,本質上大學提供了特定時空場景和關系語境,超出這一場景和語境,“你”“我”無疑為路人。長期以來,傳統教學上的極具壓迫性的“營養(yǎng)師模式”大大扼殺了師生在教和學上的創(chuàng)造力,不利于真實意義的構建,因此,教學作為一項“聯合行動”,要實現更高標準的人的發(fā)展,就需要搭建對話性的、合作性的大學“關系性”課堂。

其次,新知識探尋作為一種關系性存在。探尋的新知識必須經過共同體的認可,學科劃分促進了知識生產的專業(yè)化,提供了現代性“便捷”,大學內部各種排名、競爭引發(fā)的零和博弈,致使次級學科激增、知識研究窄化及對公共利益的漠視,因此,為避免學科孤立和知識隔離,應該拋卻舊有學科藩籬,加強學科合作,促進學科融合,鼓勵基于關系性共識、互利共惠的“新工科”“新文科”等一流專業(yè)建設。

最后,參與服務社會作為一種關系性存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建立以“為州服務”的社會服務理念,開啟了大學與社會的共生關系模式,實現了大學從邊緣到中心的“華麗轉身”,應該從提高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加強高校特色建設及構建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yǎng)鏈等方面,利用關系性發(fā)展理念,使大學從個體、群體的隔離中解放出來,實現基于人的發(fā)展的高質量發(fā)展。

(二)軟邊界組織理念: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生存“立柱”

現代性視角下,“脫域機制把社會關系和信息交流從具體的時—空情境中提取出來”,大學指標、排名、影響因子等象征性符號濫用,政治邏輯下大學同質化發(fā)展傾向增強,究其原因在于社會關系與其脫域環(huán)境的不契合,所產生的大學組織內主體安全性和可信任性的削弱,導致組織邊界愈加堅實,意義之流難以匯集。因此,大學作為一種教學、文化和學術組織,想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fā)展,需要放棄達爾文主義式的“競爭-生存”模式,堅持軟邊界組織理念。

伴隨著大學組織現代性的日益顯現,動輒兩三萬在校生、幾千畝的校區(qū)、上百萬的教學科研設備,行政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承載大學內部科層管理、教學科研、教學輔助、學生社團等各種組織,大而寬廣的校園、高而堅實的樓宇使得大學內部各種組織日益堅實、牢不可破,缺乏滲透性和延展性。但是,從大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大學作為能否生存下去或者依舊保持其活力,不僅僅依靠其維持自身存在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大學與社會、公眾或其他組織的共生、協作能力。正如肯尼思·J.葛根教授指出的:任何團隊或組織與制造意義的外部語境相隔離都會有被消滅的危險,“堅實的邊界”使得組織外部的人無法了解組織內部意義的生成,欣賞就會枯萎,質疑隨之增加[45]。

大學之“大”乃為“容大”,一種柔軟、開放、易于流動的邊界促使大學成為多種信息流的交匯之地、多元價值觀的對話之所,個體、群體實現更為廣泛的“意義流”涌動;兼容并包的大學組織,讓參與其中的個體、群體處于可接受的邊緣,當他們就真實與理性達成一致,指向目標的統一行動就會生成,大學的創(chuàng)新正是在信息、價值、觀念、意義的碰撞、交鋒中產生的。軟邊界組織理念將提供大學發(fā)展更多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更高質量的大學組織“生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平衡發(fā)展理念——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價值廡殿

廡殿,又稱“四阿”,是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組成的四面坡式屋頂,為中式建筑形式的最高等級,為宮殿、寺廟等大型建筑群中主要殿閣所采用[46];而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故以此隱喻其價值高度。格特·比斯塔曾將“允許受教育者成為更加獨立自主的思想者和行動者”的主體化過程作為教育的本質元素[47],因此,大學高質量發(fā)展的“一條正脊”應該是人的個性發(fā)展,而維護其平衡的四條垂脊是兩兩對應的效率與公平、技術與價值,五“脊”形成合力可以為工具理性遮蔽下的大學發(fā)展“去蔽”。

1.效率與公平的平衡理念

未來世界國家間的競爭,關鍵在于國家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的競爭力,這樣的現實要求決定了大學應該追求更高質量的發(fā)展,因此大學章程里學校規(guī)劃、改革政策、制度規(guī)章等都要求資源的高效配置,效率是通過鼓勵競爭以期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但是,以工具主義為導向的發(fā)展理念導致不同政策對象、權力群體在資源上的不公平競爭,出現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高、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學科生態(tài)惡化、內部治理效能低下等現象。因此,大學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教育組織,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fā)展,就應該根據自身目標定位,以“人的個性發(fā)展”為主脊,兼顧大學科研與教學、人文與自然、優(yōu)勢學科與弱勢學科、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構建效率與公平平衡的發(fā)展理念。

2.技術與價值的平衡理念

如果想對大學的發(fā)展質量作出判斷,那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對于大學的期待和期許是什么。我們通常會利用測量作為直觀或者貌似“客觀”的技術手段,比如,學分績點、就業(yè)率、績效考核、經費執(zhí)行率等,去評價人才培養(yǎng)質量如何或者大學發(fā)展的目標是否實現。長久以來,現代文化催生了比較、計算等“操演性”(performativity)文化的興起,論文數量多、影響因子高、引用率高這些用以測量的方法,仿佛變成了科研質量本身,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效果漸漸被這些技術性方法的效果所替代,大寫的人變成了“非個人化”指標、績效的數據化,大學變得機械堅硬、冷酷無情,貴為“萬物靈長”、知識豐富的專業(yè)人員,卻將有生命溫度和靈性的人的發(fā)展需求淹沒殆盡……這些好像并非我們對于大學的期許。因此,要實現大學高質量發(fā)展,應該重視技術與價值平衡的理念,針對確定的目標,不只關心手段是不是最優(yōu)化的,也要關心目的本身,即對終極性目的的關注,尤其應該認清,大學是否培養(yǎng)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探索更加卓越的知識學問,應該取決于是否符合人的個性發(fā)展這一本質追求和終極價值。

猜你喜歡
現代性理念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大學求學的遺憾
淺空間的現代性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喀喇| 伽师县| 鄂托克前旗| 微山县| 连云港市| 湾仔区| 富宁县| 潜山县| 池州市| 钦州市| 锦州市| 桂阳县| 赫章县| 师宗县| 宁强县| 裕民县| 鄂温| 南宫市| 乌海市| 福清市| 铜山县| 天台县| 灌云县| 阿尔山市| 黔东| 拉萨市| 泗水县| 额济纳旗| 越西县| 塔河县| 丹棱县| 缙云县| 特克斯县| 莱州市| 八宿县| 富锦市| 灵川县| 稻城县| 邵阳市| 大悟县|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