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宜興市實驗幼兒園 朱滌瑕
移情是一種理解他人情緒狀態(tài)和分享他人情感體驗的能力,是幼兒社會性和情感發(fā)展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幼兒通過移情能夠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理解其背后的意義。在幼兒期培養(yǎng)幼兒的移情能力,能促進幼兒道德和親社會行為的積極發(fā)展,對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繪本作為國內外所公認的“最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籍”,對于幼兒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特殊的優(yōu)勢。因為就繪本本身而言,它特有的圖像和文字完美結合的形式,在內容設計與編排上非常契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易于讓幼兒產生與書中情節(jié)相同的感受,從而間接獲得情感體驗,這是產生移情的基礎。我們借助繪本設計并實施系列繪本活動,著重對幼兒移情能力加以培養(yǎng),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兒的移情能力不是無條件產生的,它需要通過一定的移情訓練才能形成。教師要幫助幼兒通過繪本賞析理解故事,識別故事中人物的行為表現,從而獲得初步的移情體驗。
繪本是圖與文的有機融合,對于讀圖,幼兒有著天然的靈性,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幼兒營造寬松自主的氛圍,讓幼兒與圖畫產生共鳴。文字的賞析需要成人幫助,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方式朗讀文字,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繪本內容,若是再播放一段貼切的、感染力強的音樂,能收到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效果。比如繪本《大腳丫跳芭蕾》的結尾處,主人公貝琳娜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登上了大都會的舞臺,展現出她為實現夢想堅持不懈的品質,這是繪本故事的高潮,也是繪本所要表達的主旨所在。教師精心挑選了純音樂《繁華滿地》,其中一段高亢激昂、振奮人心又略帶抒情。伴隨著這段音樂,教師用動情的語言為幼兒閱讀繪本內容。幼兒的眼眶不禁濕潤了,他們拍著手激動地說:“貝琳娜終于成功啦!貝琳娜太了不起了!”可見,對繪本進行藝術的演繹,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為移情體驗打下基礎。
在幼兒賞析繪本的過程中,適時、適宜、精妙的追問可以引發(fā)幼兒積極思考,推動幼兒對繪本故事內容的深入理解。例如,繪本《有朋友真好》講述了癩蛤蟆和青蛙這一對好朋友的故事。癩蛤蟆燒好了菜等待好朋友青蛙和他一起過生日,見青蛙遲遲沒來,癩蛤蟆產生了一連串可怕的猜想:青蛙是不是跌進了窟窿?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讓大野獸吃掉了?當他拿上工具準備去救青蛙時,青蛙出現了,他跟癩蛤蟆解釋說因為去買禮物才來晚了。看到青蛙好好地出現在自己面前,癩蛤蟆還是發(fā)出一連串的追問:“你有沒有跌進窟窿?你有沒有在樹林里迷路?你有沒有讓大野獸吃掉?”正是這一連串的追問,體現了癩蛤蟆和青蛙之間真摯又深厚的友情。欣賞完繪本后,教師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和癩蛤蟆是一對真正的好朋友?幼兒七嘴八舌地回答說,癩蛤蟆燒菜等青蛙,青蛙為癩蛤蟆買禮物,癩蛤蟆以為青蛙出事想去救青蛙,等等。教師進一步追問:“癩蛤蟆明明看到青蛙好好地出現了,為什么還要把它可怕的猜想再問青蛙一次呢?”這次追問引發(fā)了幼兒的深度思考,最后他們認為,是因為癩蛤蟆太著急、太擔心好朋友了,所以看到青蛙來了還是忍不住要追問,說明兩個好朋友的感情特別深。這樣的回答說明幼兒不僅對故事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從中獲得了初步的移情體驗。
當幼兒熟悉并理解了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后,教師可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主表達和宣泄情感的機會,引導幼兒自主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把自己的感受通過再創(chuàng)造自然地表達出來,從而使移情感受得到強化。
創(chuàng)編是繪本閱讀活動中常用的方式,能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等。為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移情感受,幼兒可以在故事情節(jié)出現矛盾沖突、角色情緒出現轉折等地方進行創(chuàng)編。比如繪本《妞妞的鹿角》中,妞妞意外長了一對鹿角,媽媽焦急萬分,妞妞和其他人卻沒有很在意,他們甚至認可了長鹿角后的一些便利,于是欣然接受了這個事實,傳遞出一種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教師提問“妞妞長了鹿角,是好事還是壞事”的時候,大部分幼兒回答說是好事,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長了鹿角對妞妞來說意味著什么,也就無法感受作品中妞妞積極樂觀勇敢的品質。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創(chuàng)編——妞妞長了鹿角后會遇到哪些事?在想象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幼兒覺得長鹿角的妞妞既會碰到一些有趣的事,比如說鳥兒會停在鹿角上唱歌、可以把樹葉當小傘等,也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比如穿脫衣服很不方便,不能坐汽車和地鐵,進商場鹿角容易折斷,等等。通過創(chuàng)編,幼兒對長鹿角的妞妞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妞妞的樂觀堅強勇敢,進一步強化了幼兒的情緒情感。
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情緒態(tài)度的獨特方式。幼兒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在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下加深對故事內涵的理解,并強化移情感受。例如繪本《亞歷山大和發(fā)條老鼠》,講述了真老鼠亞歷山大和玩具發(fā)條老鼠威利成為好朋友的故事。亞歷山大經常被人追打,羨慕備受小主人寵愛的威利,從而拼命想變成一只玩具老鼠,而當它終于擁有了能變身的魔法時,自己卻沒變,而是把威利變成了一只和它一樣的老鼠。故事講到亞歷山大準備施展魔法時,幼兒都很激動,但教師沒有直接說出結果,而是請幼兒自主創(chuàng)編接下來發(fā)生的故事并做成圖畫書。在幼兒的圖畫書里,亞歷山大變身成一只玩具老鼠,這只老鼠十分受主人喜歡,它總是待在小主人的身上或是柔軟的沙發(fā)上,有的幼兒還在圖畫書中展現了老鼠跟著小主人出去游玩的場景。從幼兒的圖畫書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幼兒對亞歷山大遭遇的同情,以及對亞歷山大未來幸福生活的暢想。圖畫書創(chuàng)作給予了幼兒更自主、更直觀表達感受的機會,使他們的移情感受得到強化。
以繪本為載體,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生發(fā)拓展出其他活動,比如繪本游戲活動、繪本劇表演活動等,可以讓幼兒在操作、實踐中深度體驗角色情緒,從而使移情能力得到深化。
游戲是幼兒熱愛的活動,借助游戲感受和體驗繪本內容也是適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在前期繪本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巧妙地生發(fā)出適宜的游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繪本《我做哥哥了》講的是貓哥哥野田的故事,野田哥哥因為感覺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后不那么喜歡自己了而討厭弟弟妹妹,在帶弟弟妹妹外出游玩途中,多次想拋棄他們又一次次將他們救回,最后得到媽媽的夸獎和弟弟妹妹的崇拜而享受到了當哥哥的樂趣。針對目前班上普遍的“大寶現象”,即幼兒有弟弟妹妹之后產生的安全感缺乏,教師希望通過對繪本的賞析理解和游戲體驗來幫助幼兒進行情緒修復。賞析繪本之后,幼兒就地取材,在活動室里利用桌椅拼搭,開展繪本中爬樹、過獨木橋等游戲。在過橋游戲中,扮演哥哥的幼兒要幫助“弟弟妹妹”過橋,有的還需要從“橋”上抱下來,“弟弟妹妹”則要接受“哥哥”的引導,順利過橋。當教師問起幼兒在游戲中的感受時,有的說:“做哥哥很累,但也很開心!”有的說:“哥哥太了不起了,我也想要有個哥哥。”真實而深刻的游戲感受幫助幼兒深度體驗角色情緒,深化了移情能力。
繪本劇是根據幼兒熟悉的繪本故事改編成的舞臺短劇,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幼兒帶著對角色情緒的基本理解,通過舞臺表演中的自主表達和創(chuàng)造,從而進一步深入感受、體驗角色情緒,使移情能力得到深化。
例如,繪本《十一只貓做苦工》講述了十一只貓由于不聽提示和禁令最終被怪獸抓去做苦工的故事。在故事中,十一只貓被怪獸逼著白天到山上拉巨石、做苦力,晚上關在籠子里餓肚子,很是凄慘。在講故事的時候,幼兒也表現出對小貓們的同情,但是感覺并不強烈。后來,教師將這一繪本改編成繪本劇開展表演活動。在表演中,小貓們要一起用繩子背比較重的沙袋,一會兒用榔頭敲擊木塊,旁邊還有怪獸“惡狠狠”的催促聲,小貓們“又怕又累”。表演結束后,教師詢問幼兒的感受,他們紛紛說:“小貓?zhí)蓱z啦,怪獸在身旁小貓很害怕!”“小貓下次再也不敢不看標志啦!”從幼兒真實的話語中我們發(fā)現,繪本劇中真情實感的表演,能幫助幼兒設身處地站在所扮演角色的位置上,更深入地體驗并理解角色的情緒情感,移情能力得到了深化。
如今,繪本在幼兒園的利用越來越普遍,教師在選擇繪本時需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幼兒的興趣為導向,而通過繪本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移情能力,是可行且效果明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更有效地運用好繪本這一載體,開展更多適宜的活動,為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