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理
(許昌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視知覺屬于認知心理學的范疇,是指通過視覺和聽覺分析和了解事物,并從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事物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中,教師和家長往往忽略了培養(yǎng)兒童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使得兒童了解事物大多都靠逐個摸索,而非通過確定某一種概念,類比到其他事物的對應概念,這就導致兒童認識世界的能力受到了約束,不利于其認知功能的形成和身心發(fā)展。而小學繪畫課程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技巧和審美能力,還能增進其發(fā)散思維能力,通過小學繪畫課程培養(yǎng)其視知覺能力,通過增強學生認識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使其擁有更強的獲取信息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這就需要對視知覺理論進行深入闡釋,從而對小學繪畫課程教學改革起到指導作用。
視知覺能力是指以視力為基礎的,對視野內的物體進行觀察和辨別的能力。具體而言,視知覺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六項能力。
第一,視覺注意力,即用眼睛來看東西的能力。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視覺注意力主要衡量的是學生能否用眼睛來捕捉信息。很多學生在上課時主要通過聽覺來獲取信息,視覺沒有專注于黑板上,長此以往會導致其接受信息的能力下降。
第二,視覺廣度,即通過視覺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一些學生在寫作業(yè)時會出現(xiàn)看一眼寫一筆的現(xiàn)象,甚至有些學生會出現(xiàn)丟字、漏字、跳行等問題,這都屬于視覺廣度不佳的表現(xiàn)。
第三,視覺分辨,即分辨顏色、大小和體積的能力。如果學生的視覺分辨能力較差,會導致其在寫字、畫圖中更容易畫錯,如將“入”寫成“人”等。
第四,視覺記憶,即觀看圖形后的記憶能力。如果學生的視覺記憶能力較差,會導致其在學習圖形、文字或顏色后,容易遺忘掉一部分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視覺記憶并不完全等于記憶能力。
第五,視覺統(tǒng)合,即觀看后立刻進行模仿的能力。一些學生在看到某些字后,無法下筆模仿這個字,原因在于漢字在大腦中的輸入和輸出過程,統(tǒng)合不夠完善,容易造成學生模仿時動作偏慢、拖拉的問題。
第六,視覺空間,即對方位、明暗、色彩、形狀等的感知能力。如果視覺空間能力不足,會無法良好控制自己寫字、繪畫,從而造成寫字、繪畫歪歪扭扭、忽大忽小等問題。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總結了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階段理論。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本質上是主體圖式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同化與順應并最終達到平衡的過程。其中,平衡是指個人圖式與經驗的和諧,如見過小鳥飛行的兒童,自然而然地會將其他會飛的東西當成小鳥。同化是指根據(jù)已有圖式解釋新的刺激,從而適應新刺激,如將天上飛過的飛機當作小鳥。順應是改變已有圖式,從而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如在意識到這種鳥既沒有羽毛,也不會拍打翅膀時,就會意識到它與小鳥之間的差異,而在得到了“飛機”這個名稱后,就能掌握一種新的物品,并通過順應達到平衡。組織是指重組已有圖式并形成新的更為完整的結構,如組成包含一個上位概念(即能夠飛行的物體)和兩個下位概念(即鳥和飛機)的有層次的圖式[1]。
根據(jù)認知發(fā)展的階段理論,皮亞杰將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分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覺運動階段(0~2歲)。在這一階段內,兒童主要是以基本感知和動作來適應世界,逐漸學會看到自己與客體的關系,如模仿自己所見到的事物。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這一階段的圖式功能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符號功能的發(fā)展與直觀思維的影響。在這一階段內,兒童已經掌握了一部分語言工具,做到與其他人交流,但交流本身更依賴感知而非邏輯,心智水平尚不夠成熟。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一階段的特征在于發(fā)現(xiàn)了客體及其轉換的性質,能夠對具體的事物或形象進行邏輯分類并厘清其邏輯關系,掌握具體世界的心理運算法則。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在這一階段內,兒童能夠通過發(fā)散思維,想象出問題的條件,并根據(jù)假設進行演繹推理,再經過分析后歸納出原理和規(guī)律。
需要注意的是,年齡分段雖然是模糊的,但各個階段順序是一致的,前一個階段總是后一個階段的前提,不存在間斷性跳躍,而是伴隨思維能力的不斷成熟而持續(xù)變化的。
目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正有序展開,極大程度上改善了小學課程教學模式,但應試教育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對主流科目的重視明顯更高。而繪畫課作為藝術理論課,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模式依舊單一,沒有跟隨社會發(fā)展和學生訴求更新與擴充。從硬件設施的角度來看,重點小學的硬件設施水平相當完善,每個班級基本都進行教學設備革新,但美術教室的建設則有較大落差,而非重點小學的落差就更加明顯。與此同時,美術教學與科研大多根據(jù)已有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但缺乏對教育規(guī)律、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源頭,小學美術課程迫切需要根據(jù)新課改的整體方向調整教育方針。為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繪畫課程的基礎科研理念,通過完善教育理念來緩解藝術教育與基礎教育脫節(jié)的問題[2]。
新課改要求優(yōu)化學生的綜合素質結構,這就對美術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繪畫課程教學的本質目的,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陶冶情操,并培養(yǎng)審美能力。但只有少數(shù)學校落實了繪畫課程的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都按部就班地根據(jù)課本安排,死板地開展繪畫課程教學,并不會根據(jù)學生的喜好和需求調整課程,也很少探索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重構教學順序,不利于構造科學的繪畫課程體系。其次,大部分學校缺乏校外實踐活動,已有的實踐活動大多也只是參觀美術館等簡單活動,往往流于形式,難以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藝術思維,影響其對繪畫知識的接收。在新課改背景下,諸多新的教育理念愈發(fā)呈現(xiàn)出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作為學生藝術道路引路人的小學美術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肩負起教育重任,形成科學教育觀,從而通過優(yōu)化課程建設來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
新課改提出了要將人文素養(yǎng)提升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而藝術教育作為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一環(huán),自然需要革新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將藝術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形成合力,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雖然許多學校已經對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進行了顛覆性革新,但部分小學受限于教育經費等主觀或客觀因素,沒有建立充足的多媒體教室,且部分教師囿于學生的差異而不敢涉及一些冷門的藝術知識,難以有效擴大學生的鑒賞范圍,導致學生欣賞藝術僅停留在教學層面。與此同時,小學繪畫課程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內容都是繪畫技能教學,缺乏藝術理論教育,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教學進度。
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揭示了兒童的認知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得到提升的,對小學繪畫課程教學而言,為落實新課改背景下在素質教育中的教育價值,必須革新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小學繪畫課程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訴求,教師需要廣泛了解學生喜愛的繪畫藝術形式,并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其學習繪畫課程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實踐,用繪畫方式記錄自己的感受,而教師則可以依托原有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理念與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用寓教于樂的方式革新繪畫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真正學以致用,構造良好的繪畫課堂環(huán)境。此外,教師還應通過校外活動等形式,積極帶領學生接觸新鮮事物,使其能在不同情境下體會到風格各異的美,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使其能更深刻地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美,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的效果[3]。
繪畫課程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所在,且相比其他學科更具有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價值。與其他主流科目不同,小學繪畫課程教學需要始終維持新穎的教學環(huán)境,才能通過環(huán)境影響其好奇心,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雖然小學生面對新鮮事物往往抱有很高的熱情,但如果不能持續(xù)滿足其好奇心,這種熱情很容易就會消退。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舉辦美術競賽活動等方式,用美術校園活動持續(xù)維持其獵奇心理,調動學生的好勝心和創(chuàng)作積極性。而在這些美術校園活動中,不僅學生能得到繪畫帶來的享受,其競爭意識也會得到一定鍛煉,并使其保持對下一次活動的好奇心。由于繪畫的技巧與知識一般只能在課上講解,這些知識的教學成效往往會取決于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為此,在繪畫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用各類美術校園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創(chuàng)作熱情,通過激發(fā)其對繪畫的熱愛來不斷鞏固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如在講解《鳥與家禽》課程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鳥類和家禽類的小知識,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繪畫,保證繪畫的差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要讓學生講解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讓學生彼此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起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作用。最后,在美術校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公開評比最佳創(chuàng)意和最佳繪畫作品,通過對作品設計思路、主題背景、繪畫技法的全面考量,給予優(yōu)勝者公開表揚和特殊獎勵,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積極性創(chuàng)作畫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領,通過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來建立活躍的繪畫課堂氛圍,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堂本身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場所。與此同時,著重觀察身邊的美,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靈感,提升其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始終對學生的繪畫作品報以鼓勵的態(tài)度,積極找出學生畫作中的閃光點,讓學生在肯定中不斷提升成就感、樹立自信心,從而真正在繪畫中收獲喜悅[4]。
視知覺理論認為色彩是小學生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不同色彩的應用、相同色彩的搭配都會呈現(xiàn)出各異的視覺效果,這些視覺效果往往能對學生起到不同的刺激效果,并進一步影響教學效果。為此,可以在課件制作中,將各類知識點用色彩裝飾的方式區(qū)分開來,從而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提升其理解知識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走進春天》一課中,主要講述了春天萬物復蘇、勃勃生機的景象。在課件設計中,教師可以繪制兩幅畫像,一幅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如用淺綠到深綠依次漸變的方式來描繪春天里叢林郁郁蔥蔥的景象,而另一幅則用灰色、深灰、棕色等較為陰暗的冷色調,來勾勒出冬季樹葉凋敝后的荒涼景象。并向學生提問,看兩幅畫面時分別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以此凸顯出春季的朝氣和冬季的冷峻。與此同時,在課件動畫的制作上,教師需要明確課程內容所要凸顯出的中心思想,并選擇契合的動畫方式進行協(xié)調,從而通過視覺、聽覺共同引導學生投入課堂,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快樂的節(jié)日》中,可以制作一系列與春節(jié)、中秋節(jié)、兒童節(jié)等相關的畫面,并利用喜氣洋洋的音樂,帶給學生以節(jié)日的輕松和歡快,可以在高效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節(jié)日知識的了解,培養(yǎng)其熱愛生活、尊重歷史的思想感情。
圖形語言的故事趣味性,決定了小學生往往容易對一些特殊的環(huán)境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是恐懼心理,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轉變空間環(huán)境,緩解這些不好的情緒。為此,在課件的視覺設計上,除了保證課件的信息密度以外,還需要遵循小學生的視覺習慣,用黃金分割的構圖原則來制定頁面的排版,做到主次分明、條理清晰,避免學生抓不到重點,或過于密集的排版使學生產生壓抑心理。與此同時,排版上不能過于整齊,需要做到錯落有致,且拉大圖片間的距離,通過強化視覺空間感來降低學生的心理壓力,以期形成更好的視覺效果。例如,在學習《點、線、面》一課時,就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以點、線、面為基本要素,通過橫向、斜向、豎向地排列分割,構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課件頁面,從而通過這些基本要素的暗示讓學生體會到美術元素,培養(yǎng)其藝術感知能力[5]。
視知覺能力共包含視覺注意力、視覺廣度、視覺分辨、視覺記憶、視覺統(tǒng)合、視覺空間六個維度,全面影響著兒童認識世界的能力。而根據(jù)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兒童的認知必然會經歷感覺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結合不同階段的思維模式,才能制定更科學的教學策略。為此,在視知覺理論的視域下,小學繪畫課程教學應積極開展繪畫實驗教學,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合理使用色彩和視覺設計理論,制作兒童易于接受的教學課件,為小學繪畫課程改革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