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媛,陳太輝,郭 峰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yè)發(fā)展迅速,為適應(yīng)軋鋼技術(shù)的進步和軋鋼設(shè)備的不斷更新,我公司研制開發(fā)出不同類型的軋輥新材料。熱軋工作輥因其使用工況惡劣,為保證最佳工作狀態(tài),對綜合性能要求較高,而金屬材料的性能與化學(xué)成分和組織有密切關(guān)系。作為軋輥生產(chǎn)制造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最終熱處理可以有效控制軋輥工作層組織、性能、硬度及應(yīng)力分布。因此,有必要對新材料最終熱處理過程中的組織及性能進行研究,進而確定最佳工藝參數(shù),以獲得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
試驗材料牌號為YW-50(見表1)。
表1 YW-50 化學(xué)成分(wt.%)
實驗所用試樣的原始組織為索氏體+碳化物(見圖1、圖2),試樣晶粒度9 級(見圖3)。
圖1 試樣原始組織
圖2 試樣原始組織
圖3 試樣晶粒度
為了研究YW-50 材料的最佳淬火溫度及時間,筆者進行一系列的模擬實驗(見圖4)。
圖4 室內(nèi)實驗?zāi)M曲線
熱軋工作輥的淬火組織以獲得馬氏體為最終目標。為此,熱軋工作輥材料的Ms 點是重要研究參數(shù)。此外,Ms 點也是判斷材料組織奧氏體化程度的重要依據(jù)。奧氏體化的時間相同時,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YW-50 的Ms 點不斷降低。這是因為奧氏體化溫度升高會使金相組織中碳化物的溶解更充分,溶入奧氏體中的合金元素和碳原子更多,奧氏體也更加穩(wěn)定,進而降低鋼的Ms 點[1]。在900~1 020 ℃進行奧氏體化時,保溫30 min 和60 min 對Ms 點的影響不大(見表2)。
表2 奧氏體化溫度、時間對Ms 點的影響
在不同淬火溫度和保溫時間下,YW-50 材料的淬火組織均為馬氏體和質(zhì)點狀的碳化物,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碳化物不斷減少,馬氏體組織形貌越來越顯現(xiàn)[2]。當淬火溫度≤960 ℃時,淬火組織為馬氏體和大量的質(zhì)點狀碳化物;當淬火溫度>960 ℃時,質(zhì)點狀碳化物含量明顯減少,碳化物顆粒明顯變小,并出現(xiàn)明顯的針狀馬氏體組織,當淬火980 ℃或淬火1 000 ℃并長時間保溫時尤其明顯(見圖5)。
圖5 不同淬火溫度和保溫時間下YW-50 的組織形貌
當奧氏體溫度≤960 ℃時,由于奧氏體化溫度低,再結(jié)晶不完全,YW-50 中存在明顯的原奧氏體晶界,但奧氏體晶粒內(nèi)已生成大量再結(jié)晶小晶粒;當奧氏體溫度≥960 ℃時,再結(jié)晶完全,原奧氏體晶界消失,且隨著奧氏體化溫度的升高和奧氏體化時間的增加,再結(jié)晶晶粒明顯長大[3]。當奧氏體化溫度≥1 000 ℃時,晶粒度將達到4~5 級(見圖6)。
圖6 不同奧氏體化溫度和時間下YW-50 材質(zhì)的晶粒度
通常,淬硬性主要由YW-50 鋼基體的碳含量決定,在一定范圍內(nèi)碳含量越高,淬硬性越好。在920~960 ℃范圍內(nèi),隨著淬火溫度的提高,淬硬性增加。這是因為隨著淬火溫度的增加,鋼中碳化物溶解充分,由此增加鋼的淬硬性。而在960~1 000 ℃范圍內(nèi),鋼的硬度基本不變(見圖7)。
圖7 奧氏體化溫度對鋼淬硬性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將YW-50 的淬火溫度控制在960~1 000 ℃之間即可獲得良好的淬火組織。
根據(jù)我公司承制的YW-50 熱軋工作輥的規(guī)格為?1 265 mm×1 915 mm×5 435 mm,技術(shù)要求輥身硬度65-70HSD,硬度均勻性≤3HSD(見圖8)。
圖8 YW-50 熱軋工作輥試制工藝
試制完成后,對試制輥身表面進行硬度檢測,測得輥身硬度66-69HSD,輥身硬度均勻性為3HSD,符合技術(shù)要求(見圖9)。
圖9 熱軋工作輥試制件輥身硬度檢測結(jié)果
通過對YW-50 材料及試制產(chǎn)品的檢測分析可知:
(1) YW-50 材質(zhì)的最佳淬火溫度為960~1 000℃。
(2) YW-50 材質(zhì)熱軋工作輥差溫工藝淬火參數(shù)選擇1 060~1 100 ℃(高保) +1 020~1 070 ℃(低保) 時,輥身硬度及均勻性可以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