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麗,呂寶順,芮昌輝,袁會珠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193 ;2.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100)
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 屬半翅目蚜科,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yè)害蟲,主要通過取食植物汁液和傳播病毒給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損失[1]。棉蚜寄主廣泛,全世界至少有700種寄主植物。它可以嚴重影響大多數瓜類和茄科作物,以及葉菜類蔬菜、豆類、馬鈴薯、觀賞植物、核果、油菜、柑橘、棉花或許多其他重要作物[2-3]。棉蚜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蟲之一。由于其生殖周期短,繁殖量大,加上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在短期便能爆發(fā)危害,尤以每年夏季發(fā)生最為嚴重。盡管一些環(huán)境友好的控制策略如利用天敵[4],生物農藥[5-6]及提高植物抗蟲性等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棉蚜,然而使用化學殺蟲劑仍是田間最常用的防治策略[1,7]。
近年來,關于棉蚜對殺蟲劑的抗藥性監(jiān)測的報道較多[3-6],如2016年崔麗等監(jiān)測了我國棉花主產區(qū)棉蚜對吡蟲啉的抗性水平[7]。2018年安靜杰等監(jiān)測了河北省不同棉區(qū)棉蚜種群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噻蟲嗪和噻蟲胺四種殺蟲劑的敏感性水平[8]。2019年帕提瑪·烏木爾汗等監(jiān)測了新疆地區(qū)棉蚜對10種殺蟲劑的抗藥性[9]。以上文獻報道對藥劑間的輪換使用及地區(qū)間的用藥策略具有指導意義。鑒于此,筆者采用浸葉法[7, 9-10],測定了山東、河北及河南不同地區(qū)棉蚜田間種群對生產中常用的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旨在為更科學有效地開展棉蚜的化學防治及其對殺蟲劑敏感性動態(tài)監(jiān)測提供科學依據。
1.1 供試藥劑 95%吡蟲啉(imidacloprid)原藥,99%噻蟲嗪 (thiamethoxam)原藥;99.9%氟啶蟲胺腈(sulfoxaflor)原藥;98%高效氯氟氰菊酯 (lambda-cyhalothrin)原藥;95%毒死蜱 (chlorpyrifos)原藥。
1.2 供試害蟲 棉蚜Aphisgossypii,相對敏感品系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為室內棉花苗上長期飼養(yǎng)的棉蚜種群,不接觸任何殺蟲劑。田間種群采集時間、地點、寄主植物和地理坐標(表1)。
表1 棉蚜種群采集地信息
1.3 敏感性測定方法
1.3.1 供試藥劑配制 將供試殺蟲劑原藥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配制成質量分數為1%的母液,再將母液用0.1%吐溫-80的水溶液稀釋成5個系列質量濃度。以0.1%吐溫-80的水溶液為空白對照。每個質量濃度藥液量≥50mL。
1.3.2 測定方法 以不同種群的棉蚜為試蟲,參考已報道的室內毒力測定方法—浸葉法[7, 9-10],略有修改:將帶有30~50頭左右棉蚜的葉片浸入藥液10s,取出后放置在墊有濾紙的6cm培養(yǎng)皿中,晾干后用保鮮膜封口,防止試蟲逃逸,將培養(yǎng)皿放置在(25±1)℃ 且光照良好的恒溫室內,24h后檢查試蟲死亡率。
死亡判斷標準:從光照培養(yǎng)箱中取出培養(yǎng)皿,在體式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以毛筆輕撥試蟲,不動或無法正常爬行為死亡,以對照組死亡率<20%以下為有效測定,并用對照死亡率對結果進行校正。采用DPS軟件計算毒力回歸方程、b±SE、LC50值及95%置信限等??剐员稊?RR)= LC50田間種群/ LC50相對敏感種群。按抗性倍數(RR)的高低進行抗性水平分級:敏感(RR≤5.0)、低水平抗性(5.0
2.1 棉蚜相對敏感品系對殺蟲劑的敏感性 測定了棉蚜相對敏感品系對5種代表性殺蟲劑的敏感性。結果(表2)表明:棉蚜對氟啶蟲胺腈最為敏感, 對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不敏感。其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為:氟啶蟲胺腈>吡蟲啉>噻蟲嗪>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
表2 棉蚜相對敏感種群對供試殺蟲劑的敏感性
2.2 棉蚜田間種群對殺蟲劑的敏感性 田間采集的7個棉蚜種群對供試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結果(表3)表明:山東臨沂采自花椒樹上的棉蚜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依次為:氟啶蟲胺腈>吡蟲啉>噻蟲啉>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山東泰安田間種群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為:毒死蜱>氟啶蟲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噻蟲啉;山東無棣和山東博興田間種群對殺蟲劑的敏感性與山東泰安田間種群類似,也是表現為對毒死蜱最敏感,對吡蟲啉,其次噻蟲嗪最不敏感;河北邯鄲田間種群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為: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氟啶蟲胺腈>吡蟲啉>噻蟲嗪,其中傳統(tǒng)殺蟲劑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殺蟲活性明顯上升,其LC50值最低,為9.95mg/L;河北廊坊田間種群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啶蟲胺腈>吡蟲啉>噻蟲嗪。河南新鄉(xiāng)田間種群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順序為:氟啶蟲胺腈>毒死蜱>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嗪。
表3 棉蚜田間種群對殺蟲劑的敏感性
續(xù)表
(表4)統(tǒng)計分析結果看,山東臨沂地區(qū),采自花椒樹上的棉蚜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高,僅對噻蟲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產生了低水平抗性,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處于敏感水平。7個棉蚜田間種群對毒死蜱的抗性水平較低,抗性倍數在1.50~7.56倍之間。山東、河南地區(qū)棉蚜種群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產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藥性,抗性倍數介于5.28~20.32倍之間。6個采自棉花的棉蚜種群對吡蟲啉、噻蟲嗪和氟啶蟲胺腈的抗性水平較高;對吡蟲啉的抗性倍數介于48.93~188.32倍之間;其中山東泰安和山東無棣兩個田間種群對吡蟲啉的抗性倍數高達183.16和188.32倍。6個棉蚜種群對噻蟲嗪的抗性水平普遍較高,抗性倍數介于97.38~370.07倍之間;其中山東泰安種群對噻蟲嗪的抗性倍數高達370.07倍。甚至6個棉蚜種群已經對新型殺蟲劑氟啶蟲胺腈產生了中、高水平的的抗藥性,山東泰安地區(qū)的棉蚜對氟啶蟲胺腈的抗性倍數最高,高達132.92倍。
表4 棉蚜田間種群對不同殺蟲劑的抗性情況
目前國內外防治棉蚜均以化學防治為主,常用的殺蟲劑主要包括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吡蚜酮和螺蟲乙酯等[3, 9, 11-13]。此外,從刺桐種子中分離的刺桐生物堿,薄荷油等植物精油對棉蚜也表現出良好的殺蟲效果[5-6, 14]。多年來,鑒于棉蚜防治對化學藥劑的依賴,需密切關注由于棉蚜抗藥性帶來的藥劑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2016年崔麗等監(jiān)測了我國各地棉蚜對吡蟲啉的抗性,發(fā)現河北、新疆、山東等棉區(qū)棉蚜對吡蟲啉的抗性達到了中等水平[7]。然而,本文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山東泰安和無棣地區(qū)棉花棉蚜對吡蟲啉已產生高水平抗性,因此必須引起當地的重視,在棉蚜防治中應減少吡蟲啉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次數,從而延緩抗性的發(fā)展速度。本文的結果顯示山東泰安棉蚜種群對氟啶蟲胺腈產生了高水平的抗藥性。2018年安靜杰等同樣報道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棉蚜對氟啶蟲胺腈產生了467.9倍的抗性[8]。此外,安靜杰等參考已報道的噻蟲嗪敏感基線(LC50=1.60mg/L)[8, 15],發(fā)現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棉蚜種群對噻蟲嗪抗性倍數僅為18.8倍,處于中等抗性水平[8]。然而,我們的監(jiān)測結果表明: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棉蚜種群對噻蟲嗪抗性倍數達到97.38倍,抗性水平顯著高于2018年的監(jiān)測結果。而且山東、河南等地的棉蚜對噻蟲嗪的抗性倍數普遍較高,抗性倍數介于102.29~370.07倍之間,均表現為高水平抗性;甚至山東泰安種群對噻蟲嗪的抗性倍數高達370.07倍?;诳剐员O(jiān)測結果,山東泰安、無棣、博興、河北廊坊和河南新鄉(xiāng)棉蚜田間種群已經對噻蟲嗪產生高水平抗性,所以噻蟲嗪不適宜用于以上地區(qū)的棉蚜防控。
棉蚜田間種群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依次為:山東泰安(20.32倍)>河南新鄉(xiāng)(16.21倍)>山東無棣(13.88)>山東臨沂(6.88倍)>山東博興(5.28倍)>河北廊坊(1.89倍)>河北邯鄲(1.65倍);對毒死蜱的抗性水平依次為:山東泰安(7.56倍)>河南新鄉(xiāng)(5.63倍)>山東無棣(3.36倍)>河北邯鄲(3.11倍)>山東臨沂(2.88倍)>山東博興(2.41倍)>河北廊坊(1.50倍)。棉蚜對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的抗性倍數顯著低于吡蟲啉、噻蟲嗪和氟啶蟲胺腈。這可能跟當地的用藥歷史有關,花椒樹上棉蚜防治強度低,用藥次數少,所以山東臨沂地區(qū)采自花椒樹的棉蚜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和毒死蜱的敏感性很高。而棉花上棉蚜的防治強度高,噻蟲嗪、吡蟲啉等新煙堿類殺蟲劑使用頻繁,導致棉蚜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發(fā)展迅速,甚至對新型殺蟲劑氟啶蟲胺腈也產生了中、高水平的抗藥性,反而對傳統(tǒng)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抗性有所下降。所以棉蚜防治中應加強用藥指導,減少或限制吡蟲啉、噻蟲嗪等新煙堿殺蟲劑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頻率。同時,減少新型殺蟲劑氟啶蟲胺腈的使用次數,盡量與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合理輪換使用,避免同一生長季連續(xù)使用相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從而延緩抗性的發(fā)展速度。
本研究采用與前人一致的敏感性監(jiān)測方法—浸葉法測定棉蚜田間種群對殺蟲劑的敏感性,為監(jiān)測棉蚜對常用殺蟲劑的敏感性動態(tài)變化,指導田間防治中科學、合理選擇殺蟲劑品種、開展預防性抗藥性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