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靖怡
讀完《第56號教室的奇跡》,我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感慨:雷夫·艾斯奎斯老師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藝術家!他就像一盞明燈,因為有他,那間位于洛杉磯市中心會漏水的小教室里散發(fā)出了溫暖而耀眼的光芒;因為有他,曾經走進過那間教室的孩子們被點燃了熱情,激發(fā)了人生無限的可能;因為有他,讓我們明白,其實教育原來可以如此藝術、充滿熱情和智慧。
雷夫老師的教育始于建立與學生之間彼此的信任,他說:“擁有我的信任讓孩子們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失去這份信任?!笨梢?,“信任”在“第56號教室”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墒?,要將“信任”凌駕于“恐懼”之上乃至取代“恐懼”,還需要教師有積極的態(tài)度和極大的耐心來面對問題。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不經意間“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無論身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往往喜歡追求“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而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因此,教師要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要“言教”更要“身教”,公平、公正地去對待學生。時刻記住,你就是孩子們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必定自己先做到,來不得半點糊弄輕忽。在教師營造的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獲得了“成長為充滿自信又快樂的人的機會”,才能展現出奇跡般的“讓你和他們自己都驚奇的好表現”。
讀完整本書,不難發(fā)現,雷夫老師的教育法則涉及面極廣,關乎閱讀、寫作、數字、電影、歷史、科學、藝術、體育、戲劇、旅游、經濟、音樂、網絡等等。雷夫老師所重視的教育因素遠高于“教知識”“教方法”,他所看到的,是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發(fā)展的素質和能力。
以“培養(yǎng)終身閱讀的孩子”這一點為例,雷夫老師并沒有局限于“組織化的控管”,而是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在閱讀方面,他更強調“我喜歡,因為我喜歡這么做”的重要性,而不是以獲得成績單上較好看的分數為目的,因為“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在方法上,雷夫老師從“大人的指導”“善用圖書館”“挑選文學作品”以及“不會閱讀的學生”等方面詳盡闡述,力圖從學生的角度,而不是從教育結果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雷夫老師關于旅行教育的認識和方法。雷夫老師“用四處旅行的機會,把未來獨立生活時所需的技能教給第56號教室的學生”。孩子們的旅行始于“行前準備”,是基于對旅行目的地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他們或者讀過相關書籍,或者了解過相關指南,亦或是看過某部關聯電影,所以認知建立于孩子們的行動之前。此外,他們還就行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做好行前規(guī)劃,像時間、路線、就餐、交通方式等方面所做的規(guī)劃細致程度令人驚嘆。旅行中孩子們做事有條不紊,充分體現了卓越的素質和能力。他們的行程排得不算滿,但卻“學到了”,“這些旅行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大的世界,同時發(fā)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竹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