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學(xué)富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奧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脫胎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靈感仍在延續(xù):遍布觀眾席間的紅燈籠、十二生肖、中國結(jié)……處處是鮮明亮眼的中國元素。伴隨悠揚的樂曲《送別》,演員手捧發(fā)光柳枝,輕盈緩步進入場地,走過之處,微風(fēng)輕拂,柳枝搖曳,這是向來自四面八方的奧運健兒依依惜別。在中國古代,送行者往往會折一條柳枝,送給遠行的親朋。獨具東方韻味的折柳寄情把閉幕式表演推向一個高潮。
楊柳吐翠,柳條綻綠,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所以柳是春天的標(biāo)志,人們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讓春常駐,愛春、留春、惜春,也是人之常情。萬千垂柳,婀娜多姿,嫵媚柔情,柳條細(xì)長纏繞,情意綿綿,人們常借柳絲表達無盡的懷念與相思。《詩經(jīng)》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賦予了柳樹的留別意境。劉禹錫有“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的吟誦;唐彥謙有“晚來飛絮如霜鬢,恐為多情管別離”的詩句。柳絮之“柳”與“留”諧音,“絮”與情緒之“緒”諧音,古人折柳相贈,有難舍難分、依依不舍之意。柳還有避邪的作用,古代有“榆樹救荒柳樹祛病”之說,以柳相贈,有預(yù)祝好友長途跋涉百邪不侵,旅途平安之意。
唐朝時,在灞橋設(shè)立驛站,京城長安人送朋友東行,出長安城到灞河邊就不再往前送了,于是在灞橋之上依依惜別,并折下橋頭柳枝相贈。古代地理專著《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庇谑清睒蛘哿泟e好友成為一種時尚。唐人吳融在《詠柳》一詩中寫道:“灞陵千萬樹,日暮別離回。”李白也有“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由于灞橋之上,無數(shù)次上演生死離別的場景,成為銷魂傷心之地,故又稱灞橋為“銷魂橋”?!堕_元遺事》中說:“灞陵有橋,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稱為‘銷魂橋’?!本枚弥板睒蛘哿毖葑兂梢环N風(fēng)俗,風(fēng)靡全國。晚唐詩人雍陶于大中八年(854年),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刺史。有一天雍陶送客到簡陽城外沱江上的“情盡橋”邊,向左右問起橋名的由來,身邊的隨從回答說:“送迎之地止此?!庇禾章牶螅鬄閭?,聯(lián)想到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為“折柳橋”,并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p>
宋代以后,京城東遷,灞河垂柳已不再有昔日的郁郁蔥蔥,灞橋之上車馬轔轔的離別之景也少見了。宋代詞人柳永在《少年游》中寫道:“參差煙樹灞陵橋,風(fēng)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jīng)攀折,憔悴楚宮腰。”明人徐復(fù)祚也有“則看他迎風(fēng)襲襲,籠煙裊裊,腸斷灞橋濱”的詩句。
在閉幕式表演中,柳絮翩翩飄弄,漫天飛舞,似離別愁緒,也是延續(xù)生命的種子。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處處成蔭。折柳贈別還蘊含著美好的祝愿,希望親朋好友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像柳條一樣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成一片新綠,成為一望無際的森林。清朝陜甘總督楊昌??吹疆?dāng)年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所栽的柳樹已是莽莽蒼蒼、郁郁蔥蔥時,不由得感慨萬千,寫下了詩句:“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fēng)度玉關(guā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