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英莉
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樹》是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文,是陜西作家為數不多的初中語文課文。
同在西安,我和賈平凹老師在不同場合見過幾次,收藏了好幾本賈老師親筆簽名的贈書。讓我在教此課的時候,總有些別樣的情懷。
讀賈老師的作品,了解到賈老師有艱苦的奮斗經歷,和文中的小桃樹一樣,可以說,小桃樹就是賈老師的化身。統(tǒng)編教材中,本文是自讀課,有旁批提示的問題,有文后的“閱讀提示”,不需要像講讀課一樣去細講,而是重在閱讀、感悟,所以我在教學中刪繁就簡,突出重點,設計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棵小桃樹”——“我的小桃樹”——“我是小桃樹”。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體味。
課前建議學生自己找賈平凹作品閱讀,推薦閱讀《在鄉(xiāng)間的十九年》《這是一個極丑的人》《五十大話》。
1.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從文中圈點勾畫出相關語句。
2.全文用了怎樣的寫作順序?
倒敘。
3.請換用“順序”,梳理出這棵小桃樹的經歷。
桃核兒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綠)——一到二尺來高(瘦,黃,沒人理會)——有院墻高了(豬拱,討人嫌,被遺忘,奶奶照顧)——開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著—個欲綻的花苞。(這是明線)
4.小桃樹在生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磨難?
小桃樹是在幾乎被“我”忘卻時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連奶奶也說它沒出息;它在生長過程中被豬拱折過,險些被砍掉;它第一次開花就遭到風雨的摧殘。
5.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出“我”對小桃樹的深情?
文章開頭即飽含著“我”對小桃樹的深情;當初是懷著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深情,讓它“蓄著我的夢”種下了它,所以偏愛它;見到它長得孱弱,花兒開得慘淡,又為自己漂泊異鄉(xiāng)忘卻了它而難過;當生活受到挫折時,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更痛苦而又無可奈何了;最后看見小桃樹勇敢地與風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綻的花苞,“我”受到感動。
6.“我”為什么關注和愛護小桃樹?
因為小桃樹象征著“我”的幸福和希望,而小桃樹坎坷的生長經歷和“我”的生活道路又十分相似,所以“我”在感情上與它息息相通。
7.從文中能看出作者怎樣的人生經歷?
“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從小有夢想,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業(yè)。長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復雜,社會復雜,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種種磨難,和小桃樹一樣,“我”心里“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這是暗線)
明線、暗線兩條線索交織,使小桃樹和“我”建立了聯系,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顯得自然、感人。
鏈接作者:
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初中后,便開始更孤獨更枯燥的生活。班里的干部子弟皆高傲,在衣著上、吃食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體之類的事情上,用一種鄙夷的目光視我。農家的孩子愿意和我同行,但爬高上低魔王一樣瘋狂使我反感,且他們因我孱弱,打籃球從不給我傳球,拔河從不讓我入伙。那時候,操場的一角呆坐著一個羞怯怯的見人走來又慌亂瞧一窩螞蟻運行的孩子,那就是我。
——賈平凹《自傳——在鄉(xiāng)間的十九年》
一看到高大的金碧輝煌的鐘樓,我?guī)缀鯂槙灹?,街道這么寬,車子這么密,我不敢過馬路。打問路程,竟無人理睬。我沿著墻根走,心里又激動,又恐慌。去商店,看見了香腸,不知道那是什么,問服務員,竟遭到哄堂大笑。
——賈平凹《平凹文論集》
8.本文中,將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做了怎樣的比較?
兩者成長的惡劣環(huán)境相似;成長經歷類似,充滿磨難。但是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不同:小桃樹雖然遭遇不幸,它卻不屈不撓,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頑強地生長著。而“我”脾氣一天比一天地壞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過描述一棵小桃樹曲折艱難的生長過程,贊頌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并借小桃樹抒寫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地斗爭,不懈地追求。(這是主旨)
其實,誰又不是小桃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