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翻譯課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探究

2022-04-07 20:43:43馬馭驊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譯文話語思政

馬馭驊

(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 400031)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盵1]習總書記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的重任。習總書記指明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基本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若干意見》,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外語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中西文化交流橋梁與協(xié)調者的重任。翻譯課教學除了要適應“大思政”的背景,還要適應“新文科”的背景。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18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對接會上提出,我國要全面推進“四新”(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要建設新文科以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文學科的改革與發(fā)展被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對于新文科的內涵,有學者如此界定:“新文科是相對傳統(tǒng)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tǒng)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chuàng)新、交叉與融合、協(xié)同與共享為主要建設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tǒng)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yè)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盵3]3作為新文科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翻譯課程,要秉承“繼承與創(chuàng)新”“交叉與融合”“協(xié)同與共享”原則,思考如何突破傳統(tǒng)翻譯教學的瓶頸,實現(xiàn)翻譯課程的教育價值。翻譯課課程思政是應然之舉,可以起到提升價值、引領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樹立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翻譯課課程思政的原則

從總體發(fā)展趨勢上看,“翻譯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無成熟的、現(xiàn)成的模式可參考”[4]57。因此,首先需要設定原則,從宏觀上為翻譯課課程思政的模式構建提供方向指引。張敬源、王娜[5]15-20提出外語課課程思政的四大原則:融合性、潛引性、自然性和暗示性,為外語課課程思政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但是在實踐時還需要與不同的外語課程結合?;诜g課程的特點,本文對這四大原則進行修正與整合,提出“新文科”背景下翻譯課程程思政的四大原則:融合性、平衡性、自然性、認知性。

(一)融合性

“融”是新文科建設形態(tài)的重要一環(huán),強調融入新的研究思想與研究方法[6]11。所謂融合性,不是將思政教育強加于外語課程,隨意、碎片化、生硬地植入外語課程,也不是獨立于外語課程,游離在外語課程之外,另行增加思政教育的內容,而是將其有機融入外語課程,與外語課程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自然融合、內在聯(lián)通、一體發(fā)展[5]18。翻譯本身是跨學科的,融入了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等學科。翻譯課教學的融合性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時要考慮學科群知識點的融入,將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融合。教材內容直觀上看可能不具有思政性,但可以將包含思政元素的其他學科相近知識融入教學。翻譯課思政教學可以視為翻譯學科與思想政治學科的跨學科實踐,有的高校安排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與外語課教師共同備課,或邀請思政方面的專家給外語課教師開設講座的做法值得借鑒。這種做法有助于翻譯課教師準確理解政論方面的詞匯(political jargon)和核心思想,并向學生準確傳遞信息。

融合性還包含中外認知文化的融通。翻譯是一種跨越文化的實踐活動,要實現(xiàn)翻譯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必須打通不同文化的壁壘,實現(xiàn)文化的融通。目前,國內翻譯教學的普遍問題是對中國文化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不夠。“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7],則需要讓譯員熟稔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樹立起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同時,還要有文化比較和融通的能力。換句話說,學生需要了解中國文化和交流對象國文化的同構性和異質性。對于基因同質的文化元素,可以相對容易地通過直譯實現(xiàn)交流的融通;對于異質文化,則需要通過加注、改譯等調適的方法實現(xiàn)融通。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開設英漢對比與翻譯、比較文學導論、中外文化比較、中國文化經典導論等翻譯專業(yè)選修課程來彌補之前翻譯專業(yè)課程設置上的缺失[8]79。

(二)平衡性

平衡性指思政內容隱性與顯性的平衡,不能顧此失彼。張敬源、王娜[5]18認為可通過精心設計巧妙地將思政內容融合于外語知識目標和外語能力目標,潛藏于教學過程之中,充分發(fā)揮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在無意識心理狀態(tài)下的感染、浸潤、陶冶和認同作用。在課程思政理念初進課堂時,由于“舊文科”中學科之間壁壘很明顯,翻譯課的學生會潛意識地認為思政內容與翻譯課程格格不入,從而產生抵觸情緒。而當下課程思政已經蔚然成風,已經作為一種文化語境深入到了各個層次的課堂。在這個階段,課程思政要科學地處理好隱性融合與顯性嵌入的關系,將顯性教學內容與隱性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達到一種平衡?!胺g人才培養(yǎng)有其自身的規(guī)格和目標,課程思政建設應實事求是地把握好隱性與顯性的平衡?!盵4]58程維認為:“擔任翻譯史課程的教師可以開設專門單元,講解翻譯如何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提供理論武器和信仰支撐,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讓學生在翻譯史學習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校準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實現(xiàn)知行合一?!盵4]59其實,不僅僅是翻譯史可顯性教育,任何翻譯內容都可以將思政顯性化。目前各個高校使用的翻譯教材,無論是英譯漢、漢譯英,抑或英漢互譯,大部分都有中國翻譯史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可以作為思政的重要媒介,向學生講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顯性思政內容與隱性內容的合理配置,體現(xiàn)的是教學觀念、模式和路徑的改變,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是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翻譯課思政教學觀念的更新,也驗證了外語教學界已經達成的共識:“新文科”不僅是學科專業(yè)形式之新,也是教育理念和思維之新。

(三)自然性

所謂自然性,指在實施過程中去掉“人為設計”的干預,還原自然狀態(tài),使外語課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順暢自然,自然融入、自然呈現(xiàn)、自然發(fā)展、自然滲透與浸潤[5]18。人為干預的后果可能會讓翻譯課演變成為思想政治課,生硬地將翻譯課課程思政解讀為政治類文本的翻譯,讓學生覺得文類單一,無法滿足對課程多樣性的期待。黃國文指出:“語言構建現(xiàn)實(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所有的話語都有價值取向,有些非常明顯、非常突出,所說的就是思政話題,而且旗幟鮮明;而有些則是隱性的,甚至非常隱晦,思政的內容是隱含在字里行間的?!盵9]28所以,任課教師可以將非政論性文類的文本往思政方向靠。從翻譯實踐的角度看,教師可以遵循雙向思維模式,既可以將非思政內容引入思政教育,如由企業(yè)宣傳資料的翻譯或者古代典籍的翻譯上升到凸顯中國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還可以由思政內容擴展到非思政內容,如講述思政類詞匯時擴大至講解一詞多義這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自然的過渡方法,將思政與翻譯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翻譯信息傳播功能和品德塑造功能的整合。

(四)認知性

核心素養(yǎng)(Key Competency)是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七大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認知。翻譯與認知的關聯(lián)性很強,這賦予了翻譯課課程思政認知屬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維度。

第一,翻譯本身是一種認知活動。翻譯被視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最復雜的活動之一,蘊含著語言、歷史、文化、環(huán)境、宗教等元素。但是在這種多元性的背后,有一種內在的認知機制在運行,賦予翻譯活動認知屬性?!胺g是一種主體內在的大腦運作,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認知行為。”[10]79翻譯與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認知文化學、認知文體學(認知詩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認知宗教學等認知科學的衍生學科相關。譯者翻譯的過程,是對源語語符識解、加工、調試和轉換的過程,是一種認知決策的過程。

第二,翻譯課課程思政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教學理念,頂層設計者、教師和學生對其都有一個認知的過程。翻譯是一種認知,對翻譯與思政如何整合的認識則是對認知的認知,構成一種元認知(metacognition)。元認知是對個體行為的觀察、反思和內省。朱德全認為:“元認知技能在多個認知活動即心智操作中,如理解、表達、語言獲得、經驗獲取及各種各樣的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中,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盵11]76元認知理論要求翻譯課教師能夠遵循以下步驟:理解這種新的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將這種理念用科學、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獲取教學經驗。

基于翻譯課課程思政的雙重認知屬性,任課教師要經歷雙重決策過程,既要更新自身對翻譯行為的認識,又要跟蹤翻譯課課程思政方面的最新動向和成果??上驳氖牵絹碓蕉嗟耐庹Z類核心期刊開始刊發(fā)外語課課程思政的學術論文,有的雜志還開設專欄,集思廣益。比如,《中國翻譯》2021年第4期刊登翻譯專業(yè)課課程思政教育校長論壇的系列論文,5位外語院校的校長就課程思政的屬性、價值和有益經驗展開討論,拓展學術界對翻譯課課程思政的元認知。

二、翻譯課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融合性、平衡性、自然性、認知性是翻譯課課程思政的原則,為翻譯教學提供了方法論指導。翻譯課教師應該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興趣愛好、認知風格以及譯文期待的不同調整授課的方式和內容。總體上看,翻譯課課程思政可以從用好翻譯教材、用好課堂話語和做好翻譯反思等三個方面來展開,將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思政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思政思維鏈。

(一)用好翻譯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一堂生動有趣的翻譯課的基石,一本好的翻譯課教材往往將學理性和政治性有機結合,引領學生增進學識和形成價值觀。目前,國內學者編寫的英漢翻譯教材一般都有理論篇和實踐篇,就翻譯理論而言,對中國和西方翻譯史和翻譯流派的介紹,可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的傳統(tǒng)譯論也頗具科學性和實踐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翻譯課教師在講述傳統(tǒng)譯論時,根據上文提到的“自然性”原則,通過中西方傳統(tǒng)譯論的比較,引入其他研究資料,以詳細的例證讓學生自然信服。比如在講授西方解構主義翻譯思想時,可以引入老子《道德經》中蘊含的解構主義思想;在講解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的異化、歸化理論時,可以引入魯迅關于“洋氣”的論述。這種對比分析,既可以增加理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生動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迷信西方翻譯理論而看低中國傳統(tǒng)譯論。在建議學生關注西方翻譯理論最新動態(tài)的同時,要求學生閱讀研究中國翻譯理論或文學理論的學術論文,如“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譯與傳播的理論思考——社會翻譯學的觀察、主張與方略”。這種高質量的論文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典文論的精髓,還可以讓學生了解西方人對中國理論的接受程度,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實踐方面,要選取不同文體中能體現(xiàn)中國發(fā)展的文本材料。比如,在翻譯企業(yè)介紹這種說明性文本時,可以使用中國知名企業(yè)的介紹作為范例,如以下例證:

海爾公司是中國主要家用電器生產廠家,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享有盛名。然而,20年前,這家公司還不存在。當年,如今的海爾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應邀出山,來挽救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冰箱廠。他成功了。今天,海爾擁有3萬名員工(其中百分之十以上從事研究與開發(fā)),13家海外工廠(其中一家設在美國,由美國人管理),出口業(yè)務蒸蒸日上。

這個文本表面看是功能單一的信息性文本,內含企業(yè)的歷史、規(guī)模和發(fā)展現(xiàn)狀等信息,但是對于中國學生而言,還隱藏著一定的呼喚功能,從“瀕臨倒閉”到“出口業(yè)務蒸蒸日上”可以喚起民族自豪感。

又如,講解旅游翻譯時可以選取知名景點作范例,讓譯者在模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也可以找出反面例子,說明錯誤的譯文對祖國形象的破壞。例如:

例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內地下溶洞串珠貫玉,已開發(fā)的黃龍洞初探長度達11公里。武陵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于世。

譯文:The chain of underground karst caves stretches like a string of pearls.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Yellow Dragon Cave reveals a length of 11 kilometers. Wulingyuan is known in the world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outstanding features—spectacular peaks, unique rocks, secluded valleys, serene waters and karst caves.

例2(原文)舟的前方駕著一柄長舵,形如關云長的青龍偃月刀。

譯文:In front of the boat is a long helm, which is shaped like the knife on the westerners′ dinner table.

例1可以作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范例。譯文首先將“串珠貫玉”這一負載豐富文化內容的比喻保留,然后將馳名中外的“五絕”準確地用形容詞+中心詞的結構在目的語文化中再現(xiàn)出來,可以讓英語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中國景點之美。例2則可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反面例子,譯者將重近百斤的大刀類比為西方餐桌上的餐刀,實屬類比不當。這樣的譯文沒有準確傳達原文信息,扭曲了中國文化元素,不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翻譯教材由于信息量大、譯句眾多,難免會有疏漏或者錯誤,但有思政意識的教師可以通過因勢利導,以精準例句順勢思政,以錯誤譯文逆勢思政。二者的結合亦可體現(xiàn)課程思政的融合性原則。

(二)用好課堂話語

語言學家哈蒙指出:“課堂事件由語言構成,因此,對語言(以及其他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對于理解知識以哪些方式在課堂被構建出來,理解習得發(fā)生或者未發(fā)生的方式,理解以何種方式建構并生成人際關系,起著核心的作用。”[12]292課堂活動由一系列系統(tǒng)化的課堂事件組成,課堂話語是課堂活動中的主導因素。要在課堂事件中引入思政元素,“課堂話語”就成為學校這一環(huán)境中傳遞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等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媒介。生態(tài)語言學家斯蒂貝(Arran Stibbe)在其專著《生態(tài)語言學:語言、生態(tài)與我們賴以生存的故事》中專辟一章,討論意識形態(tài)與話語。他把話語分為三種類型:破壞性話語、有益性話語和中性話語。破壞性話語是“所包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生態(tài)哲學的原則對立”[13]28的話語。比如,“水資源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免費禮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是破壞性話語,因為這種信息容易鼓動人類浪費水資源。中性話語是“所包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分析者的生態(tài)哲學部分對立、部分一致”[13]29的話語。斯蒂貝指出動物園話語可視為中性話語,因為一方面主張與自然的關聯(lián)和對自然的保護,另一方面又將動物看作他者置入牢籠,讓其遠離自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13]29。有益性話語則是“傳達積極鼓勵人們保護維系生命的各種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13]30?!氨Wo環(huán)境,人人有責”就是這類話語。翻譯課課程思政的話語要求,即充分使用有益性話語,慎用中性話語,避免使用破壞性話語。

翻譯課程的課堂話語,由授課話語和譯文話語兩部分組成。兩部分都要鼓勵使用有益性話語,避免破壞性話語。教師授課的話語要堅持以黨的方針、政策為導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由于外語教育的特殊性,來自外國話語語境的教學內容多,面對西方主流話語,翻譯課程教師應有的態(tài)度是不能簡單地從國外“拿來”或“移植”,而是需要有一個思想意識的過濾過程,有必要進行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甄別與文化價值取向的鑒別[14]48。為了保證授課話語的有益性,翻譯課教師還應該與思政課教師合作,充分理解思政內容,避免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錯誤。

課堂話語還包含課中的譯文話語。譯文話語不能與黨的方針政策背離,情感色彩應把握得當,否則有益性話語會變?yōu)槠茐男栽捳Z,誤導受眾。比如,翻譯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這個短語時,按照字字對譯(word-for-word)翻譯為“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ll democratic Parties”是錯誤的。其原因在于 and作為并列連詞,并列的對象具有排他性,如apple and orange這個短語中的“蘋果”和“橘子”是排斥彼此的獨立個體,這個譯文給讀者一種“中國共產黨并不民主”的錯誤印象。有學者還指出,在國際學術交流時有人用“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這種有悖于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這些人政治覺悟不高,這樣的譯文要杜絕。因此,譯文是翻譯課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可以警醒學生注意語言的政治性,銘記翻譯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

翻譯政論性文體時,課堂話語要注意把握感情色彩,即充分把握“語義韻”。比如,翻譯“堅持”一詞時,一般不用persist;翻譯stubborn resistance這個短語時,要根據言語的主體和語境進行選擇,如果是用于描述敵軍,則需翻譯為“負隅頑抗”,如果是用于刻畫我軍,則翻譯為“頑強抵抗”。其原因在于stubborn這個形容詞本身也不完全是負面的語義韻,《朗曼當代英語詞典》對stubborn resistance的釋義是:a very strong and determined refusal。這個釋義是中性表述,話語類型還取決于語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和認知語境)。

(三)做好教學反思

愛爾蘭翻譯理論家邁克爾·克羅寧(M. Cronin)教授認為:“作為主體,人會反思情境,并依據情境采取行動?!盵15]63劉正光等[16]8也指出:“課程思政、專業(yè)育人和日常育人實踐,還需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觀察與研究?!边@種觀察就是一種反思活動,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是翻譯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生的認知風格受性格、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現(xiàn)代教育理論把認知風格概括為沉思型和沖動型兩種。沉思型認知風格的學生遇到問題時往往采取深思熟慮的策略,冷靜地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用充足的時間運用邏輯思辨去全面審視參與的任務和面臨的問題,在可能存在的多個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好的;沖動型認知風格的學生則相反,這類學生欠缺耐心,傾向于快速分析問題、快速得出結論,對學習任務或者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缺乏整體把握。在翻譯課程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認知風格,引導學生培養(yǎng)沉思型認知風格。一方面,讓學生反思譯文是否符合“忠實、準確”原則;另一方面,讓學生從思政的角度思考,譯文是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是否與黨的方針政策背離。課程反思是教師反思和學生反思的結合,這種理念指導下產出的譯文才是符合中國國情并讓中國文化能夠走出去的范本。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翻譯課程要與思想政治課形成協(xié)同效應,就需要在內容上提煉思政素材,在課堂上使用有益話語,并做好教學反思。翻譯課課程思政“應該立足翻譯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屬性,把促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自身的本真追求,推動教師踐行教書育人使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17]65。翻譯課程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打破翻譯教學與思政教學的學科壁壘,充分利用翻譯學的跨學科優(yōu)勢,讓翻譯教學的功能和價值最大化。翻譯課課程思政順應了時代變化的要求,將教學與思政自然融通、協(xié)同并進,提升了課程思政質量和教學效果,將有力助推新文科建設。

猜你喜歡
譯文話語思政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譯文摘要
水利經濟(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I Like Thinking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鄂伦春自治旗| 阿图什市| 民和| 昌邑市| 江津市| 大余县| 勐海县| 宝山区| 伊川县| 密云县| 吉安市| 新宁县| 固原市| 甘德县| 城市| 霸州市| 玉屏| 宣威市| 盐亭县| 大足县| 屏山县| 云阳县| 柘城县| 金门县| 苏尼特右旗| 休宁县| 青铜峡市| 大悟县| 屯留县| 普安县| 朝阳县| 唐山市| 临泉县| 甘泉县| 荣成市| 绥阳县| 松江区| 滁州市| 穆棱市| 多伦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