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摘要:延安時期,復雜的革命形勢和黨的自身發(fā)展要求,使得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成為歷史必然,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基礎、以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局部執(zhí)政為實踐歷練、以嚴明政治紀律為保證進行黨的政治建設。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與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黨的其它各方面建設以及黨的歷史使命緊密聯(lián)系,通過發(fā)揮黨的政治建設的統(tǒng)領作用從而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關鍵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經驗;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91(2022)02-074-009
基金項目:2021年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定向探索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維護黨中央權威的基本經驗研究”(21lzujbkydx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 棟(1990- ),男,山西長治人,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蘭州大學西北黨史黨建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原理和黨史黨建研究。
黨的十九大將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擺在首位。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科學總結,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自身建設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延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盵1]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百年歷史的深切體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堅定信心。延安時期作為黨的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圍繞黨的政治建設開展了許多生動實踐,蘊含著豐富的黨的政治建設思想。追溯延安時期黨的歷史,梳理和總結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經驗,對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延安時期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必然性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后經歷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既肩負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又面臨著異常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以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從黨所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來看,應對復雜的革命形勢需要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延安時期,內有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黨的限制和束縛,外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必須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堅定、維護黨的權威、擁護黨的領導等政治素質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從而提高黨在革命中應對各種危險的能力。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廣泛展開,中國共產黨吸納了大批新黨員,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迅速發(fā)展壯大,這為抗戰(zhàn)初期黨的政治任務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中國是一個小資產階級成分極其廣大的國家,我們黨是處在這個廣大階級的包圍中,我們又有很大數量的黨員是出身于這個階級的,他們都不免或長或短地拖著一條小資產階級的尾巴進黨來?!盵2]這使得黨的組織隊伍在發(fā)展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就組織而言,“許多新建的組織還不夠鞏固”[3](P245),如某些組織自由行動,不請示中央或上級意見,不認真執(zhí)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就思想而言,“廣大新黨員身上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3](P247),如一些黨員干部表現出極端個人主義,不服從組織的分配、調動和決定等。因此,通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來肅清黨內錯誤思想,教育黨員干部堅定政治信仰、增強黨的團結統(tǒng)一,尤為重要。
從黨的自身建設來看,堅持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和革命事業(yè)興衰成敗。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經歷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長征勝利的坎坷歷程,積累了寶貴的政治經驗,對黨的自身建設和中國革命事業(yè)發(fā)展有了深刻認識。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中共中央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路線和組織領導問題。雖然遵義會議解決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迫切的軍事和組織問題,但對曾經給黨的事業(yè)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等問題尚未從思想上徹底糾正,尤其在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方面,黨內還存在分歧。從政治建設的角度來看,許多重大政治問題亟待解決,如政治立場不堅定、政治方向不明確、不注重團結統(tǒng)一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張國燾的分裂活動。1935年6月,長征途中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10月率部南下并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央”,該“中央”雖然最終在1936年6月被迫取消,但卻暴露了不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政治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在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黨實行的誘降政策影響下,作為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的張國燾,居然在1938年的清明節(jié)乘祭黃帝陵之機脫離中國共產黨,投靠國民黨并加入軍統(tǒng)從事反共特務活動。這種不講政治的惡劣行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傷害,黨的政治建設亟待加強。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延安時期,無論是黨所面對的外部環(huán)境還是黨自身的內在機理都十分復雜,如怎樣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如何對付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對逐漸壯大且成分多樣的中國共產黨怎樣有效管理等。這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受到無數相互交錯力量的影響,就好比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如果要將各種力量凝聚成一種總的合力,就必然要發(fā)揮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風向標”的作用。
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的具體實踐及基本經驗
延安時期,為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員政治信仰、黨的政治領導、黨員干部政治能力等問題,在黨的政治建設方面舉措多樣,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基礎,堅定政治信仰
馬克思認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4](P9)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正是依靠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黨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取得勝利。任何教條主義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土地革命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造成的重大損失就是明證。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王明等人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教條性錯誤并未改正且延續(xù)到了延安時期。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王明從蘇聯(lián)回國,其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走向了右傾錯誤的一端,并在1940年3月再版其《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斗爭》一書,進一步為自己的教條主義辯護。面對嚴峻的革命形勢,必須從思想上徹底清算這種教條主義錯誤,否則后患無窮。此外,這一時期大批新黨員加入中國共產黨,帶來了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風,再加上經驗主義、宗派主義等嚴重干擾,黨的正確路線的貫徹執(zhí)行受到影響。要想取得革命勝利,根本上講,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以堅定黨員政治信仰。
旗幟鮮明講政治的背后,實際蘊含著黨性和信仰的力量。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5](P533)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全黨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才能提高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進而堅定政治信仰,產生源源不斷的革命力量。在毛澤東帶領下,中國共產黨采取長期的學校教育和短期的整風運動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長期來看,通過創(chuàng)辦抗大、陜北公學、馬列學院等干部學校來進行思想教育。我們黨對學校的教學科目、制度獎懲、考試檢查和授課教師等都作了嚴格要求,特別在課程設置上明確規(guī)定要以馬列主義為主要講授內容。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學校指導工作并講課,如1937年4月至8月毛澤東專門撰寫了《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為抗大學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他中央領導如劉少奇、陳云等也經常進校授課,促進了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從短期來看,通過整風運動的形式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延安整風運動教育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明確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全黨通過加強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有利地破除了黨內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lián)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使全黨受到了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定了政治信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
(二)以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為核心,加強黨的政治領導
“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6]。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霸谥袊伯a黨領導的革命進程中,政治組織原則所起最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民主集中制”[7]。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發(fā)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在于堅持和實行了民主集中制”[8]。全黨在經歷了長征途中粉碎張國燾分裂黨的斗爭后,深刻認識到了維護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極端重要性。為了爭取抗戰(zhàn)勝利,王明受共產國際委派于1937年11月29日回到延安,但王明在革命中犯了右傾錯誤,從講政治的角度看主要體現為:不維護黨中央權威;擅自對外發(fā)表與中央相違背的言論;不尊重、不服從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例如,王明在對待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上搞“家長制”,過分強調“一切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方法,罔顧黨中央權威。
在延安時期復雜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為保證在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有效開展革命工作,我們黨從講政治的高度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了認真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性,重申了黨的基本紀律,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特別強調了全黨同志必須堅持“四個服從”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會議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機構的決定》《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guī)則與紀律的決定》等重要文件,批準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肯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統(tǒng)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指出:“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他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根據地領導的統(tǒng)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9]這規(guī)定了黨從政治上對一切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根據這個決定的精神,中共中央先后建立和健全了在各地區(qū)的中央代表機構,從黨組織到行政機關,從群團組織到生產單位,各級各類組織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活動,加強了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梢钥闯?,延安時期我們黨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的過程,既是黨的領導核心形成和鞏固的過程,也是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不斷加強的過程,更是黨的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過程。鄧小平曾深刻指出:“民主集中制執(zhí)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10]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才能牢牢堅持黨的政治領導。
(三)以局部執(zhí)政為實踐歷練,提高黨的政治能力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4](P413)就中國共產黨而言,無論在實踐方面還是理論方面,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先進性的政黨。延安時期,黨在全國抗戰(zhàn)之初的大發(fā)展中增加了七十多萬名新黨員,但由于這些新黨員的階級出身和認識水平的局限,黨內存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等問題,導致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出現遷就國民黨的無原則傾向。從黨的政治建設角度看,這是由于政治站位不高、缺乏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所導致的,是政治能力不強的表現。在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面臨的斗爭形勢十分嚴峻,如果黨的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強,就能充分領會并有效執(zhí)行黨中央的決策,在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順利開展工作?!凹訌婞h的政治建設,關鍵是要提高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盵11](P11)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zhí)政的特殊實際,恰好成為鍛煉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實踐機遇。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強大的政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局部執(zhí)政的十三年,艱苦磨煉各級各類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取得了很大成效。對于各級各類組織的政治能力,我們黨通過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來提高組織的政治能力,強化各級各類組織在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廉潔奉公工作的意識。黨的各級各類組織所行使的公共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始終站穩(wěn)黨性立場和人民立場,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黨以維護公共利益、保障人民權益為目的出臺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主要有:1939年的《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組織條例》、1941年的《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1943年的《陜甘寧邊區(qū)各級政府干部管理暫行通則》《干部任免暫行條例》和《干部獎懲暫行條例》等,這些規(guī)定對各級各類組織的組織結構、工作職責和廉潔自律等作了詳細規(guī)定,并且在黨的領導下有效貫徹落實,各級各類組織的政治能力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得到增強。對于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設,我們黨注重加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yǎng)以提升政治能力。針對這一時期黨內存在的各種違反黨性原則的錯誤傾向,如個人主義、分散主義、無組織無紀律狀態(tài)等,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強調:“今天鞏固黨的主要工作是要求全黨黨員,尤其是干部黨員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夠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盵12]這說明延安時期我們黨就嚴格要求黨員干部要增強黨性意識,在想問題、辦事情過程中一心向著人民,堅決站穩(wěn)黨性立場,在小我融入大我的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政治能力。如今中國共產黨要想提高政治能力,同樣必須加強長期執(zhí)政的實踐歷練。
(四)以嚴明政治紀律為保證,凈化政治生態(tài)
紀律是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提升黨的戰(zhàn)斗力的重要保證。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斗爭力量的集中離不開紀律與權威。列寧在總結布爾什維克成功的條件時曾指出:“無產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13]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在指導思想、領導階級等方面具有許多相似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同樣離不開良好的紀律??箲?zhàn)初期,針對張國燾在長征途中另立“中央”、王明領導的長江局與中央分庭抗禮等不維護黨中央領導的行徑,黨中央深刻認識到嚴明政治紀律的重要性。1941年,劉少奇在《反對黨內各種不良傾向》一文中指出:“共產黨員的黨性,不只表現在他有最高的最明確的原則性上,而且表現在他有最高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上。”[14]劉少奇將紀律性作為黨性的重要內容,從理論上闡明了嚴明政治紀律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作用。1945年2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作的報告中談到了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經驗,明確強調我們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在于,“像共產黨這樣的嚴肅性和紀律性,是任何其他階級的政黨所沒有的”[15]。這表明,嚴明政治紀律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經驗總結,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凈化政治生態(tài)的獨特優(yōu)勢和重要探索。
“在延安時期黨的文獻中有大量關于政治紀律建設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紀律建設思想”[16],一個集中的體現就是將嚴守政治紀律作為個人入黨和黨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標準,通過嚴明政治紀律保證黨員清正廉潔,從而促進黨內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形成。因此,“選人用人是政治生態(tài)的風向標”[11](P21)。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zhí)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5](P527),清晰標示了服從黨的紀律這一選人用人的正確導向。1940年,根據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指示,時任中央組織部長的陳云在《關于干部工作的若干問題》中指出:“用干部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二:政治,能力。兩者不能缺一,以政治為主?!盵17]陳云指明了我們黨在選拔干部中以“政治”為主的重要標準,而“政治”標準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黨員必須遵守黨的政治紀律。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政治考察,這深刻說明,延安時期將嚴明黨的政治紀律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標準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機制,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到保證,能夠為涵養(yǎng)政治生態(tài)奠定組織基礎。
可以看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黨內分裂分子破壞等復雜局面時,絲毫不松懈黨的政治建設,特殊的革命環(huán)境使得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重要經驗。如今,雖然中國共產黨已在全國執(zhí)政并將長期執(zhí)政,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復雜國際形勢反而對我們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我們要借鑒歷史上黨的政治建設經驗,充分認識現實中黨內存在的政治問題,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各方面工作,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提高黨的政治能力、凈化政治生態(tài),通過發(fā)揮黨的政治建設的統(tǒng)領作用從而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三、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對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啟示
循著歷史邏輯,放眼中國共產黨百年自身建設歷程,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是黨在延安局部執(zhí)政的十三年關于自身政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積累,有著特殊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重溫與借鑒延安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一)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與復雜的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歷史已經證明,環(huán)境越是復雜越需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越需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強我弱的復雜環(huán)境中,通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不斷鞏固全黨的團結統(tǒng)一,將一切工作的重點放在貫徹實施黨中央政治路線上,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關于黨中央的核心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重要作用,我們從延安時期毛澤東和李維漢的一次談話中可以深刻體會。李維漢曾在《回憶與研究》中提到,1942年9月中央準備調他任邊區(qū)政府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時,毛澤東找他談話,臨別時語重心長地對李維漢說,“羅邁,延安好比英國的倫敦”,李維漢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倫敦是英國的首都,它的政策影響著英國的眾多殖民地。我們當時也有很多根據地,根據地當然不是殖民地,但需要一個‘首都作為政策中心,自覺承擔試驗、推廣、完善政策的任務”[18]。這表明在延安時期艱難的革命環(huán)境中,如果中國共產黨沒有核心是很危險的,毛澤東則是這一時期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陜甘寧邊區(qū)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發(fā)揮著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作用。正是由于這種核心作用的發(fā)揮我們黨才能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取得輝煌成就。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更加復雜多變,世界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zhàn)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19]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世界大勢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判斷,深刻表明“我們黨面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是復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20],全黨必須清醒認識到,“黨內存在的政治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嚴重問題”[11](P2)。蘇聯(lián)亡黨亡國的教訓告訴我們,黨內存在的政治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21]置身當今復雜的環(huán)境中,如果我們黨沒有一個核心、沒有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全黨就會一盤散沙,黨員干部很容易被各種不良思想蠱惑,喪失政治立場、迷失政治方向。“打鐵必須自身硬”,切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面對新時代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緊緊抓住大變局中的大機遇,牢牢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保持清醒頭腦和戰(zhàn)略定力。
(二)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與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緊密聯(lián)系,保證全黨團結統(tǒng)一
回顧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歷程,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政治建設”這一專有名稱,但關于政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卻實實在在地滲透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方面。如在黨的思想建設方面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求思想純潔;在組織建設方面注重選拔和培養(yǎng)政治立場堅定的黨員干部,強調對黨忠誠;在作風建設方面注重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倡導廉潔政治。如果把黨的建設比作一串珍珠,黨的政治建設就好比是將珍珠串聯(lián)起來的那條線,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毛澤東同志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說:“十八年來,黨的建設過程,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是這樣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lián)系著,是這樣同黨對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之正確處理或不正確處理密切地聯(lián)系著的?!盵5](P605)毛澤東同志對黨的建設歷程的概括,表明政治標準是黨的建設的內在要求,深刻揭示了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整體布局中的嵌入性存在狀態(tài)。為了貫徹落實黨的政治路線,全黨務必保持團結統(tǒng)一,若沒有黨的政治建設,黨的團結統(tǒng)一則難以保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黨是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上的統(tǒng)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是黨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根本所在?!盵22]
黨的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了黨的政治建設的統(tǒng)領性地位,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靶聲r代黨的建設布局中把政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不是掛在嘴上的說辭,不是寫在文中的口號,黨的政治建設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根本性,對于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的決定性,必須落實到黨的建設各個方面”[23]。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反腐敗斗爭等各方面建設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有著相同的政治目標和政治標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秉綱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等,要自始至終自覺貫徹和體現講政治的根本要求,充分發(fā)揮黨的政治建設對整個黨的建設的統(tǒng)領作用。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在新時代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的基礎上更好發(fā)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才能不斷保持思想純潔,黨的組織才能堅強有力,黨的作風才能清正廉潔,黨的紀律才能嚴明有效,黨的制度才能牢固可靠,我們黨才能上下齊心發(fā)揮出最大合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與黨的歷史使命緊密聯(lián)系,確保我們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的這一初心和使命,在黨的百年崢嶸歲月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被各種挫折、磨難所打垮,而是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這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強烈使命感是分不開的,而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對黨員干部使命感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例如: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志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區(qū)別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左”傾機會主義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錯誤做法,在揭發(fā)錯誤、批評缺點的同時使廣大黨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充分增強廣大黨員的使命感并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達到了既教育黨員又團結同志的目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歷史使命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蘊含著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哲學道理。政治建設是外在的實踐,使命擔當是內在的力量,黨的政治建設是錘煉黨員使命感的方法和途徑,目的則在于團結全黨為實現黨的最高目標和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從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看,黨的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黨的歷史使命不斷實現的過程,進一步講,黨的政治建設始終與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相統(tǒng)一,只有通過政治建設使廣大黨員始終站穩(wěn)政治立場、不斷增強政治能力,才能使其積極主動地履行使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經過革命的洗禮、建設的淬煉、改革的考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黨深刻認識到:“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事關統(tǒng)攬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11](P2)這鮮明揭示了新時代實現黨的歷史使命與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之間的密切關系,實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而這歸根結底要靠黨的政治建設來保證。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既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獨特政治使命,又胸懷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最高政治目標,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是新時代對我們黨提出的新要求。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同黨的歷史使命緊密結合,只有通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做到自身始終過硬,我們黨才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才能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這既是對歷史的科學總結,也是對現實的深刻審思,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把握中朝著美好的未來不懈奮斗。
回顧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在挫折中奮起、在失敗中成長,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這與黨的政治建設是分不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一個永恒課題。”[24]無論黨的建設推進到什么階段,要確保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設這個根本都不能有絲毫動搖。當今,我們黨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革命年代大不相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中和挑戰(zhàn)嚴峻的國內形勢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十分必要。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最重要的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著力提高黨的政治建設的政治性、時代性、針對性,堅持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總布局當中的統(tǒng)領地位,使全黨滿懷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飽含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朝著相同的政治方向、秉持相同的政治原則、沿著相同的政治道路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3.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王浦劬,等.政治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9.
[7] 王鴻銘,馬佳昌.中國革命和世界政治視野下的民主集中制[J].學術月刊,2018(10).
[8] 曲青山.民主集中制:共產黨的重要法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01).
[9]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23.
[10]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11]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八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43.
[13]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4] 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5] 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0.
[16] 朱雪平.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紀律建設的基本思想探析[J].人文雜志,2018(02).
[17] 陳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18]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499.
[1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8.
[2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
[21]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2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7.
[23] 齊衛(wèi)平.以黨的政治建設統(tǒng)領新時代“偉大工程”[J].理論與改革,2019(01).
[24]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文件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183.
Abstract: In Yanan period, the complex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and the Partys self-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made it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ith Comrade Mao Zedong as their chief representative, carried out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Marxism theory education, requiring themselves to take upholding and improving democratic centralism as the central task, gain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and ensure strict political disciplines.?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must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other aspects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the Party's historical mission, so as to make out Party even stronger and more powerful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Yanan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Party Building; Political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春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