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為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牛曉旭
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研究中心 余 萍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由“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構成,旨在構建起“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模式。教材編寫者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鞏固、遷移和內化所學語文知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自讀課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教讀課文中學過的閱讀方法及教材編寫者提供的助讀系統(tǒng)進行自主閱讀,最終達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目標,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對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教學方法的探究,能為自讀課文的有效教學提供借鑒。下面筆者以《孤獨之旅》一課為例,從自讀課文教學內容和學習策略的確定、助讀系統(tǒng)的功能及運用、自讀課文教學與課外閱讀的融合以及自讀課文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四個方面,探索自讀課文的有效教學策略。
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目標是教材的特色,也是教師開展單元教學的提示和指導。在自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然要緊扣單元教學目標,不可完全假手于學生,聽之任之,而是要從教材要求出發(fā),訓練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以《孤獨之旅》為例,統(tǒng)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習這個單元,要學會梳理小說情節(jié),試著從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孤獨之旅》時,要做到提升學生的小說閱讀素養(yǎng),需要把單元目標的要求滲透在課堂教學的任務設置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課前的學案,完成對小說情節(jié)的梳理,轉換視角復述小說情節(jié)。同時,根據(jù)“閱讀提示”的指導,用“一個杜小康”這樣的句式分別概括故事開始時和故事結束時的杜小康形象,理解杜小康的“成長”。在課堂教學任務設置中,教師也要結合“旁批”和“閱讀提示”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把握小說的主題。
自讀課文對單元目標的達成是建立在對教讀課文的學習基礎之上的。教讀課文強調的是教師的“教”,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的自讀打好基礎。自讀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則是從教讀課文的學習中積累而來的。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運用教讀課文中習得的學習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從而達到教讀和自讀互為補充的目的。
《孤獨之旅》的自主探究學習,也是要建立在《故鄉(xiāng)》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學習基礎上的。比如,對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的分析,均需涉及學生對杜小康人物形象前后變化的探究。學生在學習《故鄉(xiāng)》一課時,用對比表格的方式,從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的角度,分析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以及“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楊二嫂”人物形象的變化。在教讀課文習得的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孤獨之旅》的自讀過程中,就可以有意識地抓住細節(jié)描寫對比分析杜小康前后的變化,從而結合心理描寫等,共同探究體會杜小康的成長。同樣,在《故鄉(xiāng)》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學習中,除了這些刻畫人物本身的細節(jié)描寫之外,學生還習得了環(huán)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對環(huán)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也有了相應的了解?!段业氖迨逵诶铡芬徽n作為教讀課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情感波瀾線(橫縱坐標軸)的方式呈現(xiàn)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而自讀課文《孤獨之旅》的“閱讀提示”恰恰強調了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重要性,學生在小組活動探究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教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合作探究小說環(huán)境描寫的成果。
以單元目標為統(tǒng)領,在教讀課文中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學生會在自讀課文中運用這些閱讀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真正將習得的學習方法落實到位,進行有效閱讀。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才能不淪為空談。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中將助讀系統(tǒng)分為“1.注釋類,包括注釋、作者簡介、選文出處、課文背景介紹等;2.提示類,包括單元提示、預習提示、助讀提示等;3.評點類,包括旁批、總批、題解等;4.目標類,包括學習重點、難點等;5.圖像類,包括插圖、圖表、多媒體課件等?!倍傲x務教育教科書教師叢書”中,對助讀系統(tǒng)的定義及意義均進行了闡述:“新教材注重建構助學系統(tǒng),包括單元提示、預習(閱讀提示)、注釋、練習、寫作技巧點撥、探究性學習、閱讀鏈接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自學的學本?!笨梢娭x系統(tǒng)存在的意義是很大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教材所提供的資源。教師借助教材提供的助讀系統(tǒng)開展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效果,還能在運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統(tǒng)編教材的自讀課文由“課文”“旁批”“注釋”“閱讀提示”“讀讀寫寫”這五部分構成。結合上文的論述,下面將圍繞著“旁批”及“閱讀提示”這兩項助讀系統(tǒng),分析自讀課文教學中對助讀系統(tǒng)的有效運用。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旁批的設置從形式上來說,有的是以點評形式出現(xiàn),有的是以提問形式出現(xiàn);從指導方向上來說,有對文章主題的提示,有對文章情節(jié)的分析,有對文章語言的點評,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為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tǒng),隨文設置的旁批,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閱讀的思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王本華也曾提到:“旁批的設置是為了給學生的自主閱讀適時地提供一些拐棍或引發(fā)一些思考?!笨梢娕耘嬖诘囊饬x是很大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教材所提供的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對旁批的分類,有方向性、有目的性地進行深入自主閱讀。在《孤獨之旅》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借助學案,將旁批進行分類,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到了向導的作用,也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了支架和幫助。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旁批,可以為學生解讀課文提供一種方法或途徑。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將統(tǒng)編教材旁批的分類按批注形式進行劃分,有劃分為提問式、感悟式、總結式等;也有劃分為概括提煉型、賞析感悟型、啟迪思維型、研究擴展型等,可以看出旁批的分類形式豐富且多樣。而從內容上來說,我們也可以在自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旁批進行分類。由于統(tǒng)編教材編寫者注重文本意識,自讀課文中的旁批都是圍繞著文本進行的,可以說教材中旁批的設置都不是脫離文本獨立存在的,而是緊貼文本內容,與課文有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也可以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包括文章內容主題、語言特點、寫作技巧等角度,對旁批進行分類。以《孤獨之旅》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以及小說語言、小說主題幾個角度分類。學生在課前學案中將旁批進行如表1所示的分類。
表1 課前學案旁批
通過課前學案對旁批的歸納,學生不僅可以初步掌握這篇小說在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主題、語言等方面的特點,還能根據(jù)旁批提示,加深對相應的句子和語段的思考。比如,在《孤獨之旅》的旁批中,“如何理解‘前行是純粹的’這句話?”這條旁批在情節(jié)和主題上都給了學生一定的提示,學生會關注到“前行”和“純粹”這兩個詞語,也可以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深入思考和自主解讀,進一步加深對小說的理解。又如,“極致的孤獨,對人物來說意味著什么?”從小說主題方面給了學生提示,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從整篇文章去思考主人公的孤獨之處,從而能從自然環(huán)境的孤獨、情感世界的孤獨以及對未來的茫然和恐懼等角度自主分析,去體會杜小康的“孤獨之旅”。再如,“暖色結尾,充滿希望”這一條批注不僅有對文章主題的提示,“暖色”也是對文章語言的提示。曹文軒小說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語言,尤其是對色彩的感覺非常敏銳,他在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色彩來描寫外界的自然景物,使小說具有了豐富生動的畫面感。旁批對語言的提示,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把握曹文軒語言的特色。另外,學生關注到“暖色”后,在拓展閱讀《草房子》時,也會對主題進行思考并引發(fā)討論。教師也可以在進行主題探究的活動時,從學生對“暖色”的討論切入,引導學生體悟悲劇意識是曹文軒兒童小說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之一,且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曹文軒小說將苦難詩意化、審美化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小說的過程中,真正認識到成長是苦難與快樂并存的,而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尋找詩意、尋找風景、尋找戰(zhàn)勝苦難的力量。通過上面的教學實例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旁批不僅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給學生提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還能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在自讀課文中,教師利用旁批進行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將旁批進行歸納、分類,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閱讀與思考。同時,對旁批的分類也符合教材編寫者對文本意識的強調,爭取達到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先生所說的:“認認真真教會學生讀書,這是語文學習的本分”的語文學習目標。
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時,自讀課文課后的“閱讀提示”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好的閱讀支架。同樣以《孤獨之旅》為例,課后的“閱讀提示”首先概括了小說的脈絡和內容,點明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杜小康的“成長”。接著,“閱讀提示”引導學生要關注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和心理描寫,這正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這篇小說過程中的關鍵點。同時,它還對小說語言風格進行了一定的提示,這也是曹文軒小說的特色之所在,需要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加以關注。最后,它還就小說的主題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引導。
通過對《孤獨之旅》“閱讀提示”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可以借助“閱讀提示”的支架,迅速、清晰地明白自讀課文的大致內容和脈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哪些方面??梢哉f,“閱讀提示”為學生指明了閱讀的方向,從而有利于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閱讀提示”的分析,提取信息、抓關鍵點展開閱讀,從而在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探究。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在《孤獨之旅》的課前預習學案中,提示學生從“閱讀提示”中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分類,詳見表2。
表2 關健信息分類
學生可以此為綱領進行自主閱讀活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從“閱讀提示”中提取出這四個關鍵信息后,學生以此為支架,從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小說語言和小說主題幾個方面展開小組合作探究,使得小組探究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因此,關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立足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特色,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掌握自讀課文的閱讀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學會讀書,語文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的目的。
溫儒敏先生在談新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時強調: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這就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自讀課文的學習,是溝通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的橋梁。因此,自讀課文的課內學習既要激發(fā)起學生對課外拓展閱讀的興趣,又要為學生課下自主開展課外閱讀奠定基礎,進而努力實踐新課標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目標。同時,課外的拓展閱讀也是對課內的自主閱讀的補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內自讀的理解。
首先,自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教材提供的文本信息,激發(fā)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建立起學生進行課外整本書閱讀的紐帶和橋梁。以《孤獨之旅》為例,小說節(jié)選到“鴨下蛋了,鴨子和杜小康共同成長”的暖色結尾。但是在《草房子》后面的情節(jié)中,鴨子卻把人家的魚苗吃了,賠了大量錢財。杜小康的父親病倒了,書也是沒得讀了。在學生進行主題探究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草房子》之后的情節(jié)和杜小康以后的經歷,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和把握。
同時,自讀過程中學生運用的小說閱讀方法,在課外整本書的拓展閱讀中也可以加以運用,比如,教材中所節(jié)選的情節(jié)之前,“昨天”的無憂無慮、被油麻地的孩子們羨慕的杜小康;教材中所節(jié)選的情節(jié)之后,“明天”面對更多磨難卻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的杜小康。從以前任性、優(yōu)越感極強的孩子,到后來穿著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xiàn)在油麻地時,面容清瘦,可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的孩子。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人物形象前后變化的理解和把握,同樣可以采用我們在九年級上冊小說閱讀單元中運用并習得的閱讀方法。另外,《孤獨之旅》課后的“閱讀提示”中提取的關鍵信息: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富有韻味的語言、“孤獨與成長”的主題也是學生課下閱讀曹文軒《草房子》的關鍵信息和有效抓手。以“閱讀提示”中提取的“富有韻味的語言營造了詩一般的氛圍”為例,《孤獨之旅》中學生圍繞著小說的語言進行了自主探究,根據(jù)旁批的提示感受了節(jié)選課文中對自然環(huán)境的細膩描寫,對色彩的敏銳捕捉,及生動的語言所呈現(xiàn)的富有美感的畫面。而這些也正是《草房子》及曹文軒小說創(chuàng)作的語言特色。自讀課文中的探究方法、閱讀方式以及教材中提示的值得注意之處就成為連接課外整本書閱讀的紐帶和橋梁。
課外的整本書閱讀也是對課內自讀內容的理解和補充。以《孤獨之旅》為例,在掐頭去尾的節(jié)選中,學生也能通過探究把握主題,但是由于缺乏對背景知識和人物前后經歷的了解,就很難對文本內容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比如,學生能通過主題探究,體會杜小康的孤獨與成長,對杜小康的責任與擔當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少年的成長與考驗還沒有全部了解,以及他所遭遇的苦難和磨礪也沒有全部體會。只有進行了整本書閱讀,了解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與后續(xù)情節(jié),學生才能在真正感受少年的生存苦難及所遭遇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困境,從而理解曹文軒小說對苦難的書寫。悲劇意識是曹文軒兒童小說中的明顯特征,他曾經說過:“兒童文學是給孩子帶來快感的文學,這里的快感包括喜劇快感,也包括悲劇快感——后者在有些時候甚至比前者還重要?!辈芪能幍囊幌盗行≌f如《草房子》《青銅葵花》等都縈繞著憂傷悲憫的氛圍。曹文軒對兒童文學苦難的書寫,是想告訴孩子們苦難是人生中的必修課,人生道路是苦難與快樂并存的,經歷了磨難后方能獲得真正的成長。而這些情感體驗僅僅通過閱讀自讀課文的節(jié)選,感受鴨子和杜小康共同成長的結局,是無法完全獲得的。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學生真正深入閱讀苦難、感受苦難,是對自讀課文節(jié)選的深入理解,也是對曹文軒兒童文學共性主題的深入探究,更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起面對苦難處變不驚的坦然態(tài)度。
因此,課外整本書閱讀的拓展,可以充分補充課內的教學內容,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在拓展閱讀中進一步加深對課內文本的理解。
自讀課文需要的是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有了學生自己的自讀體驗,教師才能進行自讀課文的閱讀教學。而學生對自讀體驗和探究的交流與分享,就是學生自主閱讀質的提升。如果只有自讀沒有分享,自讀課就完全成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不符合語文課程設置的要求;如果只有自讀沒有分享,學生對教讀課中所習得的方法能否真正加以運用,也無從得知;如果只有自讀沒有分享,學生之間就無法合作探究,從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如果只有自讀沒有分享,教師也無法了解學生的理解層次,更無法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角度,適時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如果只有自讀沒有分享,就無法完成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無法產生師生或生生之間的共鳴、補充與啟發(fā)。
因此,自讀課文中學生的交流與分享應該是一節(jié)自讀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在《孤獨之旅》一課中,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中提取出的四個關鍵信息進行分組,先組內討論,解決問題和障礙,并形成小組的探究成果,再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生成和探討。同時,教師在探究的過程中適當且有高度地進行問題的指導與引領,學生的自主探究才有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僅僅走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已。
在自讀課文的課堂上,學生應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進行自讀和自主探究,因而教師對自讀課文的任務設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適合的任務驅動,學生才能進行有效探究,避免浪費有限而寶貴的課堂時間,從而能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孤獨之旅》一課的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內容的設置,均是學生自主地從助讀系統(tǒng)的閱讀支架中得出,既能抓住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也能掌握自讀的閱讀方法。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如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還可以運用教讀課文中習得的技能,達到鞏固和運用的目的。同時,分享與交流的成果展示方式,無論是分析人物形象前后變化的表格還是橫縱坐標軸的情感波瀾線,都是學生在教讀課文中學習的閱讀方法和展示方式。學生在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至于無從下手。
根據(jù)前面的論述,教材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支架,教師要充分利用它們設計驅動性的任務。學生可以在旁批、閱讀提示、單元目標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和探究,有針對性地感知文本。《孤獨之旅》中四個信息提取后的任務驅動,學生不僅能理解主題與情感,還能把握作者的寫作特色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站在更高格局和層次引導學生,關注整本書閱讀和類文閱讀,深入理解曹文軒小說“刻畫少年的苦難與成長”“散文化與詩意化的語言”“審美化苦難”“畫面感強”等特點,真正且有實效性地提升學生的自讀效果。
自讀課文的教學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但是也要避免教師徹底退出課堂,完全由學生去完成閱讀活動。如果教師徹底退出,不能設置好合理的任務驅動,并適時地進行補充和擴展的話,學生就無法對學習方法進行科學的運用,對主題也很難有更深入的理解,因而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師也要避免過多干預,將自讀課文與教讀課文混淆,造成學生參與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關于自讀課文的教學,我們既要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要有教師的引領,制訂學案、指導學生、適時提升。學生在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中運用習得的方法解決問題,體現(xiàn)知識遷移的原則。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充分體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教讀—自讀—課外”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